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中国展

2003中国展

一、2003年中国会展(论文文献综述)

叶前林,任娜,刘雨辰,刘海玉[1](2021)在《中国会展产业关联效应特征及其分解》文中认为文章采用2012年、2015年和2018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及产业关联效应结构分解方法,分析了中国会展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演化特征及其内在结构,结果发现:会展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总效应不断攀升,且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倒V"型变化趋势。其中,溢出效应是会展产业关联总效应变化的关键,乘数效应是其他产业关联总效应变化的核心,而反馈效应则对会展产业及其他产业的关联总效应贡献较弱。会展产业系统相关部门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住宿和餐饮、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等部门的关联总效应最大,而废品废料等部门的关联总效应最低;旅游文化体育和娱乐部门的溢出效应是废品废料部门的近5倍;会展产业及其他产业的反馈效应总体上低于溢出效应和乘数效应。

刘林艳,张茵,靳杨楠[2](2021)在《基于理论应用视角的会展与节事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现有的会展与节事研究综述类文献主要对研究现状、进展进行探讨以及对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对会展与节事研究中的理论应用情况缺乏回顾。本文统计了2000—2019年国内外会议、展览与节事领域发表的学术研究文章所用的理论及理论来源学科,并对每篇文章的理论应用程度进行了划分,发现:节事研究是国内外会展与节事研究的焦点,主要应用社会交换理论;国内应用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国外则多应用心理学理论。根据"理论可见性类型"水平的评价方法,有近一半数量的文章能够将理论应用贯穿全文并用以指导研究。

刘秀丽,蒋玉林[3](2020)在《基于SCP范式会展业的产业组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已经成为会展大国,但还不能说是会展强国,如何促进我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值得深思。论文研究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尤其是通过搜集会展企业、办展数量、办展规模等相关数据,并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对我国会展业进行分析,找出我国会展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会展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规模效益小,没有形成集群效应;展览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会展业需要进行市场化发展。并提出了促进我国会展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政策:鼓励会展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引导会展业集群化发展;优化会展产业链;培育会展品牌实现差异化发展;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会展业发展的政策。

蔡卫民,曾铭,李冬杰[4](2020)在《中国会展城市旅游微博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中提出以全国142个会展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新浪微博平台获取2011—2018年会展城市的旅游微博数据,采用核密度、灰色关联等方法分析数据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11—2018年中国会展城市旅游微博时间分布上,年际变化呈现波动递增的趋势;年内变化表现为明显的"双峰一谷"模式,并有"淡季短、旺季长"的特点;节假日特征表现为节前旅游微博数明显下降,在假期第一天达到最低点,随后开始缓慢抬升,并在节后第一天明显上升,至节后第二天上升到稳定区间,总体上表现为"U"型分布。②空间分布上,空间结构由"多核"逐步转变为"弓型"的集群化分布;数据分布在部分地区集中,倾向于向高经济发展水平、高会展业发展水平、高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城市聚集。③影响因素上,会展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是影响中国会展城市旅游微博时空分布的重要因素;展会数量、展览面积等是影响旅游微博时空分布的重要因素指标。

