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金融运行趋势与货币政策取向分析_银行论文

当前我国金融运行趋势与货币政策取向分析_银行论文

当前我国金融运行走势分析与货币政策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货币政策论文,走势分析论文,当前我国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惯性很大,虽然货币回笼正常居民储蓄稳定增长,但一些难以预计的投放因素仍然存在,风险主要集中在国家银行。今年1—5月份国家银行新增各项贷款比去年同期少88亿元,贷款规模虽控制在计划之内,但伴随着新的售汇制的推行,国家银行的贷款流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约50%左右的贷款流到了与进出口业务有关的企业,结果使国内生产企业可用的贷款规模相对压缩,面广量大的内销企业依然缺乏资金,“多角债”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加上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导致央行的基础贷币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大量投放,客观上加大了抑制通胀的难度。当前金融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银行信贷“供给制”模式未从体制上作根本改变。自从银行统一管理企业流动资金以来,企业自有资金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企业自有资金在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递减,企业对银行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据国家统计局对1270户国有工业企业调查,自有流动资金占流动资金总额10%以下的889户,占企业户数的70.6%, 企业流动资金的补充过份依赖于银行信贷,必然导致银行信贷的超载。从1980年到1991年,我国国家银行系统的自有资金仅增长2倍,年均增幅为11.5%, 而自1979年到1991年,我国国家银行系统的各项负债累计增长12.2倍,年均增长21.9%,而此期间国家银行系统所提供的各项贷款累计增长了8倍, 平均增长18.4%,与同期国民收入的增长相比,贷款规模的增长大大高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这样势必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而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及其缺口也就进一步扩展,从而也就需要银行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造成信贷资金的非良性循环;而在银行贷款中,逾期和呆滞贷款比例逐年增加,目前国有企业无法归还银行的债务总额已达1万多亿元,差不多占银行贷款总额的40%。 如此巨额的欠债既使企业“积债难返”,也使银行信贷愈来愈死,间接地拉动了货币投放。

2、财政对货币政策的支撑力下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中央财政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致使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功能趋于弱化,其公共保障功能和经济建设的支持度明显减弱,使财政政策在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过程中显得十分乏力。货币政策操作失去了有力的支撑。1980年以来连续不断、逐年增加的财政赤字以及向银行的巨额透支,给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的控制适成了一定的压力。虽然新的财政体制规定,财政赤字不得再向银行透支和借款,从表面上看:财政赤字→向银行透支→银行增发货币→通货膨胀这一链条被切断了,但实际上由于国债中的相当部分将由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购买,并可用以向中央银行贴现,所以中央银行依然必须增发过量货币。我国目前四大专业银行改为商业银行后,短期内对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还不可能完全按市场原则掌握贷款,购买国债后,其资金缺口仍有可能倒逼央行多投放基础货币,通货膨胀的财政性因素并未杜绝。

3、外汇储备过高加大了抑制通胀的难度。1994年我国实行的外汇 体制改革,取消了外汇留成制度,实行了较为严格的结售汇制,并建立了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为了有效控制专业银行可能的投机行为,人民银行规定全国专业银行持有外汇总量不得超过9亿美元,这样因贸易顺 差、非贸易顺差、外国投资、外债净借入所形成的净流入外汇便只能向外汇指定银行结汇。我国货币政策当前仍以控制信贷规模为主,还没有建立起以基础货币为操作手段、流通中货币和利率为中间手段来实现稳定货币这一最终目标的货币政策体系。由于重视信贷规模,忽视基础货币,在外资大量流入和外汇收支大量结余的情况下,受银行间结售汇制和专业银行持有外汇限制的共同作用,人民银行成为结余外汇的唯一买家。随着外汇占款的急剧增加,控制货币过快增长将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还会引发资金的结构性矛盾,致使一些企业陷入资金不足的困境之中。而中央银行对于这一情况虽也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但在目前信贷规模制度下,中央银行不能因外汇储备增加所发生的“计划外”货币投入,而削减信贷规模的“计划内”货币投放。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取向选择是:

1、信贷政策:盘活贷款存款,提高资产质量。

当前国有企业资金紧张主要表现在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上,4 月末全国37万户工业企业应收帐款净额达到7086亿元,比上月末增加160 亿元,比年初增加700多亿元。除了体制变动和企业自身经营原因外, 专业银行对部分内销型企业资金供应不能及时到位,确实也是资金供应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去年以来我国内销型工业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与国内失业压力的加大,对内销企业贷款的过度控制容易导致经济的大幅波动,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因此,为了继续缓解确有效益和仍具有一定市场潜力的工业企业的资金需要,在维持信贷工作的控制总力度的同时,应当采取措施促使专业银行按照央行“区别对待、择优限劣、保证重点”的信贷原则,积极而又稳妥地适度增加对内销企业的贷款,把信贷工作的重点真正转移到“盘活贷款存量,提高资产质量”上来。1995年在总的信贷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进一步优化贷款的使用结构,适当压缩中长期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提高短期工业贷款的比重,同时利用各种手段促使企业限产、压库、促销、清理拖欠,这对于缓解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紧张状况,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无疑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利率政策:维持现行利率体系的基本稳定。 在我国目前高通货膨胀下,银行的:“负利率”状况的确十分严重。因此,国家决定自七月一日起适当调整银行贷款利率水平是及时必要的。但在分析利率水平是否合理这一问题时,我认为不仅要同通胀率相比较,还要同消费基金的增长幅度大小相联系。1994年我国通货膨胀尽管达到21.7%的历史高位,但居民货币收入的增长则更高达40%以上,这就充分表明,目前我国并非主要是利率水平过低,而是国民收入的超分配,导致高通货膨胀的产生,从而导致“负利率”的现实状况。事实上,我国目前银行储蓄定期存款利率平均水平已达到11.74%,这样高的利息率水平,不论从 我国历史上看,还是从国际上看,都是极少见的。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势头已有所收敛,社会资金流向格局已发生了符合宏观调控要求的变化,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且在国债大量发行之后,再度提高利率会加固“存款沉淀”效应,促使有大量存款的企业宁愿在银行吃高息,也不愿将存款投入营运;同时,在国有企业资金需求由紧张向缓解转化之机,再度提高利率会产生除资金紧缩外的“心理紧缩效应”,从而将会损害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

3、外汇政策:完善外汇管理体制,建立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 外汇储备大量增加虽然加大了外经工作的回旋余地,但巨额的外汇闲置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根据国际上外汇储备管理的一般经验,一国外汇储备总量应保持1:4的比例。1995年前三个月中国进口额约240亿美元,考虑到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对不强,前段时间外贸进口存在一定缺口,外贸出口创汇增幅也有可能下降,而且我国正值偿还外债高峰,港澳面临后过渡期等特殊因素,外汇储备应保持在400亿元左右。 为了避免外汇盈余转化为基础货币量的上升,中央银行应尽快停止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购买外汇,不再充当银行结售汇余额的被动吸纳者,逐步向通过市场操作维持合理外汇储备水平过渡,若银行持有外汇达到限额,可由专业银行向售汇企业发放“结汇证”,企业因而获得在二级市场上售汇的权利,有关部门批准用汇和企业用汇都要到外汇市场上用自有的人民币购买,从而减轻外汇储备变动对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的影响程度。

4、收入政策:加强财政和银行在个人收入分配政策上的协调。 当前消费基金增长过猛反映在货币上就是银行对个人现金支出增长过快。今年1—5月份银行工资性现金支出累计达5358 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5.77%,明显超过了经济发展和效益提高的速度。与此同时, 收入分配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城镇与农村、沿海与内地、流通部门与生产企业、经营者与职工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为了抑制这种倾向,银行加强了对现金的管理,严格控制信贷规模,但这些毕竟都是事后的监督或间接的控制,财政在这方面的作用比银行更直接更有力。近年来个人收入水平差距扩大,高收入阶层主要分布在私营、三资企业等非国有单位,财政可以通过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调节过高的个人收入,将不合理需求转变为合理需求,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共同作用将会加大对收入总量和收入结构的调控力度。

标签:;  ;  ;  ;  ;  ;  ;  ;  ;  ;  ;  ;  ;  

当前我国金融运行趋势与货币政策取向分析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