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创”模式的乡村家风建设路径探究-以浙江乡村家风田野调查为中心论文

基于“三创”模式的乡村家风建设路径探究
——以浙江乡村家风田野调查为中心

姚 硕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 发挥乡村好家风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引领作用,既是推动乡村传统家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新时代好家风在乡村落地生根的需要,也是引领新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通过探索对乡村社会优秀传统家风的创优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传统家风新的时代内涵,培育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建设诚信重礼、孝善并举、邻里守望、留住乡愁的新时代美丽乡村。

关键词 乡村振兴;家风;继承;转化;发展

习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1]。乡村家风建设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与助推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保障[2]。发挥乡村好家风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引领作用,既是推动乡村传统家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新时代好家风在乡村落地生根的需要,也是引领新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笔者选取了浙江10个具有不同乡土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进行田野调查,重点调查了乡村家风的传承、现代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

1 乡村家风传承的重要性

培育优良的家风、淳朴的乡风,是美丽乡村的精神内核、乡村振兴的基石。作为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与作风,家风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凝聚成一种无声的教诲,铸就成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兴旺发达之“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如何将乡村家风建设融入全国亿万农村家庭的日常生产与生活,如何赋予乡村家风更加契合新时代乡村社会发展的精神内核,既是亿万新型农民的心声,也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以家风文化引领乡土文化,将乡土文化融入家风传承,一方面创新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载体路径,另一方面丰富了乡村家风的内涵底蕴,让乡村家风与乡土文化共同在新乡村建设中激励、塑造、培育新型农民,为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全面振兴凝心聚力。

2 创优性继承:特色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家风建设

文化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最深层的基础,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当地百姓道德风尚、伦理规范、生活习俗的长期积淀和根本标识,在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创优性继承,让文化元素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内涵,以此推进乡村家风建设更易让百姓走脑入心、认同践行。

2.1 弘乡贤文化,树良好家风 乡贤文化是乡村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扎根中国乡土社会的母土文化。在乡土社会漫长的发展与变迁进程中,一些在乡村建设、乡村事务、风俗教化中作出卓越贡献的乡绅,都被称之为“乡贤”,由此形成“乡贤文化”。振兴乡村文化,需要一批有着奉献精神的“新乡贤”。优秀家风能够以亲情的力量呼唤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回归[3]。作为从乡村走出的精英,“新乡贤”们或治学、或经商、或入仕,将平生从学的学识和技艺、习得的道德修养和积累的财富带回乡村,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中。他们以自身行动践行着优秀的家风家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的道德意识与文化理念,起到了“插秧机”与“润滑剂”的作用,让家风文化的种子深深扎根乡村的泥土,带动和维系着优良淳朴的家风、乡风与民风。

2.1.1 正确“义利观”传递道德正能量。调研中发掘到一些优秀乡土企业家的事迹,他们在经营活动中秉承“诚信为本”“以义取利,利济天下”的“义利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较大市场份额。在成功创业的同时,他们没有忘记家乡“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文教传统,以“贾而好儒”的文化理念,积极反哺桑梓、捐资助学、泽被乡里、温暖故土,以自身散发的文化道德力量春风化雨似的教化着乡民,对于凝聚民心、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振兴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传统的家风文化在“新乡贤”的引领践行下凸显生机与活力,加之村民对于优秀家风的代代坚守,营造出一批民风淳朴的典型乡村。在此基础上通过拓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功能,开发休闲农庄创意旅游项目,促使传统农业向服务业延伸,吸引周边城市中“希望留住记忆里那一抹乡愁”的市民前来感受纯朴民风、忠孝家风,带动乡村经济的振兴与传统文化的复兴。

2.1.2 “乡贤理事会”架起干群连心桥。为进一步加强村民的凝聚力,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效,完善乡村公益事业,当代诸多乡村成立了“乡贤理事会”。理事会由退休干部、退休教师、乡土企业家、工厂职工等多层次、多岗位人员组成。在理事会成员中,有相当比例的中共党员,一方面,他们以“压舱石”的身份,以身作则,在工作与生活中带头践行优秀家风,恪尽职守,毫不懈怠;另一方面,积极向政府反映民情民意,又将政府的相关政策耐心解释给村民,搭建了一条党心与民心融通的桥梁。

