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竞争机制与世界市场的发展_热那亚论文

需求、竞争机制与世界市场的发展_热那亚论文

需求、竞争性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市场论文,竞争性论文,开辟论文,体制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5世纪末,哥伦布到达美洲,达伽马达印度,这两次航行通常认为是统一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的标志。关于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中外学术界都有过很多讨论,笔者也阐述过自己的一些见解〔1〕,这里, 我从社会需求及其所造成的国际贸易格局,从竞争性体制的角度,就世界市场的开辟问题,再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15世纪时东西方经济联系

15世纪的东西方经济关系,如其前的1000多年间一样,是西方依赖于东方。巴勒克拉夫曾说道:“西欧于1500年仍然站在文明世界的边沿,比起这个时期最强盛、最先进的中国的明帝国和勃然兴起的中东奥斯曼帝国和萨菲帝国,西欧黯然失色”〔2〕西方人需要东方的产品, 而东方人对西方的产品不感兴趣。这种经济关系一直持续到产业革命,说明东方的物质财富长期来是举世无双的。斯塔夫里诺斯说得不错:“这种情况,实质上是19世纪以前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经济关系的特点;它反映的,不是中国人的偏见,而宁可说是那些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人在财富和技术上的优势”〔3〕。

东方的物质优势,使它在西方人的心目中象传说中的天堂:“一直到伏尔泰时代,土耳其和中国仍是文明生活的榜样,欧洲人只能投以羡慕和尊敬的目光”。〔4〕鉴于公众特别喜爱东方来的产品,18 世纪时不少西欧的工场主不惜花大力气加以仿造。利奇温说道:“鉴于这种绘制或印花的丝织品的消费越来越广……法国、荷兰及法兰德斯都成立了特设的工厂,专造各款绘花或印花的丝织品。在这些本国制造的成品上,加上了中国商标,但是成效很少”。〔5〕英国产业革命的主导生产部门棉纺织业也起源于东方,16世纪末才传到英国,但一直不占重要地位,不为国人所欣赏。18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迪福还说道:“……王后本人也喜欢穿着中国丝绸和日本花布出来见客。还不止此,因为我们的家里,书斋里,卧室里都充满了这些织物:窗帘、垫子、椅子乃至卧铺本身都是白洋布和印花布”。〔6〕

当然,在中世纪,西方人最需要的东方商品也许是香料。“香料一词在当时包括各种各样的东方物产:芬芳的甘松香;可用于止血和清洗血腥的檀香;妇女们极为欣赏的树胶脂格篷香胶;龙诞香、樟脑、苦艾和象牙;诸如锡兰肉桂、肉豆蔻干皮、肉豆蔻、丁香、多香果、姜和辣椒之类的调味品,其中,辣椒居首要地位。香料在只晓得用盐处理食品、对其他食物保存技术知道得很少的世界里,是极受欢迎的”〔7〕

西方在物质上对东方的长期依赖,在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大体上说来有:

(1)东方人不喜欢西方的产品,西方人输入的多,输出的少, 使得金银源源不断流向东方。这种情况到伏尔泰时代还是这样。伏尔泰曾讲到:“人问由秘鲁及墨西哥不断流入西班牙的金银究竟到了什么地方。……这些金银有一大部分到了东印度,购进丝绢、香料、硝石、蔗糖、茶、纺织品、钻石及各种古玩”。〔8〕

金银不断外流,使西方长期处于贵金属缺乏局面,不得不千方百计寻找黄金。在地理大发现前,西方人唯一从海外获得黄金的地方是非洲。换言之,中世纪后期,西欧的商业势力已在逐步向北非内部渗透。

