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校外教育的核心功能及其实现论文

我国校外教育的核心功能及其实现

戴 妍,姚闳耀

(陕西师范大学 民族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 校外教育的核心功能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嬗变,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从属延伸、延伸补充、功能分离、补充并举和协同并重等阶段。随着人们对校外教育多元化、个性化和高质量需求的扩大,校外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寻找自身在新时代的明确定位,使其彰显育人、服务、协同和衔接功能。校外教育核心功能的实现需要加强师资建设,发挥育人功能;推进理念更新,提升服务功能;优化资源整合,发展协同功能;健全组织管理,完善衔接功能;以期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和持续发展。

关键词: 校外教育;教育功能;实现路径

我国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其他教育子系统共同承担着“立德树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使命,是我国教育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相对独立系统。关于“校外教育”的界说,仍众说纷纭,没有达成一致共识,目前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校外教育是指学校之外的一切教育形态;狭义的校外教育主要是指由教育部门、共青团、妇联等各种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及团体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所实施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通常发生在正规学校教育之外,且层次、类型众多,各有特点,如政府投资建成的各级少年宫、少科站、青少年活动中心、素质教育基地、实践基地,还有某些社会团体投资建成的正规教育机构等。本研究主要采用狭义的界定。我国校外教育自建国早期的体系初构以来,在七十年来的发展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断裂与分离。由于人们对校外教育功能缺乏正确充分的认识与定位,导致不少校外教育部门或机构在发展中各自为政、消极发展,最终导致大量的校外教育资源浪费[1]。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多元化、个性化和高质量校外教育的需求进一步扩大,这就要求校外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探寻科学明确的新时代功能定位。科学认识与定位校外教育的核心功能需要以校外教育发展史为切入点,梳理不同历史背景下校外教育的不同功能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时期校外教育发展的核心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推动校外教育由外延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

一、校外教育核心功能的历史演进

校外教育的核心功能定位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嬗变,它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特定历史背景中所承担的角色、功能乃至所遵循的价值取向均与当时社会历史相适切。自建国以来,校外教育功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其功能的定位也发生了一系列阶段性变化。

(一)辅助功能的确立期(1949-1956年)

建国初期,社会百废待兴、亟待发展,为了解决“二部制”办学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化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广泛需求和教育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我国开始尝试借鉴苏联的“少年宫”校外教育办学模式,相继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各种各样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儿童文化馆、儿童宫、少年之家、少年宫等[2],这是我国校外教育的“初创期”。这一时期的校外教育虽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存在,但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学校教育在时空上的延伸,其存在的主要价值是辅助学校教育,为广大儿童提供校外、课外活动等,从而化解因儿童滞留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社会环境。这一阶段校外教育的本质功能尚未分化,自身功能尚未健全,故常被形象地称为“第二学校”[3]

(二)从属功能的调整期(1957-1966年)

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政治环境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等都为校外教育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及条件。这一时期我国校外教育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并逐渐开始尝试摆脱苏联校外教育模式的束缚,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本土化”校外教育体系,这是我国校外教育发展的“探索期”。为了解决落后的生产力与较高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有效分担儿童入学压力,校外教育的功能定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开始逐步由建国初期的“从属延伸”功能调整到“延伸补充”,并试图配合学校教育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儿童知识体系与学习经验。这一功能的转变标志是1957年颁布的《关于少年宫和少年之家工作的几项规定》,其明确指出校外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不能仅局限于学校课程范围和学校教学大纲,应当在内容上加深,范围上扩充[4]。虽然校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分担着学校教育的入学压力,但其在本质上仍是从属地位,依旧要围绕学校教育的各项工作而展开,这时学校教育仍然是教育的主体和中心。

(三)教育功能的异化期(1967-1976年)

