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检索综述_中华书局论文

人名检索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名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人名的检索,往往是人物资料查找的开始。我国自秦至清,封建社会漫长,宗法制度森严,由于氏族繁衍发展,就有姓氏、辈份排列的问题;由于一个人有了学业、官职、名望和建立的书房斋室,就有字、号、官衔等别号和室名,死后还有谥号等。到了近现代,写作多用笔名,因而又出现笔名的问题;此外,僧徒有法名,戏剧演员有艺名,称谓之多,令人咋舌。因此,人名的检索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检索人名,须搜寻各种途径,此乃人物资料查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姓氏的检索

我国的姓氏相当复杂。汉代以前,姓与氏有区别,姓是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的称号(族号),氏是由姓衍生的分支。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氏起源于父系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氏族的繁衍,姓氏概念也发生了变化。至战国后期,姓与氏逐渐融合,汉代则通称为姓。据统计,我国有6 363个姓,其中单姓3 730个,复姓2 633个。今人之姓, 是从先人姓氏继承而来的,常见姓约2 000个。查中国姓氏的起始源流, 有下列几种常用的工具书:

严扬帆编《新编千家姓》,群众出版社1981年出版。书中共搜集单、复姓3 107个,其中旧百家姓503个、续百家姓1 852个、习惯用姓752个。为便于查阅,附有“汉语拼音检字表”、“部首检字表”、“难读姓氏表”、“易读错姓氏表”和“一字多音姓氏表”等。

阎福卿等编《中国姓氏汇编》,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出版。该书共收集单姓、复姓5 730个,其中单姓3 470个、双字复姓2 085个、 三字复姓163个、四字复姓9个、五字复姓3个;常见姓 2 077个,不常见姓3 653个。每个姓均注有汉语拼音、国音字母。 常见姓还增加字义或字形解释。书后附有“姓氏首字笔画索引”(简体字、繁体字并收)和“一字多音姓表”,颇便查考。

慕容翊编《中国古今姓氏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该书收集中国古今各民族姓氏4 386个,均出自史传和历代姓氏、 姓谱专书。注音采用汉语拼音字母,释义引用古籍,注明出处。

二、字、号、别名、本名的检索

古今人物不仅有名,而且还有字、号、别名等称呼,或表示高雅尊贵,或表露某种志趣,或炫耀学识和收藏。首先,名与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古时候,“男子二十,冠以字”,“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常常是名的解释与补充,如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取“巩”与“固”同义;名与字又有意义相辅的,如唐代白居易,字乐天,取因“乐天”,才能“居易”之意;也有名与字意义相反的,如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还有的名与字均取自典故,如清初钱谦益,字受之,出自《尚书》:“谦受益”。其次,号是固定的别名,也称别号。古代的文人墨客除有字外多有别号,如南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因为号是高雅尊贵的称呼,所以叫法也多种多样。其中自号常常以文人情趣自取,别号是别人贺取。如宋代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六一”指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本人是一老翁。再次,也有些文人给自己的居室、书斋、藏书楼起个风雅的名称,自称某斋居士,某室主人。他们的著作,不用本名题署,而以室名命名。如我国现代著名画家丰子恺的室名为缘缘堂,他的文集名为《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最后,唐代人习惯以“行第”称呼对方,如称李白为李十二,甚至以排行与官名连带相称,如杜甫为杜二拾遗。此外,有些演员、僧侣,还有艺名、法名等。如我国现代著名京剧演员盖叫天,本名张英杰。

历史上,有的人以字行世,有的人以别号闻名,也有的人以斋名著称于世。要弄清一人,需要核查其字、号、别名、本名。解决此类问题,常用的工具书有:

陈德芸编《古今人物别名索引》,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该书1937年由岭南大学图书馆刊行,是一部由别名查找本名的索引。全书收录古今人物4万余人,截至1936年为止,收录别名7万余条,凡属字、号、谥号、斋舍自署、爵里称谓、帝王庙号以及文人笔名等均一一载入,各条之后注明本名和时代。如一个别名被多人使用,则一一加以区别。书后附“补遗”与“续补遗”,补收了明清特别是清末民初的人名。

