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培养中教育见习的问题及思考论文

卓越教师培养中教育见习的问题及思考

马桂福 /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 :本文针对目前教育见习中出现的见习时间不充足、学生参与度不高、角色意识淡薄、准备不充分等现状以及从而引发的问题展开思考,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更好的开展见习活动,促进师范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师范生提前胜任教师职业而做准备。这将对师范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教育见习 卓越教师 存在问题 改进思考

教育见习是高等师范院校对师范生培养的实践性课程,是指师范生在本科阶段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后到中小学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延长实习期间的基础上,增加了见习,后来还规定申请教师资格证还必须通过见习获得有关学校情景的真实体验。[1]教育见习强调的是“见”,就是通过教育观摩和教育考察进行的替代性经验学习过程。它对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形成以及师范生职前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以青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从当前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教育见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展开思考,谈谈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 、教育见习现状概述

在教育部实施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也开设了教育见习这门实践类课程。以青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自2013年启动“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创新”项目以来,在本科师范生专业整体开设四年卓越教师培训课,主要是进行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在此培训课中还贯穿着教育见习这门实践类课程。教育见习贯穿于大一至大三年级共六个学期,每学期安排一周(40课时)去中学进行实践性的培养。

在教育见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与实施后,通过对青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四个年级的师范生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得出的数据与师范生最终形成的见习总结中的反映:有77.9%的学生认为通过见习使他们提前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性质、特征;使他们对自己的不足有了更准确的认识;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等观点。从大部分学生的反映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见习实施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但是教育见习机制毕竟是一个大的框架,不能兼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导致在见习的模式,时间安排等方面不能适应每一个见习生的发展特点,因此不能直接作为一个普适的标准或方法去执行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清晰的见习目标、明确的见习任务以及严格的管理模式下,见习会使师范生变得卓越。目前教育见习内容主要包括:听课,听课是见习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观摩课堂、指导教师的讲课过程可以直观的了解到指导教师的优点与缺点从而引发自身的思考与见解。班主任工作,这项工作的安排意在提高师范生的管理能力,比如如何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组织活动。批改作业,此项工作是教师的日常工作,见习中安排这个环节意在让师范生明白如何评价学生的作业,如何从作业中了解学生,这对于把握学情,了解学生掌握程度有着很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教师日后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因而需要仔细批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培养师范生认真对待学生作业的良好习惯。辅导答疑,这个环节主要培养师范生对学业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与学生沟通的能力;试备课写教案,作为一名师范生,在学校肯定进行了教案编写的培训,熟练基本的步骤,但在见习中是将学到的理论性的东西运用的过程,因而写好一份教案也是检测师范生基本功的过程。在这些具体任务实施的过程中也不乏接受导师的专业辅导,因而通过实践性的磨练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 、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

通过多次的见习,对本专业四个年级的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与非结构式深度访谈的调查方法总结出目前教育见习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见习时间不充足

职业角色意识是指师范生所具有的能按照与教师角色相应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去实施自己的角色行为,形成和强化角色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意识。[3]师范生的职业角色意识与参与度直接影响着师范生的学习精力投入,决定着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由于一位师范生要在三年中进行六次的教育见习,显然越往后积极性越弱,主要是因为每次安排的见习内容类似,在经历了前几次见习之后,部分同学开始投机取巧,蒙混过关;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同学对于自己的就业取向定位不准,认为自己今后不做教师觉得教育见习与自身无关从而导致不认真对待;在角色的转换和定位中也存在问题,教师角色意识淡薄,不能够以一教师的身份去严格要求自己,这些问题将制约着师范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得到老师的表扬后,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帮助小鹏。一天,我看到教室地上有个塑料瓶和一张废纸片,就在我准备弯腰的一刹那,一个学生抢先一步捡走了塑料瓶,然后对着小鹏喊:“小鹏,给你一个塑料瓶。”而地上的纸片却一直无人问津。顿时,我眼前一亮:如果纸片也能像塑料瓶一样有人收集利用、变废为宝的话,那些躺在地上的废纸就不会无人理睬了,是不是也会像塑料瓶那样被孩子们抢着捡呢?

见习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采用较为灵活的分散见习。集中见习会带给见习学校很大的顾虑,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人员分散与时间分散的方式与见习学校形成对接。可以在每学期与一个见习学校形成合作关系,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组,根据学生在校的课表情况,自愿选择时间去见习学校见习,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每人每周至少可以去一次,有效的保证了见习时间的充分,也让学生能够有意识主动地去见习,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经验,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二)师范生参与度不高,角色意识淡薄

虽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安排了每学期40个课时的见习课时,但时间还是不够充足。英美等国对于教师培养中的见习形式和时长有了明确的规定。美国许多大学将见习时间规定为150个学时:英国教育见习也在20周以上,规定每周有半天时间进行见习:德国规定师范生大学毕业以后要完成一年到两年的见习培训。而在我们的师范生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模式中教育见习每学期仅有一周(40课时)的时间安排,在短短的五天时间中要完成多项见习任务,大部分学生只能走马观花的看一看,而不能达到见习中“见”的另一目的,从而导致学生本人无法深入体会,没有任何思考。更没有起到任何实效性的作用,反而浪费了时间。

