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极端主义的起源、特点及政府“去歧视”战略研究_塔利班论文

巴基斯坦极端主义的起源、特点及政府“去歧视”战略研究_塔利班论文

巴基斯坦极端主义的根源、特点及政府“去极端化”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巴基斯坦论文,极端主义论文,根源论文,策略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16608/j.cnki.nyyj.2015.04.06

      国际著名智库经济与和平研究所(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发布的《2015年全球恐怖主义指数报告》指出,2014年全世界因恐怖主义活动丧生者高达32658人,其中78%以上来自恐怖主义指数排名前5位的国家。①在这项排名中巴基斯坦名列第四,2014年约1760人死于恐怖主义。②另据巴基斯坦和平研究所(Pakistan Institute for Peace Studies)发布的《2014年巴基斯坦安全报告》显示,2014年,巴基斯坦国内由极端武装组织、民族分裂组织和教派分裂组织发动的恐怖袭击事件达1206起,造成1723人死亡,3143人受伤。③上述数据和研究表明,以塔利班为代表的恐怖组织和极端势力频频在巴基斯坦国内制造袭击事件,造成大量平民死亡,特别是巴阿边境的北瓦济里斯坦等部落地区,已成为恐怖势力、分裂势力、极端势力的活动据点和庇护所,给巴基斯坦国内及南亚地区的稳定,乃至整个国际秩序造成巨大的安全威胁和隐患。

      就极端主义而言,其发展和影响在巴基斯坦体现得尤为突出。目前学界对极端主义的认定仍然缺乏共识,特别是对极端主义的政治性和宗教性的理解分歧较大。在伊斯兰世界,很多学者在主观上弱化极端主义的宗教性,在相关论述中常使用激进主义(Radicalization)的表述,偶尔使用宗教极端主义(Religious Extremism)以对涉及宗教性的部分加以区分。大多数穆斯林学者认为极端主义无论是在成因、发展或诉求上,与政治的联系更为紧密,与伊斯兰教并不存在必然和直接的联系。对于巴基斯坦的极端主义而言,它表现在采取极端暴力手段实现政治诉求或宗教目的,而伊斯兰教在这一过程中也难以避免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极端主义思想下,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教派分裂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等多股势力在巴基斯坦国内相互交织,使其极端主义的发展呈现出宗教化、政治化、狂热化和暴力化等多重特征。

      一、巴基斯坦极端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

      从世界范围看,极端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政治边缘化、贫困和剥削、社会不平等、教派分歧、科学文化知识的缺乏、宗教诱导与宣传以及激进思想的传播等。对于巴基斯坦而言,除上述原因的共同作用之外,伊斯兰化进程、教派冲突、大国博弈等则是其极端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特有原因,与此同时美国反恐战争导致的反美情绪高涨等因素也直接促进了巴基斯坦国内极端主义的恶化加剧。

      (一)伊斯兰化进程

      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化进程是其国内极端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根源。巴基斯坦约97%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是伊斯兰世界的第二人口大国。自1947年建国以来,伊斯兰教在巴基斯坦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中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947年8月11日,巴基斯坦国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在对制宪会议发表演讲时表示,巴基斯坦人民,无论宗教、信仰、种族、种姓之差异,都应在自由、公正和公平的原则基础上,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共同建立一个世俗的民主国家。④这一理论也成为巴基斯坦制定宪法的重要原则。但巴基斯坦国内的宗教学者坚决反对世俗民主这一制宪原则,认为在真正的伊斯兰国家中必须首先实行伊斯兰教法,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恢复伊斯兰教的各项制度。1949年3月12日,巴基斯坦制宪会议通过了《目标决议》(Objectives Resolution),宣布“全世界最高统治权仅属于真主。真主已经通过巴基斯坦人民将权力授予巴基斯坦政府,政府在行使权力时不可超越真主所规定的范围。”⑤在此决议基础上,制宪会议于1956年制定出巴基斯坦的第一部宪法。该宪法中体现出的伊斯兰原则结束了伊斯兰化与世俗化之间围绕制宪问题长达八年的斗争,同时也昭示着巴基斯坦伊斯兰化进程的开始。

