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诊断与处理论文_汤亮

骨质疏松症诊断与处理论文_汤亮

衡阳市中心医院 骨科 硕士 主治医师

【摘 要】骨质疏松症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骨量减少,骨的吸收和重建无法平衡。骨质疏松症患者容易发生骨折,全身多部位作痛和驼背,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标准为测量骨密度值,但由于骨质疏松症有着不同的发病机制,临床治疗药物按照分类,主要是抗骨吸收药物、基本补充剂和促骨形成药物三大类。

【关键词】骨质疏松 诊断 骨密度 治疗

骨质疏松症多发于老年人,特别是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易发生骨折,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生活和经济负担。因此,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重大的意义。

1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依据及主要问题

1.1诊断依据

诊断骨质疏松以骨密度减少为基本依据,在鉴别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同时,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可参考病史、生化和骨折进行综合考虑。

1.2基本手段

判断骨密度减少尽可能以骨矿含量和脊椎X 线片相结合,本标准目前主要以DXA(双能X线吸收法)为手段制定,不排除多种方法的应用。尚无骨密度仪的单位,可以用X 线片初步诊断骨质疏松,一般常用脊椎,也可以用股骨颈、跟骨、管状骨X 线片。

当前骨质疏松症诊断的主要依据是骨密度测量值,然而骨密度测量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被测对象定位、测量技术、分析线标定等因素影响骨密度外,退变骨增生硬化,主动脉钙化重叠和微骨折愈合疤痕等可提高骨密度测量值,出现假性骨密度增高,在老年人腰椎前后位骨密度测量时常可遇见。此外,骨密度在评估骨折风险中的意义也是有限的,通常认为骨密度反映70%的骨强度。临床上经常可遇见骨密度值低者并不发生骨折,而骨密度值不低或高者却发生了骨折,骨密度值和骨折的发生不完全吻合。因此,骨质量因素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重要性已得到专家们的普遍重视。

2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治疗措施

针对骨质疏松症和骨折危险因素的基本治疗措施包括:① 调节生活方式;② 补充骨健康基本需要剂。一旦基本措施不能很好的改善骨质疏松症症状或患者存在高骨折风险,需要考虑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2.1基本补充剂

2.1.1钙剂

钙剂是保证骨健康的基本补充剂,适量的钙可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钙剂补充治疗已被证明对绝经后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有益。钙剂应与维生素 D 同时补充,以促进肠钙吸收。临床研究表明,每日适量钙剂的摄入是安全的,不增加肾结石的发生,但尚不能肯定对心血管事件有无不良影响。钙剂的其他不良反应为便秘,液体钙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2.1. 2维生素 D

研究表明,当维生素 D 缺乏时补充维生素 D 能明显减少骨折的发生,但当维生素 D 充足时,补充维生素 D 的作用就会变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维生素 D 为脂溶性,需要借助脂肪吸收,因而推荐饭后服用。在无口服制剂出售的地区,患者肝肾功能正常的前提下可选用维生素 D3针剂(30 万 U/支),每3 个月肌内注射 1 次。使用期间应每 3~ 6 个月检测血清 25-羟维生素 D 水平。

2.2抗骨吸收药物

2.2.1双膦酸盐

双膦酸盐是治疗骨质疏松症最常用的一线抗骨吸收药物。临床试验显示,双膦酸盐治疗有效降低椎体骨折发生风险(40%~50%)和包括髋部骨折在内的非椎体骨折风险(20%~40%)。双膦酸盐药物总体安全性较好,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口服制剂)、低钙血症、肾功能损害(静脉制剂)、矿化障碍(依替膦酸钠)、自发性骨干骨折等。因双膦酸盐可通过胎盘及乳汁分泌,故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2.2.2降钙素

降钙素的生理作用是抑制骨的重吸收。降钙素能明显缓解骨痛,因此还被用于骨肿瘤的镇痛治疗。多个临床研究显示,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痛缓解后继续每周注射 1~ 2 次降钙素,3 个月后患者骨密度有显著提高,且适当延长疗程患者获益更大。

2.3促进骨形成药物

2.3.1甲状旁腺激素(parathvroid hormone,PTH)

PTH 可促进骨形成,PTH 抗骨质疏松治疗有以下 2 个特点:①持续应用促成骨作用会减弱,临床试验证实其有效降低骨折的时间最长为 30 个月,中位数时间为19 个月,停药后骨密度会逐渐下降,因此停药后必须加用抗骨吸收药物;②治疗作用会受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影响,与双膦酸盐合用的疗效较单独应用 PTH 疗效差。

2.3.2同时抗吸收、促合成剂

2.3.2.1锶盐

人工合成的锶盐———雷奈酸锶(srontium ranelate)是新一代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可同时作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的双重作用,可显著提高骨密度,降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椎骨(40%~ 50%)及非椎骨骨折(16%)的风险。

2.3.2.2维生素 K2

维生素 K2可提高血中骨钙素水平,减缓骨密度下降,对老年性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均有效。维生素 K2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一般程度轻微,少数患者出现皮肤瘙痒、水肿和转氨酶暂时性轻度升高。

3讨论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骨质疏松作为导致老年人骨折、致残、致死,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骨质疏松的诊断手断亦日愈发展,双能 X 线骨密度检测使得骨质疏松的诊断变得准确且似乎容易了。但由于骨质疏松症尚未得到广泛重视,而且存在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等问题,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依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此外,联合用药方案的具体标准和剂量也尚未达成共识,很多新药的最适治疗方案也尚在临床探讨中。对于临床工作者,重视骨质疏松症的发现与诊断,做好患者及高危人群的疾病教育与宣传,提高其药物治疗依从性,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以及用药经验积累显得尤为重要。改进、提高骨质疏松诊断的准确率,需要医务工作者做更多的研究,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参考文献:

[1]朱汉民. 双膦酸盐和骨质疏松[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7):517-520.

[2]王洪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年04期

[3]蒋家望,金源,杨永平,普蔼君,普英.骨质疏松症诊断难点初步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年10期

[4]冯颖,修玲玲,苏磊.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J].医学综述.2014年01期

论文作者:汤亮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4

标签:;  ;  ;  ;  ;  ;  ;  ;  

骨质疏松症诊断与处理论文_汤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