西班牙的基督教徒从10世纪末就开始从南方的阿拉伯人占领区获得黄金,从13世纪末开始,同突尼斯人的贸易一年能为基督徒带来2至6万第纳尔,同贝贾亚的贸易能带来1.2至2.4万第纳尔的收益。1377年热那亚从北非进口了价值6.8万镑的黄金。15世纪, 加泰罗尼亚向马格里布出口总值每年约40至50万第纳尔,而马塞罗那每年收入约为12万第纳尔。“整个15世纪,意大利商人,特别是热那亚人,力图通过马格里布生意人谋取苏丹黄金”。〔9〕不过从非洲来的黄金, 远不能满足西欧对黄金的需求。

(2)为弥补贸易逆差, 西方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努力扩大向东方的商品输出,中世纪后期,他们向中东的输出稳步增加。

中东高度繁荣的手工业在14、15世纪处于衰落时期,西欧的肥皂、纸张、纺织品越来越多地输向东地中海。仅1418年,单独行动的威尼斯商人就向亚历山大里亚输出150—200袋肥皂。中东的造纸厂也敌不过西欧纸张的竞争,而“近东纺织业的衰落对列万特贸易有更为重要得多的意义”:1395年亚历山大里亚有14000张织机,1434年只剩下800张〔10〕。这些是西欧的生产技术、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的标志。

(3)东方在西欧人心目中是一块天堂般的、迷人的乐土, 成为许多西方人追求黄金和发财的目的地。大家都知道,马可·波罗写下了闻名遐迩的游记。13世纪中到14世纪初,普拉诺·卡比尼、鲁布鲁克、奥多利克等修士先后到了中国,回西欧后都写下了游记。各种游记和传说都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激发起了丰富的想象,没有这种想象,哥伦布、达·伽马等等可能都不会有冒死驶往东方的热情。1474年,佛罗伦萨的著名学者托斯堪内里在一封信中说:往西航行,“经过两千海里,您会碰上妙不可言的希潘戈岛(按:日本),它盛产黄金、珍珠和宝石,这里庙宇和宫殿的房顶盖的是纯黄金”〔11〕。这就是当时的东方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形象。

东西方的经济关系,还造成了非欧洲地区的两种重要经济特点:

(a)中东、北非的经济逐渐对西欧产生一种依附性。 中东的依附性主要表现为它自己的手工业的衰落和作为转运贸易商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正如加辛说的:“素丹政权通过并充分利用大宗国际贸易,似乎给了埃及的马木路克社会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力量、一种稳定性和一种和平感,然而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尚未充分暴露的脆弱性和对西方的依赖,因为西方处于把埃及和世界联接起来的贸易关系的中心”〔12〕。14世纪中,中亚的商路阻断以后的情况特别是这样。北非的依附性则表现为其在政治上也某种程度地受到西欧国家的控制。他们向西欧一些统治者交纳贡赋,租用国家的控制。他们向西欧一些统治者交纳贡赋,租用拉贡的舰队和士兵,他们对西欧输出商品的品种上受到限制,但西欧人向他们输出却不受任何限制。“马格里布人不十分精明,……在海洋运输方面他们的作用也微不足道”。当然他们的统治者在贸易税收中得到了极大的好处。〔13〕。

(b)远洋航行的技术和条件不断得到了改善, 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甚至某种程度上还促进了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贸易繁荣。下述情况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15世纪里,东南亚海上贸易最重要的事件是马六甲的兴起,它成了印度棉布换取东印度群岛的香料并把香料运往欧洲的中心。〔14〕

以往讨论地理大发现的原因,一般都强调追求黄金、香料、土地或木材、粮食等等,上面我们归结为西方对东方的物质依赖,这种依赖性渐渐形成了东西方贸易和交往的格局。但不是说有了这一条件就会有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的开辟还得力于当时西欧存在的竞争性的社会经济体制。这又可分为两方面来谈。

二、各地商人之间的“竞争”

西欧中世纪各城市间的商人们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和斗争或战争。为了市场、原料或控制商路,它们时而互相联合成各个集团,时而又互相攻讦。这在王权衰弱的意大利和德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关系当然存在种种弊端,但也培育起各城市商人、手工业者竞争的习惯和冒险的精神,使西欧的社会内部充满活力。