      冷战时期,由于美苏两大阵营的直接对抗,特别是两国在伊斯兰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进一步加速了巴基斯坦国内的伊斯兰化进程。在此期间巴基斯坦国内开始出现大量伊斯兰宗教和政治组织,相互之间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和对抗,部分组织开始出现政治化和极端化的趋势。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的失败以及由此引发的孟加拉国独立则对巴基斯坦世俗化的建国原则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泛伊斯兰主义的穆斯林民族观念也受到冲击。巴基斯坦在世俗化与伊斯兰化、社会主义与伊斯兰主义之间的选择成为困扰其发展的主要问题。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最终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这场伊朗什叶派穆斯林在国内实行“全盘伊斯兰化”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从侧面刺激了巴基斯坦国内的部分激进穆斯林对政治的诉求和对宗教的更高幻想。受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冲击,以及苏联—阿富汗战争时期兴起的“圣战”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齐亚·哈克建立的军政府开始在巴基斯坦大规模推进伊斯兰复兴运动,实行全面伊斯兰化政策,以构建巴基斯坦宗教民族国家的理论基础,巴基斯坦宗教极端主义也由此开始不断发展壮大。一方面巴基斯坦统治阶层利用宗教教义实施统治,大肆宣扬政治化的伊斯兰教义;另一方面民间缺乏必要的宗教引导,广大民众被动地接受宣讲和教化。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些宣扬原教旨主义、崇尚极端主义的教派和宗教组织获取了生存空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也为当前极端主义的泛滥埋下了历史根源。

      (二)抵抗苏联“圣战”和塔利班化

      参与抗苏“圣战”使巴基斯坦极端主义得到了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的双重契机,而“塔利班化”则标志了巴基斯坦极端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美国通过操控巴基斯坦军方直接参与组织、支援和指导阿富汗国内的抵抗运动,最终迫使苏联于1982年2月撤出阿富汗。与此同时,为支持阿富汗的伊斯兰抵抗运动,在沙特等海湾国家的资金帮助下,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建立起大量的宗教学校,招募宗教学生,在宣扬“圣战”思想的同时提供军事培训,间接加速了巴阿地区宗教极端化和塔利班化的进程。这些宗教学校遍布巴基斯坦全国,虽然因教派差异和政治主张存在固有分歧,但其对“圣战”的共同推崇则不可避免地成为极端主义发展的培训基地,进一步促进了巴基斯坦极端主义的发展。尤其是阿富汗在抗苏战争期间的“圣战者”抵抗运动,直接导致巴、阿两国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情绪的高涨,大量民众成为这些极端思想的拥趸,不断出现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教派和武装组织沿巴阿边境线不断聚合交织并迅速壮大。阿富汗的极端组织在台前与苏联扶持的喀布尔政权进行斗争,而巴基斯坦极端组织则在后方为其提供便利,并在巴基斯坦境内建立营地帮助培训武装人员,而这些人员中的大部分后来成为塔利班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政府和军队对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极端势力和激进武装组织持温和态度,允许与这些激进武装组织相关的慈善组织和传教组织在巴基斯坦进行传教、筹款和赈灾等活动,扩大了极端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在巴基斯坦的影响。而“9·11”事件之后,美国在阿富汗发动的反恐战争不仅没有消灭阿富汗塔利班,反而成就了巴基斯坦塔利班。彼时阿富汗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残余力量逃往巴基斯坦部落地区,在进行重组的同时促使并领导当地建立自己的塔利班武装组织,逐渐从南瓦济里斯坦开始,几年内就蔓延至几乎整个部落地区,甚至进一步辐射到斯瓦特等地区。⑥近年来,巴基斯坦塔利班逐渐成为在巴基斯坦境内发动恐怖袭击事件最多,以及造成伤亡人数最多的极端组织。2014年,巴基斯坦境内约61%的恐怖袭击由以“塔利班运动”(Tehreek-e-Taliban Pakistan)为代表的多个塔利班组织发起,造成了至少1212人死亡。⑦由此可见,近年来巴基斯坦的极端势力呈现出明显的塔利班化加剧的趋势,这也成为巴基斯坦极端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三)教派主义和教派冲突