陈乃乾编,丁宁、何文广、雷梦水补编《室名别号素引》(增订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原书1957年出版,收先秦至清末的三个字以上的室名、别号17 000多条。室名、别号之后注明时代籍贯与姓名。例如由此书可知旭窗居士为清代鄞县徐国麟。后经丁宁、何文广、雷梦水三人分别对索引作了增补,中华书局合三个增补稿为一个,除去重复,名为《室名别号索引补编》,附于原书之后,提高了使用价值。

岑仲勉著《唐人行第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出版。由“行第”称呼去查考唐代人物的本名,可参考此书。该书是作者在长期研究唐代文献的过程中,从唐代诗文集中辑录出来的。条目以姓的笔画为序,同姓的再依排行次第排列,每条下知其名就注名,不知名则注“未详”,尽可能进行考订,并列出资料来源。书后有四角号码人名索引供读者使用。

三、谥号、庙号、年号、避讳的检索

人死后的谥号,是根据生前事迹评定的带有褒、怜、贬意义的称号。如“经纬天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致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分别指代历史上的所谓汉文帝、汉武帝、周厉王、隋炀帝。谥号之制,始于周代,秦代曾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将相大臣后妃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谥号一般在丧礼时给予,但也有追谥(追加的谥号)、加谥(谥号上加字)、改谥(改变谥号)和夺谥(撤销谥号)。民间还有私谥,不经朝廷认可,乃乡党、门生、亲属以谥号寄托对死者的哀思。如东晋诗人陶渊明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诔,称“若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兼克己之操,有合谥典,无愆前志,故询诸友好宜谥曰靖节徵士”。从这里可以看了,靖是宽乐令终,节是美好克己,因陶渊明曾被徵诏为著作郎,称疾不赴,故靖节两字后加了徵士二字。这样,靖节徵士四字就用来概括陶渊明的节操和品德。

皇帝还有庙号,即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专号,称某祖、某宗。古书中记载某个皇帝,常常仅书庙号,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等。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明清以前,封建帝王为了炫耀自己或庆贺喜事,往往不断改元,所以年号也相当复杂,且因中国历史漫长,甚至有同一年号为几个皇帝先后采用的情况。如永兴年号,历史上就有东汉恒帝刘志、西晋惠帝司马衷、十六国前秦苻坚等六七个皇帝用过。因此,我们在解决年号问题时,对于明清前出现的年号,一定要把它与帝王庙号、谥号等联系起来。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现象。在封建社会里,为了表示统治者的尊严,文字上不可触犯帝王的名字,口头上也不能直呼其名(包括他们的祖先、后妃等)。后来逐渐扩大到对将相或尊者都不能直称其名,必须回避。我国历史上还出现过“避恶人讳”的现象,如唐经“安史之乱”后,因痛恨安禄山,肃宗下诏凡地县名中有“安”字者皆换掉,如安定郡改为保定郡,安化郡改为顺化郡等,这是在地名中避恶人讳。也有在人名中避恶人讳的,宋奸相秦桧死后,世皆恶之。桧字意为文木,本是文人极喜爱的字眼,而自宋后,极少有人名桧了。清袁枚《随园诗话》载:枚曾与秦荔裳同游杭州,谒岳王庙,以“人自宋后少名桧”命秦续对,秦对曰:“我到坟前耻姓秦”,对得极为得体。

避讳的办法有3种:一是改字;二是缺笔;三是空字。 秦始皇名政,改“正月”为“端月”;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汉文帝名恒,“恒山”改为“常山”;汉景帝名启,“启”改为“开”;唐太宗李世民,改写成李民(“”,缺下笔);王世充三字为避太宗讳,称作王充(缺字);宋代苏轼的祖父名序,苏轼为人作序改用“叙”字;苏轼的父亲苏洵在写文章时,改“序”为“引”(为其祖宗避讳)。由于避讳而更改人名、地名、官名,造成文献资料上的混乱。

避讳始于周代,成于秦,盛行于西汉、隋、唐,最严于宋和清朝康熙以后的一段时间。若有触犯,轻则遭贬斥,重则杀头。如清乾隆时的“字贯案”,就是(清)王锡侯编《字贯》一书时,在该书凡例中,没有避讳,提到了康、雍两朝庙讳及乾隆御名,未避“玄烨”、“胤祯”、“弘历”等帝讳,被视为“大逆不法”,遭满门抄斩。