十年文革期间,国内政局不稳定,各种意识形态争锋不断,校外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当时政治上极“左”思想的影响,被推向了“教育”与“反教育”意识形态之争,甚至被错误地定性为一种“反教育”的意识形态,受到了严重否定与破坏,这是我国校外教育发展的“受挫期”。此时,校外教育的目标被错误地定性为“要培养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小闯将”,场所被大规模地占用,教学设备被大面积地破坏,办学经验被片面地否定,探索道路被人为性地阻隔[5],可以说,这一时期校教育基本上沦为了一种“极左主义”的思想教育工具,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也逐步走向分离。总体来说,该阶段的校外教育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功能定位多是负面的且被异化。

在浙江省委负责人说到美院领导强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强调政治,结果影响了国画的发展,党外人士(代表就是潘天寿)很有意见时,毛泽东脸色一沉,突然插话:“强调政治就不要国画了吗?政治工作就是要团结更多的人搞国画!把那些人找来,审查他们的党籍,看他们是不是共产党员?国民党可能还好一些,国民党也要国画嘛!不是共产党,又不是国民党,是什么党?我看是第三党。”这导致包括已经调离的江丰在内、一批美院领导与教师在此后成了右派,而其实那都是些左派。

(四)功能的重新认定期(1978-1999年)

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对人的培养进而影响和作用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即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这是教育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派生功能,亦称之为教育的工具功能。它具体包括了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人口功能等,这些功能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教育的社会服务性,因此,教育也是一种具有服务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认识。早在1992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是第三产业中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的基础产业”。从教育范畴来说,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服务功能,这是教育的天性,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教育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础[9]。校外教育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形式,同样具有服务功能,这是教育的共性功能。只是这种服务功能相比市场经济中的其他服务功能在性质上有所不同,由于校外教育受众对象自身的特殊性和需求的差异性,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外在形式的多样性并不改变内在实质,社会和个体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仍是校外教育存续的依据,校外教育仍然顺承教育的服务功能,并将其作为自身的基本功能。具体而言,无论校外教育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需求,抑或是简单地满足个体发展所需,就其社会属性和工具功能而言,它仍然是一种服务性的实践活动,是以教育服务的方式去满足社会需求,进而体现和维系自身的存在价值。

(五)协同功能的转向期(1999年至今)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校外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以及社会上各种替代性教育形态的涌现,学校教育的传统优势开始被动摇和怀疑,刺激着人们对校外教育产生更多的需求和期望,加之人们教育消费水平的提升,校外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消费化时代。尤其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后,校外教育一方面给学校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更为深刻的影响,学校正规课程纳入了一些以往只在校外教育中出现的活动课程。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发展也对校外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外教育功能开始进行了较大调整,与学校的关系被调整为“协同并重”,即配合学校教育共同推进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发展,协同促进儿童个性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校外教育的功能定位已逐渐转变为与学校、家庭等教育的“协同”育人,突破已有的社会服务框架,共同缓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压力,开拓丰富多彩的教育成果,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总之,从校外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见表1):我国校外教育的功能定位在不同历史阶段受到历史逻辑的驱策而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制约性,大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发展、从功能单一向功能多元、从独立发展再到协同发展的变化趋势。相应地,校外教育的核心功能也大致经历了从建国初期被视作学校教育的“延伸”(本质功能尚未分化)到之后的学校教育的“补充”(校外教育功能基本确认);从探索期的“从属”地位到受挫期的功能“异化”;从文革后“补充并举”功能的恢复再到发展期配合学校“协同并重”的功能定位。整体而言,我国校外教育功能经历了由外延式发展逐渐走向内涵式发展,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与其他教育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愈发密切,共同发挥着育人与服务社会等功用。

表 1不同历史时期校外教育功能演进

二、校外教育核心功能的系统分析

校外教育核心功能的探索需要在清晰梳理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以实践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从而有效剥离出校外教育的四大核心功能。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全新的时期,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们对校外教育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校外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找到其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充当的具体角色,以及自身科学明确的新时代定位。这不仅有利于认识校外教育的功能形态,更充分探明校外教育在新时代下的功能定位。

