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和护理论文_刘利

刘利

(邳州市中医院;江苏邳州221300)

【摘要】目的:探究在治疗周围性面瘫过程中使用热敏灸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现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针刺治疗的对照组面瘫患者40例和接受热敏灸治疗的实验组患者4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采用热敏灸进行治疗的实验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37/40),远超过对照组的72.50%(29/40),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热敏灸法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热敏灸;周围性面瘫;效果分析

成为神经非化脓性炎症的周围性面瘫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发病率较高的面神经损伤疾病[1]。通常情况是因劳累过度,受凉或者是病毒感染等引起的。患有该病的患者主要症状有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嘴部眼部发生歪斜等,会对患者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影响,不利于患者正常的工作与生活[2]。中医认为面瘫是因风寒引发气血麻痹、脉络不畅等导致。为探究热敏灸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现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0例。排除有严重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排除对治疗方式不认可或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排除近期服用过激素类药物的患者,排除其他不适合热敏灸进行治疗的患者。实验组患者年龄43-72岁,平均(57.3±4.5)岁,男29例,女3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3-69岁,平均(57.5±3.7)岁,男30例,女2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较小,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进行治疗。对患者阳白穴、翳风穴、太阳穴、颧髎穴、牵正穴、合谷穴、颊车穴、地仓穴、四白穴、等穴位进行针刺,根据患者患病情况,可酌情加减针刺水沟穴,迎香穴,足三里穴和攒穴等。针刺过程中选用已经消毒的0.25mmX30mm的针进行针刺,部分穴位如足三里穴等双侧均进行针刺,其余穴位均取患侧进行针刺,根据穴位情况选择直刺或斜刺,除足三里穴用补法外,其余穴位均用平补平泻法进行针刺,留针时间在0.5h左右。使用热敏灸的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留针时要寻找热敏腧穴,出针之后,要对热敏度较高的穴位进行热敏灸,对患者患侧穴位进行探查,找到患者对热最敏感的穴位进行标记,然后对选取的这两个穴位进行悬灸,每5min去除一次灰,并要及时调整艾条与身体的距离,保证足够热度的同时避免烫伤,待患者热敏感消失之后,停止悬灸。每日热敏灸1次,治疗6d后休息1d,7d为1个疗程,治疗四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1.3疗效观察和评价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经热敏灸4个疗程后,根据患者相关症状改变情况作为疗效判断依据。若患者面瘫症状恢复正常且面部肌肉可以自由活动为显效;若患者相关症状改善明显,面部肌肉可以活动为有效;与治疗前相比,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X100%。

1.4统计学方法

记录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应用n(%)描述,计量资料应用(士s)描述,组间经t和x2检验, P<0.05时具备临床可比意义。

2结果

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实验组患者显效例数,有效例数和无效例数分别为30例,7例和3例;对照组分别为21例,8例和11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50%,明显低于使用热敏灸治疗的实验组的92.50%(P<0.05),见表1。

3讨论

周围型面瘫也被成为面神经炎,是面部神经出现炎症导致周围面肌出现瘫痪[3]。常见症状有口歪眼斜,患者不能进行正常的闭眼,抬眉等,属于任何年龄段且和性别,种族等无关的常见多发病。大多数患者为一侧出现面瘫,两侧均出现面瘫的较少。通常情况下,患者受寒,或者是受到巨细胞病毒、流行性腮腺炎、带状疱疹等细菌病毒感染及面部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均可能导致局部神经血管出现缺营养性痉挛,使面部神经因缺血而出现水肿,如果水肿明显,则会使面部神经受到压迫,会导致神经轴出现突变,进一步导致该病难以恢复。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里“口僻”和“口歪眼斜”的范畴,认为该病是气血麻痹等导致的[4]。因而,中医认为祛风化痰,活络气血是治疗该病症的主要方式。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时,采用热敏灸的方法能够有效促进患者面部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气血流动速度,能够使面部局部水肿和炎性反应得到有效控制,使其得到缓解或消退,防止进一步发展而对面部神经造永久性损伤[5]。热敏灸能够通过有效将热量传导入患者面部,除能够活络气血,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外,还能够激发患者经络的感传,使患者经络畅通。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比采用热敏灸进行治疗的实验组患者,采用常规针刺法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低,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一次验证该方式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时,采用热敏灸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龚婷英.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和护理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2).

[2]呼延静,冯卫星,鲁刚,etal.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灸感特点和取穴规律探析[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05):51-53+65.

[3]黄超,卢志勇.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7,32(1):157-140.

[4]姚晓兵.不同的热敏灸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5]沙艳霞,韩静.分期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探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30):171-172.

论文作者:刘利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5月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4

标签:;  ;  ;  ;  ;  ;  ;  ;  

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和护理论文_刘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