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结构与财务(金融)危机

融资结构与财务(金融)危机

陈洪波[1]2002年在《融资结构与财务(金融)危机》文中指出英文中的“financial crises”可以理解为宏观层面的金融危机或微观层面的财务危机,但让人感兴趣的是这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讨论大多来自宏观经济的视觉,对造成危机的原因分析也大多集中在政府的金融政策失误,如银企关系的混乱,资本项目的过早开放,外债负担过重等等,而对造成危机的微观原因讨论较少。本文主要致力于探讨融资结构与企业财务危机和宏观金融危机之间的联系性,寻求造成宏观金融危机的微观原因,或者由微观财务危机导致宏观金融危机的过程。本文主要从企业的融资结构的角度出发,探讨企业的最优负债总量和最佳债务期限结构(即长短期债务的搭配)以及偏离优化融资结构对企业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企业的融资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外在的宏观经济条件和企业内部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企业存在优化的融资结构,对优化融资结构的严重偏离,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而该现象在经济社会中普遍存在时,会造成金融风险的积累,传递和危机的爆发。本文立足于理论与现实,为企业财务危机和宏观金融危机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角度和视野,尤其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微观原因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具有独特的创新意义。 《第一章:融资结构概论》首先辨别融资结构的概念,然后探讨债务的本质和经济功能以及企业债务融资的基本动机;融资结构的合理安排可以有效减少代理成本,最后探讨融资结构变化的信息意义。 《第二章:融资结构文献回顾》回顾了关于融资结构理论的经典文献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第叁章:优化融资结构模型》首先从理论上推导了优化融资结构的存在,讨论了影响融资结构的一些制度性因素:如税收,破产法,银企关系,所有权和控制权等因素对融资结构的影响,并通过一些实证的方法进行检验。 《第四章:融资结构和财务危机》认为偏离优化融资结构会导致财务危机。财务危机的研究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选择中国上市公司的样本,用5个财务指标构建多变量模型,最后的实证模型有较好辨别效果。 《第五章:融资结构与宏观经济》研究公司融资结构对宏观经济的作用。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仍存在优化的融资结构。偏离优化融资结构会对宏观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本文的模型解释了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企业普遍偏离优化融资结构的原因及自我强化机制。 《第六章:融资结构与金融危机》研究开放条件下融资结构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首先分析不同负债方式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然后讨论资产价格下跌先导型、银企关系混乱型、本币贬值先导型叁种危机的风险生成传导机制。企业偏离优化融资结构是发生金融危机的基础性内部因素。最后运用不对称信息理论对金融危机爆发进行了解释。 《第七章:对韩国金融危机的思考》对韩国金融危机的微观原因进行分析,然后讨论应对财务(金融)危机的长期、中期、短期政策措施。 本文的研究注重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既探讨融资结构与企业财务危机的关系,也探讨了融资结构与宏观金融危机的关系。研究的角度包括微观企业层面和宏观金融层面、封闭的经济体系和开放的经济体系。它在研究方法上既借鉴了会计学的某些理论或技巧,又较多的考虑了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行为分析。尽管金融危机不完全是由偏离优化融资结构引起的,但本文解释了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重视和关注融资结构,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或宏观经济的调控,对财务危机或金融危机的防范和治理,都是必要和有益的。