      很多学者认为教派主义是极端主义最明显的表现模式和发展趋势,同时也是促进极端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巴基斯坦伊斯兰教的主要教派有伯莱维派(Barelvi)、代奥本德派(Deobandi)、什叶派(Shia)、伊斯兰促进会派(Jamaat-e-Islami)和圣训派(Ahl-e-Hadith)。每个教派有各自独立的清真寺和宗教学校,有相应的政治和经济诉求,有些还有地区性组织,通过不断宣讲教义争取追随者的拥护和支持。由于各教派之间对教义的理解分歧较大,相互之间争斗和冲突不断,甚至直接导致教派分裂。在这些背景的交织作用下,巴基斯坦国内分裂势力、激进势力、恐怖势力等各派力量在不同教派教义的支撑下不断放大宗教派别及族群间的差异、分歧和矛盾,并试图利用这些分歧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事实上,巴基斯坦的极端主义可以认为是在伊斯兰教发展过程中,一部分极端教派在政治、历史、地区矛盾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不断歪曲教义,宣扬教派差异及教派斗争的产物。

      (四)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

      “9·11”事件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阿富汗发起反恐战争,美军及北约联军陆续入驻阿富汗。虽然反恐战争宣称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作战,但美军在阿富汗以及巴阿边境频繁的军事行动导致平民不断伤亡,引起了穆斯林乃至全世界民众的不满和反感。特别是2009年以来,美国对巴基斯坦部落地区不断实施无人机空袭,加剧了巴基斯坦国内反美情绪。从巴基斯坦和平研究所进行的数次民调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受过教育的青年学生,都将美国视为危害巴基斯坦安全的最大威胁,甚至超过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绝大多数受调查民众认为巴基斯坦加入美国领导下的反恐战争是一次错误的决定。⑧这种不断升温的反美情绪进一步刺激了巴基斯坦极端主义的发展和影响。

      与此同时,极端组织则利用民众对美国和西方世界的偏见和敌视,呼吁民众维护伊斯兰国家的和平统一,反抗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煽动了一大批宗教狂热分子投身“圣战”,不断袭击西方国家公民,以此博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壮大势力。虽然不同的极端组织有不同的政治主张,但在维护伊斯兰教这一共同诉求的凝聚下,各派势力也在有目的的勾连、联合,以扩大实力和影响力,达到与政府及西方社会抗衡的目的。

      (五)社会根源

      极端主义在巴基斯坦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迟滞不前,以及大量普通民众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宗教知识的匮乏。如极端主义盛行的巴基斯坦部落地区,一直是经济最为落后的区域之一,历届政府并未对其进行经济和政策上的有效扶持。当地一半以上的人口在贫困线以下,教育水平长期滞后,民众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对宗教的认知大多来自本地宗教领袖和神职人员的宣讲和教化,极易受到极端思想的煽动和影响。甚至于当地普通穆斯林并不了解“圣战”的宗教意义,却将送孩子去参加“圣战”视为宗教责任,甚至庇护极端势力,为其提供支持和便利。此外,在部落地区以外的其他巴基斯坦普通民众,长期忍受经济迟滞不前、失业率居高不下、基本生活水平难以有效保障的困扰和折磨,部分民众怀念昔日伊斯兰帝国的辉煌历史,对现状极度不满,这种心理的不平衡也为极端主义在巴基斯坦的发展壮大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二、巴基斯坦极端主义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目前,巴基斯坦国内极端主义的发展主要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强调伊斯兰教的统治地位,强化穆斯林身份认同

      自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国内穆斯林对自身“穆斯林身份”产生了危机感,极端势力利用了穆斯林的这种危机感,歪曲放大伊斯兰教世俗化的表现,排斥如流行音乐、影视、服装及女权主义等新事物和新思潮,表达对现代社会意识与世俗化改革的极度不满,宣扬宗教的排他性,煽动民众对“异教徒”进行暴力打击。当前,极端组织打着反世俗化和纯洁教义的幌子,煽动更多民众支持其极端活动,继而再使用宗教教义对民众进行掌控和统治,片面强化其穆斯林身份,宣扬为“穆斯林”而战、为“伊斯兰教”而战的极端思想,将极端活动披上宗教的外衣,煽动诱骗民众加入组织,开展恐怖暴力活动。