解决谥号、庙号、年号、避讳问题时,可利用清代陆费墀编《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清代刘长华撰《历代名臣谥法汇考》、雷廷寿编《清谥法考》、明代周榘撰《廿二史讳略》、清代黄本骥撰《避讳录》、张惟骧编《历代讳字谱》、陈垣撰《史讳举例》等。其中,《史讳举例》于1928年初版,中华书局1962年重印,是一部有关避讳问题的总结性、学术性著作,从中不仅能弄清史书上的姓名,也可用来辨别古书真伪,审定其时代。

四、笔名的检索

笔名是作者发表文章时题署的别名。自清末起,文人创作小说,写作诗文,很多用笔名或化名。近现代,文人也喜欢用笔名发表著作和文章。笔名的出现有多种原因:有的作者是为了避免反动统治阶级的迫害;有的则是为了欺骗人民,反对革命;也有一些逐名求利的文人借笔名发表自我吹捧的文章;还有一些文人用多个笔名在同一报刊上发表数篇文章,以避嫌疑。因此,要集中研究某个作家,收集某作家文献资料,往往要查出其真实姓名。有些著名作家还有许多笔名,如鲁迅曾用150 多个笔名,茅盾用过90多个笔名,甚至有的笔名几个作家都先后用过。鲁迅著作中有《由聋而哑》一篇,署名“洛文”,其所以用“洛文”,是因为鲁迅的著作无情地剌痛了国民党反动派,当时国民党浙江省党部诬陷鲁迅为“堕落文人”,并查禁他的各种著作,所以,鲁迅反其意而用之,用“洛文”作笔名。瞿秋白也曾用“洛文”发表过文章。“巴人”是鲁迅的笔名,也是王任叔、萧公权的笔名。所有这些情况都为今天辨别一文的真实作者,带来一些困难。

查找近现代作家笔名的工具书有:

袁涌进编《现代中国作家笔名录》,中华图书馆协会1936年刊行,是现代作家笔名录中出版最早的一部。该书收录现代作家540 余人的笔名,分“本表”和“索引”两部分。本表以本名为主,列出笔名;索引列出笔名,标出本表页码,笔名相同者一一注明。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59年编印的《中国现代作家笔名录》。该书收录笔名较多,可补充袁涌进编《现代中国作家笔名录》之缺。

曾健戎、刘耀华编《现代中国文坛笔名录》,刊载在《抗战文艺研究》1983年1~4期和1984年第1~3期。这部笔名录分上、下两编:上编可从笔名查原名;下编可从原名查笔名。 该书共收作家和文艺工作者4000人的笔名1万多条,是一部内容比较丰富的笔名录。

张静庐、林松、李松年合编《戊戌变法前后报刊作者字号笔名录》,载于《文史》第四辑,中华书局1965年6月出版。 该书收录当时报刊上的作者900余人,笔名2 400多个。

张静如等编《五四以来历史人物笔名别名录》,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该书是编者长期积累,又经一定考证后编成的。 书中所收笔名、别名均注出处,写明所依据的第一、二手资料,出处注在原名或常用名条下。全书按原名、别名、笔名的笔画顺序混合编排。该书对从事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教学与研究,颇有参考价值。

陈玉堂编《中共党史人物别名录(字号、笔名、化名)》,红旗出版社1985年出版。该书以收录中共党史中人物的字号、笔名、化名为主,并作人物简介。为了参考的需要,亦兼收几名与党史有关的共产国际代表,并酌收若干反面人物。全书共收录192人的字号、笔名、 化名。

查检现代作家的笔名,还可利用苗士心编《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台北薛茂松编印《当代文艺作家笔名录》(1981年版)、周锦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本名笔名索引》(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版)和朱宝梁编《二十世纪中国作家笔名录》(美国霍尔出版社1977年版)等笔名录。

查考某一作家的笔名,除了利用上述工具书外,主要应利用专人笔名录。例如李允经著《鲁迅笔名索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鲁迅名号笔名年里录》(上海师范学院图书馆资料组1979年编印)、丁景唐编《瞿秋白笔名、别名集录》(载《学术月刊》1957年8、9月号)、彭放著《郭沫若的笔名和别名》(载《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4 期)、孙中田编《茅盾笔名(别名)笺注》(载《吉林师大学报》1979年第4期)、王中忱编《丁玲的名、别名、 笔名辑录》(载《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 期)、 张晓云等编《巴金笔名考析》(载《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1期)等。

