陈望道: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探索者_美学论文

陈望道: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探索者_美学论文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探索者——陈望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索者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美学论文,中国论文,陈望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部是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然而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从政治小争需要出发的,当时只有极少的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从事学术研究,这很少的人中,陈望道是最值得注意的一个,也是最有成就的一个。

陈望道(1890-1977)浙江义乌人,中国当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他是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人士之一。早在1915年留学日本的时候,他就借助于日文、英文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1919年,他回国,躲在义乌乡下翻译《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就这样出自他的笔下。陈望道真心服膺马克思主义,他受陈独秀委托,一度主持《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在他主持刊物期间,《新青年》发表了不少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陈望道与鲁迅是亲密战友,他们都是我党的文化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陈望道在二十年代一度对美学产生浓厚兴趣,撰写了《美学慨论》、《美学纲要》、《美感的快感与非美感的快感》等许多美学论著。《美学慨论》是一部系统的美学专著,出版于1926年,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曾被一些艺术学校选用为教材。陈望道在这些论著中比较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研究美学的一些重大问题。尽管这种研灭是初步的,也未能一一标举马克思的旗号,他的贡献在中国是开拓性的,是不可低估的。

一、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方法

陈望道说美学研究两大问题:“美是什么”和“美的事物怎样才美”。这两大问题的研究相应形成美学研究的两种方法或者说两条途径。一是研究“美是什么”,把“美的事物”抽象了,和真、善等做一样处理,这是哲学的研究方法。另一是研究“美的事物怎样才美”,这研究就不脱离具体的事物,诸如人体、艺术、自然物。这种研究的方法属“说明科学”的方法。“说明科学’的方法,陈望道着重提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924年在上海夏令营学会上,他做《美学纲要》的讲演,他说:“美学最有关系的,有两种学科:(1)心理学,(2)社会学。”这样看来,美学就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美的哲学,研究美是什么,即研究美本体。二是审美心理学,研究审美的心理过程、规律。三是审美社会学,研究人类审美发生的原因,审美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审美的价值,等等。

陈望道认为,美学虽然是研究美是什么和事物怎样才美的科学,但在研究方法上,不能不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也就是说主要通过研究艺术去认识美是什么和事物怎样才美。关于这一点,他有详尽的论述。他说:

在自然人体和其他种种美的事物中,何以把艺术特提出来作为美学的主对象呢?这并不止为了艺术的质和量,都比别种事物特别的可观。却是为了自然界和人体,也都有被包含在艺术里面的。象诗歌可以吟咏自然,绘画可以描写自然,雕刻可以表现人体;其余无论何种事物。就是“真”和“善”,也都可以用作艺术底内容,差不多没有一事物,不可以纳于艺术之中的。并且艺术除了美之外,有时还含有美底反面的“丑”简直包含美底正反面的现象。(注:陈望道:《美学概论》,《陈望道文集》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会性1979年版。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出自此书。)

陈望道关于美学为什么要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论述是很深刻的,他认为“自然界和人体,也都有被包含在艺里面的”,实际上是认为艺术来自生活,艺术是生活的反映。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艺的质和量,都比别种事物特别可观”,而且艺术不仅可以表现“真”和“善”,也可以表现“真”、“善”的反面——“恶”与“丑”,艺术可以化生活“丑”与“恶”为艺术美。这种认识实际上是说,艺术虽然来自生活,但经过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它要比生活更深刻,更有感染力,一句话,它要高于生活。这种辩证的观点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陈望道关于美学研究“美是什么”和“美的事物怎样才美”的观点对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做了很好的概括。由对美学学科性质的这种理解出发,陈望道将美学这门学科概括为哲学的和“说明科学”的两种研究途径,区分为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三个研究门类。这种说法是符合美学这门学科实际的。

