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评估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风险论文_杨艳萍,李辉

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 浅析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评估价值。方法 从2014年4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3例肝硬化疑似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均进行上消化道内镜和多层螺旋CT检查,筛查出42例食管静脉曲张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相关信息。结果 在多层螺旋CT检查中,有过出血史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EV)最大直径、胃左静脉(LGV)直径明显大于无出血史的患者;另外,根据食管静脉曲张分级,有过出血者中Ⅲ级的人数多于无出血史患者。组间对比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利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检测食管静脉曲张最大直径、胃左静脉直径,以及食管静脉曲张分级,能够更好的评估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

关键词: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

v肝硬化的患者随着病情的继续发展,会出现消化道出血问题,并且容易反复发作,最终缩短患者的生命时长,所以预防和控制出血是患者的首要任务。一般消化道出血是由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所致,传统是利用消化道内镜检查,但是诊断和评估效果不够理想,所以本次我院针对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展开深入研究,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4年4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3例肝硬化疑似食管静脉曲张患者,2周内先后进行消化道内镜和多层螺旋CT检查,最终将两种检查结果一致的4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9例,年纪最小39岁,最大81岁,平均(62.8±5.7)岁;其中1例隐源性肝硬化、1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3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7例酒精性肝硬化、9例丙肝肝硬化、21例乙肝肝硬化;其中22例有过上消化道出血史,20例无上消化道出血史。所有患者研究期间未做相关治疗、无病情变化,并自愿签订书面同意书。

1.2 方法

1.2.1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患者检查前检查前8小时开始禁食,检查前30分钟服用10-15ml 2%利多卡因胶浆。对食管静脉曲张位置、严重程度、红色征指等情况进行观察,以血疱、红色条纹、红斑等红色指征为风险评估依据[1]。

1.2.2 多层螺旋CT检查:设置电流为250mA,电压为120kV,层厚为5mm,准直为64×0.625mm,螺距为0.984,患者在检查前8-12小时开始禁食,扫描前30分钟饮用温水600-800ml,使胃肠道充盈,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呼吸,屏气时进行扫描,首先行平扫,区域是气管分叉到髂嵴水平之间;其次,进行增强扫描,将300mg/ml碘普罗胺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利用高压注射器注射经肘静脉团注,注射速率为3.0-3.5ml/s,剂量为1.5ml/kg,门静脉期延迟时间55-65s;再对曲张的食管胃静脉、门脉系统利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等方式重建,对门静脉系统支、侧支循环状况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分析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包括脾大小、脾静脉(SV)直径、门静脉(PV)直径、胃左静脉(LGV)直径,食管静脉曲张(EV)的最大直径、分级。

多层螺旋CT食管静脉曲张分级依据,Ⅲ级:食管内壁表面多个或单个条状强化病灶,并向腔内突出,管径大于等于5mm,扭曲静脉长度大于食管腔的一半;Ⅱ级:食管内壁表面多个条状、斑点状强化病灶,管径小于5mm,扭曲静脉长度小于食管腔的一半;Ⅰ级:增强扫描后食管内壁表面有小条状、斑点状强化病灶,略微或未向管腔内突出,管径小于5mm[2]。若食管壁存在结节样突出、环形增厚,增强扫描后无强化病灶,则判定为无食管静脉曲张。(见图1-4)

3 讨论

随着肝脏疾病的发展,最终都会走向肝硬化,并且门脉压会升高,从而诱发胃壁、食管静脉曲张,随着门脉压的继续高升,会造成静脉曲张破裂从而出血,患者呈黑便、呕血等症状,这也是导致肝硬化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所以准确的预测出血有着重大意义[3]。在消化道内镜检查中,会利用红色指征来判断,但是在检查中仅能观察到黏膜层的表现,所以容易漏诊,而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属于无创、安全性高的检查方式,图像清晰、空间分辨率高、扫描快,与消化道内镜相比较,能够更加精准的显示侧支血管的扩张程度和走形[4]。

本次研究中,所有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经过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检查,有过出血史的患者EV最大直径平均为(6.83±2.11)mm、LGV直径平均为(6.51±1.28)mm;有出血史患者中,食管静脉曲张Ⅱ级者占比13.64%,Ⅲ级者占比81.82%,与无出血史患者对比差异较大,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由此可见食管静脉曲张直径、分级与出血有着密切关系,通常最大直径>5mm则有着15%左右的出血风险,另外,随着食管静脉曲张分级的提高,出血风险会随之增长。

综上所述,利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检测食管静脉曲张最大直径、胃左静脉直径,以及食管静脉曲张分级,能够更好的评估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齐星亮.64层螺旋CT在诊断肝硬化并胃静脉曲张及评估出血风险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8,35(2):357-359.

[2] 聂龙.无痛胃镜联合多层螺旋CT在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中的应用[J].肝脏,2016,21(8):668-670.

[3] 赵尚飞,曲巧燕,宋明全.CT门静脉成像在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中的应用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7,21(1):14-16.

[4] 刘莹,石喻,于兵,等.比较MR弹性成像及动态增强成像评价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8,34(1):77-81.

论文作者:杨艳萍,李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  ;  ;  ;  ;  ;  ;  ;  

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评估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风险论文_杨艳萍,李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