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界对开放获取期刊认知与认识的调查与分析_开放存取论文

中国科技界对开放存取期刊认知度与认可度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认可度论文,认知度论文,期刊论文,科技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08-06-18

1 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与网络化概况

科技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与规模。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国内地共出版期刊9468种,比2004年减少22种,下降0.23%;其中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4713种,比2004年减少35种,降低0.74%,占期刊品种总数的49.86%[1]。

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对中国科技期刊的统计分析[2],截至2005年2月26日,中国内地正在出版的科技期刊有4758种,从主办单位看,由研究院所和高等学校主办的科技期刊占54.4%,各类学会与协会主办的期刊占25%,公司企业主办的期刊占4.1%,出版社与杂志社主办的期刊占3.6%,其他机构主办的期刊约占13%。从期刊类别看,学术类2058种,占43.3%,技术类1758种,占36.9%,科普类457种,综合类406种,检索类79种。从刊期看,季刊1321种、双月刊1868种、月刊1295种,这三种主流形式分别占27.8%、39.3%和27.2%,半月刊有160种,周刊和旬刊不足50种。63.3%的科技期刊编辑部为非独立法人机构,21.9%的期刊编辑部为独立法人机构,其余14.7%的编辑部法人资格不明确;有广告经营许可证的期刊2806种,占59%,1886种未提供信息,近一半的期刊无广告收入[2]。近二十年来,中国期刊进入了高速增长期,期刊业已成为中国出版行业的一支生力军,步入期刊大国行列,但中国期刊的产业实力、经营规模和管理水平还远未达到期刊强国的水平。

中国期刊上网主要有三种方式:通过权威信息机构代理上网的出版方式、以印刷版为母本的分散上网出版模式和原生态网络期刊的出版方式。其中,通过信息机构代理上网是中国科技期刊网络化的主导模式。中国主要的信息代理机构有3个,即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资讯网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06年3月,通过这3个平台上网的期刊分别为7486种、5032种和8000多种。综合分析,至2005年底,中国全文上网期刊约85%。根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统计,上网的科技期刊近4400种,约占自然科学技术期刊总数的93%[3],可见自然科学技术期刊的网络化程度较高,为发展开放存取出版奠定了基础。

2 调查背景

为了缓解“学术期刊价格危机”而导致的“学术交流危机”,构建一个真正服务于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学术期刊出版体系,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共同发起了开放存取(Open Access,以下简称OA)运动,提出了以开放存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以下简称OAJ)和自己存档(Self-archiving)为主要途径的开放存取出版模式(Open Access Publishing,以下简称OAP),旨在推动和加速使各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在因特网上自由的传播和使用[4]。中国期刊界、图书馆界和科学界已开始关注这方面的进展,但深入的调查研究还很少。国内有几个关于OA的调查研究,如初景利在中国科学院内进行了200余名科学家对OA看法的问卷调查[5],对中国科学家关于OA的知晓度、态度、意见和建议的看法有了基本的了解,取得较好的成果,基本反映了中国科学院科技人员的实际情况,但调查的人员和学科范围有些局限,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孔繁军等设计了10个关于OA的问题针对《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作者进行了150份E-mail问卷调查,收到110位作者的答卷,取得了初步成果[6]:大部分作者(85.5%)不了解OA,但大部分作者(87.3%)对OA的定义表示认同,与传统期刊出版模式相比,76.4%的作者表示更支持OAJ出版模式,有47.3%的作者回答在投稿时会选择OAJ。因调查对象仅限于口腔专业的作者和专家,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内医学期刊作者对OA的认知度和认可度,研究结果仍较为初步与局限。

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OAP模式,在国家和机构层面上制定支持OA发展的战略与政策,还需要更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从总体上把握全国科研工作者对OA的认知度与认可度。

3 调查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科研工作者对OA的认知度与认可度,了解他们作为读者和作者对信息的需求和生产特点,设计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分6个部分,包括:被调查者的情况、OAJ、OAJ出版的成本收益及运行模式、出版程序、关于研究文献及其利用以及文章仓储与存档,共设计单项或多项选择题目58个。问卷调查时间为2006年2月5日~3月15日。因OA在中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预计大多数科研人员尚没有在OAJ发表论文的经历,因此问卷设计时,调查对象没有区分在OAJ发表过论文的作者(OA作者)和没有在OAJ发表论文经历的作者(非OA作者)。国外的调查表明,OA作者与非OA作者对大多数问题的看法总体上相近。在讨论时对两者看法迥异的问题进行了辨析。

问卷通过E-mail发出,调查对象除西藏自治区以外,覆盖中国内地全境。调查对象涉及各个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其中主要在大学。调查问卷用E-mail共发出1200份,截至2006年4月5日,共回收电子版答卷1025份,纸张打印版答卷93份,共计1118份,回收率达93%。进入最后统计分析的有效答卷共计1024份,约占回收答卷的92%。除了调查问卷,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调查者还进行了二十余位学术期刊编辑面对面的采访讨论,对十余位科研工作者进行了电话采访,五十余位答卷者还就有关问题补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被调查者情况

在被统计的1024份答卷中,来自大学的答卷者占88%,非商业性的研究机构占7%,其他约占5%。大学师生占了调查统计的绝大多数,这也反映了许多全国性学术期刊的主要作者队伍情况,高校师生是主要的科技论文产出者;另一方面,也因为高校师生对学术出版模式的兴趣与关注度高,答卷返回率高。高校师生对网络的使用率高,信息资源获取途径多,他们对OA的态度基本能代表中国科技教育界的意见。以下所有表格的统计若无特别说明,所有数据统计均以1024份为总数计算百分比或支持率。

