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管理中的社会工作缺位和思考论文_陈知宇

手足口病管理中的社会工作缺位和思考论文_陈知宇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社会工作专业2014级 广东珠海 519085)

【摘要】公共卫生事关我们所有人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同时还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秩序,它需要得到来自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广泛参与。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在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建设、人员物资建设都已经做得相当到位,但唯独缺少的就是来自社会的关注与参与,这反映出来的是政府在公共卫生管理社会工作上存在的缺位。以手足口病的公共卫生安全管理来讲,由于缺少来自政府的宣传教育和引导,所以很多社会群众都还对手足口病知之甚少,虽然我国目前的医疗技术能够基本有效的治愈手足口病,但是因为社会群众与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非常低,所以不论再怎么治疗,都无法防止手足口病发生,而且如果出现了严重并发症,其预后就非常令人担忧,这就造成了一个较为重大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其可能带来的后果与潜在威胁是非常严重的,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必经之路,就是完善手足口病管理中的社会工作。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与学习经验,以完善手足口病管理中的社会工作为研究方向,首先简单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对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和危害进行了分析,最后主要对我国目前手足口病管理中的社会工作现状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完善手足口病管理的社会工作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能提升我国手足口病的社会管理质量,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关键词】公共卫生;手足口病;社会工作;研究意义;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8-0256-04

公共卫生管理是社会建设与发展过程当中的一项关键性事业,它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并且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秩序。如果管理不当,就可能导致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受到危害,降低我国的平均健康水平,甚至还可能造成大范围的社会恐慌,其后果非常严重,会对我国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极大的阻碍。手足口病是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应对的一种主要疾病,该病多发于儿童,虽然目前该病可以得到基本有效的治愈,但是患儿在发病过程当中还可能会出现其他的各种并发症,就算是患儿得到了积极有效的治疗,从长远来看其健康与身体素质依然会受到非常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手足口病管理中的社会工作,提高社会群众对该病的知晓率,并积极参与到预防手足口病的工作中来,以真正有效的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共建健康、和谐社会。

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 研究背景

建国早期,由于社会事业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和国力较为有限,所以公共卫生管理的发展相对滞后,不仅仅是农村,包括城市在内的医疗卫生水平、公共卫生水平都较低,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建设、人员物资建设都非常缓慢。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提升,公共卫生管理就逐渐成为了社会事业的发展重点,国家对于公共卫生管理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政策规划日益明朗,经过几番的改革与发展,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基础设施上已经非常完备,可以有效应对各种公共卫生安全突发事件,制度建设也越来越完善,各项工作的开展可以说都有章可循,这为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创造了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道路,人员和物资的建设更是成效显著,高校为此专门开设了《公共卫生管理》学科,为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持续输出高素质人才,各种先进的设备、仪器也被直接投入到了实际的工作应用当中。

但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公共卫生管理的主体虽然是政府,但是它却需要得到来自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广泛参与。不过,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在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建设、人员物资建设都已经做得相当到位,但唯独缺少的就是来自社会的关注与参与,这反映出来的是政府在公共卫生管理社会工作上存在的缺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质量使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的,以手足口病的公共卫生安全管理来讲,由于缺少来自政府的宣传教育和引导,所以很多社会群众都还对手足口病知之甚少,虽然我国目前的医疗技术能够基本有效的治愈手足口病,但是因为社会群众与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非常低,所以不论再怎么治疗,都无法防止手足口病发生,这就造成了一个较为重大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1]。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加强手足口病管理中的社会工作,提高整个社会对手足口病防治的重要性认识,提升社会群众与儿童父母家长对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到手足口病的预防中来,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效果。

1.2 研究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讲,本文主要以手足口病的公共卫生管理为例,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中的社会工作,这能够为其他疾病的公共卫生管理社会工作提供参考与指导,完善我国在公共卫生管理社会工作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这对促进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从现实层面来讲,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手足口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质量,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使我国儿童的健康得到保障,提高我国的平均健康水平。儿童是我国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能够更加健康、茁壮的成长,就为我国的社会建设存储了更加强劲的动力,这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来说都意义重大,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2.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与危害

关于手足口病最早的报道出现在1957年的新西兰,而我国关于手足口病最早的报道则见于1981年,从以往的所有临床总结来看,手足口病的发病群体为儿童,其中以婴幼儿的暴发流行情况最为严重。该病的主要特征是手、足远端以及口腔粘膜发疹,并发症较多,而且会出现反复的流行,对儿童的健康危害极大,故而引起了全球的重视。

