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的资本与资产结构&以安徽省为例_资本充足率论文

农村信用社的资本与资产结构&以安徽省为例_资本充足率论文

农村信用社资本、资产结构状况:安徽案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安徽论文,农村信用社论文,资本论文,状况论文,资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并乡县机构,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农村市场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金融机构。由于历史的、政策的和现实的原因,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资金运作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为了对安徽省农村信用社的基本状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我们先后在全省不同的地区,选取了十几个有代表性的农村信用联社及其所辖部分农村信用社(60余家)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的重点围绕着农村信用社的资本结构、资产结构两个方面展开。

一、资本结构状况及原因分析

就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而言,资本结构反映了企业恒久性资金来源构成,是企业赖以长期营运、可持续发展的资本。资本结构的特征有二:一是资本结构的构成内容具有层次性,这是由企业资金来源性质所决定的;二是资本结构的构成比例具有变动性,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如经营规模、产业方向、获利能力等因素发生变化时,资本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一)各农村信用社资本构成的现状

由表1不难看出,B.B市银监局全辖五个县联社实收资本总额为5602万元,平均每个县联社实收资本大约1400万元。C.H市银监局全辖四个县联社实收资本总额为12526万元,平均每个县联社实收资本大约2505万元。L.x县联社实收资本864万元。从股本金构成上看,B.B市银监局全辖总额为4812万元。其中,g.z县联社为1473万元,h.y县联社为1586万元,j.q县联社为1033万元,w.h县联社为720万元。C.H市银监局全辖总额为8544万元。其中,h.x县联社为1599万元,h.s县联社为1685万元,w.w县联社为1802万元,l.j县联社为1353万元,j.c县联社为2104万元。地理位置处于皖东南的L.x县联社股本金为923万元。利润分配均为负值。

表1务农村信用社资本构成单位:万元

联社 实收资本 股本金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 核心资本

B.B56024812314 2163-82074484

C.H

125268544

1730 3298

-13945

123053

L.x864 923 1332 -3193-1352

注:(1)所有统计数据截止到2004年6月底;

(2)B.B、C.H代表某两个市银监局全辖区联社,L.x代表某县联社,下同。

1.农村信用社的资本构成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信用社的资本构成较为单一,至少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1)农村信用社的资本主要来源是实收资本,这一点是所有农村信用社的共性。这说明资本总量的增加对实收资本的依赖性很强。

(2)农村信用社盈利规模的差异,使得未分配利润构成资本的比例不同。但总体上农村信用社的盈利状况不够理想,基本上处于亏损状态。这表明,农村信用社内部融资能力较差。

(3)农村信用社资本构成中基本没有附属资本,这必然影响资本总量的增加。当农村信用社经营亏损时,资本相应减少,又没有补充的渠道。

2.内源性融资能力状况

内源性融资能力主要来源于信用社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反映的是农村信用社经营业绩和经营管理水平。盈利水平高低对于衡量投资于农村信用社股东的收益能力及投资的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

(1)利润额分析

表1显示,三地九家县联社的利润净成果均为负值。这反映了它们在经营过程中处于亏损状态。

(2)利润率分析

利润率是利润额与经营投入有关指标的比例,主要包括资本金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又称为资本收益率,是利润额与实收资本的比值。调查显示,B.B和C.H全辖资本金利润率分别为-146%和0.63%。此外,L.x县联社的资本金利润率为-2.28%,h.x县联社的资本金利润率为1.09%。

3.农村信用社经营中长期亏损的主要原因

农村信用社在经营中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存在长期亏损的情况,其原因主要有:

(1)从农村信用社自身来看。首先,历史包袱较重。目前所调查的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损失和亏损挂账历史包袱普遍较重。如B.B市银监局下辖各县的不良贷款比率为30%左右,再加上历年亏损挂账因素,导致其利润分配为-8207万元。这样,严重地影响了其正常的业务经营。其次,网点设置不经济。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网点基本按行政区划设置,县市设联社,乡镇设农村信用社,管理区设分社,还有的地方按村设信用站。这种按行政区划建立网点的方式,由于受业务量限制,许多网点经营规模小、管理成本高、安全隐患大、经营亏损比较严重,已出现资不抵债问题。农村信用社在短期内扭亏基本无望,如果将其撤并,又势必影响其对当地农户的服务。