崔丰慧[2]2017年在《经济波动、货币政策与企业融投资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主体是整个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单元,宏观经济里的经济产出即来源于各企业产出的加总。企业行为变化的加总结果即是宏观经济的总体变现。企业行为反过来也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诸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调控的是否有效,最终体现为企业的行为表现。可以说企业的行为动机和结果与政策调控的行为动机和结果是互为因果的动态博弈,因此而形成的无限反馈循环机制最终导致了宏观经济循环往复的周期性变化。从企业融资行为的视角来看,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会导致利率上升和抵押品价值下降,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这对于处于财务困境的企业而言将雪上加霜。当经济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财务困难的企业反而可以充分享受更高的财务杠杆利益。显然,经济波动和货币政策调整会放大融资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使企业面临更强烈的系统性风险。当然企业超常规的融资举措本身也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国际清算银行在2016年的一个报告中提出,世界大多数国家正处于宏观经济的“风险叁角”即,生产率不断下降,杠杆率不断上升和宏观经济政策空间的明显收缩。对于中国来说这些问题表现的尤其突出。“货币超发”和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并行的难题,资金“热”和经济“冷”是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显着特征。宏观统计数据显示,这些问题不但没有显着解决而且有加速的趋势。2012年-2016年,中国金融资产的扩张速度和幅度令人侧目,以M2/GDP为代表的货币化程度从174%跃升至203%,货币扩张速度较GDP增长速度年均高出5.8%。金融业占GDP的比例从2012年的6%,上升至8%,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从33%下降至30%。更为严重的是,在政策力度不断加强的背景下,2016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却出现了断崖式下跌,投资增速一路下滑引发广泛关注。而对于政策效果的评估,中央银行的统计数据与研究机构的数据出现了较大的偏差。例如,针对农户和小微企业的信贷可得水平,中央银行认为达到80%以上,而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团队对信贷难问题的研究显示只有30%左右。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背离,货币当局与研究机构的判断偏差,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和挑战。我们不禁要问,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及其传导过程中是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本文以2000年-2015年我国最新的一轮经济周期为研究背景,以“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调整——企业融资行为——企业投资行为——微观行为的宏观反馈”为主要研究路径。在经济周期理论、货币政策理论和公司金融理论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持下,对经济波动、货币政策与企业行为叁个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影响机制及其主要传导渠道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研究中我们对以下几个命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和检验。(1)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整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2)不同的资金来源在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机制中发挥的作用不同。(3)内部融资及其他资金的替代作用会导致债务融资周期性变化的不确定性。(4)内部融资及其他资金的替代作用会放大货币政策基于信贷渠道的影响效应。本文共包括四大部分,八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研究基础,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组成。第一章绪论重点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界定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等内容。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部分对本文所涉及到的公司金融、经济周期以及货币政策等领域的主要理论进行了简要概括和介绍,对各自领域的主要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和评述。目的是对错综交叉的学科理论和研究结论进行脉络梳理和综合比较,对本文的理论背景和思想源泉进行必要的交代,突出本文的创新所在。第叁章作为独立的一部分主要是阐述本文研究的现实背景。通过经济周期阶段的界定对本文的研究区间进行了限定。对研究期间内中国宏观经济的主要表现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必要评述,与此同时对后文所要用到的一些宏观变量也进行了必要的阐述和说明。第叁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和核心内容由第四章至第七章四个章节的内容组成。这四章内容承前启后、相互验证、密不可分。其中,第四章重点考察了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调整对企业融资规模、结构及其成本变化的影响。以第四章的研究结论为基础,第五章对货币政策基于融资渠道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和传导效率进行了分析和检验。第六章将金融危机作为本轮经济周期的一个特殊时期,重点检验了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冲击效果,影响渠道,以及期间货币当局所采取的一些超常规的货币政策的效果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七章则是从宏观变量和数据出发在对前面几章的结论进行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融资结构在货币政策传导和效应发挥中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作用。第八章作为本文研究的第四部分,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局限,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含以下叁个方面:(1)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整会影响企业融资行为,而且对于不同的资金来源结构产生的影响效果不同。企业融资行为总体来看是顺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增长企业内部融资和债务融资均会增加。企业融资同时具有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在经济上行期企业投资对内部融资的依赖度下降,债务融资规模上升,经济下行期则反之。企业债务融资的周期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期限结构的变化,流动性负债顺经济周期,长期负债逆经济周期。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行为也会产生显着的影响。扩张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企业内部融资显着下降,企业经营负债和长期金融负债显着增加,与此同时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也会显着降低。(2)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整影响企业投资的多渠道性和复杂性。经济波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差异,即经济上行期时的企业投资支出显着大于经济下行期。从传导渠道去看,经济波动主要通过内部融资、债务融资(主要是长期金融负债)和融资成本发挥作用。货币政策的影响效果及其渠道较为复杂,货币供应量与企业投资支出正相关,信贷规模、市场利率与企业投资支出负相关。货币供应量主要通过影响企业长期负债发挥作用,信贷规模主要通过影响企业经营负债发挥作用,市场利率的传导渠道不明显。来自宏观和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结果还表明,自筹资金会放大货币政策基于信贷渠道的影响作用。(3)金融危机特殊时期货币政策的影响作用有限。金融危机作为外部冲击首先通过资金供给渠道,随后转变为外部需求渠道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支出发挥了负面的影响作用。金融危机主要通过影响企业现金持有、长期负债特别是长期金融负债影响企业投资支出。来自上市公司层面的证据显示,金融危机期间中央银行超常规的信贷刺激计划对于增加企业投资支出是无效的。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1)研究视角和框架体系创新。本文的研究框架更具更综合性和一般性,研究视角更加广泛。研究中以经济波动为背景,以金融为纽带,以企业的融、投资行为作为微观切入点,以货币政策调整作为宏观切入点,结合经济周期理论,企业融投资理论、金融加速器理论,将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调整与企业投资行为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内进行分析和探讨。(2)既有研究中针对货币政策效果及其传导机制的分析通常忽略了内部融资在其中的影响作用。本文在“金融加速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内部融资的IS-LM模型,提出和证明了两个新的命题并利用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一个命题,内部融资的替代性导致外部融资周期性变化的不确定性。第二个命题,内部融资在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中的具有政策加强作用。(3)相关概念的细化和多层推进的实证研究设计。本文对债务融资概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划分和界定。本文进一步将企业负债按照负债来源和用途划分为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按照期限结构将企业负债划分为流动性负债和长期负债。通过这些划分我们对货币政策基于债务融资渠道的传导机制和效率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检验和分析。

