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氢钠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小儿鹅口疮疗效观察论文_王炎

碳酸氢钠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小儿鹅口疮疗效观察论文_王炎

黑龙江省肇东市第一医院

摘要:目的:研究碳酸氢钠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小儿鹅口疮的临床效果,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2月-2013年9月本院入院治疗的242例0~6个月鹅口疮小儿患者进行了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21例。对照组患儿单独涂布制霉菌素,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2%的碳酸氢钠涂布于患处,每天涂布3~4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复发率和临床总有效率,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儿在1~2 d内白斑消失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3个月及6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2.2%和4.7%,明显低于对照组10.9%和2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皮疹、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酸氢钠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小儿鹅口疮临床效果显著,同等治疗时间内,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并且复发率低,临床效果显著,患儿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碳酸氢钠;制霉菌素;鹅口疮;临床观察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是一种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急性损伤,由念珠菌在黏膜表面形成白色的薄膜。一般见于婴儿或者新生儿,主要发病原因为长期营养不良、抗生素滥用或者新生儿本身的免疫功能较差[1]。最常见发病于舌头、牙龈、上下颚,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感染的黏膜会不断扩大,蔓延至咽喉及扁桃体处,甚至蔓延到支气管、肺部等组织。患儿在此时也常伴有干呕、纳差等症状。临床常用甲紫溶液以及制霉菌素进行治疗,但这些方法临床效果并不理想,或者疗效欠佳,或者刺激性大,患儿耐受性不好。因此,寻找到有效的小儿鹅口疮治疗方案,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及社会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9月本院入院治疗的242例0~6个月鹅口疮小儿患者,其中男婴142例,女婴100例,年龄0~6个月,平均(4.4±1.1)月,所有患儿均使用了广谱抗生素4 d以上,其中31例还使用了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所有患儿均符合鹅口疮诊断标准,包括:口腔黏膜呈现弥漫性分布的白色黏膜,不易拭去,擦去后可见明显的黏膜充血,患儿出现干呕、流涎、纳差。将2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2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每次涂药前采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对照组患儿采用制霉菌素片(50万单位),溶于纯净温水,配置成2万单位/mL的溶液,涂抹于口腔患处,4次/d;治疗组患儿采用同样制霉菌素片(50万单位),溶于2%的碳酸氢钠,最终浓度为2万单位/mL,涂抹于口腔患处,4次/d。涂抹药物后30 min内不能进食,并详细记录口腔黏膜的变化,并做好相关护理工作。

1.3 疗效判定标准 在光线良好的情况下,每天清晨检查患儿的口腔,对患儿的口腔黏膜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口腔黏膜的整体状况、面积、白斑块的个数、大小、恢复时间等。并记录治愈后3个月内及6个月内鹅口疮的复发情况。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显效:患儿口腔黏膜白斑全部消失,可以正常进食,皮疹、恶心、流涎等临床不良反应消失;有效:口腔黏膜白斑明显减少,皮疹、恶心、流涎等不良反应减少,患儿可以进食;无效:口腔黏膜白斑没有减少,甚至加重,皮疹、恶心、流涎等不良反应物减少,患儿略有进食。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 白斑消失例数比较 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时间点白斑消失的例数比较如表1所示,治疗组大部分患儿白色斑点的消失在前两天发生,治疗组患儿在第1、2天白斑的消失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复发率比较 两组患儿3个月及6个月复发率比较如表2所示,治疗组患儿3个月及6个月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临床中有效率比较 两组治疗方案临床有效率比较如表3所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如表4所示,治疗组患儿各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鹅口疮是一种多发于新生儿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腔黏膜炎症疾病,特别是免疫力差、营养不良,体弱多病的小儿,长期使用抗生素或者激素也会导致鹅口疮的发生[1]。有文献[2]表明,新生儿在出生后IgG的水平仅相当于成年人的1/3,随着年龄的增加,IgG的比例不断提高,因此,在新生儿阶段,抵御微生物的能力较差,容易引发鹅口疮[3]。

新生儿的鹅口疮给患儿及家长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口腔黏膜呈白色凝胶样薄膜,患儿哭闹不安以及流涎,并且容易复发。症状较轻的时候,患儿全身无明显症状,但随着感染的加深,感染的黏膜可扩大至咽喉、扁桃体、支气管乃至肺部,严重者可以引起呼吸障碍导致死亡[4]。因此,寻找对于鹅口疮的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制霉菌素是一种多烯型抗生素,主要针对霉菌有效,其母盒上的共轭多烯大环内酯结构,能显著的抑制真菌和皮藓菌的活性,临床有片剂、栓剂、泡腾片、软膏等剂型,用于白色念珠菌感染。有文献报道,制霉菌素可以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相结合,从而引起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引起细胞溶解,从而起到抗真菌的作用。有文献报道,制霉菌素口服后不被胃肠道吸收,全部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在局部用药过程中,也不会渗透至皮肤,因此用药安全,适合儿童用药。

制霉菌素应用于鹅口疮的治疗,大多数均以鱼肝油作为载体,将制霉菌素溶于其中,涂抹于患处,虽然这种方法可以增大脂溶性药物制霉菌素的药物浓度,并且延长药物停留在患处的时间,但这仅仅发挥了制霉菌素杀菌的效果,念珠菌的生长环境并未得到改变,采用水做溶剂,更无法达到改变口腔环境的效果]。有文献报道,碳酸氢钠略显碱性,可以明显的改变口腔内的酸碱环境,提高pH值,这种条件下,不利于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同时,碳酸氢钠还可以清除口腔内的有机物,切断白色念珠菌繁殖的基础,因此可以与制霉菌素起到协同作用,大大增强临床效果。

本次研究中,笔者重点考察了碳酸氢钠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小儿鹅口疮的临床效果,通过对242例鹅口疮小儿患者进行了研究,笔者发现联合用药组患儿在1~2 d内白斑消失例数明显高于单一的制霉菌素治疗;治疗组患儿3个月及6个月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3%,明显高于对照组81.0%的总有效率,说明碳酸氢钠与制霉菌素协同起效,在杀菌和抑菌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治疗,因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总之,碳酸氢钠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小儿鹅口疮临床效果显著,患儿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411-2412.

[2]朱建华.江山市小儿鹅口疮患病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7):10-11.

[3]沈晓明.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5.

[4]于新颖,刘红梅,王一鸣.维生素AD滴剂联合制霉菌素治疗新生儿鹅口疮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5(15):3560-3561.

论文作者:王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9

标签:;  ;  ;  ;  ;  ;  ;  ;  

碳酸氢钠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小儿鹅口疮疗效观察论文_王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