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_经济周期论文

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_经济周期论文

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理论论文,经济周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在现代西方经济中,有短、中、长三种经济波动周期,其中长周期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周期性波动是市场经济内生的运行规律,具有正负效应。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周期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按照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创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周期理论。

关键词 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波动周期 长周期 周期波动正效应

在当代西方国家,分析经济波动周期是研究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经济理论中,曾长期将经济周期与经济危机等同起来。实际上,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市场经济的波动周期比经济危机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或者说,市场经济周期包含着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仅仅是市场经济波动周期的其中一个内容或组成部分。因此,辩证地、正确认识经济周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性的新问题。

一、西方市场经济的经济周期

在现代社会经济中,周期性是一种基本而普遍的现象。现代经济理论对经济周期的一般定义为:“经济活动水平的波动(通常以国民收入来代表),它形成一种有规律的形式,经济活动的扩展后,跟着就是经济收缩,而后又继之以进一步的经济扩展。这样的周期按一定的时间,大约以产出量的长期趋势轨迹出现。”[①]应当承认,市场经济周期与自然界中可以观察到的许多周期现象是有很大区别的,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频率、幅度等都不是极严格或精密地规范在一定的模式里。人们根据对西方市场经济波动周期的历史统计资料分析和考察,按不同的时间频率,把市场经济波动周期分为四种类型:(1)短周期;(2)中周期;(3)长周期;(4)建筑周期。

由于西方市场经济的波动周期是普遍且典型地通过短周期、中周期和长周期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对它们进行重点分析研究。

1.短周期

短周期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于1923年提出来的。基钦通过对以往西方市场经济运行的统计资料分析,发现了物价、生产、就业人数等经济指数一般在40个月内就会有规则地发生波动,即市场经济在两个中周期的高峰之间经常出现2—3个短周期波动。短周期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商品库存调整,中小设备投资和一般性技术革新。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形成短周期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比较短,平均为3—4年,2—3个短周期构成一个中周期。因此,对市场经济短周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资料的统计和分析,以便为更深入、细致地考察中周期提供依据。

2.中周期

中周期是法国经济学家莱芝特·朱格拉尔于1860年提出来的。朱格拉尔通过对西方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后,认识到西方市场经济是在波浪般的变动中运行。他以国民收入、物价、就业人数、工业生产指数、利润的波动作为标志,提出了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大约每9—10年就要进行一次周期性波动,这就是中周期理论,也称为“朱格拉尔周期”。

在西方国家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市场经济的中周期波动一般是与周期性经济危机融合在一起,经济危机是中周期波动的典型形态。而且,市场经济波动一般是通过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周期)最强烈、最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在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中周期波动一直是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分析市场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市场运行具有了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周期性阶段,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而造成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所导致的生产结构比例失调和社会供求总量的严重失衡。

马克思认为周期性危机作为一种社会的总体危机,主要表现为大量商品积压而卖不出去,大批工厂减产、停工或倒闭,整个社会生产急剧下降,大量工人失业并处于生活贫困的境地,物价大幅度波动,许多银行、金融企业、商店破产,信用关系崩溃,市场瘫痪,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入一片混乱动荡之中。这种灾难性的经济危机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特有的自我调节方式。正是由于经济危机的严重破坏作用,使得社会生产猛烈紧缩,大量过剩商品被廉价处理以至销毁,才能够暂时缓和商品供应大大超过社会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矛盾,从而强制协调由于相对生产过剩而造成的供求总量失衡的比例关系,以形成一种新的、暂时的市场平衡。这就使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逐渐摆脱危机阶段而重新走向恢复和扩张,社会再生产又能继续进行,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矛盾必然又会重新发展和激化,供求总量又会严重失衡,从而导致下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运动进程本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为一种周期性爆发,其实质是供求总量比例关系从自然性不平衡到强制性平衡的量变向质变的运动过程,以及两者有规律的更替形式,即只有当市场经济供求总量失衡发展到一定广度和深度时才形成周期性危机波动。

3.长周期

对市场经济的长周期研究和认识最早是原苏联经济学家尼·康德拉耶夫的长波理论[②]。因此,长周期又称为“康德拉耶夫周期”。康德拉耶夫认为,长周期波动是西方市场经济内在因素矛盾的作用结果。长周期的波动同市场的主要行情因素,首先与生产力的物质因素——包括固定资本结构的质飞跃和新技术的发明应用——的根本性变革相联系的;其次,又同流动资金、生产关系和国家对市场经济干预作用等因素的变化相关联。市场经济在长周期波动中具有以下规律:

(1)市场经济波动的每个长周期的高峰形成之前或其高峰开始时,都存在着可以导致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因素和条件——促使生产技术变革和飞跃发展的重大科技发明、贸易技术或货币流通方式的重大变革、新经济强国的产生等等。

(2)在长周期的高涨阶段,社会往往会出现大的动荡(革命或战争),表现为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一般要引起整个社会的变革。