李俊德[3]2014年在《建构中小企业优质融资环境研究》文中认为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均是国民经济最活跃的主体,不仅其户数占全体企业户数均逾九成五,且提供约叁分之二就业岗位机会,且孵育未来大企业、促进经济成长、增进社会安定与维护社会公平的作用,对经济社会稳定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金融界、及企业界进行广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生产模式更加灵活,在促进就业、打破垄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在稳定与刺激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重新审视,经济实践推动了理论的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理论逐步形成。尽管中小企业发展理论日臻完善,近几年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商业银行也努力尝试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越发明显,「融资难」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之道在于营造中小企业优质融资环境,亦即进行金融制度的创新,即建立金融制度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匹配的完整金融制度。另中小企业之所以融资困难之最重要原因在于其经营体质薄弱,面对外在环境恶化之抵抗力相对较差,金融机构即认为中小企业是贷款风险较大的一群。因此须进行扎根建设—强化中小企业健全体质,着手改造中小企业经营体质,将会改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刻板印象,也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之最佳保证,包括中小企业应不断充实自我提升、完善中小企业经营所需各功能协助之服务机构、建构中小企业辅导服务网络等。因此,如何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建构优质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与制度,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之问题是本论文之研究目的。惟本论文内涵精髓贵在实践,尤其在扎根建设—强化中小企业健全体质方面,可选择适当试点落实实践,相信可使我国中小企业有焕然一新的气象。

王剑[4]2013年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构成了迄今为止仍在继续的巨大伤害。为了尽快从危机中迅速恢复,并在未来世界经济竞争新格局中处于领先地位,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亦不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此次金融危机发生正值我国叁十年传统经济发展急待转型之时,“金融危机”、“经济转型”与“中等收入陷阱”叁者迭加之痛更加急切地促使我国制定新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为此,我国已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同日,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再次明确了未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任务。2012年7月20日,我国政府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就发展目标明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对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就业等带动作用明显提高。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在此基础上,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具有前瞻性、跨学科跨产业的交叉复杂性、级数成长性、发展持续性等特征,目前存在许多崭新的课题有待深入系统地进行研究。而其中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如何通过金融体制及模式的创新健康高效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诚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宏观规划指导,而且需要金融资源的具体支持。但是,我国现行金融体制和融资模式是建立在30年传统产业发展基础上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滞后性、不匹配性以及创新不足等特征,因此,如何构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融资体制和融资模式是理论界和实践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学术界较多地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发展模式及政策框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但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尚且不足。拙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及其相应的融资理论阐释为启点,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的国际比较,反观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融资现状,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较为系统地构建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适应的融资模式体系,特别是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风险特征和财务金融属性,对优先股及其组合产品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具体而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指出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梳理的基础上导出了本文选题的依据和方向,从而进一步概括了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最后总结出本文研究的主要贡献以及存在的不足;第2章主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融资理论阐述,笔者首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加以界定,接着对相关融资模式(市场主导型与政府主导型)理论进行比较分析,进而阐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融资模式相互影响机理;第3章主要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美国、日本和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并通过对这叁个典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的比较,获得一些有意义的启示;第4章首先介绍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在阐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财务金融属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融资来源,并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效率,最后通过对我国金融体制的分析,指出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错配问题,以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模式存在错配;第5章主要从宏观层面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的创新路径,如设立政府先导基金、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创新债券融资模式、多角度探索VC/PE模式的创新、推行优先股制度、探索多种融资模式风险分担机制等;第6章通过个案研究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创新进行了探讨,选择对阿里巴巴发展历程中所采取的融资模式进行分析,总结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融资模式选择中所应汲取的经验教训;第7章为本文的总结部分,通过对本文研究结论的归纳概括,进一步指出笔者未来应继续努力研究的方向。

