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过剩流动性的解释_流动性过剩论文

对过剩流动性的解释_流动性过剩论文

解读流动性过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动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46(2007)03—0024—03

2005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经济增长出现加速迹象的同时,信贷投放快速增长,投资增速居高不下;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大幅增长,外汇储备屡创新高。与此同时,资产价格大幅上扬。经济运行中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显现。

一、流动性过剩的界定和我国的具体体现

1、流动性过剩的界定

关于流动性的概念,其来源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所讲的流动性偏好,即指对货币的偏好。前美联储副主席Roger Ferguson指出,流动性不是个精确的概念,狭义地讲,可以是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广义地讲,可以是政策利率水平。

流动性过剩,也称过剩的流动性(Excess Liquidity),目前理论界和监管当局也尚未形成权威和准确的定义。英国出版的《经济与商业辞典》解释为银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动性,超过健全的银行业准则所要求的通常水平。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Joachim Fels将过剩的流动性直接定义为货币供应和名义GDP的比率。JP摩根大通集团资深经济学家Jim Glassman则认为收益率曲线是衡量流动性的一个最好指标。以美国为例,当前美国收益率曲线有些向下弯曲,市场力量正推动长期利率走低,说明流动性存在过剩。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视域不同,对流动性过剩的判断又有不同标准。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银行资金来源在满足有效资产增长之后,剩余的资金才是过剩的流动性。简单认为存款减贷款后的资金就是过剩的资金,这种理解并不准确。如果站在宏观角度看问题,其标准又有变化,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尽管表现出的是银行资金的过剩,实际是中国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矛盾的具体体现,既有国际流动性过剩以及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等表象原因,更是我国投资消费等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

2、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形式

当前中国经济中流动性过剩的具体表现为M2增量和信贷增量之差的变化。2006年我国M2增量为4.68万亿元,同期人民币信贷增量为3.18万亿元。尽管在这期间央行加大回笼力度,但绝对差额仍然较大。从商业银行层面分析,在回购市场上,仅2006年一季度,四大商业银行作为最大的资金净融出部门,净融出资金为2.52万亿元,接近2005年同期的两倍。在银行间现券市场上,2006年一季度四大商业银行买入量是2005年同期的23倍①。在商业银行充裕的流动性背景下,银行间国债利率自2005年初以来不断下降,并一直保持在较低位置。

二、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根源

造成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众多,贸易顺差、国际资本流入、外汇占款持续增加、产能过剩、消费不足,上述种种问题,都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

1、投资与消费的深层次矛盾是流动性过剩根本原因

近年来,我国储蓄率在已有的高位上不断攀升,1996年,国民储蓄占GDP比重为37%,到2005年已经上升到44%。从宏观经济恒等式我们知道,GDP=投资+消费+净出口,过高的储蓄率代表了消费水平的低下。因此,过高的储蓄率不但支持了高投资率,同时也导致了经常账目出现大规模顺差。

一国的储蓄主要分成三部分:居民储蓄、企业储蓄与政府储蓄。我国高储蓄不但表现为居民的高储蓄,企业储蓄与政府储蓄更值得关注。2004年,中国企业的储蓄率高达GDP的20%,较美国、法国等国高出近10个百分点,与日本差不多。而我国国有企业所取得的利润基本上不分红。如:2005年,全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达到9000亿元,占GDP的5%。除金融企业与部分上市企业之外,国企的利润基本上留作储备资金。这是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储蓄率过高,也是造成全社会储蓄过高的原因之一。据统计,2005年,我国政府储蓄占GDP的6%左右;而同期法国只有0.3%,印度为1.5%,美国为-0.9%、日本为-2.2%。②

消费不足,投资收益率增幅下降③,信贷供给增长超过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增长,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对外出口,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的深层次原因。

2、对外经济的不平衡是我国流动性过剩产生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攀升,再加上人民币处于持续升值的大背景下,大量短期国际投机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在当前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央行的外汇储备也随之持续增长,由外汇占款而导致的基础货币供应增长也在快速增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巴曙松的研究表明,外汇占款已占到我国总货币发行量的70%。虽然央行可以采取公开市场冲销操作来降低基础货币供应,但从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2004年以来,央行发行债券的速度明显落后于外汇资产的增长速度,央行进行冲销操作的空间受到限制,最终导致货币供应增长超过调控目标,流动性迅速扩张。

3、全球性流动性过剩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外部原因

“9·11”以后,整个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都受到巨大冲击,尤其是航空业、旅游业等。为了尽快使经济复苏,美联储明显放松货币政策,连续降息,美联储联邦基金月均利率从最高的6.5%下降到最低的1%,整个外汇市场尤其是美元市场流动性空前增大。与此同时,欧盟和日本也跟随美国降低利率水平。导致全球利率水平在2004年以前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为全球流动性提供了极度宽松的资金环境。

全球流动性过剩引起资金全球泛滥,过剩的资本全球寻找机会,从原油市场到黄金市场再到有色金属市场,中国无疑也已卷入到这一轮货币过剩的漩涡。人民币升值预期被大肆渲染,使得全球资本以各种名目涌进中国,外汇积累不断上升的同时,通过结汇把全球过剩的流动性输入中国。

尽管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美联储连续十几次加息,国际的流动性在逐渐减少,但由于欧盟和日本的加息速度尚较为缓慢,再加上国际投机性资本仍会在国际资本市场持续兴风作浪,所以我们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仍存在较大影响。