从答卷者的地域分布看,经济、科技文化与信息发达的华东、华北和华中的答卷者列前三位,分别为总数的31%、24%和18%,其余依次为东北13%、西北10%、西南3%。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与中国期刊的分布情况相似,他们的意见较好地反映了科技工作者对科技期刊态度的基本情况,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从答卷者年龄组成看,18~30岁的占46%,31~40岁的占36%,41~50岁的占15%,其余占3%,基本反映了网络用户的大多数。

在答卷者的学科分布方面,共涉及十几个学科专业,其中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所占比例较大,达到52%,机械工程占14%,生命科学占6%,计算机科学技术占5%,地理科学占4%,其他学科的答卷者较少,且分布不均衡。图书情报、社会科学与教育学科(5%)的答卷者大都为图书馆员、期刊编辑和网络出版者,人数虽少,但对OA熟悉度高,其意见可代表OA倡导者的意见。尽管被调查者的学科分布不平衡,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两个学科占一半多,但该学科属综合交叉学科,包含多个专业;从事农业工程研究的人员学科背景很广,来自自然科学的各个专业领域,而且并不都来自农业大学,也包括综合性大学、理工院校等。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对科技文献信息的生产和需求都具有相似性。因此,这次受调查的答卷者的地域、职业、专业、年龄段均较广,具有全国代表性。

4.2 对OAJ的认知度以及是否支持的理由

4.2.1 对OAJ认知度的调查分析

关于科技工作者对OAJ的了解时间情况差距较大,知道OAJ的时间超过一年以上的共有25%,而最近才知道OAJ概念的约42%,不知道的占33%。大部分被调查者(占75%)只是最近才了解或不知道OAJ。关于对OAJ的了解程度,认为很了解的仅有5.5%,知道一点的占52.5%,不知道的占42%。可见,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对OAJ的认知度还很低,绝大多数答卷者(占94.5%)对OAJ只知道一点或不知道。初景利的调查结果为:43%对OA概念一无所知,48%知道一点,只有8%知道此概念,大多数人(91%)对OA概念不了解或知道一点[5],与笔者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反映了中国科研工作者对OA认知度低的现实。

对OA认知度很低的人群进行调查,结果是否有参考意义?这是个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一方面,必须正视中国科研人员对OA认知度低的客观现实,但要发展中国的OA就必须实事求是地了解中国的情况。另一方面,科研人员是科技文献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熟悉信息生产和传播流程,了解信息传播与使用的需求。科研人员即使不了解OA这种信息共享机制,但对信息的生产使用行为、特点、需求、原因、建议等直接作用和影响科技文献信息流。只有弄清楚他们的态度和需求,才能建立切实的模型,做好服务。此外,所调查的问题大都围绕信息的发布、传播与使用等研究者熟悉的话题,而不涉及OA模型与软件开发等特专的问题。国外也有针对非OA作者群的调查。因此,调查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2.2 文章发表途径的调查分析

关于科研工作者通常在哪里发表文章的调查表明,在基于订阅的传统印刷版期刊发表论文的人占77%,通过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的占36%,在OAJ发表论文的仅有5.6%,在非OA的网络期刊发表论文的有4.8%,通过所在科研单位的主页发表论文的有2%,通过作者自己主页发表论文的有1%,通过网上电子邮件清单列表发表文章的有1%,其他方式发表文章的有8%。通过网络途径发表文章的作者有15%,但在OAJ发表文章的还比较少(仅5.6%)。传统印刷期刊(77%)和会议论文集(36%)仍然是绝大部分科研工作者发表其科研成果的主流途径。

初景利的调查显示,89%的文章发表在传统期刊,36%的文章发表在会议论文集,11%发表在OAJ,11%发表在Non-OAJ,5%发表在个人网页[5]。虽然各调查项目的具体数值不同,但总体趋势是一致的,主要在传统期刊与会议论文集发表文章。后者调查的在OAJ与Non-OAJ发表的比例更高。

关于在过去的三年里是否给OAJ投稿或在OAJ发表论文的调查中,仅有6%的答卷者表示曾给OAJ投稿或发表文章,76%没有给OAJ投稿的经历,还有18%的调查者不知道是否投过稿或发表文章,抑或不知道所发表文章的网络期刊是否为OAJ。从科研工作者过去发表文章的途径看,要让作者转变观念,向OAJ投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2.3 支持OAJ的理由调查分析

关于在OAJ发表论文的原因,表1列举了一系列劝说作者在OAJ发表其成果的理由,要求答卷者根据“重要性”逐项做出评价。表中所给出的数据是对每个选项的支持率(百分数),因为有的答卷者未理解题意而未按照要求逐项作答,有的放弃作答或只评价了其中一项或某几项,而总数仍按照1024份统计处理,故而数据不能简单的加总,但统计结果仍能反映答卷者对这些理由的重要性排序。

作者选择在OAJ中发表研究成果“很重要”的理由支持率前四位依次是:“OAJ提供读者免费获取与使用”(53.2%)、“OAJ读者面广读者人数更多”(43.6%)、“发表论文的OAJ在专业领域的声望高、影响大”(32.3%)、“发表在OAJ的论文将会被更频繁的引用”(29.1%)。

在评价为“重要”的理由支持率前四位依次为:“OAJ读者面广读者人数更多”(40.3%)、“发表在OAJ的论文将会被更频繁的引用”(35.5%)、“OAJ的出版周期比其他类型的期刊快”(33.9%),并列第四位的理由是“OAJ提供读者免费获取与使用”和“发表论文的OAJ在专业领域的声望高、影响大”(32.3%)。