江卉[5]2012年在《财务弹性对投资支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财务弹性是公司及时调动财务资源以便预防和利用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管理者高度关注企业的财务弹性,保持财务弹性可以避免因投资不足产生的成本,更重要的是拥有财务弹性的公司在危机中受到的影响较小。财务弹性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财务决策,而且是资本结构理论中缺失的重要链接。考虑了财务弹性价值后的优序融资理论和权衡理论更能经得起实证数据的检验。财务弹性作为融资结构重要的影响因素,与企业投资支出行为密切相关。论文旨在研究不同财务弹性其公司投资支出行为的差异,实证检验财务弹性发挥的经济效果。首先,本文阐述了与财务弹性和投资支出相关的理论,并就财务弹性的获取方式和测度方法进行了归纳,提出本文财务弹性的测度方法,即现金持有量和财务杠杆的多指标结合法。然后分别对财务弹性和投资支出进行行业及时序特征分析。论文的核心是,运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财务弹性对投资支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金融危机下财务弹性对投资支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的财务弹性与投资支出成正相关关系。投资支出对现金弹性的依赖较小,对负债融资弹性依赖较大。与正常经营时期相比,危机时期下财务弹性对投资支出的影响更显着。在危机时期,公司倾向于使用负债融资弹性进行融资,促进投资支出。本文研究表明财务弹性也是我国企业投融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危机时期企业储备财务弹性对投资支出有重要意义。

王志伟[6]2004年在《财务困境及其与资本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金融学的研究对象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不断转换,在金融市场发展的初期,由于财富积累较少,金融市场呈现为买方市场,资金的供给者—各类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处于主导地位,金融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也表现为货币理论和政策、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等。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财富积累的增加,金融市场也开始向普通商品市场一样成为一个买方市场(资金的需求者公司等市场参与者占据主导地位),这一阶段的金融学研究重点又开始转向金融市场、财务金融、资产定价等方面。 虽然财务金融从 1950 年代以来一直是金融学研究的热点,但财务困境确是财务金融领域中相对生僻的课题。对于财务困境研究的文献倒也并非完全鲜见,笔者在正文中的文献综述中作了比较完整的整理。金融学家们在这个领域方面莫衷一是:不仅对于财务困境的定义、成因并无统一的看法,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财务困境理论。相对而言,大量的研究财务困境的学术论文集中于财务困境的预测方面,并且基本上都是使用公司的财务指标来进行估计。姑且不论财务指标本身就是财务困境的表现,用事后的表现来预测财务困境本身是否在逻辑上存在矛盾,就是财务指标往往也存在披露时间上一定的滞后性。本文独辟蹊径,从财务困境发生的内在因素出发,考虑资本结构、治理结构这两个影响公司本质特征的指标与财务困境的发生与否的内在联系。 资本结构是财务金融领域中最古老、最重要也是研究最广泛的课题之一,20 世纪 50 年代 Miller 和 Modigliani 所创立的 MM 理论的近半个世纪以来,以MM 理论为研究的基础,资本结构理论不断推陈出新,异彩纷呈。20 世纪 70 年代后,以产权理论、代理理论及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核心的新资本结构理论出现,突破了 MM 定理研究框架的束缚,开拓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本文从资本结构对财务困境的影响角度来分析资本结构和财务困境的内在联系,既引用了前人研究的丰富成果,又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发展了资本结构的研究。 西方经济学界对公司治理问题的关注可以一直追溯到 Adam Smith(1776),而 Berle 和 Means(1932)在其《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观点。公司治理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经济学文献中的时间是在,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英国经济学家 Bob Tricker 在 1984 年出版的《公司治理结构》一书中,首先论述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学界的观点也是不一而足。但是目前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在全球都成为热点。本文从治理结构对财务困境的影响角度来分析治理结构和财务困境的内在联系,既引用了前人研究的丰富成果,又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发展了 I<WP=4>财务困境及其与资本结构、治理结构的关系 摘要治理结构的研究。本文从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财务困境及其相关关系。本文的内容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对象、目的、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回顾、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是财务困境概论;第叁章分析影响财务困境的内在因素之一:资本结构,根据金融学界关于资本结构对财务困境的有无影响分类阐述了各个理论流派;第四章是关于影响财务困境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公司治理结构的分析;第五章根据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之间存在的决定和影响关系对两者进行了分析,主要关注与资本结构对治理结构的决定作用;第六章开始转入对中国的分析,讨论了我国公司(企业)的资本结构、治理结构以及和财务困境的关系;第七章专注于对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财务困境一族进行分析:ST公司进行分析,运用了 Logit 模型分析了 ST 公司和资本结构、治理结构的相关关系。