      (二)采取极端化和暴力化的手段强调政治和宗教诉求

      据巴基斯坦和平研究所2013年5月发布的《2013大选:针对政党、候选人和选民的暴力活动》的调查显示,从2013年1月1日至5月15日,巴基斯坦全国发生了148起针对政治领袖、工作人员和选民的恐怖袭击事件,以及97起政治暴力事件,一共导致298人丧生,885人受伤,而且恐怖活动随着大选日期的临近呈现短期激发的态势。⑨这一组数据充分体现了巴基斯坦国内极端主义以暴力和极端化的手段实现政治诉求和宗教诉求的真实目的。政治性和暴力性向来是极端主义的基本特性。极端组织习惯于用恐怖和暴力手段体现其诉求,而又必须用宗教教义和信仰加以掩饰,以期获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其政治诉求又往往与宗教和教派利益紧密联系。如宗教极端组织“坚格维军”(Lashkar-e-Jhangvi)宣扬教派仇恨,意图清除国内所有的什叶派少数民族;“俾路支解放军”(BLA)鼓吹民族分裂;而巴基斯坦塔利班最大的政治目标是要在全国实行伊斯兰教法统治。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这些极端组织在自身话语权有限的情况下,就采取极端化、暴力化的手段向巴基斯坦政府及全世界表达自己的诉求。

      (三)利用清真寺和宗教学校传播极端思想,欺骗和控制下层民众

      在伊斯兰世界,宗教学校已存在近千年,它们在传播伊斯兰宗教知识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在巴基斯坦国内经济、政治、社会及宗教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巴基斯坦国内宗教学校得到迅猛发展,“到20世纪末已猛增到8000所”⑩。但不可避免地,众多宗教学校成为极端主义散播的源头。在一些落后地区,神职人员、清真寺和宗教学校具有非常牢固的群众基础。如开伯尔—普什图省和联邦直辖部落地区,伊斯兰神职人员具有极高的地位,对下层民众的宗教信仰有着重要影响。这些地区的民众对宗教的态度起初并没有极端化,但极端组织披着传教士的伪装,占据并垄断了民众接受宗教教育的唯一渠道。通过宗教学校及清真寺大肆宣扬极端化的宗教思想,歪曲民众的宗教信仰,不断将传统与文化极端化。还有一些宗教学校被极端组织彻底把持,成为传播其极端思想的重要渠道之一。极端势力利用宗教学校不断强化其群众基础,通过宗教导师宣讲传播本派教义,煽动民众尤其是青年参加“圣战”。在2009年被清剿的一个塔利班人体炸弹训练营中,极端分子让男孩们观看巴基斯坦境内外穆斯林受迫害的影视画面,给予他们大量的宗教指示和精神洗脑,使他们相信只要杀死了伊斯兰的敌人,就会前往天堂。(11)民众就在这种缺乏教育及无知愚昧的情况下,被动接受极端思想,支持庇护极端分子,狂热崇拜极端组织。2004年7月,美国“9·11”事件调查委员会公布的报告把宗教学校称为“暴力极端主义的温床”。(12)

      三、巴基斯坦去极端化的主要策略及成效

      “9·11”事件后,巴基斯坦在打击恐怖主义和去极端化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针对巴基斯坦国内极端主义的特点,近年来,巴基斯坦联邦政府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也在不断调整相关策略,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据巴基斯坦和平研究所《2014年巴基斯坦安全报告》显示,相较2013年,2014年巴基斯坦国内恐怖袭击事件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了32%和31%,(13)是近年来首次大幅度下降。即便如此,巴基斯坦仍然是极端主义和恐怖活动的重灾区,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一)加强立法工作,提升政府公信力