五、同姓名的检索

我国古今同姓名的人极多。比如,在古代,有多人叫王充;在当代,有同名同姓的革命家,如有两位陈毅:一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另一位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在陈毅元帅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再如两位李达:一位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另一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有鉴于此,远在梁代元帝萧绎,就有人编著《古今同姓名录》,后人续有所编。在解决历史上的人名问题时,要注意避免张冠李戴,善于辨别同姓名。

彭作桢辑著《古今同姓名大辞典》(北京好望书店1936年印行,上海书店1983年又据好望书店原版影印出版),根据南朝梁元帝萧绎《古今同姓名录》、明代余寅《同姓名录》、清代陈棻《同姓名谱》、清代刘长华《历代同姓名录》、清代汪辉祖《九史同姓名略》等同姓名的资料汇辑而成,是目前最完备的一部同姓名辞典。书中收录上古至1936年同姓同名者总计56 700人,其中同姓氏403个、同姓名1 600个。该书按笔画排列。每条姓名前的数字,是指同姓名的人数,姓名下注明各自的简况,有的地方注明资料出处。

六、职官名的检索

我国长期的封建统治,产生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文官武职,大小官名约有2万个。我国古代各种职官的名称、建置、职掌的变迁, 品级、员额的增减,不仅历代屡经变动,就是一代之中也往往废置无常。因此,查找官名,首先应对古代的官制有所了解,这方面可读聂崇岐著《中国历代官制简述》(载《宋史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其次,需要掌握儿部查考职官方面的工具书。

清朝黄本骥编《历代职官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重印),由“历代职官概述”、“历代职官表”、“历代职官简释”3 部分组成:“表”是该书的主要部分,它以清代职官为主,下列历代同类职官,使人能看出“今之某官即前朝某官”;“简释”部分对历代主要职官的名称、建置和职权的变迁等情况作了简略的介绍,可与“表”参照使用;“概述”部分为历代职官概况的介绍,可作为查考“表”的入门。3部分互相参照使用, 可解决历代官制中不少疑难问题。

臧云浦、朱崇业编写《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度表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分3 部分:“简述”部分叙述先秦至清官制的演变;“表解”部分列有自秦至清各朝官制爵号、俸给、品秩等49种简表;“名词简释”部分简介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近1 000 个专有名词。

孙永都等编《简明古代职官辞典》(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亦可供查阅。

此外,若专查清代职官,可利用如下两种工具书:一是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版)。该书共有49种职官年表,记述了原有的封建统治机构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以来先后出现的一些统治机构设立、裁撤、合并、分置的详细年月。二是钱实甫编《清季新设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61年版),该书专记清季新官制、新机构中的各官任职年月,包括从总督大臣、出使各国大臣,到洋务大臣、边务大臣等28类,即有28种表。

查辛亥革命以后的职官,可利用刘寿林编《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66年版)。该书分中央之部、地方之部和国会议员之部3部分,记载了辛亥革命后17年间,即1912年到1928年间一些职官、人名、任免时间和某些机构的组织系统等情况。

查民国时期的职官,可参阅刘寿林等编著《民国职官表》(中华书局1944年版)。该书包括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至1949年10月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结束整个民国时期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要职官,附有伪洪宪政府,张勋复辟的伪内阁,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扶植的伪满、伪蒙政权和伪临时政府、伪维新政府以及汪伪国民政府等重要职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物资料工具书的出版量也日益增多,并且在收录范围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过去出版的人物辞典,往往只收“死人”,不收“活人”;新近面世的人物辞典,则逾越了“盖棺才能定论”的樊篱,既荟萃已故人物,也收录在世时贤。例如蔡俊举主编的《现代潮汕名人录》(香港奔马出版社1989年版),收集自1911年至1988年期间活动于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各国的原籍潮汕之著名人物。书中名人,已故者有之,健在者有之。全书依“企业界、科技界、教育界、军政界、文艺界、其他”等行业为序,编撰原则“不分党派”、“只述不评”。再如,邓伟志主编《中国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版), 是一部大型人名录, 共收12 300余人,乃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入典者大都健在,供职于“文体音美”、“新闻出版”、“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和“旅游服务”等行业。这类“人名录”或“辞典”是检索人名尤其是当代人名的重要工具书。

本文于1997年9月收到。作者系本校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深圳 518060。

标签:;  ;  ;  ;  ;  

名称检索综述_中华书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