(3)在长周期的下降阶段会出现农业萧条。

(4)在长周期繁荣时期内中周期波动的经济扩展持续时间较长,而经济萎缩持续时间短;相应地,在长周期下降时期的中周期波动一般是以萧条年份为主。

在当代,康德拉耶夫的长周期理论已经得到普遍的公认,各国经济学界以此为基础,对市场经济的长周期波动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考察和研究。

关于市场经济长周期的动因,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主要由于科学技术创新作用,即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革新并广泛的应用,都会有力地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大发展,而当科技革新的动力功能释放完毕后,就会形成一个长衰退时期。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证实,迄今为止的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比较成型的长周期:

第一次长周期,大约从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它是以纺织机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和机器的普遍使用,从而掀起了西方市场经济大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然后出现第一次长衰退。

第二次长周期,是从1840年到1890年。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作为动力和基础,形成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发展最高峰。高峰过后自然是第二次下降阶段。

第三次长周期,即从1890年到1945年,这是以电力、化学、内燃机等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作基本动因。它的上升阶段是西方市场经济的第三次大繁荣时期,而下降阶段则是第三次长衰退时期。

第四次长周期,是从1945年至今。它是以电子计算机、核工业、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新型合成材料、海洋开发、信息技术等一系列新科技革命作为动力,以国家干预市场经济为条件,因此,在这个长周期中,整个西方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基础、产业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等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它的上升阶段就是二战后西方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的“黄金时代”,而下降阶段是从1972年以来的西方经济长期不景气时期。

另外,如果进一步深入考察一下西方市场经济历次长周期波动的状况,除了技术创新的作用外,至少还有三个条件对长周期的经济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1)新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必然普遍地强有力的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形成由新技术应用而组成的新兴产业部门,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2)“火车头”的作用。当技术革新和新产业相对集中于一二个有经济基础和实力的经济大国内,这种国家就充当了新技术进行国际性转移扩散和推动世界经济繁荣的“火车头”。

(3)新技术应用的国际化,必然会对发展中国家产生重大影响,促使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越过传统经济发展阶段而跨入经济起飞阶段。显然长周期与中、短周期是有很大区别的,它们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市场经济波动和持续时间方面不同,而且更重要的在于中周期和短周期直接影响个人、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活动,而长周期是一种不能被人们直接感觉到的客观发展力量,是从宏观上和长远上来影响市场经济的总体运行和发展趋势。正是由于长周期的这一重要特点,它的每一次发生和作用,必然对相关国家经济的战略性发展产生重大的、积极的影响,为其经济增长提供更有利的机遇。

二、周期性波动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

周期性波动是市场经济内在的运行规律,人们只能更深刻地去认识它,更合理地去利用它,而不可能人为地去消除它。因此,了解市场经济周期波动,是我们认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重要内容。

首先,周期性波动是市场得以发挥作用的运动形态。市场经济是配置资源和调节社会生产的一种方式,而社会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社会生产能否顺利进行,最终要体现在市场经济的供求总量是否平衡上。在周期性波动中,市场经济是通过价格信号及时而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动情况,从而形成竞争,并自发地引导生产和消费对社会供求关系进行双向调节。调节的结果使社会供求趋于平衡。但是这种平衡只是暂时的,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必然会出现新的不平衡,必然再开始下一轮的市场调节过程。市场经济就是通过供求平衡和不平衡的循环变化进行周期性波动。如果没有供求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周期变动,市场调节也就无从谈起,市场机制也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时空条件,市场经济也就丧失其生命力了。

其次,周期性波动是实现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最佳机遇。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市场经济长周期波动的物质基础。在科技革命的开始时期,由于新技术的普遍应用,必然形成大规模的技术设备更新,从而掀起投资高潮。重大的技术革命还可以改变整个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形成比原有生产力高得多的新需求,并刺激生产飞跃发展。正确认识市场经济长周期波动的规律,可以判明市场经济现实运行所处的具体阶段。处于长周期的上升阶段,企业能够寻找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对于宏观经济而言,及时抓住长周期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新科技革命“火车头”的带动作用,可以促进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而当市场经济处于相对下降阶段,企业则应采取谨慎经营的策略,利用市场波动的机会,选择好投资或固定资产更新的时机和内容,尽量避免更大的市场风险。

再次,认识周期性波动有利于国家搞好宏观调控。周期性波动是市场经济内在机制的作用结果,它显示了市场经济运行发展的状况,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出社会总供求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向,反映社会生产量的涨缩和结构变动的情况。因此,认识和利用市场经济周期波动规律,可以为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取得及时而准确的信息,并为制订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提供可行的依据。国家还可以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鼓励和督促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开发,使之在长波周期上升阶段加速发展,在下降阶段维持适当的发展速度,从而使国民经济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

还有,认识周期性波动规律,有利于国家加强对市场运行的监测与管理,根据整个市场经济运行趋势而调整产业政策,协调全社会的投资方向和结构,有效地防止因投资方向偏差而造成的浪费和不平衡的扩张。同时,经济周期波动迫使国家健全经济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持市场经济在周期波动运行中的正常秩序,增强市场经济在波动中的安全系数。

三、西方市场经济周期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几点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创时期,今后必然要遇到经济周期波动这一问题。因此,在了解和研究西方市场周期波动发展的有关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规律