二、美的要求和审美态度

陈望道坚持从人的需要出发谈美,把美看作对人的情感需求的感性肯定。他说:“爱真好善如果可以说出于人类本性的要求,嗜美便也同样地可说是出于人性。”陈望道从日用与野蛮民族的生活方式两个角度说明这一问题。就日用来说,“衣食住算是最切合实用的,美不美并不是第一等问题。但我们在这些不以美不美为第一等问题的东西上,美也就实际地不曾忘怀。如一块糕饼,一支卷烟,本来是触口便化入手便燃的东西,但仍染色描金地要它们美观。”就野蛮民族的生活方式来说,他们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生存都很困难,但仍然有爱美的需要。为了美,他们宁愿忍受苦痛去纹身。陈望道说:“他们底嗜美,正如爱真好善一般地意志坚强,力求贯彻;便牺牲了实用,便赔了痛苦,也毫不吝惜;事情虽然至愚至蠢,那精神却正是人类的。”

陈望道认为人有爱美的天性。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传为马克思为(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写的《美学》辞条说:“最可靠的心理学家都承认,人类的天性可以分作认识、行为和情感,或是理智、意志和感受三种功能,与这三种功能相对应的是真、善、美的观念。”(注:马克思:《美学》(《新亚美利亚百科全书条目》),《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陈望造并没有把美的需要摆在不恰当的地位。他认为衣食住这些物质性的生活需要应是第一等的。美的需要作为精神性的需要应置于其后,这种说法明显出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恩格斯在著名的《马克思墓前演说》中就突出强调马克思的这一唯物主义的观点。

尽管作为精神需求的爱美不能强调到超过生存需要的地步,但人类对美的需求并不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条件,野蛮民族对美的需求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它除了物质的需求外,还有更高的精神需求。陈望道强调入有爱美的天性,一方面,说明人是不能没有美的,另一方面,又说明美是不能离开人的。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这个观点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人类有嗜美这一天性,因而就有美的意识。这美的意识体现在与外界事物关系上,便是审美的态度。人与外界事物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多种多样的关系形成多种多样的态度。陈望道将人对外界事物的多种态度概括为三种:“实行的态度”、“理论的态度”和“审美的态度”。陈望道说:“实行的态度”与保存及延续我们生命最有直接关系,也可以说是功利的态度,它受人类“有所希冀欲求的意志所控制”,其行为可评价为“正邪”、“善恶”。所谓理论的态度,这与人类的求知好奇心理相联系,专于搜求“是什么”、“为什么”、“是怎样”这类疑问,寻根究底,不肯休息。这种态度中最主要的任务是“显真破伪”。“审美的态度”异于“实行的态度”与“理论的态度”,陈望道说:

此处第三个现在要说的,就是所谓审美的态度。它既不求实行的态度中那样以意志为主,所以它在这点上是可以对于意志的境界而称为静观的。它又不象理论的态度中那样,建立在组织思想系统的分析与综合上。经过分析综合就要抽象化,间接化;而审美的境界则以具象化、直接化为其特性。它始终是摄无限于有限,藏普遍于特殊,也始终是具体地而又直接地,通过了官能而感受到的愉悦的境界。

陈望道通过比较,揭示审美态度有三个最重要的特性:一、“静观”的。这里说的“静观”是相对于“实行的态度”的重意志、重功利、重行动而言的。“静观”不是坐着观,而是说它具有与“实行的态度”相反的轻功利、轻意志、轻物质而重情感、重超越、重精神的性质。二、它是“具象”的。这是相对“理论的态度”的重分析、重综合、重抽象而言的,强调审美对象必定是具体可感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陈望道虽看重审美的形象性、直接性,但不忽视审美的深刻性,普遍性。他说审美“始终是摄无限于有限,藏普遍于特殊”。三、它是“愉悦的境界”。愉悦,这是审美最突出的特点,美学家没有不看重这点的。可贵的是陈望道用的词是“愉悦的境界”,有了“境界”,这审美就不同于一般的愉悦了,这是一种有深刻精神内涵的愉悦。有了“境界”,这审美就具有了对感官享受的超越性,它能从有眼见出无限,因而具有不同一般愉悦的魅力。

