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战略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战略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化与论文,策略论文,领导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世界波涛汹涌的全球化浪潮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地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法律等各方面,并由此向当代全球化社会中的各国政党提出了特殊的挑战。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该如何带领13亿中国人民迎接全球化的挑战,使党和人民形成一种关于全球化的自觉意识,捍卫和维护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在全球化浪潮中使我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摆在我党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就全球化问题与我党的领导策略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策略

所谓“全球化”,是指人类从以往各个地域、民族和国家之间彼此分隔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走向全球性社会的变迁过程。〔1 〕作为一种社会变迁过程,全球化并不是当代才有的事情,它至今已有近500 年的历史。近代以来的人们早已在受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但只有在当代人们才强烈地感受到全球化浪潮的震撼。

全球化进程中的主线是经济全球化,它是全球化进程中最基本的动因。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资本、货物、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世界范围内流通和配置,指各国经济均被卷入世界市场,经济活动的诸环节在世界范围内运作,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呈现出某种整体化、一体化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球生产。国际生产分工已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渐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发展到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于是,“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生产模式日益崛起,“宇宙牌产品”日渐增多。第二,全球贸易。贸易自由化范围扩大,其领域已从传统的商品贸易扩展到技术、金融等服务贸易。贸易自由化速度加快,世界贸易额增长迅猛,1997年,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总额达 6.7万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增加到16.6万亿美元。第三,全球金融。金融的国际化与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新态势。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年金融交易量达500万亿美元,全球外汇市场外汇交易的日周转额已达1.3万亿美元。总之,以国际化和自由化为标志的金融深化,给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新的动力,其影响难以估量。第四,跨国公司的地位更为突出。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目前跨国公司控制了整个世界生产的1/3和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跨国公司推动趋势明显。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四种发展程度递进的经济区域一体化形式遍及世界各地,据统计,已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35个区域性经济集团。〔2〕

经济全球化实现了资源在全球的优化配置,从而有益于克服资源分布不均和资源使用效益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促进了生产要素的高速流动,推动着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经济全球化开辟了网络经济、纳米经济的新时代,为形成新的经济生长点,实现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总之,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的发展超越一国容纳力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内在驱动的结果。它加强了各国经济的交流与互补,有益于提高经济效益和发挥市场竞争的激励功能,从而在总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主导、支配进程的是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居于主导、支配的优势地位,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引导、被支配的劣势地位。一是经济全球化规则、制度、标准等由发达国家制定,发展中国家加入经济一体化进程必须遵守发达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这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援助东南亚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泰国、印尼等国提出严苛的贷款条件(要求受援国开放市场,改革现有体制)可见一斑。二是经济全球化收益的蛋糕并不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平等均分,利益的天平始终倾斜于发达国家,在1999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家大公司中, 绝大部分来自世界上最富有的7国集团。美国公司占全球500家公司的37%,在利润超过60亿美元的7家公司中,有6家美国公司。美国和其他高收入国家完全进入低收入国家的市场,从而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的地位。

面对经济全球化,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唯一的战略选择,就是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带领13亿中国人民积极参与和推进全球化进程。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发展中国家,而把自己拒之于经济全球化之外,既要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和机遇,又要对其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应对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切实谋取和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

其一,我党要有一种超越国界、全方位开放的全球战略观。通过在开放中运用比较优势来获得比较利益、发展自己,出路不是拒绝和割断,而是保持和发展同世界经济的联系。国际经济交往并非基于各国“绝对优势”的相拼,而是基于各国“比较优势”的互换。无论何种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比较优势,都可以利用自己相对优势的经济资源从事生产和国际交换,并获得自己的比较利益。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注重从全球经济角度审视本国、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针,善于以全球眼光来谋划本国或本地区的事情,自觉地将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的发展放在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想问题、找办法,制定出竞争战略。

其二,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同时,我党必须发展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首先,只有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进程,才能更快地提高生产率,加快经济发展。因为分工、专业化从来就是提高生产率的有效手段,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是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这一手段的效能。其次,只有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进程,才能更好地运用比较优势和禀赋资源。因为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就是在更广阔的领域运用、交换比较优势的过程,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经济资源的过程。再次,只有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进程,才能更多地实现价值、积累财富。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而引致的生产率的提高、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意味着在更广阔的领域中价值竞争力的提高和财富的增值。