吴序煌[5](2020)在《基于SWOT-AHP分析法的A展览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崔颖虹[6](2020)在《广交会展馆经营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会展业是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简称“广交会展馆”)是国内特大型会展场馆之一,地处广州琶洲,依傍珠江,专为“中国第一展”——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建筑而成。广交会展馆见证了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快速变迁与迅猛发展,是改革开放重要的经济交流与贸易承载平台。广交会展馆一直是国内会展产业探索和发展的引领者和领先者。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各项利好政策出台、科学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全国会展产业进入了新常态,会展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更大型、更先进的展馆纷纷建起。全国各地会展场馆(简称“展馆”)建设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已建成的展馆则加大力度不断升级改造,展馆与展馆之间展开了市场争夺大战,广交会展馆无疑也受到了行业竞争者的巨大冲击。按国际会展业盈利标准-展馆利用率来看,广交会展馆的利用率未能达到盈利标准,展馆经营方应如何在激烈的竞争情况下改善和提升目前欠佳的展馆使用率,将是本论文研究和解决的最重要核心问题。因此,本论文将明确以广交会展馆为研究对象,以展馆未来五年发展经营战略为研究核心内容,通过利用PEST分析、行业竞争结构分析、SWOT分析、基本战略定位等理论工具,采取案例分析法对广交会展馆进行内外部环境深入分析,总结得出广交会展馆的优势与劣势和目前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找出广交会展馆的差异化特点,制定一套确实可行的战略计划和具体战略措施方案,旨在全方面提升展馆综合实力,实现优化展馆利用率的最终目的,为未来发展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国内外会展场馆在经营管理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徐娜[7](2020)在《会展产业营商环境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对营商环境的概念、影响因素和评估指标以及会展产业的营商环境进行研究,同时利用文献分析法对会展产业营商环境进行分析,利用问卷调查法和SPSS统计分析法对会展产业营商环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进行研究,在会展企业层面上对其面临的营商环境的具体指标进行选取和解读,使企业更好地认识到所处的营商环境,增强企业的自我认知和对外认识,为企业更健康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指导,并且提出改善会展产业营商环境的措施及方案。本研究根据对会展产业营商环境优化的调研总结与理论思考,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以公共服务理论、行政生态学理论为研究基础和切入点,将营商环境理论研究延伸拓展至会展产业营商环境优化研究领域,夯实了会展产业营商环境优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有助于拥有会展资源的城市相关管理部门认识到会展产业营商环境优化的时代意义,并重视会展产业营商环境的价值、评估与发展。第二,有助于改善现有的会展产业运行方式,提高会展产业运行质量,促进会展产业实现经济效应最大化。本研究的创新点为:一是选题具有探索性,在研究内容上实现创新,深化了会展产业营商环境独特领域的研究。二是构建了会展产业营商环境满意度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三是综合运用SPSS统计分析法。在预调研阶段,对预调研的33份有效问卷进行信度分析,保证问卷的有效性。问卷回收完成后,对全部的问卷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检验问卷的有效性,并且为后文的数据分析和结论提供实证基础。不同规模、性质和上市与否的会展企业对会展产业营商环境满意度的评价不同。在企业规模方面,小微企业的满意度评分明显低于大中企业。上市企业评分较高,非上市企业评分较低。而在企业性质方面,联营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满意度评分较低;而占据一半数量的民营企业满意度评分也不高。相对来说,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满意度评分较高。会展产业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有政务服务大厅便利度不高,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融合度不高,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存在壁垒,事项服务标准化不高,政企沟通机制、诉求机制和服务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等政务环境层面问题。市场环境层面问题是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税务服务水平不高,专业会展人才服务不足。法治环境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会展企业市场待遇不平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善。监管执法环境层面的问题是监管机制建设尚未健全,行政执法不公、趋利现象仍存在。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为思想认知上存在误区,缺乏契约精神,法律法规对政府权力的约束力不够,部门间合作不协调、沟通不畅以及传统历史原因。根据存在的问题以及背后的原因,本研究在政务、市场、法治和监管执法四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一是具有战略思维与高度,提高关注意识。要有一颗改善会展产业区域营商环境“区域心”,提高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意识,加强政务诚信意识,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二是提高行政效率与质量。提升政府机构服务能力,构建高效便利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三是准确监管与服务提升市场环境。降低要素成本与税费负担,出台支持劳动力培训的优惠政策和支持研发活动的优惠政策,量身定制适合各类企业的优惠政策,并且解决某些部门任性执法问题。四是法律法规保障提升法治环境。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五是建立突发应急机制。