2.1 流行特点

从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来讲,一般该病的患者以及健康带毒者均为传染源,如果是在手足口病的流行期当中,主要传染源多为已经发病的患者,处于手足口病急性期中的患者,其咽部排毒时间会持续1~2周,粪便排毒时间可以持续3~5周,在这个时间段当中他们均有较大的几率会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在手足口病的流行间歇期间,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为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从传播的途径上来讲,该病的传播主要以咽喉分泌物及唾液形成的飞沫在空气当中传播,这些飞沫携带有病毒,接触到的人便可能会受到病毒入侵进而发病[2]。尤其是儿童,由于他们的卫生健康意识较差,儿童天性顽皮、好动,所以非常容易在相互的接触中、玩具交换中或是其他物品的交换中传染病毒,同处一室内或同饮一水源的传染率更高;在易感人群的研究方面,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都是导致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毒,而恰好人对这两种病毒都普遍易感,而且各个年龄组均可发病,但是发病率最高的还是婴幼儿群体,4岁以内的患者比例占到了所有手足口病患者的85%~95%左右,而且保持稳定。国外的一些研究显示,手足口病的流行规律为2年到3年间隔发生一次,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我国1983年手足口病在天津市流行之后,散发病例时常可见,时隔3年后再一次发生流行,而且临床研究显示这两次手足口病的流行都是柯萨奇病毒引起的;从手足口病流行的季节和地区上来讲,高峰期一般在夏、秋两季,且亚洲、欧美等地均有发病,没有非常明显的地区性;从其临床表现上来看,手足口病的潜伏期通常为2~7天,前驱症状并不明显,基本上都是突然就起病,这给病毒的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发病前1~2天的时间内,很多病人会出现发热,体温一般为38℃左右,发热多持续2~3天,但也有少数的患者发热时间会更长,达到3~4天。发病初期患者会出现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例如恶心、呕吐、流涕、咳嗽[3]。在发病后患者会较早出现口腔粘膜疹,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口腔粘膜疹出现初期为水疱或粟米样斑丘疹,疹周围伴有红晕,斑丘疹最开始为红色,5天后颜色会逐渐变暗直至消退。疱疹多为扁平椭圆或圆形,向上凸起,内部位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相同,大小如黄豆,通常情况下都没有痒或是痛的感觉,疱疹消退愈合之后没有痕迹,手、足、口不一定会全部出现疹;通过实验室检查,可见周围血象中的细胞总数偏高或正常,但中性粒细胞较正常偏低,分类淋巴细胞和正常相比偏高,如果患者出现了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其蛋白水平会明显升高、脑脊液细胞数会增多[4]。

2.2 危害

手足口病的危害主要有无菌性脑膜脑炎、脑炎、脑脊髓炎、脑干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病症及心肌炎、肺水肿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有肌痉挛、呕吐、急性小脑共济失调、急性上升性麻痹、良性颅内高压、高烧、惊厥和急性软瘫等[5]。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欧洲爆发的肠道病毒71型流行中,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脑炎和脊髓灰质样麻痹,手足口症状很少见。而同期日本流行的肠道病毒71型,主要表现为手足口症状,中枢神经感染的比例较少,而且症状较轻。在1998年台湾肠道病毒71型大流行中,手足口症状患者占45.13%,手足口病患者中同时患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占70%,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中有80%同时患手足口病,而同期澳大利亚的这个比例只有7%。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累及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格林-巴利综合症等,多发生于5岁以下幼儿,1岁以下婴儿发病率最高[6]。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研究人员等对1998年台湾地区肠道病毒71型流行期间的44例神经系统感染者进行了分析,根据神经系统受累的程度将脑干脑炎分为三级:Ⅰ级表现为肌震颤和共济失调,5%的儿童留下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Ⅱ级表现为肌震颤和颅神经受累,导致20%的儿童留下后遗症;Ⅲ级表现为心肺功能迅速衰竭,80%的儿童死亡,成活者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7]。

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有人根据临床和脑电图的变化,将手足口病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以小脑症状为主的局限性脑炎型,表现为共济失调,肌阵挛和震颤;第二,无菌性脑膜炎型;第二,弛缓性麻痹型。这3种临床类型中,以无菌性脑膜炎常见。日本1973年流行时,局限性脑炎多见,此型病人有的表现为脑膜刺激症状,有的仅表现持续高热,脑电图检查可见异常,绝大多数病人病后3个月内可恢复正常。急性呼吸道症状是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常见临床症状,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1998年中国台湾的肠道病毒71型流行中都有报道。它包括一些常见呼吸道症状,如咽炎、哮喘、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发病年龄一般为1~3岁,需要住院治疗。心肌炎的患儿常并有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心率增快,心电图T波倒置和ST段低平。无合并症的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天自愈[8]。