12—15世纪期间,仅突尼斯一地就分别与南欧的主要城市发生了频繁的联系。以下年份是尼斯与各城市达成协议、发生争执、交换使节或签订商业协定的时间与威尼斯:1231、1251、1305、1317、1391或92、1427、1438、1456年;与佛罗伦萨:1421、1445、与比萨:1157、1236,1237、1264、1313、1353、1397年;与热那亚:1236、 1250 、1251、1272、1287,1391、1433、1445、1465年;与马赛:1270年;与马约尔卡:1313年。此外,它与拉贡之间也于1271、1285, 1308 、1314、1323年发生了同样的关系。〔15〕

以上情况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中世纪西欧不存在统一的权力,各城市或各地的商人可根据自己的利益随时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暂时失利的商人团体往往通过努力抓住有发展前途的事业,从而实现新的突破,热那亚人资本的西移是这方面的典型表现。

一些有关地理大发现原因的讨论,往往只讲到土耳其帝国兴起,中亚的商路受阻,使得西欧人寻求其他航线。有一个问题似乎从未有人深入探讨:中东的转运贸易及中亚的商路本来就不控制在西欧人手中,中亚商路受阻也不一定说明东方运往西方的商品(特别是香料)减少,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西方人本来也可以不用去寻找新的航线。实际上,中亚的商路受阻后经过波斯湾和红海的东方商品增加了,14世纪中叶以后,“大部分产品汇集到那时以前受控于穆斯林商人的南部的海路,顺海路运往各地”。〔16〕

西方学者不久前的研究结果表明,15世纪里东方经中东运往西方的香料并不少。威尼斯从列万特各国运往欧洲的胡椒每年共有500—600吨,而经热那亚和卡塔兰商人运往西方的胡椒每年共有250吨或400 吨。 15世纪最后几年,威尼斯人的贸易量还在稳步增长。〔17〕

西欧一些商人、君主之所以转向开辟新的航线,不是由于香料运不进来,而是因为与东方的香料贸易日益被威尼斯人所控制,他们希望分享或独占这方面的丰厚利润。16世纪初,葡萄牙人控制拉伯海后,列万特的香料贸易迅速衰落。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海外交往的大权牢牢控制在封建政府手中,而明清的君主一般不喜欢中国人与外国有太多的经济来往。明清的统治者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即使在由于商品货币经济发展造成货币材料极缺乏的情况下,政府仍采取严格控制进口洋铜的政策。正如傅衣凌所说的:“洋铜商虽然有所谓官局与民局,官商与民商=额商之分,但同样的,都受着政府的控制。第一,他们的资本,是由政府发给并由政府收购的;第二,其经营铜商者,须先得政府的特许,领有外洋照票,方许采买”〔18〕。这里很难谈得上什么民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西欧的情况则与此相反。

在地理大发现中起过重要作用的热那亚人本来把东地中海作为自己的活动中心,它与威尼斯到处争地盘“或者捷足先登,或者排斥异已。十四世纪以前,它以希俄斯岛为基地,开采福西亚的明矾,并在黑海发展贸易;它的大帆船远航布鲁日和英格兰。”15世纪时,热那亚在东地中海上受土耳其的排挤,或者说敌不过威尼斯的竞争,尽管在香料贸易中它仍占不少的份额,但是它在该世纪后斯“舍东方而取西方,舍黑海而取大西洋”。甚至在该世纪初,它就已在“北非、塞维利亚、里斯本和布鲁日站稳脚根,完全处于领先地位。”〔19〕他们早在1277年就开创了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到佛兰德的航线,不久后,他们中有人驶入茫茫的大西洋,消失在通往东方的海洋中。1447年,热那亚著名商人安东尼奥·马尔凡特深入北非,曾抵达图瓦特,带回了关于远方的苏丹地区和黄金交换的情况。这只不过是“一系列没有取得任何结果的‘探查’中的一次”。〔20〕15世纪时,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航海中心已经有不少举足轻重的热那亚人。西方学者指出:近年的研究集到中了意大利人、特别是热那亚人的资本、技术、殖民经验在伊比利亚扩张中的作用。〔21〕确实我们可以看到,热那亚人马努埃尔·雷萨诺及其继承人从14世纪开始,一直主管葡萄牙国王的船队,兰沙罗托·马洛凯利奥受葡萄牙的差遣发现了加那利,在哥伦布获准西航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弗朗切斯科·皮涅利也是热那亚人。〔22〕