一是结合历史文脉,“以礼作训”。各村文化站的干部们结合当地历史文脉,通过走访村中乡贤、老者,深入挖掘本村的文化底蕴,将传统的“礼”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合,提炼出新时代的乡村“礼”,并以此作为乡村家庭新家训。如“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的仪表之礼,“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的言谈之礼,“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的待人之礼,“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的观赏之礼,“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的游览之礼,“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的餐饮之礼,“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的仪式之礼,“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的行走之礼等“八礼”。以“八礼”作训,弘扬时代新家风,教育孩童,使其“晓礼”。同时辅之以“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4个充满仪式感的活动教化孩童,使其“明礼”。

中国传统文化更进一步说儒家文化,并不是散发着陈腐气息的沉重包袱,而是可以通过现代转换,焕发强大能量、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独特“战略资源”[4]。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德治,主张以教化的方式治理天下,教化的客观工具主要是礼,历代王朝无不把“礼治”当作政治大事[5]。“礼”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交往之道。伴随着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精神文明需求的日益增长,对乡村社会环境和村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社会中每个人的礼仪素养,直接影响着家风、民风与社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将中国传统礼义廉耻观的精髓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对传统礼义廉耻观的发展与超越,实现了对传统礼义廉耻观的现代转化[6]。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乡村家风建设,也在“礼”字上下足功夫,运用“文化礼堂”“道德讲堂”“农民课堂”等重要的宣传阵地,将传统的“礼”创造性转化为当代的“礼”,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万千村民。

应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相对数描述。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卵巢透明细胞癌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和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筛选影响卵巢透明细胞癌独立因素。检验水准α=0.05(双尾)。

我校交互云课堂平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遵循“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理念,依托平台和智能移动终端,让微课、学习任务单、导学案、进阶练习等学习资源相结合,强调师生、生生课前、课中、课后实时互动,同时基于数据反馈的学情问题,以兵教兵或师教兵、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达成学习目标。本文就以《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一课为例,粗浅地谈谈交互云平台如何在“三环五步”高中政治课堂中实现教学融合。

二是制定活动方案,“以礼化人”。依托“文化礼堂”,由乡贤理事会组织,以“八礼四仪”为准则,定期开展“文明礼仪之家”“最美小家”“礼仪小善秀”评选等主题活动,寓教于乐,以礼育人、以礼化人,在具体活动中引导村民对于新生事物的正确认识,使其积极投身生活之村、礼仪之村、幸福之村的建设。

2.2.2 充分发挥地方家风资源的德育功能,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对乡村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风主题教育,养正于“童蒙”,避免其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如浙江兰溪利用“孝道文化陈列馆”“黄店镇孝子故事”“当代乡村孝子事迹”等特色乡土文化资源,传播孝道思想,使尊老敬老之举在当地蔚然成风。

3 创造性转化:传统礼学转化为现代家风

2.2.1 组建地方家风文化研究团队,提升理论高度。地方政府应通过成立“地方家风文化学术研究机构”、定期举办学术研讨、理论讲堂等形式,鼓励高校、社会科研机构对地方特色家风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整理,并给予科研立项、经费支持等资助措施,提升家风研究的理论高度。同时以家风文化为主题开展理论宣讲,找准理论宣讲“接地气”的切入点,形成理论宣讲的“集束”效应,助推优秀家风走进每一户乡村家庭。

2.2 挖地方家风资源,培乡村文化沃土 伴随着乡土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过去宗法社会中的“大家族”逐渐被当代乡村社会中的“小家庭”替代,成为构成新时代乡土社会的基本元素,亦是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基本单位和原始场域。在这种社会组织结构中,家风文化的传承和培育更显重要和迫切,它不仅是家庭成员对出生家庭的精神传承,更是对祖辈积累的精神文明的发扬。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风是家庭成员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家庭文化,是每个家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深入挖掘地方优秀家风资源,将本土资源用活,创优性继承优秀家风文化,对于当代乡村家风建设意义深远。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编辑主要通过相关信息技术设备搜集资料、撰写文章,投稿时通过U盘、网络传输等,无论是对于出版社来讲,还是对于作者来讲,这种方式无疑非常便利,其效率更高。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帮助作者减少投稿成本;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因为稿件丢失而引发的各种损失。从出版社的角度来讲,能够有效降低稿件管理成本,关键是审稿率可以得以全面提升。例如,传统审稿中可能会因为作者字迹潦草而影响审稿效率。另外,数字化技术下,各个数据库的数据可以共享,编辑人员可以通过各方面的数据快速评估作者稿件的价值性与信息性,同时还可以防止因为自身专业局限性而引发的各种错误判断。

