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社会与经济强国_世界经济论文

全面小康社会与经济强国_世界经济论文

全面小康与经济强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强国论文,全面小康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确定本世纪的头二十年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不仅关系到国内经济社会文化的新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关系到我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地位的确立。研究全面小康的国际意义和国际条件,是我国新发展阶段提出的新的课题。

一、全面小康与建设经济强国

全面小康目标是在我国实现了总体小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与总体小康相比,全面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殷实。这表明全面小康将不但在经济发展方面走向一个新的台阶,而且社会经济文化将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在解决温饱基础上的总体小康中还存在着的一些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将得到解决。发展是硬道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离不开发展,因此经济发展将是全面小康的核心。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在本世纪中叶建成中等发达国家道路上的一个阶段,是实现第三步发展目标的承上启下的阶段。为了实现这一阶段的目标,一方面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要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无论从国内体制建设上讲,还是从对外经济关系上讲,都将具有阶段性进步的意义。

全面小康也是我国在走向世界经济强国进程中的一个新的阶段。20多年特别是近13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其最坚实的基础就在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因此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中国的经济强国地位也将会有一个新的提升。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向强国迈进的步伐。全面小康是建成中等发达国家道路上的一个阶段,也是强国之路上的重要一步。根据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规划,前两步首先是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到上世纪末,中国胜利实现了前两步的目标,从本世纪初起可以开始向中等发达目标前进。作为一个大国,以人均GDP 标准确定的“中等发达”同时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世界经济强国。因此“三步走”的目标本来就是中国的经济强国战略。作为本世纪的前20年,是第三步中的一个小阶段,也是中国从解决国民温饱到走向经济强国征途上的关键阶段。

从总体上看,全面小康将实现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一个现代化经济强国的综合表现。一个经济片面发展的国家不但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经济强国,而且也不能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一个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将使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从而使由经济发展所得到的利益成为现实。一个经济强国必须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秩序予以保障。文化的发展、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低素质的国民是不能支撑一个经济强国的,而持续充分的经济发展也要以高素质的国民为条件。

从经济目标看,全面小康不但超越了总体小康而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更高水平,而且也将以更强的综合国力使国家在经济强国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首先,从经济规模看,202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两番,并将达到42580万亿美元,从而使中国位居世界第三。(注: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2000年美国的国民收入为96456万亿美元,日本为43373万亿美元,德国为20576万亿美元,中国为10645万亿美元。德国要在20年中达到相当于中国的42580万亿美元,则年增长率应为3.7%。德国不可能达到这个速度,因为德国上世纪70年代的平均增长率为2.72%,80年代为2.24%,90年代为1.90%。如果日本继续现在的零或负增长,则名义国民收入也将被中国赶上。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则日本和德国现在就已经被中国赶上,因为2000年的国民收入美国为96460万亿美元,日本为33540万亿美元,德国为20540万亿美元,中国为49660万亿美元。如果美国在本世纪前20年年均增长2.5%,则到2020年国民收入为158043万亿美元,为中国名义国民收入的3.71倍。届时如果中国的购买力平价国民收入与名义国民收入之比大于3.71,则中国按购买力计算的国民收入超过美国。2000年购买力平价与名义国民收入之比低收入国为4.74,下中等收入国为4.02,上中等收入国为1.98,高收入国为0.998。)其次,从人均GDP看,虽然名义GDP人均3000美元即使现在看也只是刚进入上中等收入(注:按2000年世界银行统计,名义人均收入低收入国家为420美元,下中等收入国家为1140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为4620美元,高收入国家为27510美元。),与2000年世界平均水平比,是低中等收入国的2.63倍,高中等收入国的65%,高收入国的10.9%。但如果届时按购买力平价方法折算的人均GDP仍然与现在一样有约4.69∶1的关系,那么按购买力平价折算的人均GDP仍可能达到当时的上中等收入水平。第三, 全面小康是在经济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实现GDP增长的,因而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也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第四,全面小康将基本实现工业化,这将意味着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结构上的差距将明显缩小。由于发展战略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因而事实上信息化也将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第五,全面小康的基础是具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体制的竞争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最基础因素,因而在经济体制的国际竞争中,中国将具有显著的适应能力。第六,全面小康社会城市化程度较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明显缩小,这将不仅意味着经济内部矛盾的缓和,而且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具有更高生产力的城市的大量崛起,从而国家的整体实力更强。与此同时,地区差别扩大趋势的扭转也将在减少地区间矛盾、提高落后地区经济与生活水平的同时,大大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第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与较充分的就业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同时,也增强了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从而可以在国际经济波动中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第八,全民族科技教育水平的提高将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优质劳动力供给,从而使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第九,资源利用效率的显著提高将缓和我国资源相对缺乏的发展约束状态,从而减少经济发展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第十,生态环境的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将使国家在强国道路上永不停步。

