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及调整对策(上)_一般贸易论文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及其调整对策(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八五”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自从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截至1997年的20年间,对外贸易总体规模扩大了14.7倍,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5.6%,其中出口扩大了17.7倍,年均增长16.7%,进口扩大了12.1倍,年均增长了14.5%,都超过了同时期GDP的增长速度。(见表1)

在过去20年中,“八五”时期是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阶段。据统计,1991年到1995年,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0143亿美元的规模,远远超过“六五”时期2524亿美元和“七五”时期4864亿美元的规模,占1978—1996年累计进出口额的一半左右。“八五”时期对外贸易每年的增长幅度都是两位数,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分别比“六五”和“七五”时期高出7.9和8.2个百分点。从出口情况来看,“八五”时期年均规模为1036.6亿美元,是前两个时期的4.3和2.2倍,增长幅度也大幅度提高,超过了20%。进口基本上与出口同步发展,虽然在规模上大多数年份仍然小于出口,但二者在“八五”期间的年均增长速度非常接近,与“六五”时期进口增长比出口快2.2倍、“七五”时期出口增长又比进口快出2.4倍的特点相比,发展平衡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八五”期间,除去1993年出现12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之外,其他年份出口都大于进口,改变了过去大多数年份出现贸易赤字的格局。

进入“九五”的头一年,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由于出口退税等政策环境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国的出口面临严峻的挑战,1996年上半年出口连续下降,曾一度出现大幅度滑坡的趋势。1996年7月份以后,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虽然出口开始止跌回升,全年实际比1995年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仅为1.5%,是1978年以来除去1982、1983年之外增长幅度最小的一年。进口也由于外商投资企业进口设备减免税政策的取消等因素的影响,增长速度大幅度回落,全年仅仅增长5%左右。1996年对外贸易出现(1978年以来)前所未有的低速增长。

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的出口回升、进口增长减速的势头,一直延续到1997年。据统计,1997年1~12月份,中国的外贸出口增长了20.9%,进口与上年同期相比仅增长2.5%。由于从1997年10月1日开始,中国再次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并且宣布部分恢复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设备减免税政策,将有可能重新刺激进口的增长。从贸易平衡情况来看,1994年以后贸易赤字的扩大趋势一直保持到了“九五”的前两年,1997年达到了403.4亿美元的规模,创下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新记录。这种出口远远大于进口的贸易不平衡有可能成为中国“九五”期间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

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起因于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的作用日趋重要。1990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0%,“八五”末期的1995年,这个反映国内生产对贸易依存程度的指标已经上升到了40.2%,1994年曾经达到44%的水平。1996年由于贸易的增长速度低于实际经济增长率,贸易依存度有所下降。但1997年略有回升,达到36.7%。按照1997年的水平计算,中国的国内生产中大约有30%左右用于出口,每创造1个单位的GDP,就需要进口0.16个单位的外国商品。

“八五”时期以来对外贸易的较快发展使中国在世界贸易发展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七五”末的199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是1.65%,在国际上排名第16位。但是,1996年这个比重就上升到3.0%,而且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从1992年开始已经连续5年位居第11位。

二、“八五”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特点

1.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比重显著提高。

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程度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1990年在中国的出口商品中,25.6%属于农产品、矿物等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是74.4%,其中轻纺、橡胶、矿冶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加工型制成品又占到20.3%,机械、运输设备等仅仅有不到9%的份额。1995年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业制成品比重比1990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达到85.6%的水平;机械、运输设备的比重提高了12.1个百分点。1996年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的背景下,机电产品出口继续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成为超过纺织品的第一大项出口商品。1997年1—11月,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速度又比全部出口高出2.1个百分点,其中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也保持了25.6%的强劲增长势头。由此可见,“八五”以来机电类商品出口增长对整个商品出口增长的贡献较大,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保持了一定的发展势头。同时期进口商品结构变化幅度较小,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保持在20.6%左右,工业制成品中机械设备的比重下降3.5个百分点。(见表2)