总之,虽然目前该病可以得到基本有效的治愈,但是患儿在发病过程当中还可能会出现其他的各种并发症,就算是患儿得到了积极有效的治疗,从长远来看其健康与身体素质依然会受到非常不良的影响,危害甚大。

3.手足口病管理中社会工作的缺位

3.1 社会公共缺乏沟通机制

在手足口病管理的社会工作当中,要想群众能够积极的配合和参与,就必须要让群众随时了解和掌握到手足口病管理工作的变化动态,否则的话就仅是政府相关部门在做单方面的工作,难以取得成效。而要想让群众随时了解和掌握到手足口病管理工作的变化动态,就必须要有一套通畅的社会公共沟通机制,要能够将管理工作的一切详细信息及时间发送出去,让群众能够有所知晓,这样群众才能够配合、参与到手足口病的管理与防治工作中来[9]。例如,在有手足口病疫情发生的时候,如果通过电视新闻或是广播等手段途径来传播消息,当中就会延误很长的时间,这就会增加手足口病的传播数量、扩大传播范围,但是如果有一套组俺们的沟通机制,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将消息发送出去,让群众做好应对工作。还有就是沟通机制应当是双向的,不仅要能够向群众发送消息,更要能够接收群众的消息,其作用:一是听取群众对手足口病管理的意见,二是收集手足口病发病信息,第一时间详细掌握手足口病的分布范围、发生时间、严重程度等,这对于手足口病管理工作来说作用非常重要。但我国目前的公共卫生管理还缺乏一套这样的沟通机制,造成了管理主体与社会群众之间的沟通不畅,难以使群众积极的配合手足口病管理。

3.2 社会知晓率不够

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发现,仅有不到10%的孩子家长能够知晓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发病特征、日常护理、手足口病定点医院、并发症等相关知识,有50%的家长基本了解手足口病,但与麻疹、口腔溃疡、脑炎相混淆,有30%的家长手足口病的名称阐述不全,“手口足病”、“手口病”等称呼屡见不鲜,另外还有少数家长并不知道手足口病的存在,更不要说日常生活习惯的防护了。对手足口病疫情及症状、防护等知识了解比较清楚的,大多家长的工作为教师、医护人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而与手足口病防控和救治关系不大的工厂、私人单位、务农人员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疫情动态的了解少之甚少。所以,社会中就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自己的孩子已经发生了手足口病,家长依旧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让自己的孩子出门和其他孩子玩耍,这不仅耽误了治疗时机,而且还增加了手足口病的传播几率。这些都是手足口病管理中的社会工作缺位,社会知晓率不够所造成的[10]。

3.3 公众参与程度不高

我国手足口病管理中的社会工作缺位还体现在公众参与程度不高、社会宣传及预防控制、保健不到位等方面。在手足口病的救治与管理过程当中,几乎全部都是政府行为与医疗卫生单位的参与,极少有社会志愿者、民间团体等组织的参与。很多地方,在社会上的广泛宣传及监管且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低,存在着单纯依赖政府救助管制的倾向。社会团体发育的成熟度偏低,所占比例较小,缺少政府的扶持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宣传力度和社会影响力较小,公众的接受程度不够,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而不是公益性社会组织。遇到紧急突发事件,大家的责任意识、化解危机的能力、自我保护意识都不能达到最好状态。

4.完善手足口病管理社会工作的思考

4.1 建立透明、及时的信息披露和公共沟通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我国行政公开法制建设的新起点。危机状态下,政府面对公众和媒体的信息公开,实质是对人民生命财产价值的最大尊重和维护。这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政府信用的基础。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将是检验政府是否忠实履行职责的重要标准[11]。

在手足口病的卫生安全管理方面,我们更要加快建立一套真正透明、及时的信息披露和公共沟通机制,要保障群众了解手足口病管理动态信息的权利,并为群众提供防治指导建议,使群众能够积极的配合和参与手足口病社会防治与管理,保障社会群众与儿童的健康安全。另外一方面还要开辟接收群众消息的通道,听取、回复群众提出的工作意见,并积极采纳其中具有价值的建议,并使群众能够在发现手足口病后第一时间上报情况,便于管理工作开展。在沟通机制的构建方面,应当采取综合化、现代化的技术措施,通过电话、微信、短信、邮件等一系列平台,来建立透明、及时的信息披露和公共沟通机制。