二、经济强国的国际环境与现实定位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高度关注世界经济的外部条件,而要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则更需要关注世界经济的现实变化。全面小康目标的提出,是以中国自身发展阶段为基础的,也是以国际经济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为依据的。与国内改革一样,对外开放是中国实现高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而对外开放的本质则是对国际条件的利用。世界经济的现实变化是中国过去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发展的外因,也是未来发展的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形成一个新的格局,就需要充分把握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及其发展趋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是对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内外关系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的外部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从而使我国的比较优势得以更多实现的机会。经济全球化的首要特征是贸易的自由化。虽然比较优势和贸易利益对所有国家都是存在的,但对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国家来说,尤其需要外部市场的拉动。20多年来,外贸成为我国经济的三大引擎之一,与外部市场的交换使我国能更快地获得工业化乃至信息化所需要的产品。

第二,经济全球化使国际高级生产要素大量流入,从而使我国闲置要素能得以使用。要素的自由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又一特征。中国充裕的劳动力和其他潜在要素,由于资本与技术的缺乏长期得不到有效利用。由国际投资带来的资本、技术、市场和管理等要素使这些闲置要素进入生产过程,并且能使我国在一个较高水平上创造社会财富。

第三,外国直接投资加速了先进产业在中国的形成。过去决定产品国际间转移的因素是生产技术的成熟、熟练劳动力的供给、当地市场购买力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等,随着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市场的开放和购买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产品从一开始起就在中国生产,这使中国有可能在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上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

第四,跨国公司主导的世界性生产减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作为经济全球化主要特点的跨国投资,导致了生产经营乃至研究开发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取决于其全球发展战略,尤其是对生产成本降低和对未来市场的战略使中国得到了很好的机遇。

第五,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社会的合作可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有利因素。经济全球化增强了各国间的相互依存,从双边的、地区一体化的合作,到全球范围的合作。中国与东盟等地区性合作将使中国进一步利用好国际条件。

第六,全球竞争制度的规范化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断产生着全球性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本质上是发达市场经济制度的延伸,从而更有利于竞争力更强的发达国家。但同时,制度安排对无序市场又是一种进步,因而对弱者是相对有利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完全凭实力的竞争。对于制度转型的中国来说,外部规范的市场制度既构成了压力,也起到了加速国内制度建设的积极作用,从而加速国内的发展。

第七,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某些产业上,中国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由于这些产业在地理分布上比较灵活,其中大部分较少依赖于自然条件而可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落户,有些则以市场购买力为主要因素,因此中国有可能与发达国家同时开始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如技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中国可以通过购买或合资、合作等方式获得,更为缩小发展的差距提供了可能。尤其重要的是,中国可能通过形成知识型劳动力的优势赶上知识经济步伐。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经济活动的主导要素从资本和劳动力向知识转变。由于财富的历史积累,在人力资源、研究开发上发达国家无疑同样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中国劳动力过度供给的劣势有可能转化为知识型劳动力的优势。这是因为在软件制造、新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大量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劳动力。与以资本为核心的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中本国自己的知识型劳动力的积累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会更快一些,因为有效的教育培训可能在短期内就为信息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制造提供合格的劳动力。知识经济使中国可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因为中国可以不沿着工业化的道路跟在发达国家后面走,而可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跟上世界信息化的步伐。

以上分析表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建设经济强国,必须牢牢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些机遇的关键,在于认识这些机遇的性质与意义。

