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对内地经济发展影响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变化研究_经济论文

香港对内地经济发展影响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变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经济发展论文,规律论文,内地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5)02—0055—06

引言

近20年来,香港这个最开放的国际自由港,以其活跃的多元经济体系和与内地血脉相连的紧密关系,对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1] 早在1993年,香港工商联发表的《香港廿一:展望香港经济十年走向》就明确提出,未来十年香港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是实现“双重经济角色”,一为“香港—国际”模式中的地区性商业中心角色;二为“香港—大陆”模式中的内地经济发展支援角色。1997年香港回归后,行政长官董建华又在《香港2001年施政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香港新世纪的发展定位为“背靠内地,面向全球”,作为我国一个主要城市和亚洲的国际都会,提供高增值的服务。

目前香港正在进行第三次经济转型,将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努力发展高增值产业上,并以“依托内地,全面加强与内地的经济合作”作为香港未来发展的基石。这将有利于减少香港经济过分依赖服务业、易受周边环境变化影响而出现剧烈波动,[2] 保证香港经济稳定发展,巩固香港国际经贸中心地位,大大推动香港与内地经济的进一步融合。[3] 此外,CEPA给予香港产品零关税的特别优惠,也将进一步扩大香港产品在内地的市场份额。[4] 据香港总商会预测,由零关税引致的价格降低,将使香港输往内地的货品增加多达1020亿港元。[5]

因此,利用综合指标评价来研究近20年香港对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香港对内地的影响是典型的点与面相互作用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考察香港对内地不同地区的影响及其变化,对于验证距离衰减规律的普遍性和完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6](P57) 还具有方法论方面的价值。

一、方法原理与数据处理

按照国际较通行的经济影响力的评价方法,[7] 选取“该省对港进口额、该省对港出口额、香港对该省的实际直接投资、该省接待港澳旅游人数”这四个最能反映经济影响力特征的指标,计算出香港对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综合作用力,进而计算出香港对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影响的人均作用力。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作用力:S[,i]=I[0.2][,i]×E[0.25][,i]×C[0.3][,i]×T[0.25][,i]

人均接收到的作用力,即影响力系数:A[,i]=S[,i]/P[,i]

I[,i]为该省对港进口额(万美元);E[,i]为该省对港出口额(万美元);C[,i]为香港实际对该省的直接投资(万美元);T[,i]为该省接待的港澳旅游人数(人)(严格说来,应使用接待香港游客数量,但因无单独的香港游客统计数字。澳门游客数量很小,不影响总体结论);P[,i]为该省的人数(万人)。

设D[,i]为该省到香港的距离,由于香港与内地的人流、物流主要通过铁路、航空。所以根据经验,取D[,i]=0.6×R[,i]+0.4×V[,i]作为加权距离,其中R[,i]省会城市到香港的铁路距离,V[,i]为航空距离。统计数据来源于各省近20年以来各年份的统计年鉴,铁路和航空距离分别来自主管部门。