如表1,将“很重要”与“重要”两项加和再排序,得到支持在OAJ发表论文最重要的两个理由支持率是:“OAJ提供读者免费获取与使用”(85.5%),“OAJ读者面广读者人数更多”(83.9%)。并列第三位的理由是:“发表论文的OAJ在专业领域的声望高、影响大”和“发表在OAJ的论文将会被更频繁的引用”(64.6%),但比前两位的理由低将近20个百分点。这个结果与JISC/OSI的调查结果相似,92%以上的OA作者认为OA原则是最重要的理由,87%作者认为OAJ的出版速度比传统期刊快,拥有更大的读者群,因而多数人(64%)相信对其论文的引用频次更高(64%);但是非OA作者看法相反,多数(71%)认为OAJ出版速度比传统期刊慢,读者面窄,传播范围小,因而被引用次数更低;不在OAJ发表论文的较重要原因是,所在专业领域的OAJ声望低与影响小,而最重要的原因是不了解本领域的OAJ,出版费问题只是中等重要性的原因[7]。与初景利的调查结果相近,60%支持OA原则即文章可无限制地被更多人阅读,58%支持OAJ比印刷期刊出版速度快,45%支持OAJ的论文被引次数更高,27%因为有足够的经费支付出版费,26%因为OAJ论文符合单位的评价标准,25%因为熟悉本领域的OAJ[5]。对比前两个调查结果,笔者的调查更全面,结果基本反映了中国科研工作者对OA的态度。

在支持在OAJ发表论文的理由中,作者认为“不重要之和”的理由排列前两位的是:“决定在OAJ发表论文受共同署名作者或同事的影响”(64.5%),“反对在商业出版者出版的Non-OAJ发表论文”(59.7%)。可见,能否支付OA出版费的问题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不重要之和”的理由排名最靠后的几个恰好是在“重要之和”的理由中排名最靠前的几个,这与预期结果一致,证实了其合理性。

4.2.4 不支持OAJ的理由调查分析

关于不在OAJ发表论文的原因,表2列举了一系列说明作者不在OAJ发表其成果的理由,同样要求答卷者根据“重要性”逐项做出评价。表2中所给出的数据是每个选项支持率(百分数),数据统计处理方法同表1,统计结果反映了答卷者对这些理由的重要性排序。

作者选择不在OAJ中发表研究成果“很重要”的理由前四位依次是:“OAJ文章不被同行和科研管理部门认可,影响聘任与晋升”(35.6%),“担心OAJ发表的文章容易被剽窃,著作权易受到侵犯”(25.6%),“习惯于并满意于在相同的传统期刊发表论文”(24.2%),“不熟悉本领域内的OAJ,不知道怎样投稿或对投稿不自信”(22.7%)。

在评价为“重要”的理由前五位依次为:“OAJ在本领域的声望低、影响小”(35.6%),“不熟悉本领域内的OAJ,不知道怎样投稿或对投稿不自信”(35.1%),“习惯于并满意于在传统期刊发表论文”(34.4%),“OAJ文章不被同行和科研管理部门认可,影响聘任与晋升”(24.7%),“担心OAJ发表的文章容易被剽窃,著作权易受到侵犯”(23.6%)。

如表2的附加列中,将“很重要”与“重要”两项加和再排序,得到不在OAJ发表论文最重要的前五个理由依次是:“OAJ文章不被同行和科研管理部门认可,影响聘任与晋升”(60.3%),“习惯于并满意于在相同的传统期刊发表论文”(58.6%),“不熟悉本领域内的OAJ,不知道怎样投稿或对投稿不自信”(57.8%),“担心OAJ发表的文章容易被剽窃,著作权易受到侵犯”(49.2%),“OAJ在本领域的声望低、影响小”(45.8%)。

这个结果与初景利的调查结果差别较大,他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在OAJ发表论文前五位的理由是:反对作者付费模式(18%),OAJ权威性低(17%),本领域的OAJ影响小和无力支付出版费(16.6%),OAJ不符合评价要求(16.1%),担心版权问题(15.7%)[5]。只有对版权的担心比较类似,评价不认可的问题在本次调查中是反对理由中的第一位,而在初景利的调查中列第四位。

JISC/OSI对不在OAJ发表文章的原因的调查结果为[7]:70%因不熟悉本领域的OAJ而对投稿不自信,69%因认为本领域的OAJ影响小与声望低,64%因为OAJ的读者面小于传统订阅期刊,59%觉得发表在OAJ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会更少,56%不能鉴别OAJ去发表,45%原则上反对付费在OAJ发表论文,而没有资金支付OAJ的发表费(43%)只是中等重要的原因。此调查结果与笔者的结果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笔者的调查中“评价认可”与“发表习惯”成为前两位的主要理由,而排位第三的理由“不熟悉本领域的OAJ”是JISC/OSI调查结果的第一理由。共同点都因为本领域的OAJ的影响小声望低,发表费也都不是主要理由。

在不支持通过OAJ发表论文的理由中,作者认为“不太重要”和“根本不重要”(“重要之和”排序)的理由中,排列前5位的正好是“重要之和”的最后5位。而“不重要之和”的理由排名最靠后的几个恰好是“重要之和”理由中排名最靠前的几个,印证了其逻辑合理性。