挑选了 158 个 ST 公司和 158 个可比正常公司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和治理结构存在相关关系。最后一部分为结束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陈磊[7]2012年在《基于不完全契约的表外融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表外融资的内涵和外延相当丰富,可表现为租赁、回购、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实体、衍生金融工具、或有负债等具体手段的单一或综合运用。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与表外融资相关的金融产品或交易设计更为繁杂。由于表外融资活动的经济实质与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会计准则的相对滞后性使其未能得以恰当的确认和计量,从而降低了财务报告透明度,增加了监管难度,掩盖了潜在风险。正因如此,表外融资逐渐成为诱发财务舞弊和金融风险的重要根源。在短短十余年间,无论是安然或雷曼等个别事件,还是源于美国次贷市场的金融危机均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这一点。近年来,我国的表外融资也迅猛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学术界和监管部门有必要未雨绸缪,深入系统地研究表外融资的理论背景、动因、表现形式和变化规律,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理念,面对客观存在目.不断发展的表外融资活动,强化规范与引导措施的前瞻性,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这正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本文从不完全契约理论入手,介绍了相关会计准则及其不完全性,分析了企业从事表外融资的动因,然后以美国金融市场为例重点探讨表外融资活动出创新到失控的过程。本文共分为八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全文的基础。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表外融资及相关界定、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主要贡献等。第二章在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基础上,搭建由“会计准则-管理者动机-融资方式”叁个契约层次构成的基本分析框架,作为全文的整体逻辑链。第叁章展示了表外融资的相关会计准则及其“缺口”'。本章以FASB和IASC/IASB为例,依次介绍了租赁、非合并权益投资、金融资产转移、衍生金融工具等相关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分析了各类会计准则在表外影响方面的“缺口”所在,并剖析了会计准则存在“缺口”的客观必然性。第四章分析了表外融资的管理者动机。本章首先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经济博弈模型,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会计准则“缺口”将诱致管理者采用表外融资以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进一步地,基于股东、债权人和管理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分析表外融资的主、客观动因。本章认为,在主观动因上,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报酬契约的“逆向激励”效应使得管理者具有利用会计准则“缺口”的动机;在客观动因上,由债权契约的不完全性所导致的资产替代效应和债权人财富转移,是管理者采取超出债权人风险偏好的冒险行为的收益来源。基于此,本章认为,改进薪酬激励机制和强化债权人保护是规范表外融资的两个重要环节。第五章和第六章则属于基本分析框架的第叁层次:融资方式。第五章研究了金融创新背景下的表外融资及其扩散,着重介绍了约束诱导和管制规避两种金融创新理论,并剖析了几种典型的创新性表外融资,最后,实证分析了若干因素对银行表外业务扩散的影响。第六章以美国金融市场为例,描述了影子银行体系如何在短期内迅速发展、繁荣和失控,形成一个平行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和游离于传统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庞大的金融体系,借此清晰地展示表外融资如何在影子银行体系中创新、发展和失控,并最终异化为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第七章是关于雷曼“回购105”交易的案例分析。沿用本文的基本分析框架,本章在解读Valukas报告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回购交易及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然后分析了“净收入驱动型薪酬机制”如何对雷曼管理者产生“逆向激励”,最后分析了“回购105”的交易结构和交易设计以及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第八章是政策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本章简要介绍了我国表外融资的现状和特征,并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表外融资的整体思路和若干政策建议。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综合各章的研究,本文认为,规范表外融资的整体思路,应是从会计准则、公司治理和金融监管等多个方面同时入手,建立一种“立体化”的政策框架,即,完善会计准则,改进公司治理,协调推进融资方式的创新与监管,叁管齐下,不可偏废。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丰富了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扩展了表外融资的研究角度。

