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意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途径论文_陈孝

浅谈环境意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途径论文_陈孝

摘要:本文从初中地理教学的三个角度阐述了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环境意识;教材;争议性问题;实践活动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人们生活在环境之中对周围环境问题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环境问题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环境教育已成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领域。身为教育工作者,应利用自己的学科特点,努力推进环境教育,在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中发挥自己学科的优势。下面,笔者试从初中地理教学的角度谈谈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充分挖掘现行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教育的内容

现行初中地理教材,尤其是在课程改革后,不但在各章节中突出人地关系,进行环境教育,培养环境观,而且有的章节把环境保护单列,特别强调“地球是人类之家,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我们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要很好地爱惜它、保护它、使它不受损害,永远生机勃勃,同人类和谐发展”。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和钻研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环境科学知识以及环境道德教育。如在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时,可充分利用课本中“热带雨林地区原始的迁移农业”漫画,让学生分析这种农业方式对热带雨林的影响。并联系由于开发不当和保护不利,热带雨林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以致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旱灾、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现状,让学生谈谈对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21世纪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帮助学生树立人、环境、经济、社会相互统一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发掘教材中能开展环保教育的内容的时候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例如,在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笔者请学生例举走进低碳生活,做一个“低碳达人”的具体行动。学生的答案可谓“百花齐放”。而就在学生发言之际,笔者察觉到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在实际生活中却远远没有做到。因此,笔者突破原定预设,顺手从讲台旁拿出学生喝剩的半瓶矿泉水,机智地将问题抛给学生:“我们不能只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呀。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个人的私事,那么如何处理这喝剩的半瓶矿泉水,仅仅是我们个人的私事吗?”本来这是一个很生活化的问题,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做法,经过笔者的精心捕捉,用“仅仅”提醒学生注意思考的方向,却一下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正是通过笔者的精心引领,学生跳出了常规思维的束缚,运用逆向思维克服了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进而明白了这是我们个人的私事,但又不完全是个人私事的原因。接着我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一个“特殊群体”,讲了著名影星成龙的故事。成龙为了避免与别人的矿泉水瓶搞混,造成浪费,他总是在自己的瓶上签上名字,直到喝完。请问像成龙这样的著名影星有必要如此节约吗?并说明理由。正是通过成龙这一公众人物的事迹再次引导学生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求异辩证思维发展,促使学生突破常规,从新的角度去挖掘、去理解。这样,学生会越学越有灵气,思想境界也能逐步得以升华,课堂问题的有效生成也会水到渠成。

二、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在教授《日本》一节时,正发生了东京大地震引起海啸和核泄漏。于是我就设计了“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核电站是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焦点之一,有些学生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应积极发展核电站;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性的核事故和日本核泄漏事故的发生,提醒着人们不能忽视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胁,应削减或停止核电发展计划。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激烈的争论,其意义远不止是让学生知道应该不应该发展核电站这个问题。

又如:讲“可持续发展”这一节,笔者曾设计了“武汉市大力发展私家车还是公共汽车”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汽车是现代城市文明的标志,而且多个世界著名品牌的汽车企业与武汉有密切合作,东风等多家公司是武汉的纳税大户。所以有些学生认为大力发展私家车就是支持政府发展汽车的政策。而且在发展汽车制造和相关产业的同时,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公共汽车上的人太多,空气不新鲜,不利于健康,应积极发展私家车,尤其是小排量汽车;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大力发展私家车需要拓宽路面,修建停车场,需要大量资金,有些小汽车随处停放易造成交通拥堵,而且排放尾气多,环境污染严重。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大力发展私家车有不同的看法。通过激烈的争论,其意义远不止是让学生知道应该不应该大力发展私家车。

三、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保教育。

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灾害性的天气”一节时,笔者让学生收集近期几次台风的报道资料,根据课本的原理自己分析台风这种灾害性天气的形成,知道这些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再介绍发生在1998年7、8月份长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及近年来在北京等北方城市的发生的沙尘暴天气,使大量农田被毁、房屋倒塌,这些典型的环境破坏造成环境问题的例子。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环境知识,培养了环境意识,还增强了参与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好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笔者曾经带领学生到长江边去实地参观考察,当同学们看到曾经清澈的江水不但变得浑黄,而且近岸的江水中还漂浮着各种垃圾,沿江的某些单位甚至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中。大家纷纷感叹长江的水质已经变坏,难怪现在的自来水消毒剂的味道越来越重。在此基础上,笔者很自然地提出了“城市分布在河流附近的利弊”这一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应考虑诸多自然环境因素,真正做到“人地协调”。而正是意识到环境问题实际就在我们身边,才知道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所以,学生回到学校后都纷纷搞起环保小墙报,撰写环保小论文等活动来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大部分同学都由此而自觉地从小事做起,节约用水用电,不随便丢垃圾,不随便使用一次性碗筷杯、塑料袋,垃圾分类,班级成立环保小组等,收到的效果是我们在课堂上仅仅靠讲授是无法达到的。

3.在节日活动中丰富环保知识。节日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开展环境教育的良好契机。我们结合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3月21日世界森林日、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7日世界卫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等纪念日,采用观看录像、开展讲座、展览图片等形式,围绕纪念日主题开展相应的环境教育和环保宣传活动。向学生介绍我国的环境状况,警示他们保护环境。例如,通过“植树节”活动,让学生了解树木与气候的关系,乱砍乱伐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让学生意识到树木对人类的重要性,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的道理;在“世界地球日”活动中,可以设计“地球是我家”的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认识海洋、河流、山脉、平原、城市等标志;在“地球母亲生病了”的活动中,组织学生讨论“地球母亲为什么会‘生病’”“人类该怎么办”等。通过层层深入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理解人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关心、爱护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4.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校本教材。笔者所在学校是市、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重点扶植的学校,因此,在学校建设和资源配置上有一些优势。如:在校园中率先安装使用了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系统和食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系统,并在校园内普及太阳能照明装置。这些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我环保教育的活教材。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把环保知识渗透到当中去,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国家的事、大人的事,也是自己的事,从而也积极地投身于环保事业,为环保事业多作贡献。

(作者单位:湖北省公安县东港初级中学 434300)

论文作者:陈孝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4/7

标签:;  ;  ;  ;  ;  ;  ;  ;  

浅谈环境意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途径论文_陈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