张松梅[8](2020)在《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的功能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部分国家在边境地区开展紧密的地缘经济合作,形成了众多次区域合作典范。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推进,在边疆地区举办博览会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次区域合作的重要方式。2005年,以振兴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为己任的东北亚博览会应运而生。当前,东北亚次区域合作呈现脆弱性、离散性、低效性,需要搭建一个东北亚六国全部参与的次区域合作平台,以实现整体发展。在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趋缓的背景下,东北亚博览会就成为重要选择。作为东北亚六国全部参与的次区域合作平台之一,东北亚博览会在促进东北亚次区域经贸合作、丰富东北亚次区域交流方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往关于东北亚博览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学、行政学领域,将其纳入国际关系领域进行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以东北亚博览会为蓝本,以中国为中心,以次区域合作理论为基础,借鉴地缘政治、经济理论,运用比较研究、调研访谈和抽象分析法,将东北亚博览会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结合起来,研究东北亚博览会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动力、功能展现、制约因素及完善路径。本文从基本概念出发,在介绍区域、次区域、博览会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对影响次区域合作的主要层面、存在的优势进行概括,探讨博览会与次区域合作的相关性,分析博览会促进次区域合作的特殊性,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东北亚博览会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的定位。博览会体现了次区域合作的层级性、开放性、相对松散性、目标非一致性和地缘性,以博览会促进次区域合作具有低政治敏感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以此为前提,确定东北亚博览会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的定位,即:促进次区域繁荣与发展、形成次区域合作共识。东北亚博览会之所以持续举办,源于东北亚博览会的次区域基础、弥补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不足以及中国的积极推动。东北亚博览会致力于推动东北亚国家实现次区域合作,推动东北亚地区向更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方向发展。在促进东北亚国家形成次区域合作共识,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地缘经济合作、次国家政府间合作,推动东北亚国家间科技外交、城市外交和公共外交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成熟的东盟博览会相比较,东北亚博览会缺少次区域自贸区依托、面临同质化博览会竞争、达成次区域合作协议的权威性不足以及次区域合作机制化的缺失,使得东北亚博览会发挥的功能弱于东盟博览会。同时,东北亚博览会在机制建设、支撑性产业发展等自身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面临东北亚博览会与会国利益诉求差异、中国东北沿边地区开放开发程度低,特别是冷战遗产、同盟体系、经济依靠与安全依托的“二元分立”等外在因素的不利影响,使得东北亚博览会在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但不可否认的是,东北亚博览会是东北亚六国全体参与,尤其是朝鲜在东北亚地区参与为数不多的次区域合作平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着眼于未来,东北亚博览会要借鉴东盟博览会的成功经验,推动东北亚博览会制度化、市场化和机制化发展,加强东北亚博览会自身建设;超东北亚博览会会展经济的局限,在东北亚次区域建立跨国合作区,形成支持东北亚博览会发挥功能的次区域合作网络;加强中国吉林省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巩固和扩大东北亚国家现有合作成果,提高吉林省参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能力;要采取措施将东北亚博览会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对接中俄冰上丝绸之路,同时还要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加强图们江次区域国际合作,夯实东北亚博览会的次区域依托,为东北亚博览会更好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总体来看,研究东北亚博览会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的功能,理论上能够深刻认识国际关系研究层次的回落特性,并在普遍意义上理解博览会在次区域合作中的推进作用、外溢功能和次国家政府发挥的主动性;实践上助于发现缓解当前“东北亚悖论”的途径,拓展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视野,进而发现东北亚博览会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独特性。可以预见,随着东北亚博览会自身建设逐步完善以及东北亚次区域合作水平不断提升,东北亚博览会发挥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功能的空间会逐步增大,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东北亚地区环境,实现以次区域合作带动区域合作的新局面。

牛晓彤[9](2020)在《东盟五国来华商务游与双方货物贸易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东盟政治关系不断深化、经贸合作飞跃发展、人文交流愈加密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根据旅游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并对前人的研究总结发现,入境旅游与国际贸易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互相成就的关系,但目前的研究主要把入境旅游与国际贸易两大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缺乏更细致深入的探讨。以会议&商务为目的的入境旅游与国际货物贸易有着最直接的联系,但对二者关系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可供参考的文献较少,因此为了探明二者之间究竟存在何种互动关系,这种互动作用的影响程度又如何,二者之间互动效应的存在对政府、企业与个人又有何现实性指导建议而做此研究。本文通过定性分析归纳总结出东盟五国来华商务游与双方货物贸易协同发展的相关路径与概念模型;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定量分析与验证东盟来华商务游与双方货物贸易相互作用的类型、作用方向,并借助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的方法测定这种互动作用的强度;又将东盟博览会和中马钦州产业园的燕窝加工基地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意在探索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商务旅游与货物贸易协同共进的新模式,为政府的政策制定与企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以更好地为东盟来华商务游旅客提供服务,同时促进我国与东盟国家间的货物贸易往来进一步发展,使二者的互动效应得到最大化呈现。