王东静[8]2007年在《中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我国一些大型集团公司深陷财务危机而不能自拔的事件,使得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上市公司长期以来债务融资中短期负债占居主导地位,约占总负债的86%,而发达国家如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的公司短期债务比例约为40%、43%、53%和28%。那么,我国这种短期债务主导型的债务期限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它会造成什么后果,优化对策是什么,这些是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针对该课题,国内已积累了一些相关文献,但是这些文献的研究焦点集中在公司自身特点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上,而对于行业条件、宏观制度环境与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关系的研究甚少,对债务期限结构可能造成的后果几乎没有涉及。本文则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短期债务主导型债务期限结构的成因、后果及优化对策。本文的工作对我国的债务管理理论研究、监管机构的政策制定、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不但可以为企业经营者进行债务融资决策提供较好的理论依据,也可以为债权人或外部投资者提供合理判断企业偿付能力和投资价值的参考标准,它还可以为监管者监控由企业偿付危机带来的金融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从公司自身特点、行业条件、宏观制度环境叁个递进层面分别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并综合叁个层面的实证结果总结出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成因的结论;其次,根据文献研究,着重从违约风险和投资效率两方面探讨了债务期限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延伸讨论了短期债务主导型债务期限结构对金融系统安全所可能造成的后果;最后,提出了债务期限结构的优化对策建议。全文的研究就是在这叁个层次上展开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个层次(第二、叁章):主要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短期债务主导型债务期限结构的成因。实证结果表明:公司自身特点、行业条件及宏观制度环境对我国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都有影响,上市公司短期债务比例偏高的状况是公司和债权人的博弈结果,是对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债券市场不发达、破产机制不完善等宏观环境的反应。具体讲:(1)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与盈利能力、负债比率、公司规模正相关,而与成长性负相关,这符合代理成本假说的理论预期,表明了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法律环境下,缓解债务人与债权人的代理冲突是公司债务期限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当债权人预期在现有的宏观环境下资金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或者是债务人认为举借长期债务的代理成本较高时,缩短债务期限对双方来说则是降低融资成本和信贷风险的有效手段。因此,我国公司短期债务比例偏高是企业和债权人在目前宏观环境下的博弈结果。(2)我国公司短期债务比例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度负相关,而与行业需求、成本的变动正相关,反映了在目前融资环境下,公司利用长期债务参与市场竞争的条件和意识还不足,较多的短期债务被使用以满足资金流动性需求。(3)实证结果证实了利率决定机制、利率期限结构、通货膨胀、法律制度等宏观变量对公司融资行为确有显着影响,发达而完善的经济、法律体系有利于公司获得长期债务资金,优化债务期限结构。第二个层次(第四、五章):主要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短期债务比例过高对公司违约风险、投资效率乃至金融系统安全所可能带来的后果。本文利用复合期权理论构建模型,通过数据模拟和实证检验,得到结论:在资产风险水平、负债比率等因素一定的情况下,短期债务比例与违约概率呈类U形关系,即基于风险规避角度的最优债务期限结构是存在的。我国公司短期债务比例普遍过高,处于U形关系图右半边的递增部分,继续提高短期债务比例会使公司的违约概率进一步增加,从而引发银行坏账增加、社会信用体系脆弱等连锁反应。接着,本文利用“或有债权”分析法构建了债务期限结构与投资效率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数据模拟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投资非效率程度与短期债务比例呈类U形关系,即债务期限结构较为均衡时,投资非效率程度较低;债务期限结构与投资效率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它们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项目风险水平。具体到我国上市公司而言,短期债务比例与投资非效率程度正相关,较高的短期债务比例会引起较大的投资扭曲;短期债务主导型债务期限结构使得公司在面对较高和中等风险项目时表现出过度投资倾向,而面对低风险项目,则表现出投资不足倾向。因此,目前我国公司债务期限结构是不合理的。在微观层面上,它加大了公司的财务风险,扭曲了公司的投资行为,降低了公司价值;在宏观层面上,它弱化了金融信用体系,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易引起经济金融危机。第叁个层次(第六章):主要讨论了优化我国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政策建议。政府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融资租赁市场,使公司拥有更为便利的长期债务资金的融资渠道;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为债务合理定价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公司法》、《破产法》的相关内容,建立有限责任例外制度、债权人自治制度和从属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从而有效保护债权人权益;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督促公司在董事会下设立债务决策委员会,提高公司进行债务期限结构管理的意识和决策水平。本文的主要创新如下:1.构建了短期债务比例与违约风险关系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二者呈类U形关系的结论。大部分相关文献研究的是债务期限与违约风险的关系,它们或者指出长期债务的违约概率大,或者指出短期债务的违约概率大,但是在现实中,公司债务通常不是由单一性质的长期或短期债务组成,而是由长、短期债务共同构成的,因此研究债务结构比例与企业违约风险的关系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创造性工作表现在:利用期权理论构建了短期债务比例与违约风险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数据模拟得出公司短期债务比例与违约风险呈类U形关系的结论;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揭示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短期债务比例过高的状况蕴含着较大违约风险。2.构建了短期债务比例与投资效率关系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二者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项目风险水平以及投资非效率程度与短期债务比例呈类U形关系的结论。现有的相关文献多数研究的是资本结构与投资效率的关系,对债务期限结构与投资效率关系的研究甚少。本文创造性工作表现在:利用“或有债权”分析法构建了短期债务比例与投资效率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数据模拟得出结论:债务期限结构与投资效率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它们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项目风险水平,而投资非效率程度与短期债务比例呈类U形关系;利用动态自回归模型对投资效率变量进行度量,检验了其与债务期限结构的关系,证明了我国公司短期债务主导型债务期限结构易引起较大的投资扭曲。3.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公司融资行为有显着影响。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受到了学者、官员、企业家们的多方关注,但是目前的讨论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没有用实证的方法来揭示我国利率市场化前后企业融资行为的变化。本文创造性工作表现在:运用协方差分析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在利率市场化前后的负债比率和债务期限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有显着影响。