从整体上来说,有效认识校外教育的核心功能,应从两大视角出发:一是从校外教育与整个社会关系来看,整个社会中大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就教育功能而言,其是为一定社会培养与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的人,为一定社会服务。而校外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子系统之一,应顺承教育的育人功能和服务功能。二是从校外教育与其他教育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来看,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其他教育同时作为大教育体系下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它们之间应该是分工协作的互动关系,其应具有协同功能和衔接功能。总之,校外教育的“育人”本体功能与“服务”工具功能是关键性核心功能,是其存在的本质基础;“协同”智慧功能与“衔接”支撑功能是重要性核心功能,是其存在的价值基础,这四大核心功能共同推动着我国校外教育可持续、内涵式发展。(如图1所示)

(一)育人:校外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特征结构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亦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7]。“教育本质”虽存在着多种解释,如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等,但各种教育本质论都认可一个事实: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性实践活动,“育人”是教育的最基本职能和本体功能。探讨校外教育核心功能首先要回答的是“校外教育的本体功能及本质是什么”。校外教育作为教育的下属概念,其本体功能要以教育的“育人”本体功能为前提和基础,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性实践活动,或者说其育人功能是教育本体功能在校外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细化和延伸。也就是说,校外教育是一个属的概念,其本身就具有教育的本质特征,即育人属性。因而,它始终应是一种注重人的个性品质培养的社会活动,育人功能既是其本体功能,也是其固有功能[8],具有永恒不变性。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种教育形式的本体功能是一致的,都是育人功能,均发挥教育的育人本体功能,即发挥这种教育在儿童成长、成才中的效用价值。

(二)服务:校外教育的工具功能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催生了更丰富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校外教育服务需求,校外教育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在规模、数量、种类、办学层次、办学主体上不断扩大,校外教育不仅开始面向社会各类儿童、少年队、学校在校学生招生,而且重新确立了校外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目标,以及确定了把“校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的基本发展思路,这是我国校外教育发展的“恢复期”。此时,校外教育开始逐步突出育人功能,逐渐摆脱了学校教育系统的束缚,建立了不同于学校应试化倾向,却突出兴趣化、个性化、活动化、实践化的教育教学新模式[6]。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强调学校教育要与校外教育“并举”,弥补学校教育应试化倾向的不足。至此,校外教育基本上确立了与学校教育“补充并举”,共同发挥育人功能。

(三)协同:校外教育的智慧功能

校外教育的另一核心功能是协同,“协同”在这里指的是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其他教育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作为教育的“一体多翼”,为儿童的个性、全面发展而努力。协同是校外教育与其他教育子系统整体性地、生态性地发挥智慧功能的重要体现。校外教育作为教育子系统之一,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整个大教育系统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其他教育子系统的有机运转、协作共通,从而实现校外教育“协同”的智慧功能。因此,协同功能既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功能,也是终身教育理念在该教育领域的延伸。过去将校外教育核心功能确认为“并举”,在一定程度上将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人为割裂,以一种“二元划分”的视角去认识与定位校外教育功能,不易有效掌握不同教育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学习及生活经验的断裂以及整个教育生态系统建构的失衡。校外教育不应只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与补充,也不能简单地将其功能局限于与学校教育“并举”,而应发挥“协同”的智慧功能,与其他教育子系统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如果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等其他教育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以牺牲一方发展而换来另一方发展,或二元对立、各自发展显然是系统动力机制衰退。这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国民教育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新时代下的校外教育应打破原有价值优先性的特权,以及各自为政的实践惰性,形成分工合作的“协同共赢”发展新理念,使校外教育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发挥自身独特资源优势,协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其他教育子系统发挥其智慧功能,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衔接:校外教育的支撑功能