三、美的境界

陈望道的美学中,“美”、“美的境界”、“艺术”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也许在他的心目中,这三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陈望道写《美学概论》的时候,中国的美学还处在学科初创阶段,很多概念还不确定,出现这种情况是不足为怪的。重要的是陈望道对“美的境界”做如何的分析。

陈望道是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来分析美的境界的。他将“美的境界”分成材料、内容、形式、感情四个组成部分。材料、内容、形式属客观方面;感情属主观方面。

当然,进入“美的境界”的材料、内容、形式其实也不是客观的了,但它的来源是客观的。陈望道认为,“美底材料”进入艺术作品后,就转化为“美底形式”和“美底内容”。关于“美底形式”陈望道说有“反复与齐一”、“对称与均衡”、“调和与对比”、“比例”等。这些形式法则又统由“繁多的统一”(Unity in Varity)这一个总原理支配。

关于美的内容,陈望道做了两种分类。一种分类是将它分成“自然”和“人生”两大部分,这是就其来源的存在形态而说的。另一种分类是将它分成“知的内容”和“情的内容”两大部分,这是就美的内容在人的心理存在的方式而言的。关于“知的内容”又分成“直接内容”和”间接内容”两部分。“间接内容”包括“联想的内容”、“类型的内容”、“象征的内容”等。“情的内容”有“客观的感情”和“感情的移入”。

以上说的是“美的境界”的客观方面,“美的境界”主观方面陈望道认为是“情感”。为了与作为“美的境界”的客观方面的情感有所区别,陈望道将“美的境界”主观方面的情感叫做“主观情感”。“主观情感”又可分为“美的材料感情”、“美的形式感情”、“美的内容感情”。

陈望道对“美的境界”所做的论述,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坚持主客两分。他不把美看成是纯主观的东西,也不把美看成纯客观的东西。美实际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里,关于“主观感情”与“客观感情”区分与联系的论述最能见出陈望道的唯物主义观点。

第一、“主观感情”与“客观感情”的区分

陈望道说:“所谓主观的感情,就是鉴赏者自身差不多明明意识着是属于自己个人的。”而“客观感情”是“对象自有的感情”。举例来说,“我们看《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或同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或于全剧觉得悲壮之类,那是我们主观感情;但如觉得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尝恋味,在受苦闷之类,觉得作品中人物自有如此的感情的,却便是客观的感情”。

“客观感情”也可以是鉴赏者移入的,这在西方美学叫做“移情”或“移感”。“移情”说的创始人是德国近代心理学家利普斯,本世纪初“移情”说传入中国,影响很大,几乎所有的中国美学家都接受这种理论。陈望道亦不例外。陈望道认为“移感不止限于美意识中,即在普通的生活上也是有移感情形的”,但是审美中的移感比日常生活中的移感“鲜活而强烈”,“纯粹而完全”,“它扫尽了一切搅扰真纯的杂念,一心没入对象底观照里,将对象底生命变成了真正的体验。”关于移感的类型,陈望道提出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感情移入”;另一种是“象征的感情移入”。前一种移感是“对于人类容貌或动作而起的”;后一种移感是“对干人类以外的形体及运动移入情趣或感情的”,如对自然界风景的移情。陈望道关于移情的分类是有创造性的,不是西方学说的照搬。

第二,“主观感情”与“客观感情”的关系

“客观感情”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鉴赏者在欣赏作品时也、然产生情感反应,或喜或悲,或好或憎,或乐或怒。陈望道将“主观感情”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所产生的情感反应称之为“反应感情”,它大体可分“同情”与“反感”两类。

除了“反应感情”以外,鉴赏主体对作品内容还要产生一种“状态感情”。“状态感情”也是对作品内容的情感反应,只是“反应感情”只是对作品部分内容做出反应,“状态感情”则起于对作品的全部。基于此,陈望道将“反应感情”称之为“趣味的反应”,“状态感情”称之为“生命的反应”。自然,“生命的反应”高干“趣味的反应”。