在世界历史上,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国家的国际地位是紧密相联的,同时又带着深刻的时代特征。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率先发展起航海技术的国家能够建立起海外殖民地,从那里攫取大量的财富。工业革命发生后,先进国运用坚船利炮攻破封建主义的堡垒,为大量涌入的工业寻找原料产地与销售市场。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率先完成工业化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的统治者。美国作为世界强国,不但依靠最强大的国内经济,而且依靠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特殊的货币地位。美元与黄金的特殊关系使美国一度成为金元帝国,直到今天仍然依靠巨大的经济实力维持着美元的国际统治地位,也获取着特殊的利益。二战后的日本不能在国际上寻求政治强国地位,但其现代优质工业品涌向世界各国,其对世界各国的大量投资和作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规模,使世界不得不承认其经济强国的地位。虽然对亚洲和拉美的一批新兴市场经济不能用历史上经济强国的概念去看,但其国民所以能在世界上受到尊重,完全是因为其显著的经济成就和社会进步。

与世界史的历史变迁一样,经济强国的概念也发生着历史的变化。在现代全球化意义上,经济强国也有了新的含义。更重要的是,从中国的现实国情看,从中国目前的发展态势看,从中国追求民富国强的目标看,建成经济强国是有着特定含义和具体目标的。在经济规模和收入水平方面,中国不但要实现经济总体规模位于世界领先,而且要达到人均生产总值在世界中等以上水平。要具有较大规模的财富积累,并有较合理的收入分配、再分配,从而有较稳定的社会结构。在对外贸易方面,不但要实现贸易总量位于世界领先,而且要有一批出口产品在国际上具有显著的竞争力,要在一些代表当代生产与技术水平的产业上具有绝对优势。在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方面,要拥有代表现代经济发展水平的先进的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服务化与信息化,多层次地参与国际分工。在世界跨国经营体系方面,要拥有在全球化经济中的主动地位。既有能力吸收国际投资,也不为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所控制;要建立以中国为母国的跨国公司。在科技发展方面,要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要在若干个科技领域中居世界领先地位,不仅要研发能力领先,而且要具备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机制和能力。要拥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拥有一大批自主的知识产权,在若干主要科技领域中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在生产要素结构方面,不但要拥有工业经济的主导性生产要素,而且要能拥有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在货币和金融方面,要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使人民币为国际交易所使用并逐步成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币值稳定并对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稳定起积极作用;要拥有较大规模的金融资产,并有发达的金融体系从而能承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在经济体制方面,要具有较强的体制竞争力从而有较高的国家综合竞争力,经济体制具有造就更具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的能力。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不仅能作为巨大的市场以需求拉动世界经济,而且能在发展方向上影响世界经济,并对来自世界经济的各种波动有较强的抗震能力。在政府能力方面,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不仅能有效管理国内经济,减缓经济的自发波动,而且能集聚较大规模的社会财富,用于公共目标,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关系方面,不仅要以一个平等的成员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和国际协调,而且要能以对世界负责任的方式影响这个体系的成长与运行,为全球治理,为国际经济体系的公平和公正作出贡献。在国际政治格局方面,经济强国应能以巨大的经济实力与经济影响力支撑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有效配合外交与国际政治斗争战略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并为世界的繁荣稳定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作贡献。

三、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与强国目标的战略

尽管中国在走向经济强国的路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离开真正的强国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要求我们冷静地判断中国现在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从而对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强国之路中需要解决的战略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1.中国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具体的和特定的。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首先是国内市场拉动。无论是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看,还是从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看,中国都为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人民币不贬值显示了中国是一个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其基础则是中国国内巨大的市场。在中国入世的15年艰难谈判中,WTO 成员对中国提出了大量的市场开放要求,这事实上表明,中国的国内市场对世界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中国以巨大且不断迅速提高的国内购买力对世界经济增长作着特殊贡献。其次,中国为跨国公司提供了赢利的场所。中国与国际资本的合作,是廉价劳动力这种低级生产要素与跨国公司资本、技术、管理和世界市场渠道等高级生产要素的结合。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中国得到了巨大的收益。在中国持续再投资和新的资本流入证明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巨大收益,也证明了一些外资企业账面亏损的真相。第三,中国为国际跨国公司提供了生产基地。从中国出口的产品50%以上是来料加工,这一点已经证明了出口值中主体部分是进口的,中国只是提供了劳动力,而外国公司则控制了两头的利润。另一方面,中国出口的主力是跨国公司(合资的或全资的),因而迅速增长的出口实际上来自于外资企业。在这一点上,除了廉价劳动力的就业外,中国的意义是地理性的。中国的产品出口实际上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跨国公司产品的出口。