校外教育的衔接功能是指校外教育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其他教育子系统起着有效的支撑作用,也就是说,它既体现着校外教育与其他教育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性,也体现着校外教育对其他教育子系统的支撑功效[10]。校外教育作为大教育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通过有效沟通和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其他教育子系统,能够支撑和促进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它与其他教育子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是发挥教育功能的整体性、连贯性的必要保障,也是终身教育理念在大教育系统中的应然表现。发挥校外教育的衔接功能,就是要让校外教育与其他相对独立的教育子系统,尤其是学校教育之间形成一体多翼、相互贯穿、协同并进、层层推进的有机联系,进而有效促进校外教育自身功能体系的完善,同时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其他教育子系统之间的两两连接,促使教育系统趋于完善[11]。校外教育与其他教育子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在某种程度上支撑着其他教育子系统顺利进行,其具有逻辑和现实上的必然性。从逻辑上来讲,校外教育与其他教育子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可以明确校外教育的自身功能,认清自身独特内涵和边界,确保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发挥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并且有利于丰富各个教育子系统的目标,促进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加强各教育平台之间资源的互通共享和多元化互动,建立多方资源链接,共同推进校外教育的特色化发展;从实践上来讲,校外教育与其他教育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衔接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实现与发展,发挥不同教育形式对教育成人的价值,有利于达成在实践中助力青少年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同时,促进彼此发展,达到共赢的效果,协力促进青少年健康、个性、全面地发展,进而实现校外教育及国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其支撑功能的价值表现。

恒温磁力搅拌器(C-MAG-HS4-S25,德国IKA公司)、生物型透射电子显微镜(120kv-Tecnai G2 spirit Biotwin,美国FEI公司)、纳米粒度分析仪(Zetasizer Nano S,英国Malvern公司)、密度计(DMA4100M,奥地利AmtonPaar公司)、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7890A/5975C,美国Agilent公司)、电热鼓风干燥箱(DHG-9240A,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真空冷冻干燥箱(北京四环科学仪器公司)。

图 1校外教育核心功能谱系图

三、校外教育核心功能的实现路径

将英语电影纳入高中英语教学中,并不是一件新鲜的尝试。一门新语言的学习,语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大多数的学校并没有聘请外教或者赴外学习的能力,因此将英语电影引进教学课堂,使学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感受英语的知识和国外风貌,是当前经常采取的教学方式。例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上映期间,全国各地的高中院校纷纷组织学生进行观影,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学习英语的语感。然而,随着现代技术的提升,高中英语学习不能满足于电影这种单方面接受的视频教学,而可以进一步尝试互动视频、微视频等学习技巧,让学生借助直播软件直接与外国友人进行对话,从而更好地感受英语的语感与魅力。

教育是一种服务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的社会发展工具功能的具体表现。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当前我国校外教育办学显现出诸多问题,如一些以营利为主的校外教育机构囿于缺乏监管体系、准入门槛低、在办学过程中常常出现收费不合理、办学不规范、产生恶性竞争等,直接影响到校外教育“服务”工具功能的发挥,甚至与学校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形成冲突,妨碍了学校教育的正常展开,严重影响和降低了校外教育的服务水平。因此,我国校外教育要通过推进“服务”理念的更新来实现并提升其工具功能。

(一)加强师资建设,发挥育人功能

首先,校外教育行政机构要更新“服务”理念,适应新时代,建立并落实校外教育社会服务质量的评估与监督机制。其次,校外教育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树立“服务社会”“终身学习”的意识,增强服务理念,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增强教学创新能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服务教育事业及社会的信心与决心。再次,校外教育管理部门要重视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积极建立校外教育信息门户网站,开展网上教学活动,扩大互动覆盖面和教学服务范围,创新管理工作的服务方式与方法。最后,校外教育的科研工作者在研究校外教育时要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不要囿于学校教育理论体系,要放眼整个大教育背景,要具有国际视野和终身教育观,重视和评价校外教育的时代服务价值。

校外教育“育人”“服务”“协同”“衔接”等核心功能的实现,要依靠于师资建设、理念更新、资源整合和组织管理等方面联合发力,从而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其他教育子系统之间的有效对接和联动改革,进而推动国民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