4.2 培养公众的危机防范意识

我国政府在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建设、人员物资建设都已经做得相当到位,但唯独缺少的就是来自社会的关注与参与,这反映出来的是政府在公共卫生管理社会工作上存在的缺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质量使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的,以手足口病的公共卫生安全管理来讲,由于缺少来自政府的宣传教育和引导,所以很多社会群众都还对手足口病知之甚少,虽然我国目前的医疗技术能够基本有效的治愈手足口病,但是因为社会群众与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非常低,所以不论再怎么治疗,都无法防止手足口病发生。因此,我们应当加强社会宣传与教育,培养公众的危机防范意识。

首先,我们应当通过电视、广播、微信、短信、宣传手册、社区教育、医院健康教育等等一切可取的途径,来对群众进行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普及,提高社会群众对手足口病的客观科学认识,提高他们对于该病的重视力度,并教会他们如何有效防治手足口病。尤其是对于有儿童的家庭,较让他们掌握预防手足口病的15字口诀,即“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家中的大人要做好表率,饭前便后勤洗手,防治病毒传播,不要让儿童吃生冷的食物,不要喝没有烧开的水,要防止与患病儿童的接触,如果自己家里的孩子发病,则要积极治疗,并主动禁止孩子和其他儿童接触,防止病毒传播。处理患儿的尿布、粪便后,清洗患儿衣服后,都要再次洗手消毒,如果患儿需要通过奶瓶进食,则要对奶嘴、奶瓶进行充分消毒。在手足口病的流行期,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地方玩耍,时常对家庭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保持家庭卫生,对儿童的玩具、个人用品等也要进行消毒等等。

其次,还要培养公众的危机防范意识,公共卫生事件不仅是对一国政府能力的严峻挑战,更是对民众和社会整体能力的综合考验,民众健康意识和危机应对技能的薄弱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占有决定性的作用。全社会参与积极倡导文明生活方式、规范卫生习惯是战胜各类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最有利的盾牌。提高公众应对事件的综合素质,减少盲目从众心理,预防和克服恐慌。政府及社会各界力量要采取有力措施,惩治不文明行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疫情就会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控制和科学防治。公共部门还应大力宣传公共应急防范的迫切性,开展警示教育,让公众有心理准备,从而使民众能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突发性疫情。

4.3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

从欧美等国家的公共卫生管理发展措施与发展经验来看,除了政府要作为主体应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之外,还需要有众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才能够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转。国外很多非政府力量组织都会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配合政府开展应对工作,例如维护秩序、救助灾情、运输物资和募集资金等,或是为群众提供关怀帮助等等,还会提供物资、人员、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服务,这些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相互配合、高效运转,才能有效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秩序,尽快控制危险。

但我国目前的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还非常少,而且具有影响力的更是寥寥无几,一旦手足口病疫情流行,就只能依靠政府和医院等进行治疗、帮扶、宣传与教育,然而政府和医院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肯定会有一部分人被疏漏,这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应当尽快发展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使其能够在手足口病暴发流行期间,参与到社会工作中来,帮助政府和医院分担压力,使所有的人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帮扶与教育。

5.结语

手足口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需要社会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起到实效,然而由于我国目前手足口病管理中的社会工作缺位,所以很多群众都没能积极配合、参与手足口病的公共卫生管理和防治工作,这就使管理的成效难以得到提升。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强手足口病管理中的社会工作,提高社会群众对该病的知晓率,使其积极参与到预防手足口病的工作中来,以真正有效的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共建健康、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吴振宇,李羽敏,董升草,等.手足口病流行的快速风险评估[J].浙江预防医学,2015,10:1023-1025+1028.

[2]姜立文,苌凤水,励晓红,等.剖析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中的问题[J].中国卫生资源,2015,01:7-9+46.

[3]王碧飞.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危机管理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03:29-30.

[4]俞李萍,张瑞凤,许莉萍,等.一起幼儿园手足口病突发疫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03:461-463.

[5]洪志恒,余宏杰,周航,等.2015年5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关注的传染病风险评估[J].疾病监测,2015,05:348-352.

[6]汪垂章,胡伟,许锋华,等.区域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5,07:649-652.

[7]陈建平,张丽芬.论医疗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J].社会工作,2014,02:115-121+143+155.

[8]方舒.风险治理视角下社会工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介入[J].学习与实践,2014,04:108-113.

[9]张涵.专业共同体协力助推医务社工制度建设——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继同教授[J].中国民康医学,2013,01:1-4.

[10]张悠然,杨正夫,江震.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在卫生领域参与现状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02:130-132.

[11]谢春艳.对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03:398-400.

本文得到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陈敬国主任医师的悉心指导

论文作者:陈知宇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6

标签:;  ;  ;  ;  ;  ;  ;  ;  

手足口病管理中的社会工作缺位和思考论文_陈知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