二、影响强度及其分级、分类

(一)概况

表1 近20年香港对内地的影响力系数及其变化

1985年 1990年

1995年1997年

1999年2000年2002年 附:距离

京 6.1666 8.0141

40.9123

40.0044 45.7589

43.3375 68.2759

2196.8

津 5.3893 6.7374

42.4218

56.1231 45.8919

60.0022 65.3784

2288.6

冀 0.2082 0.5163

2.65383.0411

3.18852.3896

2.215 1984.4

晋 0.0859 0.2252

0.77661.0399

1.06821.3704

1.66342274.2

辽 1.1406 4.2427

10.2027

5.8416

5.82088.0000

11.4619

2818.6

吉 0.2841 0.7411

3.344 3.2926

2.13712.2622.63953103.2

黑 0.1609 0.5618

2.02733.5946

3.01253.4793.15123338.2

沪 14.1109 40.0495 122.2457 120.3667 91.3115

87.3638 119.3725 1689.8

苏 0.7277 2.5562

14.2571

15.403

16.6823

21.0382 33.1139

1826.4

浙 1.0837 2.8481

15.1804

14.7796 14.7625

16.2568 23.6903

1496.8

皖 0.1223 0.3006

2.22632.2623

1.51211.6251.85761281.2

闵 4.8196 9.9851

41.3018

53.5357 47.2311

43.3997 48.8024

948.8

赣 0.2074 0.3996

1.49972.2623

1.79922.0973.8715935.4

鲁 0.3237 1.2077

5.86366.7513

6.20957.2717

8.98072012.2

豫 0.4394 0.5913

1.71652.3988

1.58942.2392

2.60311685.6

鄂 0.9404 2.0919

4.98978.0618

2.65893.4634

7.81381090.4

湘 0.2678 0.8558

3.246 3.0653.23153.8437

4.8171779.2

粤 73.1535 211.4619 357.7101 384.5022 363.5442 348.9483 423.2556 148.2

桂 0.851

4.8037

12.8967

13.6779 6.00926.8235

6.3696884

琼 4.3033 26.3553 90.7938

34.8911 25.1622

25.5534 26.974576

渝 0.1254 0.3234

1.84472.2866

1.43851.7376

2.28551915.4

川 0.1005 0.1711.28641.4321

1.517 1.9747

2.40542188.8

黔 0.0213 0.0510.19970.1031

0.18210.1849

0.43521558.8

滇 0.3162 0.7152

5.01614.8195

4.79115.0071

5.08911681.2

陕 0.3104 0.8168

2.98845.0251

2.17793.3316

2.45141940.6

甘 0.1192 0.1636

0.57490.7236

0.686 0.6425

1.25452540.6

青 0.214

0.5741

2.30682.8540.948 2.1351

6.44343473.2

宁 0.166

0.4976

2.446 1.1933

1.32821.0415

1.13622754.2

新 0.2954 0.2400

1.20040.7299

1.27250.7838

0.71274448.6

表1给出了影响力及其变化的计算结果。从表1中可以看出,香港对内地不同地区的影响差别很大、最大的地区是最小地区的上百倍。大体上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即相隔越远,影响越小。广东距离最近,广东受到的影响在各年份都是最大;新疆最远,各年份受到的影响都较小,但不是最小——最小者一直都是贵州,除了距离之外,还可能有其他因素对香港的影响产生干扰。

但是,从时间过程来看,香港对所有地区的影响都在增强,增强速度最快者江苏扩大了40多倍,浙江、青海、山东、四川等也扩大了20多倍;最小者扩大了1.4倍,其他省份都扩大了4倍以上(没有扣除美元价格浮动因素,但这期间美元价格浮动不大)。2002年和1985年相比,平均影响力系数增加了6倍多。当然,由于1997年前后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香港的经济遭到重创,香港对内地经济的影响产生波动。到2002年,香港经济趋于正常,香港对内地的影响又表现出有规律的时空变化。

表2 平均影响力系数的变化

年份

1985

1990

1995

1997

1999

2000

2002

平均值 4.02

11.31 27.38 27.38 24.23 24.40 30.63

变差系数

3.388 3.488 2.540 2.676 2.825 2.695 2.620

威弗组合指数

1 1 3 3 2 3 4

吉布斯—马丁多 0.5823 0.5607 0.7508 0.7271 0.6999 0.7234 0.7371

搞多样化指数

0.4440 0.4219 0.5804 0.5710 0.5456 0.5720 0.5828

基尼系数

0.8564 0.8684 0.7991 0.7979 0.8107 0.7960 0.7918

注:因统计数据的局限和行政区划的调整,各项指标不包括西藏,重庆隐含在四川之中。

香港回归后,香港的影响在地域上也向纵深扩展。表2中的变差系数逐渐减小就是明证,威弗组合指数和吉尼系数等计算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点,如1985年、1990年的威弗组合指数都是1,2002年变为4;1985、1990年的吉尼系数分别是0.8564和0.8684,2002年变为0.7918。显然多样性增加,集中性减弱,香港对内地的影响已经不再局限于珠江三角洲。

(二)分级及其变化

我们特别关注回归前后香港影响的地域变化,为此,分别对1985、1995、2002年影响力系数进行分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把30个省份分成5个等级,结果如表3所示。虽然这三个年份第一等级都只有广东一地,但1985、1995年时较简单,二级、三级、四级都很少,大部分地区属于第五级。回归以后,香港的影响向纵深扩展,2002年时二、三、四级的地区都有所增加。