晏文胜[9]2004年在《创业融资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企业融资理论、企业成长周期理论与自组织理论以及创业企业融资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针对我国创业企业融资的实践,借鉴美国与世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创业融资的经验,研究了创业融资的运行机理,提出了促进创业融资的对策。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与企业融资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详细地回顾了企业融资理论的发展历程,探析了“人性不耐-投资机会”与融资/资本结构理论,阐述了创业企业成长的相关理论,如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生命周期模型、企业自组织理论;同时还论述了创业企业融资的相关理论,如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创业融资市场的“双缺口”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紧接着剖析了创业、创业企业、融资等概念,对融资结构、融资成本与融资风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创业融资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创业融资的特征、创业融资的来源。最后提出了创业融资效率与创业融资能力等概念,以及对如何提高创业融资效率和创业融资能力进行了分析。论文分析了影响创业企业融资行为的基本因素、创业融资的内在与外在动机及融资偏好,对影响融资行为的各种融资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比较,提出了融资成本的计算方法。论证了创业融资与企业治理结构的相互关联和影响问题,并对创业企业融资能力的培育与评价提出了构想。从创业企业的角度,诠释了创业融资风险的概念、主要类型,分析了创业融资风险的特征和影响融资风险的因素,提出了融资风险的识别与度量方法,着重分析了创业企业融资风险的特点与成因及融资风险的控制方法。在对创业融资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创业企业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风险与融资需求特征,以及我国创业企业的融资结构,并与美国创业融资结构进行了对比。 中国创业企业融资存在诸多问题,如创业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的网络、资源受到局限;创业企业信息的拥有量少,成长的不确定性高;创业企业对技术、生产、市场方面的信息、知识掌握不足,在竞争中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中的不利位置,其融资方式和决策受到更多的约束;创业融资过程中缺乏最优的融资决策策略。我国在创业管理尤其是在创业融资研究与推广应用方面力度不够,创业企业的融资缺乏理论参照和方法论指导;创业企业风险与日俱增,导致创业融资的风险随之加大,创业企业的风险管理亟待提高。企业生命周期日益缩短,技术竞争、市场竞争的日益国际化,创业企业面临的是日益复杂多变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生存环境,创业企业具有较高的技术风险、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创业企业在创业阶段综合实力弱,风险承受能力有限。在此融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创业企业融资的内生、外生障碍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对创业融资中存在的障碍从供给与需求矛盾、投资者与创业者的角度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强调了创业融资中金融创新的必要性,融资主体进行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建立创业融资体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分析了关系融资、创业投资、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对解决拓展我国创业企业融资渠道的意义,并着重提到融资制度创新对扩大创业企业融资渠道的现实推动作用,融资制度创新的包括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等的建立的重要性。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扩大创业融资的路径及推进对策,一是提出了创业融资中的内部对策,包括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自我发展、创业企业融资能力与融资效率的提升、信用的提高与信息的透明化以及创业企业家素质的提高:二是引导创业融资行为的外部对策,包括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创业投资事业、培育创业融资环境,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管理。 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性的阐述,归纳了主要的创新点,并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创业融资,融资结构,融资风险,融资成本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周孝坤[10]2007年在《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积极发展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加强企业债券市场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对成熟企业债券市场的研究较多,对新兴企业债券市场的关注不够。成熟企业债券市场的经验固然值得借鉴,但新兴企业债券市场的经验教训也不容忽视。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新兴企业债券市场中走在了前面。中国企业债券市场也是一个新兴企业债券市场,既有特殊的发展规律和特征,同时又和其他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有诸多相似的发展环境和运行轨迹,这些先行一步的新兴企业债券市场的经验教训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无疑有更贴近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值得研究。本文选取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资本市场效率理论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资本结构理论,分别从宏观制度环境、市场微观结构以及企业微观叁个层面研究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力求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探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建设、市场微观和企业微观叁个层面提出发展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导论。本章是全文的总括性说明,主要概述选题背景和意义,界定本文所使用的主要概念,梳理及述评国内外与企业债券市场相关的文献和研究现状,阐明本文的研究角度、思路、结构安排、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和后续研究方向。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构建了一个企业债券市场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首先梳理了制度和制度变迁理论、资本市场效率理论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资本结构理论,然后将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联系企业债券市场实际,构建了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第叁章是运用制度和制度变迁理论研究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的制度环境。在简要介绍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概况之后,本章首先分析了金融法律制度、融资制度等正式制度对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的影响,然后分析了东亚儒家文化、储蓄偏好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对企业融资方式及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影响,最后考察了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制度移植的绩效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本章得出的结论是:1、完善合理的正式制度是企业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前提。金融法律制度等正式制度供给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尽管东亚各新兴市场经济体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本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但是,由于制度的“路径依赖”问题,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制度环境的改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虽然非正式制度不会对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不容否认的是,东亚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储蓄偏好习惯等非正式制度或多或少地会对社会经济、企业和个人投融资行为产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进而对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3、东亚部分新兴企业债券市场对成熟企业债券市场制度的移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制度移植不彻底、实施机制薄弱、移植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及制度环境的不适等原因,使某些移植过来的制度实施效果远没有在成熟企业债券市场那么好。