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编辑的惯性思考与调整_惯性思维论文

期刊编辑的惯性思考与调整_惯性思维论文

期刊编辑人员的惯性思维及调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惯性论文,思维论文,期刊论文,编辑论文,人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文字媒体的定位而言,报纸是散页的连续出版物,其功能主要是传播信息;图书是成册出版的非连续出版物,其功能主要是积累知识;而期刊既连续出版,又成册面世,是界于报纸与图书之间的过渡性媒体,在功能上也兼具报纸、图书之长,既传播信息(但较之报纸的传播更深刻),又传播知识(但较图书对知识的传播更具有时效性)。这一功能定位要求期刊既具有报纸活而杂的特点,同时又必须有深厚的底蕴,有鲜明的个性,有创新的思维。这在客观上向期刊编辑人员提出了一系列职业要求:思维创新而不守旧,知识结构开放而不封闭,业务能力持续提高而又不断更新。作为期刊编辑,最忌讳的是思维中的定势、惯性和惰性。因此,在工作中不断调适和消除这些定势、惯性、惰性,求得能力、素质的发展和创新,客观上就成为对一名合格编辑的基本要求。

纵观当今数量庞大、品种繁多、令人目不暇接的期刊领域,多数期刊都能凭自身的质量和特色征服读者,打下自己的地盘,为别个所无法取代。但也有一些期刊不创新、无特色、稿源凋零、读者流失,离开了行政手段在发行、经费等方面的支持便无招可使,惨淡经营,死气沉沉,最终寂寂然关门散伙。原因固是多方面的,但编辑人员思想意识守旧、知识结构封闭、思维充满惰性、创新能力不足怕是重要的因素。其中,那种无视生活环境变化、读者需求变迁、科技发展进步和行业竞争加剧的现实,以不变应万变的惯性、惰性思维更是期刊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

略加调查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在具体编辑工作中,编辑人员的惯性思维和职业惰性经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编辑工作缺乏策划意识,按部就班,老生常谈,不深入实际,不调查研究,不主动约稿,而是坐在办公室里等稿件,来什么,编什么,编什么,用什么,丧失了编辑工作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被作者牵着鼻子走。更兼以对来稿欠分析,少开掘,缺乏后续创作甚至起码的动笔加工,编得粗,校得粗,无策划,少设计,看不到编辑的采编动机,于是,期刊成为单篇文章的机械组合,成了大杂烩,期刊的整合功能难以得到完善发挥。实际上,不论是综合性的社会刊物还是行业、系统主办的期刊,都无法漠视科技、知识、信息飞速更替流转这一现实,各行各业面临的新形势,面对的新机遇、新挑战,必须解决的新问题,以及不断涌现的新理论、新思维、新实践纷纭繁博,这是期刊探索、报道、宣传的丰富素材。就期刊的功能定位而言,对这些客观现象的反映和报道,既不能像报纸那样主要追求快而新,也不能像图书那样单单追求深而全,而应立足期刊的功能本位,在关注时效性的同时,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新问题、新联系,揭示本质规律。这样,坐而论道不行,被动接受当然也不行,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生活现实、社会实践主动出击,充分介入,研究探索,然后取得发言权。这样,编出的文章、设计的栏目、策划的期刊才能锁定必然、把握规律,才能深入、切实、令人信服,进而引起共鸣。这样,期刊才能有为,进而有品位,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否则,人云亦云,漫步跟从,少个性,无特色,浮光掠影,是不能完善发挥期刊功能的。

其二,编辑人员的惯性思维和职业惰性还表现在对稿件的处理缺乏科学而规范的标尺,往往仅凭个人的好恶,依据自己的思维习惯、知识范围,甚至行文习性遴选、删削文稿,以自己的惯性思维规范、筛选稿件,于是,文章的棱角、锐气、个性经过“加工”便可能荡然无存,保留下来的是共性与统一。稍加调查就不难发现,一些行业、系统主办的社科类期刊之所以无活力,少锐气,乏个性,与其编辑人员缺乏创新的素质和能力,思维凝固守旧,不接受新生事物,身心懒惰,仅凭老经验、老习惯办刊大有关系。往往经由一位编辑编发的稿件,尽管原作的内容、选题各不相同,但经过编辑“加工”后,其内在逻辑、篇章结构,甚至行文风格如出自一人之手,造成所编发的文章共性泛滥,个性和特色失落,编辑工作恰恰削弱了原作的创造性。结果,一篇具有独到见解、充满个性和思想锐气的好文章经过编辑惯性思维的删削,便可能成为一篇平庸之作。我们认为,一个好的编辑,应该善于发现一篇文稿的个性和长处,然后以自己的编辑加工使这一个性和长处得到强化、深化、升华,从而使编辑加工过程成为作者创作的合理延续,使编辑工作成为对原创作的完善过程,而不是相反。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一个编辑具有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具有创新的思维,不断打破旧有的心理习惯、思维定势,以寻求突破。实际上,编辑职业对编辑人员的要求是苛刻的。编辑人员对纷纭来稿的筛选加工,实际上是以个人的智慧应对无数人智慧的挑战,编辑工作既是创造,也是较量,对作者的个性思维能否准确把握,对文章所涉猎的知识能否有深入的理解,对文章所体现出的新现象、新理论、新探索、新结论能否取得认同,进而将其深化并升华,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编辑人员智慧、能力、知识面和思维能力的考验。惰性和惯性思维在这里不该有市场。

