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学生主体的构建_政治论文

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学生主体的构建_政治论文

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学生主体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主体论文,堂中论文,初中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广与实施,在课堂教学中凸现学生主体已成为共识。如何在操作层面体现学生主体,实现课堂教学由重教到重学的转变,是当前广大教师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教学民主。教师要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教师要转变“师道尊严”“一言堂”的家长式作风

教师要在学习新理论中转变自己的思想,通过学情备课,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实际能力;通过激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从而,为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打好基础。

2.教师要有实事求是、有错就改的勇气

教师不是完人,更何况政治课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常变常新,教师不可能穷知所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对此,教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知错就改。这样,非但无损教师形象,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并进一步利用这些课堂“花絮”激发学生对教师的良好情感,达到教学效果的优化。

3.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不庇护优等生,不歧视后进生,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如在分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心理状态,为班里成绩不佳、平时较少参与活动的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潜能的平台,从而进一步激发这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达到全员参与、凸现主体的作用。

二、引进竞争机制,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

竞争意识是一种对外界活动所做出的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课堂竞赛引入竞争机制

课堂竞赛是激活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手段。笔者采用的课堂竞赛包括课堂知识抢答、课堂辩论、课堂时政演讲、讲德育故事等。实践证明,课堂竞赛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潜能,营造活泼互动的课堂。如在讲“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这一课时,我设置了“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通过学生的自由选择,把全班分成正、反两大方阵,每个方阵选出5名学生作为代表,并采取代表发言与其他学生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辩论。这一做法自始至终都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兴致高昂、气氛热烈,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2.通过改革评价落实竞争机制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学生的课堂表现纳入评价内容,并把这部分内容作为学生的能力表现分,折算成学生的平时分数。这种做法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能力素养,并在课堂中形成了有效的竞争机制,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从外部机制上保证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探究思维

思想政治课与具有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的特点,特别是新教材更淡化了对知识体系的要求,给教师、学生都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开放课堂,从丰富多彩的大干世界中寻找链接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1.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政治课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因此,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通过挖掘社会资源为课堂增色。如笔者在完成“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课教学后,专门设置了“调查周边水污染情况”“关注垃圾处理问题”“我镇的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等社会调查课题。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咨询、查阅、记录等方式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专门增设了一节课时间组织学生交流和展示。通过活动,不仅让学生真实地融入了社会的大课堂,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中教材中的案例时效性比较差,学生缺乏新鲜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随时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教学,这样更富有感染力,容易加深学生印象,取得良好的效果。如笔者在讲初二思想政治的法律问题时,收集了发生在校园的一则违法犯罪事例,让学生自编成小品,其中有“犯罪嫌疑人”“原告”“法官”,还有旁听的“群众”等,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进行表演。既促使学生达成“法就在我身边,从小做个守法的好公民”的共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3.融入教师的生活实际

教师与学生一样是社会的主体,面对同样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同样要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向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材。笔者在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一课时,向学生讲述了自己的这样一段经历:某日,我到市场去买肉,觉得分量不足,回家一称,少了四两;我即刻回头要求补足,而卖主却不认账。这时笔者问学生,面对这一情况,该怎么做?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争议,有的说:“算了吧,买个教训。”有的说:“叫几个人把卖主教训一顿。”也有的说:“向消协投诉或工商行政部门举报,依法解决问题,并严惩卖主。”最后,笔者对学生说:“我当时听了卖主的话确实很生气,但我还是选择了找消费者协会这一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这种现身说法,学生印象非常深刻,不仅溶刻体会到了学以致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四、实施“三自一导”,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谓“三自一导”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自己读书、质疑、求索。“三自一导”作为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以兴趣为动力和源泉,探索性地发现和明确问题,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优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引导学生读书,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自一导”教学,“读”是质疑和求索的基础,也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通过引导和启发发,使学生在愤悱的状态下,以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科学的方法读书,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基础能力。

2.引导学生质疑,培养自主发问的能力

“三自一导”教学,“质”是深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实施“三自一导”教学,关键就是要启发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思维,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求索,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自一导”教学,“求”是升华。学生求索的过程,决绝不仅是独自苦思冥想,而是教师引导下的多边互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和师生切磋,在明确思路、解开疙瘩、澄清是非、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上“加快发展科学技术”这一课时,笔者引进了这样一则材料:我国某国有企业,原来以发泡塑料作为制作餐具的主要原料,但产品销路差,积压严重,连年亏损,还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该企业组织科研人员攻关,研制出以秸秆为原料制成的一次性餐具。这种餐具一次使用后,入土可做农业肥料,入水能为鱼饲料,被环保专家誉为“绿色餐具”,企业因此扭亏为盈,利税翻番。材料的引入,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材料、书本知识,自己提出问题,并开展合作学习,在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中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发挥了自身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矛盾统一体。为保证教学活动的良好效果,必须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翻身做主人”。

标签:;  ;  

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学生主体的构建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