以上的讨论说明,西欧各地商人间的“自由竞争”是开辟世界市场(或地理大发现)的基本条件之一。当然,世界市场的开辟是一场经济、政治、军事的综合扩张,它还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

三、各君主国的扩张竞争

中世纪后期,西欧君主国逐渐向近代民族国家演变,它们间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谁都不可能消灭或兼并另一方,各国长期处于维护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战争或竞争环境里。保罗·肯尼迪说道:“欧洲存在一系列不同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中心。任何意大利城邦都不可能提高自己的地位,而不引起其他城邦的干涉,以维持均势。没有任何‘新君主政体’可以扩张自己的领地,而不引起竞争对手要求赔偿”。〔23〕

这种多国竞争(战争)相持不下的局面是13世纪以来渐渐形成的,欧洲学者称之为“国家体系”,琼斯认为这对理解西欧的长期发展是关键性的。〔24〕实际上,这对理解世界市场的开辟也是关键性的,因为它使得各国君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必须千方百计增加自己的人力和物力,把开拓领土、扶植工商业发展、延揽人才和资本,扩大军队及增强战斗力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对开辟世界市场而言,最直接相关的当然是以下两点:

(1)追求海外领土。 海外领土被看成是君主增加荣誉和力量的象征,是君主提高国内外地位的标志。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班牙君主首先关心的是领土的扩张,正如马达里亚加说的:“有许多材料证明,尽管国王们非常高兴看到金子源源而来,尽管国王们非常关注控制金子,……但他们并不特别注重大发现的物质成果。对于他们来说,在印度群岛事业中感到最大欣慰和愉快的事情,是为王室获得了领土这个光辉”。〔25〕达·伽马首航印度成功后,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就“迫不及待地自己采用了‘对埃塞俄比亚、拉伯、波斯和印度进行征服、通航和通商之王’的称号”〔26〕。

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调解下签订条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划分世界势力范围,在佛德角群岛以西370里加处划界, 称为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属葡萄牙,线西的属西班牙。但二年后,英王亨利七世就把从事地理发现航行的专利权授予约翰·卡波特,这是不言明地对西、葡分割世界的一种抗议。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则“把亨利七世给卡波特的特许状中所暗示的内容讲明确了。他说:‘太阳照耀我如同照耀别人一样,我倒很想看看在亚当的遗嘱中哪个条款剥夺了我分享天下的权利’。他接着又说,上帝创造了这些陆地并不是专给西班牙人的”。〔27〕

(2)热衷于扩大海外贸易。西欧中世纪的国王“重商”, 这一点中国的读者很熟悉,但对他们“重商”的程度,不接触一些具体史料则很难让人相信。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到达东方的葡萄牙人向国王报告了马六甲有华人的消息。1508年,葡萄牙国王向去东方使者发出如下训令:“汝须问中国人何时来满刺加(马六甲)或其贸易之地,来自何方,其来远否,贸易何物,每年到此有若于艘船,其船有何模样,是否于本年内回国,有无商行在满刺加,或其他各国。彼等为懦夫,抑或战士,有无武器或炮兵及所穿何种衣服,其身躯是否伟大?及关于彼等之一切情形,……彼等究竟崇拜或信仰何物,遵守何种习惯,国境伸张至何处,与何人邻近”。这里,国王象是一个商人头子。法国国王路易11的行为则象个大股份公司的董事长:1482年他召来法国11个重要城市的商人在图尔开会,商谈“在利凡特沿海建立商业和航海业总公司”的投资10万利弗尔的庞大公司,公司的商业垄断利凡特(列万特)产品的经营,并用这些产品供应整个西欧〔29〕。该计划由于商人们认为不切实际而作罢,但反映了国王在海外扩张商业利益的心情。