      近年来,巴基斯坦政府不断调整反恐策略,开始重视建立反恐和打击极端势力的法律依据,尝试通过立法手段强化反恐的决心和力度,争取民众的广泛支持。巴基斯坦国民议会于2014年6月6日通过了《反恐怖主义法修正案》,为有效打击境内的恐怖组织及其支持者参与恐怖主义活动和洗钱等不法行为提供了法律支持。此外,政府还大力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为其提供必要的国家援助,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受教育程度,试图从根本上铲除宗教极端势力滋生的温床,争取部落区及落后地区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提高政府公信力,以进一步确保相应的反恐行动和措施在这些地区的有效执行。但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大量和长期的经济投入和财政支持,短期内较难看到成效。

      (二)采取和谈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式打击极端组织

      谢里夫政府自上台以来一直表示希望与塔利班进行谈判,为巴基斯坦反恐困局寻求解决方案。虽然此前巴基斯坦政府和塔利班举行了和谈,并达成了为期40天的停火协议,但由于巴基斯坦塔利班内部派系众多,主战派和主和派矛盾尖锐,对与政府和谈也存在较大分歧。巴塔前领导人哈基穆拉·马哈苏德于2013年11月被击毙后,接替他的法兹鲁拉无法有效掌控各派力量,且法兹鲁拉本人为强硬派,反对与政府进行和谈,致使巴基斯坦政府与塔利班的和谈又陷入僵局。在此背景下,2014年6月8日,卡拉奇真纳国际机场先后两次遭武装分子袭击,直接引发了自2014年6月15日开始的巴基斯坦军队对北瓦济里斯坦地区和巴阿边境发动的名为“利剑行动”(Zarb-e-Azb)的各军种联合军事行动,以彻底摧毁恐怖主义,消灭极端组织。行动开展至今共歼灭逾2100名极端分子,(14)捣毁百处藏匿窝点,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利剑行动”一方面有效减少了恐怖袭击事件,极大地打击了极端主义;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巴基斯坦政府的正面形象。但从根本上来说,巴基斯坦政府、军方和极端组织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难以彻底切割,反恐策略会在打击与和谈之间摇摆不定,去极端化和反恐的相应措施能否长期有效执行,仍需不断观察。

      (三)被动调整安保重心,确保重点目标安全

      随着巴基斯坦恐怖组织装备更新,其内部交流网络更趋隐秘,恐怖袭击的发动更为突然和难以预测,恐怖袭击更加复杂化,使得防范和追踪更加困难。巴基斯坦恐怖袭击频发,安全局势堪忧。首都伊斯兰堡2014年以来也多次发生爆炸袭击;卡拉奇作为该国重要的航空港和经济中心,长期以来安全状况一直不佳。2014年6月8日卡拉奇真纳国际机场两次遭武装分子袭击后,伊斯兰堡布托国际机场和拉合尔国际机场随即宣布进入最高的红色安全警戒级别,加派大量警察和安保人员。但此类反恐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哪里发生袭击,短期内就对该地加强防备,这种做法难以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恐怖袭击的发生。

      (四)重视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也已成为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但巴基斯坦国内媒体在去极端化和反恐中的作用一直被人诟病。早在本·拉登被击毙之时,巴基斯坦媒体使用合成的现场照片进行大肆宣传,进一步激化了极端组织和恐怖组织的仇恨。2012年,部分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社交媒体大肆传播谣言,煽动印度阿萨姆邦土著与当地穆斯林的民族仇恨。印度政府一度将谣言的源头指向巴基斯坦,但巴基斯坦政府与媒体均未能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查和回应,不可能有效疏导人民的恐慌和仇恨情绪。而每逢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巴基斯坦国内媒体过于热衷于对此类事件的报道,一定程度上为极端势力扩大袭击的影响力和威慑力,造成了民众的恐慌情绪,很多媒体不自觉地成为极端主义和恐怖分子的宣传工具。因此,巴基斯坦政府及新闻机构已开始重视大众媒体的作用,希望加强其正面的舆论引导和干预功能,突出表现政府反恐的决心和力度,宣扬政策及成效,避免相关报道引起社会层面的不良情绪和影响。俾路支省高等法院曾建议媒体不应该宣传被禁恐怖组织的立场,(15)但这样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媒体从业的客观性和自由性。因此巴基斯坦政府应该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升其自身对极端主义的认识,厘清原因和发展趋势,在报道中注重事实,注意报道的方式和方法,以在报道和记录武装和冲突事件中逐步建立起一种理性和进步的媒体叙述方式。