4 创新性发展:开辟家风传递新路径

传统家风中的“孝善”文化是乡风文明的基础。传统儒家倡导以“孝”治天下,要求人子必须孝敬父母,不忘养育之恩,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尽到尊敬、赡养父母之责任。在传统的尊卑长幼关系上,讲求人伦,以达和谐,而孝是全人伦、达和谐的重要方面。当然,在积极汲取家风文化精神之钙的同时,要注意传统家风的创新性发展,将“埋儿奉母”的“愚孝”发展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智孝”,更好地继承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⑤从排沙角度,长江流域的雅砻江、金沙江、青衣江、嘉陵江、涪江、渠江、汉江的丹江口以上属于多沙区,而金沙江和雅砻江的源头、岷江、乌江、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为少沙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少沙区水库蓄水时间可以适当提前,而多沙区水库蓄水应该滞后。

本文构建以下模型:式(2)用来检验H1,若β1显著为正,则H1成立;式(3)用来检验H2,若β3显著为正,则H2成立;式(4)用来检验H3,若β3显著为负,则H3成立。

一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较好的乡镇,在抓好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均高度重视传统家风文化的“返本开新”。一方面,通过实践教育环节,使受教育者充分发挥主体性。在“做”中“学”,“做”中“悟”,让优秀家风的种子走出家门,播撒在乡村百姓的心头,成为乡村社会的普遍共识。如浙江嘉善充分利用《了凡四训》这一地方文化资源,每年定期举办“了凡善文化节”,让优秀传统文化生动起来。其中最著名的代表节目即“千人诵了凡,百人写家训”,近千名学生齐声诵读《走近了凡》《弟子规》《最美是善》《“袁”善若水》等经典诗篇,百名衣着传统汉服的孩童现场书写自家传承的优秀家训,使“向善、学善、扬善”成为乡村百姓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村民的家风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以进一步提升,在乡村社会汇聚起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营造出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优秀家风推动乡村的发展,乡村的发展又反哺优秀家风的传递。另一方面,挖掘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如开展“十大孝星”评选、重阳传统敬老礼、百叟宴、新春祈福祭祖典礼、宗祠圆谱庆典、最美“孝善”家训征集等一系列极富乡土特色的主题活动,以“孝善”文化育化风尚、和善乡邻。同时,赋予传统家风以时代特征,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将新家风建设融入乡村社会的家家户户,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指引着村民的一言一行,使之明晰“欲行善必从孝始”[7],打通培育乡村优秀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后一公里”,着力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助推“古朴常驻,乐业安居”的美好乡村建设。如在“家训亲情林”里家长与子女共同种下悬挂有“言宜慢,心宜善”[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9]等优秀家训的树苗;融入文化创意,让书画文艺和好家训家风融合;建设“传育立行”教育工程文化长廊;树立身边榜样,让百姓可观可感可做等。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文化兴,则乡村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航标,以新时代乡村文化体系建设为核心,以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为载体,立足乡土特色开发家风资源。同时汲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创造性地进行传统家风的现代转化,不断赋予传统家风新的时代内涵,创新传播路径与表现形式,培育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建设诚信重礼、孝善并举、邻里守望、留住乡愁的新时代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2] 黎瑛,张琪.历史观照下乡村家风建设路径探析:以赣鄱家风家训文化为例[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1):127-134.

[3] 温丽华.优秀家风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内生动力价值与路径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11):115-120.

[4] 熊玠.传统文化是独特战略资源[N].学习时报,2016-06-16(003).

[5] 张新民.传统礼治的创造性转化与重建[J].艺文论丛,1995(2):1-3.

[6] 王树荫,程海礁.试论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我国传统礼义廉耻观的现代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6):62-66.

[7] 高富浩.梁安高氏宗谱[M].活字本.清光绪三年.

[8]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 孟子,万章,公孔丑,等.孟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Rural Family Style Based on the “Three Innovations ”Model —Centered on the Survey of Rural Family Style in Zhejiang Province

YAO Shuo

(Marxist College, Zhe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Hangzhou,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Giving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country’s good family style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s not only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rural family culture culture, but also the need to take root in the countryside in the new era. It is also the need to lead the new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realiz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By exploring the inheritanc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family style of rural society, we will continue to give the traditional family style a new era connotation,cultivate a good family style, civilized rural style, simple folk customs, build a new era of beautiful villages with integrity, filial piety, loyalty, and neighbor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Family style;Inheritance;Transformation;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7-0268-03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19.17.07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基金项目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AZD061);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7A0001);2019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青年专项重点项目“习近平爱国观视域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 姚硕(1988—),男,安徽淮南人,硕士,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 2019-03-29

标签:;  ;  ;  ;  ;  ;  

基于“三创”模式的乡村家风建设路径探究-以浙江乡村家风田野调查为中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