其三,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树立知识共享和技术全球化的新开放观念。在对外开放中,我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和把握知识共享性规律,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机会,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尽快提高科技水平和经济管理水平,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为发展知识经济创造物质条件。同时,也要把握知识共享性的特点,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科学界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关系。当然,在参与技术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也要预见知识共享性、技术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树立独立自主、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科技安全观念,反对科技自由主义。

其四,在我国经济领域内,一是不断调整和改革产业结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做到与世界经济体系逐步接轨,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二是抓住国际统一大市场不断形成和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良机,尽量吸引外资、技术和设备来发展自己;三是以更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积极发挥市场广阔、资源丰富和劳动力廉价的传统优势,努力提高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与回旋余地;四是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把经济联系的触角更多地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最终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角色。当然,我们还要防止和抵御全球化对我们以及发展中国家可能造成的侵害,加强防范工作,增强抵御和化解能力,维护经济安全;防止全球化为某些西方国家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事务打开方便之门;防止世界范围两极分化、富国愈来愈富、穷国愈来愈穷的现象。

二、政治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策略

在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全球化导致政治全球化趋势。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治全球化,一方面是指各国政治交往的扩大与频繁,另一方面是指各国政治生活相关性的空前加强,以至于开始显露出某种被称为“全球政治”的新现象。显然,后一点更为重要。各国政治交往的扩大是经济交往扩大的伴生物。当代经济全球化虽表现出明显的市场取向,但并不能排斥、抹杀国家的作用,事实上国家的调控作用还是不可缺少的,而一旦国家介入经济交往,就势必有了政治色彩。所以,经济全球化所推动的经济联系必然带动国际政治交往。

当今的政治全球化,代表着历史进步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随着个人、群体和国家之间交往超越国界扩展到整个人类世界,由于彼此的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历史传统、文化状况、现实利益等等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全球性的,或超越一国范围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政治问题,如,战争与和平问题,发展问题,领土、资源、环境问题,各种民族和宗教问题,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超国家机构的国际组织就应运而生,国际组织运用各种国际机制介入各国政治,协调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以维护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1945年成立以来的联合国虽然不是超国家的政治组织,但它在国际事务中具有权威性和不可取代的重大作用。在当今世界上,通过联合国这样的全球性政治组织,由所有国家来共同参与和平协商,求得公正合理的解决,以有利于各国人民,有利于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积极的可行的办法。所以,政治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一样,也是社会发展之必然,它加强了各国在政治生活中的对话与合作,为克服民族国家的局限,解决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某种政治机制与可供选择的途径。从这个角度说,政治全球化代表了历史进步的趋势。

尽管政治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趋势,但在当前,政治全球化还有其特殊性。主要是并存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在着西欧、北美等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各国既有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利益,又存在着各自的国家利益,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因此,全球化应该内在地包含着尊重各国的独立和主权。一切国际事务均应以国家不分大小强弱,权利义务一律平等为前提。但是,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于维护和扩大本国剥削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借口全球化,提出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谬论,极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和“和平演变”的战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则以所谓“人道主义干涉”为借口,采取各种手段,放肆干涉各国内政,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战略。这种倒行逆施,理所当然地遭到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抵制和反对,结果就形成新的两种政治观的对立:政治全球化,到底是以美国为领袖,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设计搞所谓的“全球一体化”,削弱各国的独立和主权,实行超级大国称霸世界的单极化呢?还是以尊重各国的独立和主权为前提,以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为基本原则,承认多极化,实行国际事务的民主化?这是国际政治进入21世纪围绕全球化出现的两种不同的主张和倾向。如果前者一意孤行,那末最后必将导致危及世界和平和发展,爆发新的全球性的政治危机。

在政治全球化的形势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有自己的全球战略。其全球战略目标应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安全的国际环境,必须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推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国际政治交往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面对新形势,中国已经不是仅仅对国际上所发生的事件简单地加以表态、发表赞同还是反对的意见,也不是一般的政务交往,限于发展相互友好的关系,而是要全面分析世界形势的动态和走向,及时把握潮流,因势利导,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促使其向着更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要综合判断世界上各种事件对我国的利弊得失,不仅以适当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而且要酌情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我们的外交原则得以体现,国家利益得到更好的维护;要更加关注各种超越国界的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发表自己的主张,施加自己的影响,力求使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更加公正合理,不仅维护自己的利益,也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要积极参与各个领域国际规则的制定,在寻求全球利益平衡的基础上,争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防止单纯由少数国家左右世界各种利益的分配,从而推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