(2)从农村信用社的外部经营环境来看。首先,存在歧视农村信用社的外部政策环境。如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分离时,除了农业银行向农村信用社转嫁包袱外,一些行业部门纷纷下发文件或与商业银行联合发文,规定某些系统的资金只能存入商业银行,不能存入农村信用社系统。这严重地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其次,存在较为严重的企业逃债废债问题。在企业改制中,由于不规范改制行为的出现,企业逃债废债导致大量贷款悬空。特别是司法部门在处理农村信用社与企业债权纠纷时执法不力,往往偏向于当地企业,造成农村信用社债权维护难。再次,负债企业产权不明,给农村信用社贷款债务的落实造成很大困难。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对国有、集体企业发放的贷款,到期收回率较低,风险较大;与此相反,对民营企业和个体农户发放的贷款风险较小。B.B市辖区和L.x县联社对这种情况反应较大,吸取了前几年的经验教训,现在,它们投放到城市的贷款还不到其贷款总量的10%。

(3)从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服务“三农”来看。从农村金融供给的基本特征观察,农村的资金需求更多地反映了个体农户的需要,一般数额不大,但因农户数量较多,彼此间差异很大,使资金供求之间的沟通较之城市和非农产业繁杂得多。加之,农业本身具有的市场、自然风险和不确定性所决定的农业产业弱质性特征,当负债农户面临特殊情况时,由于还贷能力低下,极易发生道德风险。如L.x县在特大洪涝灾害发生后,农民面临着紧迫的衣食住行等问题,不良贷款发生率迅速上升。由于贷款数额较小,农村信用社清收的成本较大,因此,这类不良贷款极易形成坏账。

(二)各农村信用社股本金构成现状

1.农村信用社股本金构成现状(以L.x县联社为例)

表2 L.x县联社股本金构成单位:万元

股本金 自然人股

法人股 信用社入股联社资金

数量923 650

41

232

占比100%

70.4%4.4%25.2%

注:统计数据截至2004年6月30日。

从该县联社的股本金构成来看,至少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1)按照银监发[2004]23号文件的规定,县联社应对自然人股和法人股分别设立资格股和投资股。未设置资格股和投资股的信用社社员股金视同资格股处理。而该县联社只存在资格股,尚未设立投资股。

(2)信用社入股联社资金高达232万元,占股本金总数的25.2%。如果按照股份制要求的按照入股金额说话的话,县联社的控制权应该在基层社。虽然自然人股占比70.4%,由于股金来源分散,形成不了控制力。而事实上,县联社在农村信用社的治理结构中,处于企业科层的最高层,掌控着农村信用社的各种资源。这种股本结构所形成的关系与政策规定的关系显然是不一致的,反映了农村信用社在产权制度层面上存在的合作制与股份制衔接上的制度缺陷。

(3)股权结构单一。虽然B.B市银监局全辖已做了股权结构方面的改革,但还是不尽如人意。它将股本金分成三种类型:社员股、资格股和投资股。尽管这是与银监发[2004]23号文件一致的,但是从产权角度看,已有的改革只是“形似神不似”,股权安排还很不规范。

2.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难的原因

(1)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和性质不够明晰,使农民体会不到“互助合作”的性质。我国建国后成立的农村信用社多是依据行政指令而形成的名义上的合作组织,不符合“自愿、互助合作、民主管理”等合作制原则规范,经历了多次整顿、改革,现在合作金融的属性更是所剩无几。

(2)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基本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基本上只剩下农村信用社了。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特别是通过邮政储蓄渠道使农村资金“农转非”,严重影响了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

(3)从政策层面上看,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缺乏连贯的、有效的、积极的引导和规范的监督机制。从各地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上看,是华山一条路——商业化运作。从国家政策引导上来看,不能脱离为“三农”服务的合作化大方向。再加之,农村信用社经营中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处于亏损状态,农民不敢将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入股信用社。

(三)各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现状

资本充足率是金融机构的资本净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率。这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对农村信用社在所面临的风险方面进行客观评价的一个定量指标。