表3 各地区受香港影响的级别及其变化

一级 二级三级四级五级

1985 粤

沪 京、津 闽、琼 其他

1995 粤

沪、琼 京、津、闽 浙、苏、辽、桂 其他

2002 粤

沪、京、津、闽 苏、琼、辽、浙 鲁、鄂、青、桂、滇、其他

湘、赣

(三)简单动态分类

根据影响力系数的大小及其1995~2002年期间的相对变化,对30个省份进行简单的动态分类如下:假定名次变化3个或以上为明显变化,则位次变化情况是:北方大部分省份的位次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升,有的降,甚至大起大落。明显上升的有:青海、黑龙江、北京、山西、甘肃;位次明显下降的有宁夏、河北、内蒙古、陕西。这些事实说明,回归前后,香港对北方各地的影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哪些地区政策优惠,或资源丰富,那些地区就得到了港人的青睐。

海南省因为泡沫经济的破灭名次明显降低;安徽和广西的地位也在下降。江西由于京九铁路的修建,名次大幅度提高;四川的名次也明显提高;但南方其他各省位次没有明显变化。这说明回归后,香港对于南方各地的相对影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事实上,回归前南方各地与香港的联系已经较紧密、很稳定。

以1995年的影响力系数为基础,考虑到1995—2002年的增长速度,可以将30个省份划分成四类,分别命名为新星地区、金牛地区、瘦狗地区和黑熊地区,如表4所示。各类地区的具体含义如下:

新星地区:原来的影响很小,但这期间增长很快;金牛地区:原来的影响很大,这期间增长的也很快;瘦狗地区:原来的影响很小,这期间增长很慢;黑熊地区:原来的影响很大,但这期间的增长很慢。

表4 各地区受香港影响的动态分类

新星地区:青海、江西、四川、黑龙江

金牛地区:广东、上海、天津、福建、北京

瘦狗地区:宁夏、内蒙古、河北、安徽、吉林

黑熊地区:海南、广西

(四)综合分类

为进一步考察各地不同方面受香港影响的差别,本文以1995年各项统计数据(进出口额、港商投资额、港澳旅游人数)人均值为基础,同时考虑这些指标1995—2002年的增长幅度,用SPSS软件和中心距离标准(Centroid Method),可将30个省份(西藏除外)分成6类。各类的特征如下:

第一类,只有广东一省。凭借与香港的近邻地缘和特殊的历史、文化等人缘关系,在香港回归之前就已经与之有着广泛密切的合作关系,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等各项人均指标基数很大,都远远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香港回归后,香港对全国的影响,在地域范围上已经大大扩展,除进出口外,港商投资和港人旅游增长很快;广东由于基数大,增长速度略小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第二类,京、津、沪、闽、琼,除旅游人数外,各项基础指标远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增长幅度并不很大,原因同前(基数较大)。前三者凭借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便利的信息、交通条件,与香港的交往领域广泛、层次较高,这是典型的等级扩散和层级递进现象;后二者主要借助于较好的地缘关系,在贸易、投资方面与香港保持着密切的合作。第三类,苏、浙、辽、鲁、湘、鄂、桂、青,各项基数略小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资金和人员增长幅度指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进出口贸易略低于平均增长幅度。前四位是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靠的是良好的经济基础;青海靠的是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湘、鄂、桂得益于不太远的地缘关系。第四类,皖、豫、宁、陕,各项基数指标远远低于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也很低;速度指标也只有旅游人数略高于平均增长幅度,得益于京九铁路的修建(前两位)或比较独特的旅游资源(后两位)。第五类,包括赣、黔、滇、晋。各项基础指标远远低于平均状况,但增长幅度除出口外都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其中江西(赣)得益于京九铁路的修建,后三者是香港回归、香港影响向纵深扩展的表现。第六类,其余地区,西藏也应该划入此类。距离较远,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香港的联系有待加强。