加强校外教育师资建设应从现存师资队伍培训与管理、师资准入与选拔制度两个方面入手。从现存师资队伍培训与管理来看:首先要与时俱进,重视知识更新,加强已有师资队伍的培训,将入职培训、职后培训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集“理念、理论、知识、技能、操作”五位为一体的高品质专业化培训课程,努力培养教师“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其次,完善相应的人事管理和聘用制度,依据教育整体发展需求和市场供需情况调整岗位需求,采用“进得来,出得去”的用人机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加强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配置;最后,要完善校外教育教师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标准与程序,明确规定和量化考核教师教学任务、目标及质量,健全校外教育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从师资准入与选拔制度来看:首先要从根源抓起,提高人才输出基地的教育教学质量,扩大校外教育优秀人才的引进和补给,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合格师资;其次,坚持高标准、高要求,更新师资选拔制度,严格选拔兼具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实践操作能力的人员;最后,通过完善相应政策与制度,如提供畅通的职务晋升政策、提高工资水平福利待遇、设置合理入门门槛、建立外聘教师“人才库”等[12],积极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校外教育,扩充教师储备量。

(二)推进理念更新,提升服务功能

(一)课前预习实验“翻转课堂”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好抓手,而设计好“自主学习卡”,就是破解“翻转课堂”难题的好抓手之一。自主学习卡可以包含学习指南、学习任务、问题设计、学习资源和学习测试等项内容,是学生上课前的指路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微课,让学生观看微视频,利用自主学习卡进行预习,为新课做好准备,这样往往能事半功倍。

校外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其“育人”的本体功能。而教育者作为核心育人主体之一,是校外教育“育人”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实践者。对校外教育而言,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成为了制约其“育人”本体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校外教育扶持力度的加大,我国校外教育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在师资方面却面临着培训管理不足,师资水平偏低,结构不合理等致命短板,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影响了校外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因此,立足育人功能,加强师资建设是发挥校外教育本体功能的重要途径。

(三)优化资源整合,发展协同功能

校外教育的协同功能体现着教育大系统的联系性、整体性和结构性,在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整体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越来越无法满足个体的全部教育需求,校外的教育市场应运而生,在某种程度上校外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强化地、延伸地,甚至有的演化成替代品,并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完善与发展,使得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其他教育子系统之间的双向联系和互动亦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校外教育要重视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其他教育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形态整合多方的教育资源,以确保智慧功能得以实现[13]

开放性胫骨多段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胫骨骨折,通常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常伴发严重的软组织损伤,由于骨折断端血循环破坏重,骨折稳定性差,易发生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畸形愈合、骨髓炎甚至导致截肢,因此致残率高[1]。目前最常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2],待软组织条件允许后二期更改为内固定。但外固定支架外形较大,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还妨碍早期功能锻炼,患者依从性较差。作者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皮外固定治疗开放性胫骨多段骨折,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首先,从宏观来看,校外教育通过有效地为经济、政治、文化服务而获取校外教育发展所必需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源,以确保校外教育良好运行,进而实现校外教育的协同功能,这就需要加强校外教育与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系统之间的资源整合。其次,从中观来看,我国教育政府部门要整合各教育子系统的教育资源,通过加强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其他教育子系统之间的双向互动,建立多个教育子系统的联动运行系统,鼓励不同教育子系统之间的资源互惠、共享,促进交流和协作。最后,从微观来看,我国校外教育部门及机构要注重内部系统中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改变过去校外教育中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不高、人为浪费等情况,加强资源的合理调度、配置和使用,积极落实协同功能,并协调联合各校外教育机构,合理规划与使用已有资源,形成资源调动的整合效应,促进校外教育协同功能的发挥。

(四)健全组织管理,完善衔接功能

校外教育的衔接功能体现着其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其他教育子系统以及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作用。校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满足学生个性化以及多元化发展,但校外教育也存在机构定位模糊、运营不规范、组织管理混乱、监管不完善等问题。对当前校外教育而言,“教育行政机构及部门如何健全组织管理去实现与其他教育子系统的有效衔接,并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支撑功能”,是它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之一。