调查表明,作者并不反对付费在OAJ发表论文,经费也并不是主要的障碍。主要阻碍因素在于同行与科研管理部门对OAJ的不认可,习惯于在传统期刊发表文章,因不了解OAJ而缺乏投稿的自信;加之,作者担心在OAJ发表论文更易被他人剽窃,使自己的著作权受到侵害。另外,作者在选择期刊投稿时,一般很看重期刊的质量与声望,高影响因子是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OAJ大都处于初创期,还没有建立影响因子和声望,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作者的投稿取向,在此问卷调查中,“OAJ在本领域的声望低、影响小”在“重要”理由中排名第一(35.6%),在“很重要+重要”两项综合排名第五(45.8%)也证实了这种观点。

在不支持的理由中,出版周期、同行评审、编委会、读者群、被引频次、所在机构及基金资助机构的影响等均不是主要的障碍。在支持与不支持OAJ的理由中,支持者与反对者均认为OAJ的出版周期比传统期刊快,OAJ的读者量大,传播面广;但在被引频次与质量方面略有差异,支持者认为OAJ质量高,其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肯定会高于传统期刊,而反对者认为OAJ的声望低、影响小,被引频次可能会减少(重要性评价居中)。

4.2.5 OAJ质量及给OAJ投稿可能性调查分析

关于OAJ质量的调查,21%的答卷者认为与传统期刊质量相同,19%的答卷者认为质量次于传统期刊,52%的人回答“不知道”,而只有8%的答卷者认为质量优于传统期刊。一半以上的答卷者因为不了解OAJ及其质量控制措施,而无法判断OAJ的质量情况。但从统计数据看,29%的答卷者认为,OAJ的质量等同于或优于传统期刊,只有19%的答卷者明确表示OAJ的质量次于传统期刊,前者高出10个百分点,只代表作者的定性评估意见,但还难以凭此评判期刊质量孰优孰劣。

初景利的调查显示,50%认为OAJ的质量与传统期刊相同,9%认为质量优于传统期刊,37%认为质量低于传统期刊[5]。与笔者的调查相比,认为OAJ与传统期刊质量相同的比例更高,但认为质量次于传统期刊的比例也更高。但两次的结果都表明,认为OAJ的质量优于或等于传统期刊的人多于认为劣于传统期刊的人。

关于在未来3年内给OAJ投稿发表论文的可能性,29%的答卷者回答“很可能”,47%的答卷者表示“有可能”,表示不可能的占9%,而15%的答卷者回答“不知道”。回答不知道只因不了解OA,并不表示不支持OAJ模式,随着了解的增加,也许会转而支持。因此,至少有76%的答卷者明确表示将来会给OAJ投稿,发表其成果。尽管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对OA的认知度不高,但认可度较高,大多数人会欣然接受和支持OAJ模式。

4.3 OAJ的成本收益分析与运行模式

4.3.1 付费与免费发表情况调查分析

发表论文的付费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在过去5年里,研究论文全部付费发表的占45%,80%~99%的研究论文付费发表的占27%,50%~79%的研究论文付费发表的占12%,20%~49%的研究论文付费发表的占4%,1%~19%的研究论文付费发表的占3%,全部研究论文均免费发表的将近6%,而这些全部免费发表论文的作者大多来自图书情报和人文社科领域。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论文绝大多数是付费发表的,只有少数特约稿是免费发表的。另外,许多技术类期刊也刊登一些研究文章,而这类期刊因广告收入较高一般不收论文发表费。

从统计数据看,大部分研究论文都是付费发表的,这也是国内绝大多数学术期刊的现状——向决定刊用的论文作者收取发表费。这种出版经济模式已经非常类似于OAJ的“作者付费”模式了,但中国的期刊采用双重模式,作者付费发表的文章并未实现开放访问,同时还要求读者付费,通过订阅或网上付费下载(Pay-per-view)才能获取与使用论文的全文。

作者付费发表研究论文的途径调查结果表明,81%的答卷者付费在传统期刊发表文章,16%的答卷者付费在会议论文集发表研究论文,将近6%的答卷者付费在OAJ发表论文,3%的答卷者付费在Non-OAJ发表论文,4%的答卷者通过其他途径付费发表研究论文。

从统计数据看,传统期刊仍然是中国科研工作者发表论文的主流模式,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论文集也是重要的成果发表与交流途径,这一方面由于中国科研工作者的论文发表习惯——习惯并满意于在同一类传统期刊发表论文,与前面不支持OAJ的理由调查结果一致;另一方面,由于受中国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影响。传统的学术期刊大多为核心期刊,有的被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如SCI、EI等收录,论文集被ISTP收录等,发表在这类期刊或论文集中的文章在成果评价时具有高分和奖励优势,甚至必备条件,这种评价导向对作者的论文发表行为影响很大。付费在OAJ发表论文的人数少(6%)并不表示支持者寡。

事实上,国内已经有不少混合型OAJ,采用的是与印刷版同步的全文即时OA模式,只是许多发表论文的作者不知道其为OAJ罢了。实际的比例应该更高,而且随着国内OAJ的快速发展,在OAJ付费发表论文的比例还会增加。从前面调查的结果知,除了机构与管理部门评价不认可外,主要因为作者对OAJ不了解;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创建型OAJ还不多。被调查的已在OAJ发表论文的6%主要发表在国外的OAJ。Non-OAJ是指基于网络出版的限制存取(Controlled-Access)或付费访问(Toll-Access)期刊,虽然只有3%的答卷者在此类期刊发表论文,但表明已有人开始认可和支持网络出版模式。