以上只是西欧的国王们众多类似行为中的个别事例,但已足以说明,在海外工商业扩张问题上,他们与同时期的中国皇帝真有天壤之别。

四、余论

世界市场的开辟主要归因于当时西欧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这一体制的表现当然不限于以上讨论的几个方面,以下一段话可作为补充:

“探险家几乎与那个时期的雇佣兵、画师、雕刻师或者金饰匠处于同样的社会地位。他对专业问题的探讨和他的专业技能是由他的民族背景熏陶而成;但是,这一切都听从于任何一个愿意给予报酬的王公或者国家使用。卡伯(波)特父子是为英王服务的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哥伦布如果不为卡斯蒂利亚的女王服务,也会甘心情愿地为英国的、或者法国的、或者葡萄牙的国王效劳;佛罗伦萨人维雷扎诺携带法国国旗去美洲大陆;葡萄牙人麦哲伦是由西班牙雇佣去航行的。在一个稍后的时期,伦敦人亨利·赫德森被荷兰东印度公司雇佣……再稍后,英国赫德森湾公司的成立归功于两个法裔加拿大人……”。〔30〕;不仅有人才的自由流动,资金也是跨国界自由流动。没有这些流动,就不会有雏形的市场体制,就不会有世界市场的开辟。

注释:

〔1〕见《“地理大发现”的文化历史背景》载《浙江师大学报》,1993年第一期;《“地理大发现”的双重背景》,载黄邦和、萨那、林被甸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 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4〕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三联书店,1982年,第154,153页。

〔3〕〔7〕〔16〕斯塔夫里 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76,51,52页。

〔5〕〔8〕利奇温:《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商务,1991年,第32,14页。

〔6〕转引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界产业革命》,商务,1983 年,第154—155。

〔9〕〔12〕〔13〕〔15〕〔20〕T·尼昂主编:《非洲通史》第4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办公室,1992年,第529,550,325,532,56,526,524页。

〔10〕〔17〕E·Ashtor,East-West Trade in the MedievalMediterranean,London,1986,PP,579,580,583,760-763

〔11〕〔12〕转引自保罗·维尔纳·朗格:《哥伦布传》,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25,11,52页。

〔14〕参看约翰·F·卡迪《东南亚历史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上册,第201—202页

〔18〕傅衣凌:《明清时化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81页。

〔19〕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1993年,第3卷,第171—173页。

〔21〕F·Fernandez—Armesto,Bcfore Columbus,Explorationand Colonization form the Mediterranean to the Atlantic 1229—1492,Macmillan Education ,1987,P.4

〔23〕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第35页。

〔24〕E.L.Jones,The European Miracl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P.104

〔25〕萨尔瓦多·德·马达里亚加:《哥伦布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401——402页。

〔26〕〔30〕《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卷,第600,626页

〔27〕埃里克·威廉斯:《加勒比地区史(1492—1969)》,辽宁人民出版社,1976年,上册,第98页。

〔28〕C·R·博克塞:《明末清初华人出洋考(1500—1750)》,载《中外关系史译丛》,朱杰勒译,海洋出版社,1984年,第92页

〔29〕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商务,1992年,第547页。

标签:;  ;  ;  ;  ;  ;  ;  ;  ;  ;  ;  

需求、竞争机制与世界市场的发展_热那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