三、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在经济史发展进程中,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都不同程度出现过流动性过剩问题。早在1931年至1933年,美国就已经产生过流动性过剩现象。上世纪70年代以及80年代,西德和日本在经济快速增长和持续贸易顺差的推动下,本国货币面临严重升值压力,也先后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对此,一般经济学家的解释是,工业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人类创造财富的速度,与此同时,如何消耗掉这些财富逐渐变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西方国家先后启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加强资本输出、创新资本市场与工具等措施来化解过多的流动性。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财富增长速度处于历史上最快时期,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历史的必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何辩证地看待当前我国出现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如何正确引导这些过剩的流动性,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必须正视并妥善地加以解决的问题。

1、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

(1)流动性过剩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加剧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

过多的流动性加剧了经济中的结构失衡局面,其中外部失衡表现为贸易盈余迅速上升,内部失衡表现为投资相对于消费的过快增长,二者均推动资产价格快速上升,泡沫进一步放大。从统计数字看,至2006年末,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继续呈放大趋势,2006年1-9月份,国际收支顺差达到2137.68亿美元,同比增加了12%;外汇储备突破10000亿美元。更为严重的是,人民币升值预期空前强烈,大规模的国际投机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内渗透,国际收支失衡的压力在进一步增大。外部失衡最终必然会引起内部失衡,目前从内部情况看,除了投资增幅偏高外,其他经济指标还比较完美,统计数据显示,GDP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06年我国GDP增幅为10.5%;CPI继续在低位运行,2006年1-11月我国CPI增幅为1.3%。但经济运行“内外两张皮”现象终究不会持久,通货膨胀的压力正逐步逼近。

再看我国的资产价格变化情况,从2003年起,全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持续大幅上涨态势,尽管一系列的房地产调控措施相继出台,但全国主要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依然快速上升。从2005年起,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在大量热钱的推动下,国内证券市场出现了一波波澜壮阔的牛市大行情,沪深股票指数屡创新高,成交量持续放大,股价估值水平已明显超出成熟证券市场的水平。资产价格泡沫已逐步显现。

(2)流动性过剩导致了货币政策传导的阻滞

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一环,商业银行起着衔接中央银行和市场主体、货币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作用。由于传导机制的不完善、不顺畅,使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难以有效影响到实体经济,形成所谓“货币市场和实体经济两张皮”现象。据人行南京分行对江苏省固定资产资金来源情况的调查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与信贷的相关程度明显降低,企业及政府自有资金较为充裕,通过信贷之外的筹资环境宽松,投资增长的内生性显著增强,金融宏观调控难度明显增大。④

(3)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不容小视

从微观上看,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已造成很大冲击。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逐步加大了债券投资、中间业务等业务的发展力度,但贷款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仍维持在70%左右。但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回落导致信贷需求落后于供给增长现象已经出现,2005年我国工业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为5.96%,净资产收益水平为14.29%,虽比2004年有所上升,但上升速度已经大幅度减缓。与此同时,随着短期融资券等新型融资产品的推出,将直接挤压商业银行整体利润。商业银行在极大的资金运用压力下,有可能对次优企业放松审贷条件扩大贷款投放,这将加大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降”反弹的压力。

2、流动性过剩状态下的历史机遇

(1)流动性过剩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融资结构出现明显短腿现象,间接融资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股票市场由于历史原因,基本被边缘化。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份额极小,这种不健全的融资结构导致“贷款难”和“难贷款”现象同时并存,严重制约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在当前社会资金极度宽裕的现状下,可以说是我国加快金融改革,进一步完善融资体系的历史最好时机。加快金融创新步伐,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结构,是我们当前应该着重研究的课题。

(2)流动性过剩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还是一个相对过剩的问题。资金在部门和地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配置失衡。中小企业融资难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医疗、教育等部门严重投资不足,热门行业重复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流动性问题突出,而广大的中西部仍面临资金不足的局面;城市存在较大的流动性压力,而农村却依然资金缺乏。如何加强对过剩流动性的引导,加大对弱势群体、弱势产业、弱势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是我们当前应该重点关注的课题。

四、流动性过剩在中国的未来发展

对于流动性过剩将会如何演化和对经济的影响,处理不得当,过剩的流动性将可能导致泡沫经济或者通货膨胀(如日本),但如果采取正确政策措施,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也能够得到缓解(如德国)。

从目前情况看,在下列三种情景下流动性过剩可以得到根本缓解。一是外部经济的结构性失衡状况得以改变,国际收支实现平衡;二是世界经济增长出现回落,导致出口下降从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三是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总体来看,流动性过剩的产生机制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而短期则面临外围环境的变数。

对于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一方面,我们要要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刺激内需,扩大国内消费;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缓解巨额贸易顺差带来的外部失衡压力。与此同时,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战略,加大企业对外投资力度。

货币当局则应牢固树立并严格执行外汇均衡管理,进一步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步伐,让价格机制在调节外部失衡中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便利居民和企业用汇,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从短期看,央行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和准备金政策等政策工具,以冲销被动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也是比较有效的手段。

注释:

①资料来源:长江证券专题报告“长期泛滥与短期变数——论流动性过剩的产生、发展和趋势”

②资料来源:《金时网》2006年9月12日,“直面”流动性过剩:“困境与出路”。

③2005年工业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为5.96%,净资产收益水平为14.29%,虽比2004年有所上升,但上升速度已经大幅度减缓。

④参见人民银行《送阅信息》2006年第384期:“江苏省信贷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性分析”。

标签:;  ;  ;  ;  ;  ;  ;  ;  ;  

对过剩流动性的解释_流动性过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