初景利的调查显示[5],72%付费发表在传统期刊,26%免费发表,3%付费在OAJ发表。笔者调查的免费发表的比例仅6%,明显低于后者调查的免费发表的比例(26%),而笔者调查付费在OAJ发表的比例(6%)高于后者的结果(3%)。

作者免费发表研究论文的途径调查结果表明,38%的答卷者免费在传统期刊发表文章,23%的答卷者免费在会议论文集发表研究论文,将近4%的答卷者免费在OAJ发表论文,4%的答卷者通过所在机构的主页或机构仓储免费发表研究论文,5%的答卷者通过个人主页发表论文,近3%的答卷者通过网络论坛的邮件清单列表方式免费发表论文,3%的答卷者免费在Non-OAJ发表论文,16%的答卷者通过其他途径免费发表论文。不论付费还是免费发表,大多数人(97%的付费发表,61%的免费发表)仍选择在传统期刊和论文集发表论文;再次证实了中国科研工作者科研成果发布的主流模式是传统期刊和论文集,而付费发表中前者是后者的5倍,免费发表中前者是后者的1.6倍。4%在OAJ免费发表论文的作者,也大都在国外的OAJ发表,并享受第三世界国家作者待遇而免收论文处理费。

4.3.2 OAJ成本效益及竞争优势调查分析

在被问及对如下观点的看法时:“从长远看,OAP模式将比基于订阅的出版模型对学术研究群体更有效益”,调查结果显示,30%的答卷者回答“完全同意”,50%的答卷者回答“同意”,15%的答卷者因不了解OA而回答“不知道”,不同意与强烈反对者不足5%。同样,回答“不知道”的人未必就反对这种观点,随着对OA了解的增加,很可能会支持OAJ出版模式。可见,大部分人(80%)相信并认可OA模式,OAJ因为将论文全文免费开放,扩大了传播范围,促进了学术交流与科学普及,激励创新,使研究成果的效益最大化,其成本效益比优于基于订阅的传统出版模式。

关于OAP模式的成本效益更优的理由中,答卷者对“出版费用减少”的支持率为46%,即答卷者认为OAP模式成本更低,出版费用会减少;“出版者的利润将减少”的支持率为18%,对“读者数增多,单次访问成本降低”的支持率为65%。答卷者认为OAP成本效益更优的理由反映了这种出版模式的优势,出版成本低,访问成本低,这也得到其他研究者的证实,OAP的成本平均比传统印刷期刊低30%,而研究成果的OAP总成本一般仅为研究项目总经费的1%[8]。

如果OA模式被更广泛的认可,出版者可能会在价格、期刊品牌优势和服务质量方面对论文展开竞争。问这种基于价格的竞争会对学术质量产生怎样的影响?64%的答卷者认为这种竞争会产生“积极的影响”,10%认为产生“消极影响”,9%认为产生“既非积极也非消极的影响”,4%的答卷者认为无影响,13%的答卷者回答“不知道”。可见,多数人对OAP模式持乐观态度,认为竞争会促使出版者采用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科研工作者发表论文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快速出版和广泛传播。

事实上,OAJ出版模式采用与传统期刊相同甚至更严格的同行评审体系,论文的质量与重要性是录用的唯一标准,论文录用与否的决定不受能否支付发表费的影响,OA所采用的“作者付费”模式并非人们所担心的“付费就可发表”的模式。因此,OA出版者在基于价格、品牌和服务的竞争不会影响学术质量;相反,竞争会打破垄断,会促使出版者以更低廉的价格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当被问及“在何种程度上,您认为采取推动OAP的重要举措可能会破坏业已建立的传统学术出版体系?”,14%的答卷者认为“很可能”,43%认为“有可能”,27%认为“不太可能”,7%认为“绝不可能”,9%的答卷者回答“不知道”。从统计数据看,一半以上(57%)的人认为,若在国家和机构层面上制定实施战略与政策支持OAP,会对传统的出版体系产生很大的冲击,这也是传统的商业出版者最担心的事,OAP会降低出版者的利润。

网络的快速广泛传播优势也使传统出版模式在竞争中相形见绌。但是,也有34%的答卷者认为,支持OA模式不会破坏传统印刷出版模式,两者可以并存,优势互补。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国外许多优秀期刊兼出网络版和印刷版,网络版实现OA,印刷版按照订阅模式运行。

4.3.3 OAJ论文出版费及其来源调查分析

OA模式通常需要作者及其机构为出版付费。目前国际上OAJ出版者对每篇文章的收费范围是$ 500~$ 2500,有的出版者可能会收取$ 4500或更多来回收成本或赚取利润。如果文章以正常的方式被接受发表,在中国,作者应支付多少费用在OAJ发表一篇论文?对每篇文章的出版费(也称版面费,国外有的称论文处理费、发表费等),11%的答卷者支持免费发表,25%支持“500元以下”,30%支持“501~1000元”,14%答卷者支持“1001~1500元”,2.5%支持“1501~2000元”,1%支持“2001~3000元”,0.5%支持“3001~3999元”,2%支持超过4000元,14%的答卷者回答“不知道”。

统计表明,近80%的答卷者认同付费发表模式,至于每篇文章的发表费数量因人而异。近70%的答卷者认同单篇文章的出版费在1500元以内,11%的答卷者希望免费出版。OAJ承诺对读者免费却不能免费出版。这也提出了谁为OAJ付费的问题,这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解决。

初景利关于单篇论文发表费的调查显示[5],25%支持500~999元,14%支持300~499元,支持100~299元和1000~1999元的各占10%,31%回答不知道。支持1000元以下的占55%。因发表费设置的调查范围不同,不便于逐一比较,但多数人也认同付费发表模式。

