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社会主义理解的哲学分析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深化社会主义理解的哲学分析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深化社会主义认识的哲学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本文将社会主义作为特殊的认识对象,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阐述了深化社会主义认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重点从正确处理好相对与绝对,主观与客观、根本制度与具体制度、主流与支流、可能与现实、历史与现代等六大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对现实社会主义的认识,以启迪人们坚定信念,加快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 深化 认识 必要性 现实性 关系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搞清楚。我体会有两层意思:一是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有时甚至是很不清楚的;二是现在还要把这个问题继续搞清楚。这种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又为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实践所证明。我认为,有必要借助哲学——古今中外著名学者都称之为解决人们如何“求知”的学问加以理解。

一、深化社会主义认识的必要性

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需要深化的。作为思维认识运动不可能也不会停留在原来的认识上;而认识的深化,也不是一次、二次、若干次就可以完成的。人们要反复地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更接近真理,拓宽认识的领域,拓展认识的深度。当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在实践中遇到犹疑或困惑时,不能不暂处于徘徊状态,甚至“停下来”,对原来的认识进行再认识,再认识之后,认识也就深化了。这种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即必须对事物的再认识,通常称之为反思。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时常是这样。

1.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人们要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即客观真理,要有一个历史的实践过程。对社会主义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科学认识,就是这样有一个由片面到全面,由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同各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发展的状况结合起来,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突破前人囿于历史条件、不适合现实情况的某些设想和个别论断,进而消除对马克思主义某些教条式理解和扭曲的认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新的补充和发展。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对社会主义认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说是高瞻远瞩。即使如此,也难以避免历史的局限。他们毕竟没有亲身经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或经历的社会主义建设时间太短及其它原因,不可能承担为他们去世后若干年产生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例如,对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及有关问题的认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第一次把共产主义社会明确划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指出这是同一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互相联系的阶段。这种划分阶段的原则和构想,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等文章中把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同时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等概念,从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我们党和邓小平同志吸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的深刻教训,认真考虑和分析社会生产力的现状,从我国实际出发,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同志把社会主义称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1 〕这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的新认识。

2.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中的、“经常变化和改革”的制度,特别是作为经过了几十年的严峻考验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在当今两种主要社会制度并存、竞争的特殊情况下,遇到了十分复杂的问题。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由于社会主义在历史发展中既取得了重大胜利,又遭受了挫折,体制上暴露了这样或那样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正在兴起和进行的体制改革,引起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变化等等,向人们提出了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新情况、新经验、新特色的问题,提出了重新思考有关社会主义的一些所谓“定论”问题。例如前面提到的对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的认识。过去人们认为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经过了一个改造和巩固的时期,就已是社会主义社会了,“十五年超英赶美”,再经过一个不长的建设时期就可以接近共产主义了。甚至还有“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说法。经过几十年的反复实践和与发达国家的比较才认识到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也就是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商品经济还不发达,人民生活还不富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虽已确定,但还不十分完善等情况下的特殊阶段。这种对于社会主义成熟程度认识上的“退却”,实在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又如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过去人们将“计划”与“市场”作为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的标准,又是经过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反复实践和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才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因时、因地、因条件而使用的经济手段。发展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阶段,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而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形势下,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又出现了忽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深刻联系的现象。社会主义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而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序经济,同样需要统筹规划,协调配套;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需要以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离不开党和国家按照民主集中制实行正确领导和加强宏观调控。不少人却表现了对市场经济盲目的崇拜、热心和性急,以为有了市场经济就一切都“自由自在”地运行了,并把市场经济规律生搬硬套地引进或塞进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与思想文化教育阵地,把市场经济看作是“万能的”。又如所谓社会主义国家产权明晰问题。人们一谈到产权清晰,就好象国有产权都是清楚明晰的。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做到产权基本清晰,但很难做到完全清晰。特别是现在不少人注重保护私有资产,而不顾保护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目前,公有财产主体的多元化、分散化,甚至个人化、私有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和严重,部门利益、地方利益、集团利益和私人利益迅速膨胀,这就是在所谓“产权清晰”和所谓明晰化的名目下进行的。这些都说明有必要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3.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据,内因要起决定作用。各项建设和工作的发展进步,最关键的还是取决于承担者及参与者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如何把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出来,还取决于人们对社会主义客观规律的掌握和应用;掌握运用得好,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就快一些、好一些,否则就会慢一些、差一些;如果违背了它,就会受到挫折。在主观上,我们的政策和行动总是力图符合社会主义规律和本质的要求,但能否达到这一点和达到什么程度,还取决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例如苏联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就出现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得不因为“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而采取“新经济政策”。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也曾违背过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实际的要求,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励,提出了违背客观实际的口号,做出错误的决策。例如,我们曾经片面地追求“一大二公”,纯之又纯的社会主义,盲目地追求高速度、高水平,吃了大亏。在经济建设中机械地搬用军事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集中大量的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搞这样那样的会战,造成极大的浪费;以后又有过以“风”治“风”。“一阵风”总是不行的,不能持久的,最后失信于民。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2 〕这是很深刻的。当今,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也有一个尊重客观规律决策的问题。我们也出现了在新的形势下,重复过去一些错误的作法,如“开发热”、“房产热”、“炒股热”,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等也说明对社会主义认识深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才能有效地鼓舞人的斗志、调动人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深化社会主义认识的可能性