图1:香港对内地影响的动态分类

表5 香港对内地各类地区的影响特征

1995年基础

2002/1995(增长倍数) 作用力 空间

A B C D

A B C D

系数距离

第一类:粤

86.45 314.02 116.08 4898.30 0.77 1.72 0.76 1.94 357.71 148

第二类:京、津、沪、闽、琼

50.39 65.11 78.48 123.36 1.15 2.20 1.03 1.10 67.54 1540

第三类:苏、浙、辽、鲁、湘、鄂、桂、青

3.27 16.60 8.16

14.12

1.29 0.96 6.27 3.35 8.60

1798

第四类:皖、豫、宁、陕

0.42 8.23

2.41

3.761.16 0.47 1.61 3.38 2.20

1829

第五类:赣、黔、滇、晋

0.95 3.74

0.82

8.232.31 0.78 3.44 3.70 1.87

1612

第六类:冀、内蒙、吉、渝、黑、新、川、甘 0.22 3.59

4.01

3.141.82 1.25 0.73 3.03 1.79

2770

简单平均值

12.39 28.27 20.68 190.05 1.43 1.17 2.65 2.83 26.52 1950

A:对港进口额;B:对港出口额;C:香港直接投资(实际);D:接待港澳旅游人数

三、空间递变规律

以各省份为样本,以综合影响力系数为因变量Y,以综合距离(香港到各省城的铁路和航空距离的加权值)为解释变量X,考察影响力的空间递变规律。采用回归选优的方法,即用15种常见的数学模型去模拟影响力系数与距离之间的关系,以剩余平方和最小者为最优模型,次小者为次优模型。结果是:最优、次优模型的精度都很高,均达到了99.9%的可信度,说明距离衰减现象普遍存在。

最优模型的形式都一样,呈简单的反比关系,即随着距离的增加,人均作用力在减小。香港对内地经济发展影响符合距离衰减原理,但不是一般的指数衰减函数或二次幂函数衰减,[8] 而是反比例函数。5年的数据,都是以反比例函数最优,相当稳定,说明研究香港对内地经济发展影响,更适合用反比例函数。次优模型的精度远不如最优模型。但也达到了99.9%的可信度,形式也基本相似,除1995年是简单的幂函数形式外,其他年份都是指数—反比例函数的复杂形式。这与一般距离衰减模型(简单指数衰减函数或二次幂衰减函数)也不同,说明一般的距离衰减模型并不完善,需要改进。

典型年份1985、1990、1995和2000年的选优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影响力系数的空间递变模型

模型形式 检验参数F拟合精度R

1985 最优模型 y=-5.116164+10840.54/x 219.89

0.9437

次优模型 y=0.2571471e[869.9057]/x 207.74

0.9407

1990 最优模型 y=-15.51056+31843.21/x 296.45

0.9574

次优模型 y=0.5912976e[943.126]/x

32.900.7411

1995 最优模型 y=-17.78173+53813.69/x 149.91

0.9179

次优模型 y=214199.7x[-1.433251]36.030.7501

2000 最优模型 y=-18.5421+50966.26/x

152.97

0.9174

次优模型 y=2.469616e[778.012]/x90.400.8738

注:1985、1990年样本为29(不含西藏、重庆)检验参数,1995年以后样本为30(不含西藏);检验参数临界值

四、结论和说明

(一)初步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几点结论:1.改革开放后,香港对内地的影响持续增加,这种影响通过进出口贸易、直接投资、旅游到访等形式,愈益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2.上述影响的地区差异明显,距离衰减现象突出,即随着距离的增加,影响强度减弱,各年份都以反比例函数为最佳形式。3.回归祖国后,香港的影响在地域范围上更加广泛深入,已经从珠江三角洲扩展到沪、京、津等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广大地区。4.回归前后,各地区受香港影响的相对大小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地区增长得快,有的地区增长得慢,这取决于该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特点和基础设施水平。5.影响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因素包括距离衰减、结构互补、规模经济等。[9] 本文证明香港影响的扩散是距离衰减和等级扩散规律共同在起作用,并确定了距离衰减的具体模型和影响特征的各种类型,为CEPA和泛珠三角合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说明

1.我国地域辽阔,内部差异明显,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干扰,使得各地区与香港的关系及其变化非常复杂,[10] 上述结论只是基于历史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是概括性、统计性的规律。2.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海南和重庆先后从广东、四川划出)和个别地区(如西藏)数据资料的局限,这些统计性的规律也是初步的,需要进一步验证。3.香港对各地区的影响,除了距离衰减规律外,还与各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特征和资源禀赋等有关,所以,要深入研究香港对各地区影响及其变化的具体规律,这些因素也应该纳入模型体系。

图2 1995年香港对内地的影响系数地域差异示意图(箭头越粗越强)

图3 2002年香港对内地的影响系数地域差异示意图(箭头越粗越强)

图4 内地受香港影响的地域类型划分

标签:;  ;  

香港对内地经济发展影响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变化研究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