谁为OA付费?也就是要解决OAP的资金来源问题。调查结果显示,67%支持应从项目基金支出,32%支持应由作者所在单位或机构支付,8%支持由图书馆或基金会支付,13%支持由商业赞助者支付,25%支持应由期刊的经营收入来弥补出版费,同意由作者个人出资的仅占5%,2%的答卷者认为应采取其他方式支付出版费。

初景利的调查表明,83%的科学家认为由自己的研究基金支付OA出版费,13%认为应由作者所在机构付一半,作者付一半,但同意由作者个人出资的仅占2%[5]。同意用研究项目基金付费的比例(83%)高于笔者的调查比例(67%),可能因其所调查的对象——中国科学院系统科研人员较之笔者的调查对象,项目经费充足,资金来源丰富的缘故,但总的趋势相同。

JISC/OSI调查也表明,大多数作者认为,出版费首先和主要应来自研究经费,如果没有研究经费则应出自作者所在机构或图书馆。事实上,许多机构通过机构会员为其机构的作者支付发表费,越来越多的基金机构也同意支付出版费,大部分作者同意遵守基金组织的OA条件,仅10%的作者表示不同意甚至放弃申请基金[7]。

项目经费、作者所在机构的资金和期刊的经营收入是OAP的主要经费来源,当然争取赞助和图书馆、基金会的经费也是有益的补充,这对制定与实施支持OAP的政策措施很有指导意义。作者付费模式也并非要作者自己掏腰包(支持率仅5%),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和模式来筹集经费支持OAP。同样,OAJ出版者也可以采取多元化的途径,以丰富多彩的模式提供开放访问。因此,调查结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对研究基金要求必须以OA方式发表成果条件看法的调查结果表明,64%表示会“欣然接受”,31%表示“接受但并不情愿”,只有5%表示不接受此条件而准备放弃申请基金资助。可见,如果基金会制定政策,要求受其资助而产出的研究成果应提供OA,绝大多数(95%)会遵守规定,按照约定的方式将成果提供OA。这为项目资助机构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制定OA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许多传统期刊实现全文上网,只要作者原意支付额外的费用,期刊出版者可以提供作者单篇论文的开放存取。15%的答卷者表示一定会为自己文章的OA付费,44%表示“有可能”,23%回答“或许不”,10%回答“一定不”,8%回答“不知道”。可见,为了扩大论文的影响,多数作者(近60%)原意支付额外的费用实现OA,少数(32%)不愿意支付额外的费用实现OA。但不愿付费并不表示不愿意提供其文章的OA。此调查结果,可为传统期刊实行部分开放存取(Partial OA)模式提供依据。

4.3.4 论文版权归属情况调查分析

关于最近发表的文章,出版协议(授权协议、保留版权或将版权转让给出版者)允许作者以何种形式在网络上张贴自己的论文?调查表明,6%为预印本,33%为经评审与编辑处理后的定稿,48%以PDF文档格式,13%回答“以上均不是”。可见,评审与编辑后的定稿和PDF文档是提供OA的主流形式(占81%),大多为后印本,表明作者注重自己论文的学术质量与规范,愿意以最终定稿提供交流;另一方面,因后印本已经正式出版,作者对被剽窃的担心减小,因而支持率高。这个结果也与Swan[7]的调查结果一致。支持预印本形式的很少(6%),主要因中国的现实情况令作者担心论文被剽窃,著作权易受侵犯。

当被问及在OAJ发表文章或开放存档时,作者对版权的要求,统计结果表明,77%的答卷者要求保留版权,4%愿放弃版权,7%愿意转让版权,12%的答卷者表示从未考虑过版权问题。可见,大多数作者愿意保留自己论文的版权,少数作者愿意将版权转让给期刊出版者,而版权意识淡薄者也大有人在(16%)。

Ian Rowlands等对版权的调查结果[9]表明,只有13%表示很关心版权,几乎一半的人(46%)表示对版权根本没兴趣。年龄越大对版权的兴趣越小,且地域分布不均,31%的东欧与亚洲作者对版权不感兴趣,而55%的北美作者对版权不感兴趣。大部分作者对版权不关心,但原则上反对商业出版者,认为信息应该免费。很少有作者支持目前的版权制度,许多作者支持取消版权保护,以利于信息的自由传播。有的作者指出,版权条例限制太多,建议采用替代模式:最受欢迎的模式是作者与出版者应更加公正平等的享有版权;有的建议应该对出版者的权利进行严格的时间限制如至多一年,或者作者应该在保留版权情况下授权知识产权给出版者[9]。相比较而言,中国作者比较关注版权,但在操作层面,作者与期刊出版者签订版权协议时,许多作者情愿或不情愿地将版权转让给出版者。

4.3.5 OA文献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关于用户应该如何正确使用OA文献,统计结果表明,7%的答卷者认为应该“付费使用”,21%支持“注册使用”,15%支持“授权使用”,17%支持使用时应“引用作者来源”,49%支持“无论如何使用均应标注出处”,只有5%的答卷者认为可以“无条件使用”。科研工作者既是文献的生产者又是使用者,但作为文献消费者,很少人(7%)愿意付费使用,可见免费使用文献是绝大多数人的愿望。OA提供读者免费使用,但并非无条件使用,许多OAJ均要求使用者正确致谢、引用和注明文献出处(66%)。注册使用与授权使用只要消除访问壁垒也可成为OA模式。