1、人们认识活动的规律说明深化认识是可能的。 人的认识活动是能动性和被动性的统一,并且具有创造性。人们对于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及其问题的认识,是不会停留在“原地”的,总是要以不同的方式接近事物的本质和真理,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进一步的认识是人脑思维作用的结果。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反映的对立统一。从机能方面看,认识是能动的,它依自己的内在本性、内在规律,展开其意志力、想象力和情感去规定外物,并不需要他物为其提供规律和能力,所以他是自主的,自己决定自己。从反映方面看,认识却有被动性,它不能自行其是,而是要尊重外物的规律,它所作出的规定或判断要合乎对象的本性,所以它是不自主的,是由外物决定的。但由于思维的机能一面和反映一面是统一的,则认识的能动性和被动性也是统一的。由人的思维能力的特点决定,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同样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2、“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理论为深化社会主义认识提供了可能性。“实事求是”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并赋予这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以中国的特点和风格。邓小平同志在“实事求是”前面又加上了“解放思想”四个字,不仅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拓宽和深化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观点,是一个新的理论创造;而且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实事求是”以动态的含义,一方面确立了“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达到实事求是的一个重要条件。倘若认识上禁区重重,思想上凝固僵化,像马克思曾说的:“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象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3〕就不能正确地研究和把握客观事物内部的规律性, 做到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排除认识的障碍,冲破思想的牢笼,才有可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另一方面又指出了“实事求是”是一个过程,即不断地解放思想使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符合,使认识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再认识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又是必须谨慎和客观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鼓舞人们,大胆地去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条思想路线的确定,为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提供了武器,使其更加成为可能。

3、科技革命使认识深化定量定性分析成为可能。 当今世界已进入始于二战前后,即二十世纪中叶开始,以原子能为先导的,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信息革命时期——现代技术时代。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推动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在变革自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巨大成就。这个空前的大进步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也使人类认识事物的能力极大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进行更精确的定量定性分析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只有在精确的定量定性分析之后,才有可能超越原有认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使人们的认识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之间架起了第一的桥梁,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对社会主义认识深化的紧迫感和可能性。对社会主义的说明就不能只停留在制度优越性的理论论述上,而要在生产力发展状况,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改善及其在各项事业上的表现,并在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的定量定性分析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也提供了这种可能。

三、认识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六大关系

对社会主义唯物的、辩证的、历史的分析,目的在于深化对现实的社会主义的认识,把深化社会主义认识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不是万能的,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发展要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许多复杂问题,也会有许多曲折。离开了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的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优越性,既不能说明现实,也容易使人形成一种很单纯的认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一建立就应该一切都好起来。列宁曾经说过:一切忠诚的社会主义者都希望通向社会主义的红线是笔直的,而且为了看到它的开始、继续和终了,也应该把它想象为笔直的,然而“历史活动并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在实际生活中这条道路决不是笔直的,而是难以想象的复杂〔4〕。 当前社会性的“大气候”,历史性的“大变迁”,政策性的“大调整”,人为性的“大失误”,国际性的“大较量”就说明了这一点。有些人对此,惊慌失措,一旦遇到一些挫折,看到一些阴暗面,就感到迷惑,甚至动摇。例如,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苏联算起已70多年了,我们也有40多年了,问题还那么多,那么复杂,特别是看到东欧那样的曲折,就不好理解了,就对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优越性产生怀疑了,“把社会主义想象成远不可及的模糊的将来”(列宁语),甚至认为“理想破灭了”。这告诉我们,需要用唯物的、辩证的、历史的观点,把必然性、优越性、长期性、曲折性统一起来,对社会主义进行现实的科学的认识。

1、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绝对的。这指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比资本主义私有制适应社会化生产力的要求;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而不是为剥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比完全自发的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更能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按劳分配达到共同富裕比按资分配两极分化好;生产资料支配权、生产决策权、财富分配权这种根本权力归人民比归资本家好,即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比资产阶级专政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的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结合的思想比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思想好,等等。这一切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若说绝对的好是不符合现实的。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但仍会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环节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问题;社会主义消除了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对抗,但还存在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处理不好,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是一切都尽人意的,弄不好还会出现挫折和曲折。从辩证的观点来看,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会产生这些问题并不互相排斥。

2、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并且为此提供了极大的可能;不是指生产力的发展不受任何束缚,一下子就达到速度和程度空前的水平,也不能保证生产力的发展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与社会主义的实际总是相适应。列宁曾经指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率。”〔5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大宣布: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们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邓小平同志总结多年来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的原因和教训,指出:“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6 〕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恰恰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生产力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经济基础上开始的。仅用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占世界22%的人口吃饭问题就是很不容易的事。 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更加突出。我们面临先进的政治制度和落后的经济基础之间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只是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是不够的,归根到底要靠提高生产力。另一方面,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生产力,这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又缺乏经验。在这样一个崭新的,特别艰巨的伟大事业中,只有靠自己摸索前进。而这需要一个实践和反复的过程,在一定的时期内,主观和客观很难达到完全一致。