陈子璋[10](2020)在《国际视角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追赶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将利用"追赶效应"原理,以横纵立体研究视角,结合四大行业(动漫、综艺节目、短视频和会展)产业链发展脉络,分析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外在动力,洞察不同国家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跨学科研究法,对"追赶效应"生效前、中、后进行比较,借鉴国际上富有经验的发展模式,总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熟国家的经验教训,旨在认清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所处"追赶效应"的哪一阶段,阐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市场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发展阶段,发掘适合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路径,为国内行业发展提供借鉴参考。以中国特色视角,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助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乘胜追击。

二、2003年中国会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中国会展(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理论应用视角的会展与节事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观点与创新:
引言
一、概念界定
    1.会展与节事概念界定
    2.理论概念界定
二、样本选择
    1.期刊与时间范围选择
    2.样本选取与评估过程
        (1)按主题、关键词及摘要搜索
        (2)人工筛选与编码
三、结果分析
    1.理论总体应用情况
    2.学科与理论应用情况
        (1)理论来源学科情况统计
        (2)理论应用情况
    3.理论可见性类型
        (1)等级1:似乎缺少理论
        (2)等级2:含有理论
        (3)等级3:不充分地应用理论
        (4)等级4:回顾式应用理论
        (5)等级5:贯穿式应用理论
四、结论、讨论、不足与展望
    1.结论与讨论
    2.不足与展望
Highlights:

(3)基于SCP范式会展业的产业组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会展业及SCP分析范式
    (一)会展业
        1. 会展业
        2. 会展业产业链的构成
    (二)SCP分析范式
二、 会展业的产业组织现状分析
    (一)展览项目数量和展览面积
    (二)会展企业数量与集中度
        1. 会展企业数量
        2. 会展企业的市场集中度
    (三)举办展览的项目规模
三、 我国会展业的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一)会展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
    (二)规模效益小,没有形成集群效应
    (三)展览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
    (四)会展业需要进行市场化发展
四、 促进我国会展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政策
    (一)鼓励会展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
    (二)引导会展业集群化发展
    (三)完善会展业的产业链
    (四)培育会展品牌实现差异化发展
    (五)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会展业发展的政策