多年之前,在单位,我无意中发现一个天性恶的人。他的典型特点是,盼望别人遭难,如受批评、挨处分,甚至车祸、意外伤害等等。虽然我也发现,他的这些意识,乃至行动,都是不自觉的(即便他是无意的),但他看别人受难时,那种微笑的狰狞,下意识的毒辣,让我不寒而栗。

首先,我国国家教育部门要统筹共管,引导和协调校外教育的各项工作,统一协调和指导,注重从宏观上把控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其他教育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并在不同教育子系统之间共享区域实现高质量对接,加强双向交流与互动。其次,我国教育立法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规或其他部门规章中,明确规定校外教育的责任义务及其权利边界,明晰校外教育机构的违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从而更好地规范和调整市场秩序。对一些地方校外教育机构的规范治理要启动督导巡查和责任追究机制,防止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等其他教育子系统之间的冲突与对立,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要求,围绕校外教育自身定位以及社会定位,出台相应的社会标准以及管理办法,完善规章制度,优化政策工具。最后,我国校外教育行政机构及部门要创新内部治理机制,建立精细化的内部管理系统,健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教育管理工作评估机制,全方位地完善校外教育“衔接”支撑功能的实现。

总之,特定历史时期的校外教育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不同的功能为相应时期我国校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社会对校外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重新剖析校外教育的核心功能,有助于理清校外教育在新时代的明确定位。未来我国校外教育核心功能的实现需要从师资建设、理念更新、资源整合、组织管理等方面着手,以期充分发挥我国校外教育的育人、服务、协同和衔接功能,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最后,主任在甲洛洛的提议下,只得请莽子出面,老邓才停下查案的脚步。丁主任没事,下午再也不敢到柜台前帮着忙活了。

参考文献:

[1]刘登珲.转型的阵痛:新时期我国校外教育课程建设问题透视——对华东地区十二所校外教育机构的访谈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6(1):73-83.

[2]侯怀银,雷月荣.“校外教育”解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7(5):27-31.

[3]罗娟,康丽颖.中国校外教育政策三十年变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24-127.

[4]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百年中国儿童[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0:155.

[5]许德馨.少年宫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16,57,198.

[6]刘登珲.我国校外教育功能定位流变及其现代转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5):114-119.

[7]姜星海,茶本义.我国留学教育之功能研究的动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3):53-56.

[8]王海平,康丽颖.少年宫教育与学校教育并协发展的轨迹——中国少年宫教育变迁的新制度社会学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33-139.

[9]程凤春.教育并存服务性与生产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0.

[10]袁德润.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衔接:可能与可行[J]教育发展研究,2016(10):74-80.

[11]么加利.西南民族地区校内外教育系统功能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9-63.

[12]郄芳.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对校外教育机构的监管责任与边界[J].教育发展研究,2013(12):68-71.

[13]康丽颖.学科视域中的校外教育理论建设[J].教育研究,2012(8):25-31.

On the Core Functions and Realization Pathways of After -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DAI Yan1,YAO Hong-yao2

(1.2. School of Ethnic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bstract :The function of after-school education i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social histor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chool education has undergone a subordinate extensions, extension supplement, functional separation, simultaneous supplement and cooperative education stage, etc. With the expansion of after-school education diversification, individuation and high quality demand, it mus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to find them in a clear positioning of the new era, and manifest its function on education, service, coordination and cohesion functi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re function of after-school education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exert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promote concept updating and improve service function; optimize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 collaborative functions;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mprove the cohesion func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

Key words :after-school education; function of education; realization pathways

DOI :10.16614/j.gznuj.skb.2019.04.011

收稿日期: 2019-04-10

基金项目: 陕西省基础教育重大招标课题“陕西省校外教育发展现状研究”(ZDKT16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戴 妍(1978—),女,甘肃平凉人,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与民族教育研究。姚闳耀(1993—),男,四川南充人,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4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3X(2019)04-0095-08

责任编辑 谭琳妃 英文审校 孟俊一

标签:;  ;  ;  ;  

我国校外教育的核心功能及其实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