第四章是运用资本市场效率理论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在效率的框架下研究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微观结构对企业债券市场功能实现的影响。本章从企业债券品种结构、市场主体结构、市场组织结构等几个方面对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微观结构效率进行了重点分析。研究发现,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市场结构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改善本国的资本配置和投融资体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东亚各新兴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仍然很不成熟,债券品种简单、市场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主体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尽合理,交易机制、价格机制等不够成熟,结构效率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运行效率和配置效率,使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第五章是运用资本结构理论研究企业这一微观主体及其融资行为与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之间的关系。本章首先分析了企业融资结构与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了东亚家族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对企业债券融资的影响。本章得出的两个结论是:第一,企业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与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为企业债券市场的初始发展状态为企业融资方式选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企业对债券融资方式的态度会影响企业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发展滞后,目前也还很不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对债券融资方式的利用,而企业对债券融资的冷落又反过来加剧了企业债券市场的萎缩。第二,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在较长时期内发展缓慢,从微观角度来说,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以家族控制为特征的公司治理结构有较大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为保持企业控制权,排斥股权融资,融资渠道狭窄,规模有限,难以形成大量信誉好、资产规模大的企业债券发行主体基础。2、东亚企业股权高度集中于创业者家族,大企业对银行贷款融资过度依赖,广大中小企业又不具备发债能力,使企业债券供给有限,这从供给方面抑制了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总之,东亚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以家族控制为特征的公司治理结构对本国企业融资模式和企业发展有着较大影响,进而对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第六章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和最终目的:将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经验教训与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发展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建议。在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经验教训的研究基础上,本章分别从优化制度环境、改进市场微观结构、塑造良好的企业债券发行主体叁个层次提出了完善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对策建议。本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第一,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作为一种由不成熟企业债券市场向成熟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中间阶段,将其独立出来进行系统性的专门研究,这是一种研究方法的创新。第二,本文结合新制度经济学中与企业债券市场相关的制度和制度变迁理论、资本市场效率理论、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构建了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理论分析的基本构架。第叁,本文采用了从宏观制度——市场微观结构——企业微观主体的新思路对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进行逐步深入、系统性地研究。第四,本文尝试性地探讨了东亚儒家文化传统、储蓄偏好等非正式制度对企业融资方式及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影响。并且认为,虽然非正式制度不会对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不容否认的是,东亚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储蓄偏好习惯等非正式制度或多或少地会对社会经济、企业和个人投融资行为产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进而对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五,本文对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制度移植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认为,东亚部分新兴企业债券市场对成熟企业债券市场制度的移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制度移植不彻底、实施机制薄弱、移植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及制度环境的不适等原因,使某些移植过来的制度实施效果远没有在成熟企业债券市场那么好。第六,本文使用面板数据和横截面数据,采用混合最小二乘回归、横截面回归等技术对影响中国、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宏观和微观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公司债务期限结构不仅与公司特征因素高度相关,而且也与国家制度和经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债务期限结构是公司特征因素和国家制度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下的综合财务决策。发行债券融资是企业债务融资的组成部分,影响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因素很大程度上也是影响企业债券期限结构的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资本市场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逐步向境外发行人及投资者开放境内债券市场将是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融入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的必然选择。因此,还可以站在开放的视角研究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这可以作为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之一。2、还可以进一步加强数理模型的建立和数据收集,对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企业债券定价进行更深入的定量研究。

参考文献:

[1]. 融资结构与财务(金融)危机[D]. 陈洪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2]. 经济波动、货币政策与企业融投资行为研究[D]. 崔丰慧. 东北财经大学. 2017

[3]. 建构中小企业优质融资环境研究[D]. 李俊德.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4].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研究[D]. 王剑. 苏州大学. 2013

[5]. 财务弹性对投资支出的影响研究[D]. 江卉. 中南大学. 2012

[6]. 财务困境及其与资本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D]. 王志伟. 复旦大学. 2004

[7]. 基于不完全契约的表外融资研究[D]. 陈磊.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8]. 中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研究[D]. 王东静.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9]. 创业融资的机理研究[D]. 晏文胜.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10]. 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研究[D]. 周孝坤. 四川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融资结构与财务(金融)危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