2.外贸市场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日本成为最大贸易伙伴。

1991年以来,亚洲地区始终是中国出口商品的主要市场,但是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已经由“七五”末期1990年的70.6%,下降到1996年的60.4%,1997年1—11月累计又略有回升,为60.8%。其中面向日本的出口在1990年仅占全部出口的14.3%,以后逐年提高,1995年为19.1%,1996年进一步上升到20.4%,从1996年水平来看,仅次于香港是中国在亚洲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欧洲市场的份额基本上保持了15%左右的水平,德国市场的份额上升幅度比较明显,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已经由1990年的3.2%提高到1996年的3.9%。中国向北美的出口商品比重在“八五”期间和1996—97年中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由1990年的8.9%上升到1996年的18.7%。1997年1—11月提高到19.1%,取代欧洲成为中国出口的第二大地区市场。北美市场地位上升,主要是由于中国对美国出口扩大的贡献,1990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仅仅是8.2%,1996年提高为17.1%。1997年1—11月上升为18.1%。按1997年1—11月水平计算,亚洲、欧洲和北美等三大地区市场吸收了中国出口商品的94.4%。

从进口方面来看,亚洲作为中国进口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始终保持了其重要地位,1996年与1990年相比,从亚洲进口的比重提高了5.5个百分点,在亚洲各国(地区)中日本的比重上升幅度最大,已经成为中国进口的第一大对象国。相对于亚洲,中国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进口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目前,这三个地区总共为中国提供了93.3%的进口商品。

根据1997年全年的实际水平,按照进出口总额排列,日本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其后依次是香港、美国、韩国、台湾、德国;中国除了对欧洲地区市场出现贸易逆差之外,对亚洲和北美市场都有一定规模的顺差。(见表3)

3.加工贸易比重显著提高,它已发展成为推动中国外贸增长的重要因素。

“七五”时期的最后一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方式仍然是以一般贸易为主,在出口中一般贸易所占比重达到57.1%,比加工贸易高出16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口虽然比重略低于50%,但仍然是第一大进口方式。“八五”期间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以来料加工装配和进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得到很大的发展。1995年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比“七五”末年降低了8.3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达到49.6%,首次超过一般贸易,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贸易方式。从进口来看,这种倾向更为明显,一般贸易进口下降16.3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口比重比一般贸易高出11.4个百分点。1996年由于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贸易出口陷入困境,比1995年下降了13.6%,加工贸易出口增长了14.4%,其结果造成一般贸易出口比重继续下降到41.6%的水平,比加工贸易出口低了14个百分点。进口的贸易方式结构变化也与出口基本相同,一般贸易出现了9.2%的负增长,加工贸易则上升6.7%。进入1997年以后,一般贸易出口回升幅度较大,1—11月比1996年同期增长27.7%,高于加工贸易,但一般贸易进口依然下滑2.8%,从总体情况来看,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结构并没有改变,“八五”以来加工贸易增长对全部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远远高于一般贸易。(见表4)

4.外商投资企业和自营生产企业是中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八五”时期以前,中国的对外贸易经营主体较为集中,大部分是国有外贸公司。在1990年全部对外贸易额中,国有企业占有81.9%的份额,外商投资企业经营部分不到12%。“八五”期间是中国利用外资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随着外商投资的不断增加,在国家鼓励发展出口型生产企业的政策影响下,外资企业成为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所占贸易份额也不断扩大。1995年外资企业经营的进出口贸易占到全部贸易的39.1%,国有企业比重下降了23.3个百分点。由于一般贸易的84%左右是由国有企业经营的,所以1996年一般贸易下降反映在经营主体上就是国有企业经营部分的进一步减少,占全部贸易额的比重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而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额已经上升到占全部贸易47.3%的水平。(见表5)1997年国有企业的出口增长速度与外商投资企业基本持平,而进口则前者低于后者5.8个百分点,因此,外商投资企业的对外贸易比重又有所上升。据测算,在“八五”和1996年的6年中,外资企业外贸额增长对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贡献率是67.9%。此外,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许多生产企业也进入国际贸易领域,为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活力。根据外经贸部的统计,1996年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的外贸总额也占全部贸易的6.4%,比1995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特别是在出口方面已经占有8.7%的份额。(见表7)从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结构也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类型企业参与对外贸易活动的程度及其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见表6)

标签:;  ;  ;  ;  ;  ;  ;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及调整对策(上)_一般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