初景利的调查显示,48%支持引用作者来源,39%支持无论何时以何种形式使用均应注释,27%支持授权使用,9%同意无条件使用,8%支持注册使用[5]。与笔者调查各选项的支持率不同,但都重视文献的正确使用。

4.3.6 OAJ发展模式与支持政策调查分析

调查表明,28%支持过渡型OAJ模式,29%支持创办新的OAJ,56%支持采用“网络版与印刷版混合型OAJ”模式。在中国,因实行审批制要申请创办新的期刊很难;再者,新办期刊影响小起步艰难,过渡型与混合型是切实可行的模式(支持率84%)。但是,国内期刊出版周期长,不能满足成果发表需求,29%支持创办新期刊也反映了这种现实与呼声。

关于发展中国的OAJ的政策建议,调查结果(表3)表明,在答卷者认为“很重要”的政策中排前三位的是:65%支持将学术期刊纳入公益性文化事业管理,由国家投资实现OA;47%支持“国家制定政策鼓励与支持OAP”;29%支持“把期刊出版纳入科研项目预算,并明确规定通过科研经费支持中国OAJ的出版”。

在“重要”的建议中列前四位的支持率比较接近:48%支持“鼓励建立学科仓储”;42%支持“增加对科研项目的投资,并明确规定研究成果必须以OA形式发表”;41%支持“鼓励建立机构仓储”和“把期刊出版纳入科研项目预算,并明确规定通过科研经费支持中国OAJ的出版”。

将“很重要”与“重要”两项相加再排序,对OA政策支持率前五位的依次为:“将学术期刊纳入公益性文化事业管理,由国家投资,实现作者免费发表和读者免费阅读的及时完全OA”(86%);“国家制定政策鼓励与支持OAP”(80%);“把期刊出版纳入科研项目预算,并明确规定通过科研经费支持中国OAJ的出版”(70%);“鼓励建立学科仓储”(68%);“增加对科研项目的投资,并明确规定研究成果必须以OA形式发表”(61%)。即使排名最后两位的“鼓励建立机构仓储”(53%)和“鼓励作者自己存档”(49%)的支持率也比较高,虽然这两种政策在OAJ模式中的重要性偏低,但是如果采用开放仓储模式实现OA,这两种政策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机构仓储确保了方便和长久的文献存储场所,而作者的自觉自愿存档提供了持续稳定的新文献资源。答卷者对OA政策的支持率都比较高,表明这些政策措施均有助于促进OA发展。OA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仅依靠某种单一的政策措施很难奏效,因此,可以制定和实施多种有利于OA的政策措施,相互配合,协调使用,为中国发展OAP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初景利的调查表明,47%支持“制定政策鼓励与支持出版OAJ”,40%支持“建立机构仓储库”,37%支持“允许科学家用研究经费支付OAJ的出版费”,24%支持将OAJ纳入研究成果评价体系,22%支持作者应该要求拥有自己的权利,以便论文可以存储在个人主页、机构仓储或其他公共数据库中[5]。除对机构仓储的支持率差异大以外,其他调查结果基本类似。

笔者的调查没有把“将OAJ纳入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列入调查项目,但初景利的调查显示了其重要性。该项对OAJ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制定政策时必须高度重视。

4.4 OAJ的特征与出版程序

4.4.1 OAJ的特征与出版环节重要性调查分析

OAJ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全新出版模式,其出版程序与质量密切相关。答卷者对期刊编辑流程中各环节的重要性的判别表明,在“非常重要”的前三位排序分别为:同行评审(64%)、选择相关高质量的内容(54%)和聚类文章以便浏览到相关高质量的论文(43%)。答卷者评为“重要”的前三位是:内容编辑与文章质量的提高(60%)、聚类文章以便浏览到相关高质量的论文(50%)和语言修改与文本编辑(45%)。

综合考虑“很重要”与“重要”两项之和,答卷者对前四项内容的支持率明显高于其余三项,依次为:同行评审(94%)、选择相关高质量的内容(93%)、聚类文章以便浏览到相关高质量的论文(91%)和内容编辑与文章质量的提高(86%)。可见,编辑出版程序中应坚持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选择和编辑高质量的内容,网络期刊建立高质量内容的链接等非常重要,体现了学者们以“内容为王、质量为本”的办刊理念。这对OAJ同样适用。

在学者眼里,市场营销对期刊最不重要,一方面因为学者认为学术期刊出版以社会效益为主,应纳入公益性文化事业管理;另一方面,学者担心商业性经营活动会影响学术出版的公正与质量。当然,若期刊被完全推向市场,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市场经营就十分重要,出版者就必须在提高学术质量与经营创收之间寻求最佳平衡。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国外商业性期刊和OAJ的成功实践已证实了这点。

答卷者对同行评审程序与在线发表中各环节重要性的判别结果表明,在“非常重要”的前三位排序分别为:所发表的文章都经过同行评审(61%)、2位以上同行专家“盲审”(32%)和作者可根据专家意见动态修改文章(26%)。答卷者评为“重要”的前三位是:2位以上同行专家“盲审”(53%),在文章预印本上接受公众的评论(51%)和有选择权提交对别人文章的评论(51%),接受文章后印本的公众评论(49%)。紧随其后的是作者有权回复评论(45%)和作者可根据读者意见动态修改论文(44%)。接受公众评论与有权提交评论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实现,两者的支持率惊人的相同,表明答卷者的认同。

综合考虑“很重要”与“重要”两项之和,答卷者对前四项内容的支持率依次为:所发表的文章都经过同行评审(92%)、两位以上同行专家“盲审”(86%),作者可根据读者意见动态修改论文(71%)和作者有权回复评论(70%)。排第5位的是“发表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67%)。