1.各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的特点分析

(1)从联社层次看,各县联社由于历史的原因,资本充足率相差很大(见表3)。资本充足率最高的是h.x县联社,最低的是L.x县联社,竟然是-21.65%。而其它各县联社与全国农村信用社的情况基本相同,被调查对象反映:努把力就能达到央行专项票据和专项贷款的支持。

表3务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

B.Bh.xt.hg.z w.hj.qh.yL.x

-0.33% 4.65% 2.6% -5.55% -4.76% 4.08% 1.70% -21.65

注:除t.h县联社统计时间为2003年底外,其它均为2004年6月底。

(2)各县联社资本充足率的高低与各地经济的发达程度有很强的关系。如h.x县联社资本充足率最高,为4.65%。该县与江苏南京临近,受长三角经济圈的辐射影响,该县经济实力较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也较好。而L.x县地处皖东南,县域内地势东高西低,易涝易旱,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必然会受到影响。

2.对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衡量标准的质疑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金融监管部门制定了资产充足性等一系列监控指标,对防范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增强农村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起到了积极效果。但是,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现行农村信用社监管指标体系具有内在缺陷,急需完善。

(1)同为存放同业存款而风险权数不同。根据农村信用社现行会计核算要求(指银监发[2004]1号文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农村信用社存放在联社的资金在“存放联社”科目核算,而存放在工、农、中、建等其它金融机构的款项在“存放其它同业款项”科目核算,按现行规定,存放联社款项风险权数界定为10%,而存放其它同业款项风险权数为20%。同一笔存款,只因存放机构不同最终导致两社资本充足率的不一致。

(2)同为信用贷款而风险权数各异。按现行规定,农村信用社短期农户贷款、短期农业经济组织贷款、短期农村工商业贷款、短期其它贷款、中长期农户贷款等其它信用贷款的风险权数为100%,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权数为20%,同为信用贷款而风险权数各异。没有证据表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系数比短期农户贷款等其它信用贷款要小,人为规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权数为20%,也就人为地缩小了风险资产,从而高估了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

(3)呆账准备金全部计入附属资本,不符合巴塞尔协议精神。执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只有普通准备金才能计入附属资本,特殊准备金不应计入附属资本。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呆账准备金仍统一按年末余额的1%计提,根据现行规定,农村信用社计提的呆账准备金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全部计入附属资本。因农村信用社呆账准备金没有普通准备金和专项准备金之分,且专项准备金在呆账准备金中所占比重较大,甚至部分信用社出现呆账贷款余额比呆帐准备金还多的情况,将呆账准备金全部计入附属资本的做法既不能正确计量资本充足率,也不符合巴塞尔协议精神。

二、农村信用社资产结构及贷款结构现状

从农村信用社开办的业务来看,其资产业务指农村信用社运用资金的业务。由于农村信用社很少办理贴现和对外证券投资,因此,它们资产业务主要是发放贷款。

由于我们调查的各家农村信用社的资产业务的重点不同,所以它们在发放贷款时的侧重点也有差异,我们仅以B.B市管辖各县联社贷款结构作为考察对象。

(一)贷款结构的总体分析

B.B市各县联社截至2004年6月30日累计发放各项贷款215502万元,增幅为29.37%,其中农业贷款累计发放137382万元,占贷款总额的63.75%。2004年上半年发放43528万元,同2003年年底相比,增幅为31.7%。

表4 B.B市各县联社贷款结构表单位:万元,%

农村经济农户小额 农产联

各项贷款 农户贷款 农业贷款合计

组织贷款信用贷款 保贷款

比年初 比年初 比年初 比年初

比年初 比年初

余额

增幅

余额 余额

余额 余额余额

增 加 增 加 增 加 增 加

增 加 增加

g.z

38657 19.54 11674387

658

40 13945 4967 2830

209 29107 5603 75.3

h.y

83729 51.79 35690 12015 2363

223 18583 10316 9556 4762 66192 27316 79.06

j.q

53323 8.72

5320

1014 3747 -504 1243

6185010315 1128 19.34

w.h

39794 32.51 14407

2687839 16918 6774

360

12

31768 9482 79.83

合计 215502 29.37 67091 16013 6851 -232 50689 22674 12751 4983 137382 43528 63.75

注:统计数据截至时间为2004年6月30日。

从各种农业贷款的增幅来看,增幅最大的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增幅高达44.7%。其次是农户联保贷款,增幅为39.1%。最后是农户贷款,增幅达23.87%。总体来看,农村经济组织贷款下降了3.4%,其它贷款都有所增加。