      (五)加强对宗教学校的管理与引导

      巴基斯坦宪法规定,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目前巴基斯坦国内文盲率居高不下,愚昧无知成为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联邦政府正在努力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努力促使每个公民都有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教育,通过教育塑造和谐、公正、宽容的价值观,抵抗极端主义和暴力思想。目前巴基斯坦的教育主要分为正规学校教育和宗教学校教育两部分。一些宗教学校过度渲染伊斯兰教出现之前社会的道德沦丧和衰败,强调伊斯兰教的唯一性、伟大性和神圣性,有些还将西方价值观作为潜在的对立面和假想敌,批判并反对世俗主义、民主制度以及女权主义等现代观念,这些教学理念极易传递对宗教思想的误导与偏见。鉴于宗教学校是去宗教极端化过程中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如何将宗教学校规范化,使其适应现代社会,是目前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在穆沙拉夫执政时期,政府就试图对宗教学校的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2014年,高等教育委员会已发布通知,宗教学校的毕业生可以成为教师,可以在大学和学院任教,也可参与科研项目。(16)由此更有学者认为,应该考虑将宗教研究机构如宗教学校等逐步纳入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的管辖范围,同时加大对宗教学校教师的选拔、培训和管理。在当今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宗教学校的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宗教意识、理念的教育,应吸纳部分社会科学、历史、哲学类的知识,拓宽视野,并开展更多文体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避免甚至切断宗教极端主义不断渗透的渠道。

      (六)重视对极端分子的思想改造工作

      近年来,巴基斯坦相关研究机构在国内就民众对极端主义的认识,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看法进行了数次调查研究和取样分析,对手如何削弱极端思想对青年的影响、遏制相关组织的吸纳和招募活动提出了积极建议。(17)通过诸如此类的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并借鉴其他伊斯兰国家诸如沙特、印尼、埃及等国家去极端化的经验,巴基斯坦政府开始重视调解、讨论、对话、改造等软策略的运用,在与极端分子对话或谈判过程中重视并有效发挥宗教学者和宗教领袖的积极作用,希望使极端分子认识到脱离极端思想或者组织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从思想上反对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在个人和社会层面阻断极端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巴基斯坦政府近年来已经在斯瓦特地区和旁遮普省实施了对激进分子和武装分子的改造工作,旨在为被关押的极端分子创造重新认识并恢复自我的有利环境,通过心理干预或一些强制性手段,解除其心理上的负担,弱化其极端思想,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该项目分别针对青少年、成人和女性设立三个分支,过程分为评估(选取合适的参与人选)、复原(从心理重建、教育辅导、职业培训和社交支持四个方面花费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重建和重建后恢复等四个步骤逐步完成。(18)该项目在2011年的评估中被认为有效地避免了参与者进一步受到极端主义的影响,(19)是去极端化过程中的有效经验。

      (七)安抚民众的反美情绪

      如前文所述,反美情绪已经成为巴阿边境地区和部落地区极端主义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美国无人机在巴基斯坦境内的肆意轰炸,被民众认为是对巴基斯坦主权的严重侵犯,对平民的误伤更是让这种情绪雪上加霜。巴基斯坦政府对美国的态度也一直处于两难境地。2014年1月,巴基斯坦政府要求美军停止无人机对部落区极端组织营地的轰炸,以配合其与塔利班的谈判。从表面看,巴基斯坦国内普遍批评美国无人机多次对平民造成伤亡,但从实际情况看,停止无人机行动的主要原因还是巴基斯坦政府和民众从感情上难以接受美国无人机的空袭。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美方无人机对恐怖营地打击的效果比较明显,有利于打击偏远隐蔽目标。