3)混合臂高空作业车在举升过程中由同1个PLC控制器控制,即伸缩臂、折叠臂和工作斗的三个输入间为互锁关系,提高了工作斗的平稳性和可靠性[3]。

(三)听课仅仅是在“听课”

木村病也称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的累及头颈颌面部浅表淋巴结及涎腺的增生性炎性疾病。此病多见累及头部和颈部的大涎腺及其周围的淋巴结,实验室检查可见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和血清IgE含量增高;病理检查可见嗜酸粒细胞浸润、大量淋巴结滤泡增生、不同程度纤维化及毛细血管增生[1]。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过敏、内分泌功能紊乱、自身免疫性疾病、寄生虫及病毒感染等有关;所以部分患者可伴有肾脏病、哮喘等疾病[2]。本文报道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木村病患者,其再次复发时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高对该类疾病及其并发症的认识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见习学校的重视程度欠佳

当前,我国卓越教师培养模式主要是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UGS协同培养模式,但目前我国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基本上是自发进行的,这种合作存在诸多问题,缺乏合作机制的保障[4],高校与中学交流合作不多,见习基地设置不够,导致见习学校对此重视程度欠佳,当然一次见习师范生人数很多,一些见习学校也担心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因而在安排见习内容时不做太多安排导致见习内容单一。见习学校每年需要接收很多见习师范生,逐渐认为是常事,因而不够重视。[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代教育技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在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就实现了网络化的远程见习,实现了中学课堂对师范生的“现场直播”。远程见习就是通过网络媒体为中介,师范生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与另一方的课堂进行对话,及时就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教学方法问题进行探讨。这种模式适用于集中见习,它可以把优秀的教学视频形成为教育资源,还可以解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见习方式可以长期进行,不受时空的限制,了解到各地方的各种教学现象,为师范生了解教育教学现状,了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1]

在见习过程中,听课是师范生教育见习内容必不可少的一项,听课也是师范生直接观摩教学活动与教育考察的重要途径,师范生再次走进课堂听课已不同于学生时代的听课,但当前由于部分学生缺乏意识,缺少经验走进课堂仍只是在听指导教师讲课的内容,并没有关注到其他方面的内容,比如教师在提问前是如何过渡到问题的,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是如何评价的,学生讨论时的状态等。这都是我们在听课时所要观察的,因而要学会“听课”。

三 、教育见习改进的几点思考

(一)远程见习

张总表示,这些只是中鼎集成在研发设备之初从客户角度出发的一种体现,一台设备究竟好不好,并不是制造者说了算,而是客户在使用过程中觉得安心、放心、舒心才算成功,所以事先就从客户角度考量设备的研发,能够充分让设备在推向市场的第一时间便助力仓储企业解决需求,助力企业乃至行业的升级发展。

(二)分散见习

近日,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主编修订的水利行业标准《水利工程代码编制规范》(SL 213—2012)出版发行。

(三)见习内容以专项进行兼顾多项

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教育见习安排了六个学期贯穿于三个年级,因而可以采用专项进行,兼顾多项的方式在不同的学期设置不同的见习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保持,提高参与意识。从大一至大三六个学期可以设置不同内容。(详细设置情况见表1)通过循序渐进的培养方式以及师范生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后,师范生的综合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下将更进一步。

表1 见习内容设置情况

“卓越教师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高等师范院校迎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长期不断的探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生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未来教师的整体素质,为基础教育事业做贡献,因而要不断建设一批优秀卓越的师范生队伍为教育提供优质资源。总而言之,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这个举措是正确的、重要的。而教育见习也作为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课,在今后的师范生培养中,教育见习极其重要,教育见习的改革与发展也势在必行。解决了上述问题将有可能真正的体现卓越教师的“师范性”和“卓越性”。

注释 :

①《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培养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②UGS模式:是指卓越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即大学、政府部门与中小学合作伙伴模式。

参考文献 :

[1]赵欣如,杜春光,魏章纪,冉莉楠,李唯真.创新教育见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3(133):19~20.

[2]郭志明.学科融合背景下的教学实习——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实习制度[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03).

[3]韩晋.试论师范生职业角色意识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1999(05).

[4]朱娥.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现状及对策[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06).

[5]秦积翠,王小卫,陈婷.高校院校教育见习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03).

基金项目 :本文系创新项目:青海师范大学创新训练项目“语文卓越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实践与理论研究”(项目指导教师:铁生兰)。

作者简介 :马桂福(1997-),男,回族,青海兴海人,本科,青海师范大学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生。

标签:;  ;  ;  ;  ;  

卓越教师培养中教育见习的问题及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