1.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高幅增长的原因分析

2000年,农村信用社开始涉入小额信贷领域,2001年12月人民银行提出在广大农村全面实施农户小额信贷。在央行的大力推动下,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项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全国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信用社已达90%以上,在我们走访的信用社中,全部开办了该项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占农户贷款总额的43%。现在各农村信用社业务拓展的重点之一是农户小额贷款。

农村信用社在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时,按照“一次核定,余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原则,所发放的贷款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1)面广。根据对L.x县联社的调查,已建立农户经济档案6.77万户,发放贷款证1.71万本,占比25.3%。在获得贷款证的农户中,有13242户获得了贷款支持,占拥有贷款证总户数的77.4%。当然,从拥有贷款证的农户看,占比不高,但已获得贷款支持的农户占比却相当高。

(2)额小。根据对h.x县联社的调查,被评定为优秀等级(A级)的农户可获得的贷款最高金额为5000元。由于各地经济环境的不同,而在t.h县联社农户小额信贷的最高限额为3万元,但必须有保证人担保。

上述两个特点使得农户小额贷款具备了单个贷款风险敞口头寸小,总体贷款风险分散,较好地体现了风险管理的技术要求。

统计数据显示,在B.B市全辖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中,不良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占比仅为0.15%,户均不良小额农户信用贷款1165元。而这些不良贷款中,基本上是因为农户天灾人祸和子女上学贷款时间长造成暂时不能按期偿还贷款。

但是,在小额农户信贷发放中也同样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是农业基础较为薄弱,抗灾能力较差。二是信用户的评定缺乏可操作的数据模型,各地标准不一。三是难以通过借款户资产的评定准确判断其偿债能力。四是依据还款记录评选优秀信用户难度较大。

2.农村经济组织贷款萎缩的原因

从B.B市各县联社各项贷款增幅(见表5)来看,农村经济组织贷款增幅一直较小,甚至出现缩减的趋势。除了农村经济组织贷款在银监发[2004]1号文件中规定的风险权数为100%,较高以外,还有以下具体原因:

表5 B.B市各县联社各项贷款增幅表

联社 农户贷款 农村经济组织贷款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农户联保贷款 农业贷款合计

g.z3.3%6.1% 35.6%

7.4%19.2%

h.y

33.7%9.4% 55.5% 49.8%41.3%

j.q

19.06% -13.5% 49.7%0% 10.9%

w.h

18.65% 10.8% 40% 3.3%29.8%

合计

23.87% -3.4% 44.7% 39.1%31.7%

注:统计数据截至时间为2004年6月30日。

(1)贷款对象增多。农村的新型产业结构突破了传统生产要素,许多机关、企事业干部及下岗职工、城镇居民也到农村创办经济实体,以承包荒山、水面等形式加入到综合农业生产开发中,经营方式由个体走向合伙经营,贷款的主体不断增多。

(2)贷款领域增宽。伴随着农村的“三化”进程,农民从事的生产经营项目从农林牧副渔生产,延伸到了加工、服务、运输等行业,直至城镇建设、社区性文化、卫生、娱乐设施建设及助学、旅游、消费等领域。

(3)贷款期限增长。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再是“半年劳作半年闲”而是“常年经营,周而复始”,由于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拉长,贷款资金占用时间也相应拉长。

(4)贷款总量增长。由于农村生产经营逐步走向产业化、集体化、规模化,不仅需要生产资金贷款,而且需要固定资产贷款以及商品流转贷款,资金需求呈扩张趋势。

许多信用社的信贷管理者反映,由于上述原因,使得农村经济组织贷款面临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农村信用社由于缺乏能较好地分辨机会和风险的专业技术人才,为防范风险只好慎贷。再加上国家2004年上半年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以及民间借贷渠道的不甚通畅,导致农村经济组织贷款出现萎缩现象。