2.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既是主要的得益者,又是得益相对较少者。中国从对外开放中获得了巨大的能量,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持续增长。中国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一致的,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全球化,这是确定无疑的。中国因此被国际上一些人称为“全球化的得益者”或“全球化的神话”。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对外开放中,中国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是低级生产要素与高级生产要素的合作。经济学规律表明,生产要素的收益取决于该种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一种生产要素越是稀缺,那么其价格就越高,从而该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益也越高;反之则越低。由于中国劳动力相当充裕,还有大量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是一种大量供给的生产要素,供大于求,其收益必然趋低。跨国公司大量进入中国也正是因为中国长期可能维持的这种廉价劳动力的供给。与此相反,跨国公司所拥有的是高级生产要素,尤其是技术和专利等,是高度稀缺的,跨国公司的收益也必然更高。

3.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必将受到挑战。中国是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先行一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现在有些已成了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国在发展初期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接受了这些经济体的产业转移,获得了发展的机遇。其中一部分投资也因同样的原因来自于发达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劳动力价格(特别是沿海地区)开始上升,经济全球化使日益增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实行开放型发展战略。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更低,从而对跨国公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也构成了对中国继续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挑战。在今后的发展阶段上,中国必须高度注意这一点。

中国与全球化经济关系的上述分析,不仅表明中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强国,而且表明中国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模式继续走下去,是与经济强国的要求不相一致的。这一点要求我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的进程中给与充分的关注。

首先,必须发展中国的跨国企业。在当今这个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世界经济中,跨国公司主导着世界的生产与分工,也在国际生产布局中占据着更为有利的地位。当代企业如果没有采用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式,从本质上说就没有真正进入全球化经济。而一个国家如果还没有自己的跨国公司,即以本国为母国的跨国公司,那么就不可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以及在国际合作中获得更高的利益。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并购方式是中国企业跨国化的一条捷径,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可以先行实行跨国经营。

第二,多层次参与国际分工。中国以一般劳动力要素参与国际分工,不应当被作为发展战略的基本点。当然首先要指出,从中国人口众多、就业为重大问题的条件下,发展战略把就业放在重要位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不应当是整个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在注重就业的同时,提升国际分工的参与层次,应当作为中国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架。这一构架下可以作为中国从沿海到内地不同地区发展战略的差别,但是也仍然不能绝对化。中国必须充分醒悟到,在工业革命初期,“世界工厂”是强国的特征;在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的时代,作为“世界工场”的地位不再是强国的标志。多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应当是中国强国战略的特征。

第三,必须培育中国的高级生产要素。廉价劳动力优势必将在一段时期中消失,只有高级生产要素才有可能长期维持国际分工的有利地位。中国应当把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上,因而教育投资是战略关键。通过教育投资创造优质劳动力,就能够适应知识经济和经济信息化的需要,从而改变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除了培育高层次的基础人才外,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主要靠市场的力量,政府的任务在于创造这种制度环境,鼓励企业创新,开发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合作中居于有利地位。

第四,必须高度注意发展完善的市场体系与金融体系。全球化的竞争是一种制度竞争,制度的效率决定了企业的创新与竞争力。因而完善高效的市场体系建设是中国成为经济强国的一大主题。与此同时,一个开放型的市场经济,在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的冲击下,经济的稳定性取决于市场的自适应能力。只有市场体系是健全的、发达的,才有可能在国际经济的波动冲击下保持稳定。这是全球化条件下强国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在市场体系中,金融体系又是最为关键的,因为金融体系最容易产生震荡,最容易引发经济的全局性问题,而在开放的条件下又最有可能成为外部冲击传入的渠道。

标签:;  ;  ;  ;  ;  ;  ;  

全面小康社会与经济强国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