与编辑同行谈起来,不少人发共同感慨,觉得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在编辑人员中已不是仅有和偶然,而是不少编辑人员特别是行业、系统期刊编辑人员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精神文化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新闻出版业的激烈竞争,期刊事业的创新发展成为当务之急,而其核心,是期刊编辑人员从意识、素质、能力到思维的创新和不断提高、完善。对于各个期刊社而言,这种创新、提高和完善并非无路可寻。

克服编辑人员的职业惰性和惯性思维,促使其素质和能力的不断创新和提高,这是每一个期刊社应当常抓不懈的课题。期刊功能的完善发挥系于此,期刊的生命活力系于此,期刊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系于此,惟其如此,所采取的措施也应当是持久和全方位的。

(一)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并努力构建学习化社会的新时代。20世纪后半叶蓬勃于全世界的终身教育思潮彻底改变了人类传统的教育观念。进入21世纪后,这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不仅进一步深入人心,而且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我,进而使学习成为工作、生活乃至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已成为新世纪人们的信念并已转化为新的现实。具体到编辑工作,不断学习提高的重要性就更见迫切。追溯编辑人员职业惰性和惯性思维之源,无非是其知识结构的老化陈旧和思维凝固封闭在作怪。打破思维定势,启动鲜活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启动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需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新的理论,进行新的实践;打破封闭的知识结构,需要接受新知识、新信息,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彻底打破以一着应百变的老黄历,需要接受新方法、新技术,更需要学习。总之,在提高素质和能力,求得创新发展上,终身学习是一味良药。在学习问题上,一方面,编辑人员要有学习、更新、完善自我的主动性。在岗学习较之岗前接受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因此,编辑人员加强在岗学习和自我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终身学习的最大优势就体现于自主学习这一点上,投身社会,投身实践,勇于接受新的观念、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和方法,从而持续锻造、提高自我,应当成为编辑人员工作、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期刊社也应该为编辑人员的学习提高甚至离岗进修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证,诸如帮助解决经费和工学矛盾等;期刊社也可以定期不定期举办专题培训,重在培养编辑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期刊社和编辑人员双方主动性的有机结合可以产生预期的效果。

(二)21世纪是一个倡导沟通、配合和协作的世纪,随着现代技术向各行业的广泛渗透,面对任何较为复杂的工作,个人的能力都显得日渐单薄,工作中的沟通、协作显得更为重要。对编辑工作而言,为了有效消除编辑人员的职业惰性,对其惯性思维予以有效调适,一方面,要加强期刊编辑队伍的团体意识,突出编辑策划的集体参与和决策,诸如在选题策划、栏目策划、宣传重点策划、重头文章策划等问题上,努力发挥群体的创造性,集思广益,形成集体创造、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这样做可以有效引导每一位编辑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又如,期刊社定期召开编前会,集中研究某一期刊物的采编问题,对重大问题,组织集体力量纵深开掘报道,重拳出击,集中人员合力打大仗等,都可以避免编辑人员各自为战、关门编稿、滋生惰性、封闭思维。另一方面,要加大社会参与办刊的力度。在信息化时代里,关门办刊行不通,袖起手来等稿子、等订数只能是死路一条,加大社会参与办刊的力度,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作社会调查,加强编读往来,加强编辑与作者的联系,沟通新信息,反馈新情况,了解新需求,进而产生新思路,发掘新内容,探索新形式,以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这既是办刊的宗旨,也是消除惰性、调适思维的有效方法。办刊也讲“一着鲜”,着从何来?从实践中来,从探索中来。因此,期刊依据自身情况建立读者联谊会、作者俱乐部,成立由社会有关人员参加的编委会、理事会等等,都是促进社会参与办刊的有效途径。这样,广大读者和社会人员在办刊工作中取得了发言权,找到了参与办刊、奉献智慧的渠道,于是,期刊消除惰性、求得创新就不再是编辑人员和期刊社独家的事情,而成了社会的共同话题;办刊所依托的就不再是几个采编人员的能力,而是全社会的智慧了。

(三)完善的办刊管理制度、科学的期刊运作模式,尤其是有效的激励机制,直接有利于促进采编人员消除惰性,不断创新。有效的三审制度、审读制度、采编协作制度、加强编读往来和鼓励社会参与办刊等制度固然需要坚持,但诸如优秀稿件、优秀栏目、优秀编辑的评审制度等一系列激励措施也应当建立和不断完善。通过评选,激励每一位编辑人员勇于创新,使人人都有学习、探索、创造的压力、动力,人人出新主意、拿新点子、找新选题、探新思路,于是,惰性的消除、思维定势的打破、办刊质量的提高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

信息时代拒绝惰性,呼唤创新。伴随着期刊走出计划体制的包容与庇护而毅然走向社会,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新闻出版力量的长驱直入,期刊领域的竞争将空前加剧,期刊在社会上要求得一席生存之地,必须从“新”字上做文章,创新将成为期刊面临的新的任务和主题。于是,努力消除期刊编辑人员的职业惰性,调适其惯性思维,培养其创新的素质和能力,从个体角度为期刊创新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就显得十分迫切而必要。

标签:;  ;  ;  

期刊编辑的惯性思考与调整_惯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