不过也有例外。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农村经济组织贷款呈上升趋势,如w.w县联社。

(二)各县联社不良贷款现状

1.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

(1)盲目性。资金来源充足的信用社害怕出现支付存款利息过重的情况,大搞贷款营销(L.x县联社除外),采取多种措施下指标、分任务,特别是在有的县联社信贷员的效益与收息率密切挂钩的情况下,难免出现盲目放贷。

表6部分县联社不良贷款占比

联社B.BC.Hh.xL.x

占比(%) 30%

33.9% 30.5%

44%

注:截至时间为2004年6月30。

(2)欺诈性。当前从全社会来讲,信用环境较差,一些不守信用者企图套取信贷资金,特别是农业工商户中的一些不法之徒,进行“自我包装”,用假象蒙骗信贷员,套取信用社贷款。更有甚者,贷款人和信贷员勾结在一起,共同骗取信用社资金。

(3)自然性。特别是体现在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中。该种贷款大多用于种养业,极易受自然灾害、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如有天灾、人祸、政策变化,还贷的能力大大减弱。如L.x县的不良贷款比率高达44%,其中很大部分就是上述情况造成的。

(4)违规性。由于信贷员自身修养不高,在放贷工作中缺乏自我约束,行为放纵,收受他人钱物,凭个人感情发放违规贷款,最终造成贷款损失。更有甚者,用信用社的存款凭证吸收存款不入账,私自对外放贷,一旦出现收回贷款危机,直接造成贷款损失。

(5)被迫性。各地农村信用社在机构设置上一般都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依托。各地方政府都担负着发展地方经济的重任。信用社经办人员往往碍于情面或迫于压力,而发放一些风险较高的贷款。特别是近几年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乡镇企业纷纷关停倒闭,造成大量的不良贷款。

2.农户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

(1)自然风险。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承贷主体是以农业生产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户,农业生产效益是农户偿债能力的重要保证。但是农业是弱质产业,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农副业生产将受到很大影响,造成的损失必然有一部分会转化为贷款风险。此外,在规模经营的种养殖业中,由于自然环境等外部不可抗力,导致产出和收益大大低于预期,如养鱼、养虾大面积死亡、绝收,造成无力还贷。

(2)市场风险。近年来,农产品供求趋于平衡,一些传统低值的农产品供过于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2004年除外,因中央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增加了农户小额信贷投入的风险。尽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放贷时实现了贷款对象的分散,但同一地区众多农户往往集中从事某一特种养殖、产业种植、专业加工或运输等相同或相近经营项目,在市场供需变化时,仍会使信用社形成较大面积的不良贷款。

(3)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使部分农户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如贷款发放前的信息不对称,使一些不符合信贷条件的农户与没有资金需求但有信贷能力的农产在“黑市”进行“二手”交易信贷,导致农村信用社放款对象的偏差。贷款发放后的信息不对称,使农村信用社无法观察资金的使用方向,也可能造成信贷风险的高度集中。此外,还有转移贷款用途,超前消费造成家庭收支失衡造成风险;或是骗取贷款,且经营失误,造成纠纷,导致贷款沉淀。

(4)家庭危困扶贫型风险。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家庭纠纷,婚姻关系破裂,或是家庭成员大病,能力低下,年老体弱,使农村信用社因政策号召等因素发放的贷款成为不良贷款。

三、启示

调查表明,无论从农村信用社的资本结构,还是从资产结构看,农村信用社目前的经营状况都不容乐观。细究起来,这种状况的形成是由与十几年来的国家有关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安排、与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缺乏连贯的、有效的、积极的引导和规范的监督、与地方经济特别是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与制度安排、经济发展等息息相关的(包括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在内)泛农村社会金融文化所致。目前,全国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改革正在深入进行之中,新一轮的中央、地方、基层农村信用联社和信用社,以及改革结果的受众——农民之间的多方博弈也随之广泛地展开。如果将制度看成完全的外生变量,甚至完全的外生可控变量,不考虑基层农村信用联社和信用社以及农民的相应的反应和行为选择,此次改革难免重蹈覆辙。

标签:;  ;  ;  ;  ;  ;  ;  ;  ;  

农村信用社的资本与资产结构&以安徽省为例_资本充足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