重要性排序最末的是“在发表的文章里标注评审的专家”(32%),表明答卷者支持匿名评审制,不希望人为因素影响同行评审的公正性。但有的期刊出版者采用此法,则希望通过公布论文评阅者的姓名,接受公众监督,督促其以自己的学术声誉保证使评审更公正,同时还可以此致谢评审专家。笔者支持后者,论文评审时是匿名的,刊登论文时可以公开评审者签名的评审报告。

4.4.2 OAJ论文开放时间与内容开放程度调查分析

目前,国际上OAJ采用提前OA、即时OA和延迟OA几种模式。关于文章全文开放时间的调查表明,42%支持论文通过评审接受发表就立即开放,41%支持论文正式发表就立即开放,11%支持论文发表后6个月开放,3%支持发表后12个月才开放,2%支持1年以后再全文开放。大多数(83%)支持论文一发表就立即全文开放。

初景利的调查表明,45%支持论文发表就开放,19%支持论文被接受就开放,14%支持发表后半年再开放,11%支持论文发表后1年再开放,9%支持论文发表1年后再开放[5]。与笔者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国际上有的OAJ在论文接受发表后就立即以临时PDF版本上网提供开放访问,等编辑排版定稿后再替换成最终的PDF文档,即提前OA模式,如英国的BioMed Central期刊和国内的《植物生态学报》;而大多数期刊则采用正式编辑排版后的PDF定稿提供开放访问。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提前OA可以缩短出版时滞,争取首发权,提高首报率,同时对提高论文的被引频次与快引指数等都大有裨益,但因没有经过编辑加工与排版处理,错误在所难免;而采用发表后就立即OA的模式可以避免差错,但又失去了“提前OA”的优势。

国际上OAJ对内容的开放程度也不同,有全部论文的全文开放、部分论文的全文开放、只开放论文题名摘要等几种模式。关于OAJ内容的开放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75%支持全部论文的全文开放,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OA;22%支持期刊部分论文的全文开放,只有3%支持只开放论文的题名摘要。因此,开放程度方面大多希望全文开放。

5 讨论

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对OAJ的认知度还低,但认可度很高,大多数人会欣然接受和支持这种新型的网络出版模式。与国内已有的二个问卷调查相比,情况比较类似,表明本次问卷调查在大样本情况下更为准确地反映了中国科研工作者对OA的认知度与认可度。然而,与国外Swan和Brown[7],Ian Rowlands[9]等的调查相比,中国科研人员的认知度还很低,差距大,但对OA的热情与认可度很高,对发展OA持乐观与支持的态度。调查表明,基于传统期刊的过渡型OA模式更适合中国国情。

支持OAJ的主要原因是OA的原则——提供读者免费获取与使用,而反对OA的原因是对版权、质量、读者量、引用率等的质疑,不了解也是巨大障碍之一。这方面应借鉴国际著名的OAJ出版机构BioMed Central[10]和PLoS[11]的经验,这两个机构在宣传推介自己,吸引潜在的读者与作者方面很成功,如通过机构会员和图书馆直接吸引读者和作者的参与和支持。传统出版模式历史悠久,符合学者们的习惯,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要转变这种习惯或观念,难以一蹴而就,向学者宣传和推介OA模式任重道远。

调查表明,作者非常重视OAJ的质量与影响因子。一方面,由于影响因子在评价与认可方面常常作为聘用考核、晋升与评价等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影响因子是作者投稿时选择期刊的重要依据,为扩大论文的显示度和影响,作者通常愿意把文章投给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对于初创的期刊,因影响小未被收录而没有影响因子,如何吸引稿源,如何提高质量与影响因子,建立权威性,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值得深入研究。对新创办的OAJ,可以尝试建立基于单篇论文的评价模型,充分发挥OA的优势,追踪论文的点击量、下载量、阅读率与引用情况等,综合评价单篇论文的文献计量学表现。因为期刊的影响因子并不代表其所发表论文的引用情况。但国内许多单位,在评价时采取简单化的方法,用期刊的影响因子来评价论文,或直接作为发表在该期刊中的论文的影响因子,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可用单篇论文的优异表现作为宣传的核心价值主张,说服作者,吸引稿源,扩大影响,提升知名度。

关于OAJ的同行评审体系,许多人误以为OAJ的同行评审标准低于传统期刊或者没有同行评审体系,只要付费就能发表。把发表费等同于不评审或低标准的评审是对OAJ发表费与同行评审的误解。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没有对所有的OAJ进行调查,但是,BioMed Central[10]和PLoS的同行评审体系是相当健全的,PLoS走的是精品之路,定位于高端市场,力图与世界顶级期刊如Nature,Science等一争高下,质量更是其生命线[11]。OAJ必须依靠同行评审体系,确保高质量,才能更好地发展。

6 结论

中国科技期刊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大部分实现了网络化,具备实现OA的良好基础。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答卷者(占94.5%)对OAJ还不了解,但对OA理念的认可度高(85.5%),支持率高(至少有76%)。通过面向全国科研工作者的大量问卷调查,搜集第一手资料,综合分析得到中国科研工作者对科技文献的产出与利用情况,了解对OAP理念与模式的认知度与认可度,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OAP模式提供事实依据,为制定支持OA的国家与机构战略与政策提供参考,同时也有助于期刊出版者及时调整办刊策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期刊质量和服务能力,满足广大读者的科技信息需求。

标签:;  ;  ;  ;  ;  ;  

中国科技界对开放获取期刊认知与认识的调查与分析_开放存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