其二,在国防政务交往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国家的利益、主权和安全。独立自主,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整个国家的独立自主,这是基本国策问题。坚持独立自主,就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珍惜、爱护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主权,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尊严;完全自主地决定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政策,决不仰人鼻息,决不允许外国干涉内政;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国家,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既认真学习外国的经验,又不照搬外国的模式,一切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在国际舞台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完全依据自己的利益、原则和判断决定对外政策,全方位地同各个国家搞好关系,对世界上的各个大国,谁对就支持,谁错就批评。坚持讲公道话,办公道事。〔3〕

坚持独立自主,必然要求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所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是我党全球战略的一项重要原则。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属性和权利。按照我们的一贯主张,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任何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行动,中国人民永远不会接受,也不会在压力下屈服。

其三,党要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改善和发展与大国的关系,建立均衡、稳定的世界战略格局。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各种力量进行了新的分化与组合,多极化进程进一步发展,大体出现了“一超诸强,多元争极”的局面。由于总体上世界格局还处在变化和过渡过程中,所以,真正多极的格局还远未形成。

一极是危险的。因为实力最强的一个大国会依仗自己的力量,到处指手划脚,甚至横行霸道,而且还常常欺负到中国头上来;但另一方面,不稳定的多极也是危险的,因为大家都想争“极”,互不服气,说不定就会吵起来,甚至大动干戈。所以,世界的稳定性既有赖于多极化的发展,逐步达到主要大国之间力量的相对均衡;更在于建立起公正、合理、具有较强约束力的国际政治与经济新秩序。就目前而言,我们在国际政治中的主要立场和态度,是要推动多极化进程的发展,对单极化倾向给予一定程度的牵制,争取建立一个比较均衡的力量关系结构。冷战后的事实证明,失去均势,世界就很不稳定,对我国的地位和环境更不利。只有形成一个力量均衡、互相牵制的结构,对中国才是最有利的。因此,我们最需要、也最值得采用的政治战略,应是一种“新均势战略”。我们的新均势战略,就是在多元化的国际社会中,积极发展与不同大国和集团之间的关系,争取实现各主要大国和集团之间力量上的大致均衡,牵制住单极化倾向的发展,以多抑大,联弱牵强,从而使我们自己处在一种较为安全、较少压力、较为有利的地位。

其四,在政党交往中,要正确处理和积极发展对外党际关系,做好对外友好的基础性工作,以政党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建立和发展广泛、友好的政党关系,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改进和发展。所以,中国要实施自己的全球战略,就不能不把政党交往包含在内。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已经确立了“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四项原则,主张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为条件,同各国政党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增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坚持这四项原则,我们同世界各国政党建立了不同情况不同形式的联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形势的发展,在继续坚持这些原则的基础上,似乎还应该更积极一些,尽量在发展党际关系方面多做一些工作。面向21世纪,要进一步把与各国政党的交往与国家总体外交联系起来,使政党外交成为国家总体外交和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更加有力的措施,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更好地为全球战略的中心目标服务。既发展与执政党的关系,也保持与在野党的关系。既可以交流政党建设的经验,也可以就治国理政、经贸关系、国际局势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形式也可以更加丰富、多样、灵活、宽松。

其五,在国际政治交往中,党要全方位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对任何侵犯领土、分裂国家的行为和企图,我们都将坚决回击。为了有效地保卫祖国,我们要建设一支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的军队。坚持质量建军,发展现代军事技术,研究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军事战略和战术,确保能够打赢任何保卫国家安全的现代战争。除此之外,还要善于运用政治、经济等各种手段,并将其与军事和国防手段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国土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特别是使有争议的领土争端得到合理的解决。尤其是在政治方面,要确保国家政治制度的安全、稳定和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维护国家主权,增强国际地位。

三、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策略

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更为感性的全球化,它贴近大众,从而更为大众感知与认同。文化的全球化是指不同生活方式、消费模式、观念意识的相互认同、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从而呈现出文化发展的某种同一化趋势。