3、社会主义优越性是指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共同富裕等本质特征为标志的根本制度是好的,而不是说我们现行的一切具体制度和具体做法都是好的。因为任何新生事物都要有一个发展完善过程,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是这样。例如,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这个根本制度是好的,但具体的干部制度中的论资排辈,领导职务终身制等做法就是不好的。再如按劳分配这个根本制度是好的,但吃“大锅饭”的具体做法就是不好的。不好的就改革,在改革中完善。社会主义要经过若干年代才能做到从根本制度好,到体现这种根本制度的具体制度也好或比较好。

4、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指由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社会现状的本质主流是好的,而不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现状一切都是好的。若说社会主义优越是指一片光明,没有黑暗面或说黑暗面绝不会反复,那是不能说明现实的,也不能服人。因为意识形态有相对独立性,所以改造人比改造一种经济制度更困难。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的序言里说:“除了现代的灾难外,我们还不得不忍受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陈旧的生产方式还在苟延残喘。而且与这种关系相伴随的,还有它所产生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这是很深刻的。例如70多年来,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出现的社会帝国主义、大国沙文主义、个人迷信、官僚主义、特权现象、领导者的高度集权,以及我国在“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一句顶一万句”,“早请示,晚汇报”、“忠字舞”等怪现象,以及现在出现的拜金主义、权钱交换,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不正是同马克思所讲的那些陈旧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苟延残喘有关吗?!不正是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我们曾经或还要在一个时期内,还不得不忍受那些遗留下来的陈旧的、过时的社会、政治关系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吗?!要彻底消除旧残余要有一个过程。已经克服了的一些黑暗消极的东西,也可能会死灰复燃。不能说社会主义没有黑暗面,也不能说黑暗面绝不会反复。只能说这些黑暗面不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产生的,是支流不是主流,是非法的,只要坚持斗争,是能彻底把它消除的。

5、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指在公有制的基础上, 经过努力可以做到尽可能好,而不是说公有制一建立,一切都会一下子自发地好起来。这就是说社会主义优越性是一种可能性,而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要靠实践,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开始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不完善的地方,会犯一些错误,是可能的。比如,由于没有实践经验,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应该分阶段,我们现在只能搞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其他经济成份作为社会主义的补充而存在和适当发展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也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必须有序地发展市场经济,于是搞了一个所有制过大过公过于单一、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吃“大锅饭”的僵化的体制,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影响了生产的更快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更大改善。再如由于开始没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仍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与人斗”代替了“与地斗”、“与天斗”,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给人民带来了不幸。这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改革中前进。这就好象一种新设备,客观上有它的设计能力,但也不是一安装设计能力就能发挥出来,而是要经过工程师、技师、操作人员的调试后才能逐步达到设计能力。否则,设计能力不仅达不到还可能出些事故。社会主义这样复杂的“新设备”也要经过调试,社会主义还正在调试中。西方称美国泰罗是科学管理理论之父,意即在泰罗以前基本没有科学管理。从典型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到泰罗于二十世纪初期发表的第一本科学管理概论,也经过了几百年的摸索和调试。

6、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指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创造新生活的良好的社会条件,而不是说它一下子就能改变历史留给我们的既成的现实。因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7 〕如果我们能够选择美国那种生产力,那样先进的科学技术,选择象英、法那种已经脱离封建社会几百年,经过较长时期大生产的熏陶,文化水平较高,民主意识较强的人,来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当然会好得多,困难和麻烦也会少得多。问题是我们无法选定条件,一是旧中国留给我们不到二百亿美元的固定资产,人均国民收入才20多美元,连独立的机械工业也没有,连一些最一般的生活必需品也不能生产,火柴叫“洋火”,铁钉叫“洋钉”,这样一种经济条件;二是刚刚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出来,封建特权、裙带关系等封建残余思想和小生产者习惯势力较浓、人们文化和管理素质较低。在这样的既定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不管社会主义制度怎么优越,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高工资、高消费、宽敞的公寓、高速公路都应有尽有;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做到一切特权思想、不正之风、假冒伪劣,坏人坏事等黑暗的东西都没有,都那么称心如意。如果非要这样才叫社会主义优越,那就不是把社会主义看成科学,而看做是“魔术”了。如果只是“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8〕那就成了宗教宣传,这只能给人以暂时的精神安慰 , 最终失信于民。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用几百年才实现现代化,我 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如果能用100年,就改变这种既定条件,实现现代 化,就很优越了。邓小平同志说:“十全十美的方针、十全十美的办法是没有的,面临的都是新事物、新问题,经验靠我们自己创造。”〔9 〕这是很深刻的。

社会主义制度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全靠我们的辛勤劳动。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252页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3页

〔3〕〔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603页

〔4〕〔5〕《列宁选集》第三卷第438页、第四卷第586页

〔6〕〔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14、263页

标签:;  ;  ;  ;  ;  ;  ;  

深化社会主义理解的哲学分析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