(6)广交会展馆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定义说明
    1.3 文献综述
        1.3.1 理论基础
        1.3.2 国外会展场馆经营的相关研究
        1.3.3 国内会展场馆经营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路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径
第二章 内部环境分析
    2.1 广交会展馆情况介绍
        2.1.1 概况
        2.1.2 发展历程
        2.1.3 经营现状
    2.2 广交会展馆资源分析
        2.2.1 人力资源
        2.2.2 有形资源
        2.2.3 无形资源
    2.3 广交会展馆能力分析
    2.4 广交会展馆核心专长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3.1 PEST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3.2.1 潜在竞争者威胁
        3.2.2 行业竞争情况
        3.2.3 替代品威胁
        3.2.4 客户讨价还价情况
        3.2.5 供应商讨价还价情况
    3.3 竞争对手分析
        3.3.1 国内外展馆情况
        3.3.2 展馆具体情况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战略选择
    4.1 SWOT分析
        4.1.1 展馆优势分析
        4.1.2 展馆劣势分析
        4.1.3 展馆机会分析
        4.1.4 展馆威胁分析
        4.1.5 SWOT分析矩阵
    4.2 基本战略选择
    4.3 差异化战略
        4.3.1 会展组合模式经营(自办展+引入展)
        4.3.2 智慧展馆建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略实施
    5.1 目标细化和分解
        5.1.1 明确展馆定位和制定阶段发展计划
        5.1.2 革新经营思维和提升展馆利用率
        5.1.3 打造“线上线下+对内对外”展会
    5.2 资源调动配置
        5.2.1 优化机构职能和健全各管理制度
        5.2.2 注重展馆营销和促销战略
        5.2.3 建设展馆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
        5.2.4 改善及优化展馆服务软件和设施硬件
        5.2.5 加强人才培养和探索产学研合作
        5.2.6 丰富增值服务和打造展馆平台功能
    5.3 评价管理体系建设
        5.3.1 评价调查体系
        5.3.2 展馆标准体系
        5.3.3 财务管理体系
        5.3.4 企业管理体系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广交会展馆A区各展厅参数
附件2 :广交会展馆B区各展厅参数
附录3 :广交会展馆C区各展厅参数
附录4 :展览现场服务质量调查问卷(主办单位)
附录5 :展览现场服务质量调查问卷(参展商)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会展产业营商环境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营商环境的概念研究
        1.3.2 营商环境的影响因素研究
        1.3.3 营商环境的评估研究
        1.3.4 会展产业的营商环境研究
        1.3.5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会展产业营商环境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会展产业
        2.1.2 营商环境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行政生态学理论
第三章 会展产业营商环境调查分析
    3.1 会展产业营商环境评估指标
    3.2 问卷设计及发放
        3.2.1 问卷对象
        3.2.2 问卷目的
        3.2.3 问卷预调研
        3.2.4 问卷发放及回收
        3.2.5 问卷结果分析
第四章 会展产业营商环境满意度分析
    4.1 会展产业营商环境满意度总体情况分析
        4.1.1 政务环境
        4.1.2 市场环境
        4.1.3 法治环境
        4.1.4 监管执法环境
    4.2 不同特征会展企业对营商环境满意度差异分析
        4.2.1 以企业规模作为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4.2.2 以企业上市与否作为变量的差异性分析描述
        4.2.3 以企业不同性质作为变量的差异性分析描述
第五章 会展产业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会展产业营商环境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5.1.1 政务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5.1.2 市场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5.1.3 法治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监管执法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会展产业营商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思想认知上存在误区
        5.2.2 缺乏契约精神
        5.2.3 法律法规对政府权力的约束力不够
        5.2.4 部门间合作不协调、沟通不畅
        5.2.5 传统历史原因
第六章 会展产业营商环境优化对策
    6.1 战略思维与高度提高关注意识
        6.1.1 要有一颗改善会展产业区域营商环境“区域心”
        6.1.2 提高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意识
        6.1.3 加强政务诚信意识,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6.2 行政效率与质量提升政务环境
        6.2.1 提升政府机构服务能力
        6.2.2 构建高效便利在线政务服务平台
    6.3 准确监管与服务提升市场环境
        6.3.1 降低要素成本与税费负担
        6.3.2 出台支持劳动力培训的优惠政策
        6.3.3 出台支持研发活动的优惠政策
        6.3.4 量身定制适合各类企业的优惠政策
        6.3.5 解决某些部门任性执法问题
    6.4 法律法规保障提升法治环境
        6.4.1 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6.4.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6.5 建立突发应急机制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相关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8)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博览会外交功能的研究
        (二)关于东盟博览会外交功能的研究
        (三)关于东北亚博览会功能的研究
        (四)关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研究
    三、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论文结构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基本理论阐释
    一、次区域合作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与次区域的概念
        (二)次区域合作的内涵与目标
        (三)影响次区域合作的主要层面
        (四)次区域合作存在的优势分析
    二、次区域合作理论视角下的博览会
        (一)博览会的内涵与特点
        (二)博览会与次区域合作的相关性
        (三)博览会推进次区域合作的特殊性
    三、东北亚博览会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的定位
        (一)促进次区域繁荣与发展
        (二)形成次区域合作的共识
第二章 东北亚博览会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动力
    一、东北亚博览会功能发挥的次区域基础
        (一)东北亚次区域合作具备地缘基础
        (二)东北亚区域国家存在比较优势
        (三)东北亚国家历史文化联系紧密