文化的全球化首先表现为文化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传播与交流。信息革命在文化全球化中的作用更为直接、显著,它不仅从根本上变革了通讯工具和交流手段,开辟了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的新时代,更重要的是它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因为信息本身就是文化。借助于文化的迅速传播与日益广泛的交流,出现了一种全球文化景观。流行歌曲、流行服装、流行食品、流行话语……凡此种种,都反映出生活方式、日常消费的趋同化。这种趋同虽是表层的,但仍然表现了不同文化模式和传统的相互接纳。其次,文化的全球化表现为新文化观念与思维方式的生成与发展。文化总体上具有浓重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因而作为文化深层次内容的文化观念、文化心理,传统上也是较为狭隘、较为封闭的,很难认同和接纳异质文化。而文化的全球化则意味着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向全球文化的转型。人们在保留民族文化、国家意识的同时,开始从人类整体考虑问题,承认人类文化的某些共同性,于是产生了“地球文化”、“全球意识”等新的文化观念。显然,这种新的以人类整体为对象的文化观,是文化全球化中更为本质的东西,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文化反映经济和政治,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它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迅速向全世界传播,对改善和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普及和提高全人类的文化水平,是非常有利的、积极的因素,代表着社会进步的趋势。但另一方面,当今的文化全球化也有它的消极方面。人类文化本来就是全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依靠当代先进技术完全可以使生活在地球每个角落的各族人民都能享受到人类的先进文化,实现各民族历史遗产和优秀文化的大交流。可是由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出于统治全球的霸权主义需要,凭借其科技和经济实力的优势和对全球各种传媒和网络的垄断性经营,在文化领域向全世界倾销、灌输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欧美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任意贬低、排斥、歧视、歪曲、甚至诽谤其它各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秀文化,结果反而人为制造了各民族、国家之间在文化上的隔阂、矛盾和对立。使文化全球化和经济、政治全球化一样,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消极的后果。美国在文化上“唯我独尊、贬斥各方”的霸权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权利。这甚至使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到威胁,法国、加拿大的舆论公开指责美国的文化输出是“文化帝国主义”就是证明。

在文化全球化的形势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策略主要在于:

其一,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这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新课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维护社会主义主体意识形态的安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社会主义的主体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党性、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的理论体系,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自觉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和路线方针政策,从而不断把革命和建设事业推向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正因为这样,西方敌对势力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把马克思主义“扔进历史的垃圾堆”。近年来,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文化发言人亨廷顿,迫不急待地抛出了“文明冲突论”,一方面大搞文化“宣战”,另一方面又把文化冲突与意识形态冲突截然分开,反映了当今西方国家在策略上的转变,企图以文化冲突来掩盖实质上的意识形态渗透,其目的就是要转移我们的视线,使我们在“疏离政治”的陶醉中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可以预料,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对我“西化”、“分化”的野心会越来越大,花样会越来越多,我们面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会越来越复杂。但历史已雄辩地证明,只要我们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就能在复杂局势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就能把历史的航船驶向光明的彼岸;就能使全党全国人民在统一的思想基础上团结起来,形成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钢铁长城。

其二,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各种思潮和文化现象,旗帜鲜明地抵制一切有损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与我们的政治原则相违背的异质文化,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充分地反映中华民族振兴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将民族文化的发展纳入世界文化发展的洪流。应当明确,我们所要建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只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新的现代模式,也是世界现代文化中的一种新的类型,它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文化,也不同于某些东亚国家和地区创建的“儒家资本主义”文化。这种新型文化的建立,必须借助于世界已有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需要我们在与不同类型的文明的交往和比较中,理智地审视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同时,遵循“立足本国,面向世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博采众长,取精用宏,有所创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正反映了时代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呼唤和要求。〔4〕

其三,我们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各国文明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世界上不同类型的国家,文明类型不同,呈现出文明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党必须处理好不同文明类型之间的关系。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必须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要学会与其他文明共处,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不能自以为优越、高贵,而对别的文明类型的国家和人民横加指责,随意干涉。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不应成为发展相互关系的障碍。我党尊重每个国家自己的选择,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同时也决不允许别国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在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

全球化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同时也包括军事、法律、信息等等的全球化,在这里不一一赘述。总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只要认真把握好全球化进程,随时调整自己的领导策略,就能更好地领导13亿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标签:;  ;  ;  ;  ;  ;  ;  ;  ;  ;  ;  ;  ;  ;  ;  ;  

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战略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