陈望道对作品情感的分析坚持反映论的原则,他认为“主观感情”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客观感情”作为作品中人物的感情是客观的,它与属于作者自身的“主观感情”有重要区别。“主观感情”因“客观感情”的触动而激发,它可以与“客观感情”起共鸣,也可以对“主观感情”起反感。这样,“客观感情”就在一定程度上就转化为“主观感情”。而“主观感情”在作家投入创作时,也可以转化为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即转化为”客观感情”。陈望道一方面坚持主观与客观有别,另一方面,又坚持主观与客观可以相互转化。他的观点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陈望道在坚持客观事物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来源也是“美的境界”来源的前提下,从艺术的特质、美的特质出发,将情感看作是艺术的本体、美的本体。他说:“在审美中,感情底活动顾占重要位置。——也可以说是最占重要的位置。如上文所述的知的内容,而且除了思想底活动之外有时也还有意志底作用。然无论思想与意志,在审美中也都有与感情禁止结合,显明地带有感情的性质的。”“滑稽悲壮等美的情趣,实有许多的形相。这许多种类的形相,原未尝不可从别的观点上区分他们,但到底以感情为基本,——其实还在状态感情底不同。”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陈望道在“以感情为基本”构建他的美学大厦时,又引进了“生命”这个概念,他说,对美的对象全体起反应的状态感情”不妨称为生命的反应”。他根据“状态感情”之不同,区分美的几种主要“形相”:“崇高”、“优美”、“悲壮”、“滑稽”。而在深入论述这几种形相时,又往往超出情感的范围而进入生命的领域。比如他谈“崇高”,他分别从“形状上底强大”“物质力底强大”、“生命力底强大”三个方面来谈,实际上,“形状上底强大”、“物质力底强大”也与生命密切相关。至于“优美”,“大抵专于用它指称显在人类底风度上特别是运动上的一种美。”而且,它还“进而推广到一般的人类底生活态度上”。这不是分明在讲人的生命状态吗?

由情感本体通向生命本体,是陈望道美学本体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既然美的境界或者说美、审美已由情感本体进入到生命本体,美的领域就大为扩大了。它与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发生了关系,与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发生了关系,于是陈望道的美学就跃上了新台阶。

四、美与社会、人生

关于美与社会、人生的关系,陈望道在《美学概论》已经初步谈到,比如此书结尾,例第二段,陈望道就谈到社会思潮意识对个人审美趣味的影响,并且明确地亮出马克思的观点。他说:“分析的结果,竟如马克思们以经济的关涉于人底生活为最重要,就以它为第一个意识底成因,以为意识底成因,以为意识趣味是随经济组织底进步而进展,或者也未尝不可。”虽然由于时代的原因,陈望道没有将这个问题展开,但仅此数句,将他的美学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他的美学超出同时代美学的水准。的确,审美虽出自人的爱美天性,但人生下来对事物的感受包括对颜色、声音的感受恐怕还不能说是审美。人先天的生理结构只能说为审美准备了物质基础,人的审美能力的产生、发展还是在后天。人后天的生活当然离不开社会。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构成社会基础的是经济。经济与审美好象隔得很远,但经济从根本上决定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决定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产生和完美。审美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不是悬在空中没有根蒂的浮云,它犹如风筝,不管飞得多高,那根长长的线,还是奉在人的手里。这“人”又是站在大地上的,“大地”就是经济。陈望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经济对人的审美意识形成的重大关系,抓住了根本,难能可贵。

陈望道对审美与人生的关系十分重视。他视美为人生最高价值之一。他说:

“世间有最高价值者三:真、善、美。无论何人,莫不承认这三种最高价值。”(注:陈望过:《美学纲要》,《陈望道文集》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到三十年代,陈望道的美学又有所发展,他在为《实证美学的基础》中译本写的序中,总结自己的美学思想,说:

“在美学中有两个人的美学最为我所爱读:一个是利普斯,一个就是卢那卡尔斯基。……他们的学说都是积极的,热诚的比们对于眼前的安易的细小的美都有站在高处远处看来的评价,也就对于将来的艰巨的雄伟的美都有热烈的希望。他们都不取狭隘的美学的观卢、,惟恐美和真善分得不清,他们都是取的广阔的观点,从社会或从生活着想,认为美和善不可分,美和真也不可分,就使真善美现在还不能合一,将来也一定不会不合一。把他们两个人的美学比较起来,产那卡尔斯基的观点又比利普斯更为广阔,立论也就更为精彩;利普斯好象还止确认美善不可分,而求其最后的根据于人格(他的所谓人格跟一般所谓人格略为不同,他认定要求强而多不是人格高尚的表征),所以他的美学和他的伦理学折不开;而卢那卡尔斯基的美学、却比他还要进一步,他求其最后根据于生物之所以为生物的生活,认定美学不但

可以包括伦理学,还可以包括认识论。”

这段文章可以看作陈望道的美学宣言。我们知道,利普斯是移情说的创始人。其美学可说是以情感为本体的,基本上属干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陈望道美学受他的影响也以情感为本体。但陈望道并不是照搬利普斯的学说,前面我们已经谈到,陈望道的情感本体通向生命,而生命在陈望道的美学中又与人格、与社会相联系,因而情感为本又通向生命为本。当然利普斯的移情说也含有美善不可分的意思,并将其立论建立在人格的基础之上。问题是利普斯说的“人格”跟一股所谓人格不同,它认定“强得多”就是高尚的表征。实际上是一种抽象人性论。陈望道将美与人格联系起来,这“人格”就不是抽象的人性论。它关涉到思想与意志,与社会有重要联系。

陈望道后来接触到卢那卡尔斯基的美学对卢那卡尔斯基更为佩服。卢那卡尔斯基与利普斯都主张真、善、美的统一。这点也是陈望道所赞同的。但利普斯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而卢那卡尔斯基则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因此,他们在对美的本源问题上看法不一样。卢那卡尔斯基早期美学的代表作是《实证美学的基础》(1904年)用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的审美活动。观点是唯物的,但有庸俗进化论之嫌,陈望道对此没有加以辩析,是个失误,但他肯定卢那卡尔斯基的唯物论立场,赞同卢氏认定美学不但包括伦理学也包括认识论的观点,是正确的。卢那卡尔斯基当时任苏联文化部部长。他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将学术立场移到历史唯物主义上来,是当时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家。卢氏认为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基础决定包括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卢主张真、善、美三者的统一,他说的真、善、美不是抽象的,就在生活之中。陈望道怀着对占那卡尔斯基的无比崇敬之情,在他为卢氏《实证美学的基础》写的译序中引用卢氏的话:“凡是助长生活的,就是真,就是善,就是美。就是一种积极的,好的,动人的东西;凡是毁坏生活,或降低生活,以及限制生活的,就是伪,就是恶,也就是丑,就是一种否定的,坏恶的,反拨的东西。”(注:陈望道:《实证美学基础译序》,《陈望道文集》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陈望道赞成卢氏关于真善美统一的观点,并补充说:“而生活又不止眼前的生活还有将来的生活,也不止应该顾到个体的生活,同时还得顾到种族的生活。”陈望道的这个补充,非常重要。陈望道突出生活的理想性,也许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太黑暗了,丑恶的东西太多了,但是中国肯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将来的生活肯定是美好的。陈望道还提出生活不止是个体的,“还得顾到种族的生活”,这里包含有非常可贵的群体意识,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是的,尽管审美是以个体体验的形式进行的,但真正美的东西应该是大众喜爱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共产党人的使命不就是让天下最大多数的人生活得幸福、美好吗?陈望道的真善美统一现在当时包含有非常可贵的革命的意义。

陈望道后来并没有继续从事美学研究,他的美学观点没能得到展开。另外,他当时的美学观点也不是没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他当之无愧地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探索者,他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标签:;  ;  ;  ;  ;  

陈望道: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探索者_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