我国的市场经济现在还是个雏型,市场经济周期波动规律对我们来说还比较陌生。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经济周期波动总是和资本主义的弊端联系在一起的,不承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也存在着经济波动。在这种旧观念影响下,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市场经济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而一般避开或很少谈论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周期性波动。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根本回避不了的。而且,这个问题极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正确认识和较好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因此,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确立关于市场经济周期波动的观念。

需要强调的是,周期性波动作为市场经济运行发展方式,它的存在和经济制度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它同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市场经济体制等经济范畴一样,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所独有的,而是与市场经济必然联系在一起的。凡是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其经济运行必定会周期性波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科学的态度是,积极认识周期波动规律,以便更好地利用它。由此可以为市场经济的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轨迹进行理论论证,从而为市场经济活动主体提供信息,指明其活动方向。同时,这也有助于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预测,对于国家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认识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规律,重要的是要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由于历史原因,对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理论研究,特别是定量分析的应用理论研究,如一般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的指标分析理论、周期预测方法、经济周期模型等研究,我国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周期理论亟待人们去认真研究。对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周期理论,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根据我国国情的实际需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创立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周期理论。

(二)加强国家对市场经济发育的宏观管理和调控

认识周期波动规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这个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从西方市场经济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市场经济在优化资源配置和调节社会生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万能的,也决不是十全十美的。它的调节机制的功能本身就带有局限性,再加上它的周期波动的运行方式具有相当的盲目性和负效应,因而如果运用得当,利大于弊,如果运用不好,则弊大于利。为了抑制周期性波动的负效应,所有的西方国家都运用国家干预的方法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管理和调控,而且这种宏观调控的措施越来越全面、针对性越来越强。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国家调控管理。这是因为我国市场经济所依附的经济制度与西方经济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国家的“反周期”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是要受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剩余价值规律的制约,其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国家掌握着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因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也就强大。关键还在于,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的生产和消费之间不存在着根本对立关系,国家加强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周期波动的运行中,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可以使市场经济达到有序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并由此而充分发挥周期波动的正效应,避免或减轻周期波动的负效应。

(三)建立健全国家调控机制和保障体系

西方国家的“反周期”措施的内容和形式,对于我国是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的。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创阶段,其波动周期还没有形成,所以还不好确定采用什么样的具体方式来进行宏观调控,只能有待于将来总结。但是,对于一些市场经济的共性内容,我们则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研究。

1.为了减轻经济波动的震荡幅度,可以建立合理的投资机制,即投资市场化,利用市场机制来强化投资责任和实现投资效益,使投资产生内在的约束机制。同时,国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和调控,建立规范的计划、财政和金融宏观管理制度,防止因投资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比例失调和市场波动。

2.加强经济法律制度的建设,使市场经济运行规范化、有序化和法制化,由此减少和制约市场的投机和垄断活动,维护市场经济公平和自由的基本原则和秩序,削弱由投机和垄断活动带来的波动。

3.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对我国建立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它既是国家从宏观上协调经济利益和分配关系的制度,又是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稳压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市场活动的客观法则,因此企业破产、员工失业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波动周期的紧缩阶段,破产和失业必然会增加,而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则可以缓解这种压力,既稳定了失业人员,又维持了市场起码的需求量。

4.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考察现代西方市场经济的波动情况,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进行“反周期”措施过程中,国家必须严格把握住财政和金融两个关口。在财政方面,主要是如何确定“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和制造经济波动的限度。由于我国现阶段还是一种“紧缺经济”,利用国债和加大货币发行量,固然可以起到刺激经济高速增长的效果,但如果过度,就会产生普遍的通货膨胀,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入周期性运行轨道,过度的赤字和通货膨胀就会加剧市场经济的波动。因此,国家必须非常严格而谨慎地对待赤字财政。这实际上是市场经济周期波动规律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国家加强对市场经济调控的同时,国家必须加强对自身的调整和管理,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5.建立健全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管理监督机构、审计统计机构、市场调配信息网络、经济预测研究中心、经济计划规划机构、经济仲裁机构和经济法院等必要的组织和制度,这是更好认识和利用市场经济波动规律的正效应,抑制负效应的必要条件和措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市场经济是个开放的系统,我国的市场经济自然要与国际市场相沟通和衔接。因此,世界性周期波动或者和我国有经济关系的某一国的周期波动,都会直接、间接地对我国市场经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波动周期的正效应和负效应。我国市场经济在受这种国际性的周期波动影响时,只有具备健康的市场经济机体和相应的“过滤机制”,才能有效地容纳正效应,防御负效应。

注释:

① 《现代经济学辞典》(英)第44页。

② 尼·康德拉耶夫,原苏联的经济学家。他本人不属于西方经济学者,但由于他的经济理论观点一直未被纳入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之中,其大部分著作是在西方经济学界出版和发表,并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肯首和广泛传播。因此,康德拉耶夫的理论一般只见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中。

标签:;  ;  ;  ;  ;  ;  ;  ;  ;  ;  

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_经济周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