    二、弥补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不足
        (一)降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脆弱性
        (二)缓和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离散性
        (三)弱化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低效性
    三、中央政府及次国家政府的合力推动
        (一)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的规划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助力
        (三)次国家政府主动性的发挥
第三章 东北亚博览会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功能展现
    一、打造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新平台
        (一)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发展的内涵
        (二)达成增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共识
        (三)推动了东北亚国家首脑外交
    二、促进东北亚次区域的经贸合作
        (一)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地缘经济合作
        (二)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家政府间合作
        (三)扩大中国在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力
    三、丰富东北亚次区域国家交流方式
        (一)推动东北亚国家间的科技外交
        (二)促进东北亚国家间的城市外交
        (三)增进东北亚国家间的公共外交
第四章 东北亚博览会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制约因素
    一、东北亚博览会与东盟博览会的比较分析
        (一)区域自贸区依托的缺位
        (二)博览会间同质化的竞争
        (三)达成次区域合作协议权威性的差异
        (四)次区域合作机制化的缺失
    二、制约东北亚博览会发挥功能的内部因素
        (一)东北亚博览会机制亟需完善
        (二)博览会支撑性产业发展不足
        (三)厘清推进博览会的央地关系
    三、制约东北亚博览会发挥功能的外部因素
        (一)东北亚与会国利益诉求的差异
        (二)东北沿边地区开放开发程度低
        (三)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复杂性
第五章 完善东北亚博览会促进次区域合作功能的实施路径
    一、借鉴东盟博览会经验推动东北亚博览会发展
        (一)实现东北亚博览会制度化发展
        (二)实现东北亚博览会市场化发展
        (三)实现东北亚博览会合作化发展
    二、完善东北亚博览会促进次区域合作的条件
        (一)超越博览会会展经济的局限
        (二)推动建立次区域跨国合作区
        (三)提升吉林省沿边地区开放水平
    三、夯实东北亚博览会的次区域依托
        (一)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
        (二)对接中俄冰上丝绸之路
        (三)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
        (四)加强图们江次区域国际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9)东盟五国来华商务游与双方货物贸易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关于旅游与贸易互动关系的研究综述
        1.3.2 国内关于旅游与贸易互动关系的研究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商务入境旅游
        2.1.1 涵义与相关理论概述
        2.1.2 商务旅游的动因分析
    2.2 国际货物贸易的定义与理论概述
        2.2.1 国际货物贸易的定义
        2.2.2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2.3 商务入境旅游与国际货物贸易的互动机理分析
        2.3.1 旅游与货物贸易相互作用的机制分析
        2.3.2 旅游与贸易互动的“三阶段模型”
        2.3.3 商务入境旅游与国际货物贸易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
第三章 东盟五国来华商务游与货物贸易的发展概况
    3.1 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发展历程
    3.2 东盟五国来华商务游的发展概况
        3.2.1 东盟五国入境旅游的总体发展态势
        3.2.2 东盟五国来华商务游的发展态势
    3.3 中国-东盟五国货物贸易的发展概况
        3.3.1 中国-东盟五国进、出口货物贸易发展态势
        3.3.2 中国-东盟五国货物贸易总体发展态势
第四章 商务入境游与国际货物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1.1 模型选取与研究方法
        4.1.2 数据来源、变量的选取与处理
    4.2 商务入境游与国际货物贸易关系的辨识与验证
        4.2.1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4.2.2 协整检验
        4.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2.4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2.5 方差分解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中国-东盟博览会
    5.2 中马钦州产业园燕窝加工基地
        5.2.1 中马“两国双园”概况简介
        5.2.2 钦州产业园燕窝加工基地
    5.3 案例启示
第六章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6.1 政策建议
        6.1.1 统筹开发旅游资源,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6.1.2 开发推广旅游产品,开展客源国市场营销
        6.1.3 优化贸易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6.1.4 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服务质量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之处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四、2003年中国会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会展产业关联效应特征及其分解[J]. 叶前林,任娜,刘雨辰,刘海玉. 统计与决策, 2021(19)
  • [2]基于理论应用视角的会展与节事研究述评[J]. 刘林艳,张茵,靳杨楠. 旅游导刊, 2021(02)
  • [3]基于SCP范式会展业的产业组织分析[J]. 刘秀丽,蒋玉林. 市场周刊, 2020(10)
  • [4]中国会展城市旅游微博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蔡卫民,曾铭,李冬杰. 经济地理, 2020(08)
  • [5]基于SWOT-AHP分析法的A展览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吴序煌. 汕头大学, 2020
  • [6]广交会展馆经营战略研究[D]. 崔颖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会展产业营商环境的优化研究[D]. 徐娜.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8]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的功能研究[D]. 张松梅. 吉林大学, 2020(08)
  • [9]东盟五国来华商务游与双方货物贸易关系研究[D]. 牛晓彤. 广西大学, 2020(07)
  • [10]国际视角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追赶效应”研究[A]. 陈子璋.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管理创新成果汇编(一), 2020

标签:;  ;  ;  ;  ;  

2003中国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