      巴基斯坦国内极端主义是在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多重内部原因和复杂的国际形势等外在因素的共同影响和推动下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为通过极端暴力手段实现政治诉求、寻求教派或族群利益等方面。在社会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根源影响下,近年来巴基斯坦政府利用相关研究机构对极端主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并由此积极调整消除极端主义的策略措施,一方面对暴力极端组织和个人进行严密控制和坚决打击,提升政府在民众间的公信力;另一方面通过投入资金积极发展落后地区经济,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铲除极端势力滋生的温床;同时努力开办学校和教育机构,以提升人民的教育程度,消除愚昧。总的来看,尽管巴基斯坦去极端化进程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巴基斯坦极端主义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国民的宗教情感难以改变,教派冲突根深蒂固,极端主义的影响无法彻底消除,短期内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巴基斯坦国内根深蒂固的教派、民族、政治、宗教等问题。

      ①排名依次为伊拉克、阿富汗、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叙利亚。"Global Terrorism Index 2015:Measur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Terrorism",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November 2015,p.10.http://static.visionofhumanity.org/sites/default/files/2015%20Global%20Terrorism%20Index%20Report.pdf

      ②"Global Terrorism Index 2015:Measur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Terrorism," p.16.

      ③"Pakistan Security Report 2014," Pakistan Institute for Peace Studies(PIPS),January 2015,p.7.http://pakpips.com/downloads/pdf/282.pdf

      ④"Mr.Jinnah's Presidential Address to the Constituent Assembly of Pakistan," Daily Down,Independence Day Supplement,August 14,1999.http://www.pakistani.org/pakistan/legislation/constituent_address_11aug1947.html

      ⑤"The Objectives Resolution," Annex of Constitution of Pakistan,Article 2(A),March 2,1985.http://www.pakistani.org/pakistan/constitution/annex.html

      ⑥Mujtaba Rathore and Abdul Basit,"Trends and Patterns of Radicalization in Pakistan," Conflict and Peace Studies,Vol.3,No.2,2010,p.27.http://pakpips.com/downloads/pdf/205.pdf

      ⑦"Pakistan Security Report 2014," Pakistan Institute for Peace Studies(PIPS),January 2015,p.7.http://pakpips.com/downloads/pdf/282.pdf

      ⑧Mujtaba Rathore and Abdul Basit,"Trends and Patterns of Radicalization in Pakisan," Conflict and Peace Studies,Vol.3,No.2,2010,p.29.http://pakpips.com/downloads/pdf/205.pdf

      ⑨"Elections 2013:Violence against Political Parties,Candidates and Voters," a survey report by Pakistan Institute for Peace Studies(PIPS),May 2013,p.1.

      ⑩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4页。

      (11)Augustine Anthony,"Pakistan Rescues Boys Trained as Suicide Bombers," Reuters.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09/07/28/idUSISL90520

      (12)The 9/11 Commission Report:The Final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rrorist Attacks upon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2004),p.367.

      (13)"Pakistan Security Report 2014," p.7.

      (14)"Pakistan Security Report 2014," p.39.

      (15)"Creating an Environment that Counteracts Militnt Ideologies and Radicalism in Pakistan," Pakistan Institute for Peace Studies(PIPS),March 2014,p.6.http://www.peacebuilding.no/var/ezflow_site/storage/original/application/be49e0a57107072741eca4da942f835f.pdf

      (16)"Creating an Environment that Counteracts Militant Ideologies and Radicalism in Pakistan," p.6.

      (17)Mujtaba Rathore and Abdul Basit,"Trends and Patterns of Radicalization in Pakistan," pp 15-32; "Radicalization:Perceptions of Educated Youth in Pakistan," Conflict and Peace Studies,Vol.3,No.3,2010,pp.9-26.http://pakpips.com/downloads/pdf/206.pdf

      (18)"Creating an Environment that Counteracts Militant Ideologies and Radicalism in Pakistan," p.12.

      (19)"Creating an Environment that Counteracts Militant Ideologies and Radicalism in Pakistan," pp.12-13.

标签:;  ;  ;  ;  ;  ;  ;  ;  ;  ;  ;  ;  ;  

巴基斯坦极端主义的起源、特点及政府“去歧视”战略研究_塔利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