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转型语境下竞技武术身份价值的时代审视论文

时代转型语境下竞技武术身份价值的时代审视论文

时代转型语境下竞技武术身份价值的时代审视

张道鑫1,支 川1,孙永武1,陈 芳1,沙艳文2

(1.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2.南京东郊小镇小学,江苏 南京 210014)

摘 要: 在“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的历史背景下,竞技武术身份价值的时代定位与发展又一次成为新的话题。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时代转型语境下竞技武术的身份价值与定位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思考。研究认为:竞技武术是历史变迁的产物,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必然。但是,随着“以西化武”“以奥观武”以及“自我否定”“削足适履”的模式选择和身份定位,竞技武术的发展着实到了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时刻。因此,面对2018年“中国发展、中国道路”的时代启示,面对“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走好中国道路”的时代号召,我们的竞技武术如何真正融入历史前进的逻辑,如何有效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便成为其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和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竞技武术;文化自信;适应社会;自我发展;医体融合;文化惠民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更是中国文化的世纪。上个世纪百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人离不开自己的文化,只有具有坚实、鲜明的中华文化传统的现代化中国,才能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1]对于中国竞技武术的未来发展而言同样如此。竞技武术是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民族文化的活态载体,作为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中华民族、中国文化伟大复兴的重担和责任。然而,在全球文化的多元涌动中,在域外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下,竞技武术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正在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不断“同化、异化”中变得日益苍白和脆弱。在这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武术在“西方体育的示范性和主导性的牵引”下,逐渐走向“以西化武”“以奥化武”“以奥观武”为主流的竞技武术发展之路。在这条满是荆棘的改革道路上,竞技武术一路走来,在坎坷前行中背负着国人的“骂名”与“荣光”。

回顾历史,展望今朝。在竞技武术发展的现状与质疑声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经历了近百年的“西化之路”后,中国武术(竞技武术)逐渐淡忘了“以西为镜”的自强初衷,在时间的流逝中默然地忘却了最初“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夙愿和追求。今天的竞技武术,特别是竞技武术套路一味地向奥林匹克靠拢和“改革”,一味地以“高、难、美、新”和“入奥”为目标和追求,已经偏离了中国武术的传统本色,已经抛却了最初弘扬中国文化、传播民族文化的实质内涵,已经走向了“改旗易帜”的发展道路。因此,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殊照顾”,面对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委婉拒绝”,面对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族复兴”“中国梦想”,面对2016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以及2018年“新时代”的“历史定位”,重新思考竞技武术的本质和内涵,重新厘清我们发展竞技武术的初衷和方向,已经成为中国武术、竞技武术发展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时代命题。

最后,在修订的时候要注意与时俱进。例如考勤机制,移动网络的普及,促使企业的管理方式有所改变和调整,因而这些制度方面需要及时更改来适应当前的变化,逐步完善与时俱进,让企业管理工作跟上发展的步伐。但要注意修改一些对企业管理工作出现局限的内容,切记修改过于频繁,影响管理制度权威。

1 竞技武术百年发展的身份探源

“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延续都一定有着与其紧密相关的特定文化、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土壤。没有哪种文化可以在失去所谓‘原生态’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蓬勃的发展生机。”[3]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以中国武术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西方强势文化以及奥林匹克文化双重冲击下分崩离析。由于“西学东渐”加剧了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导致了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社会环境以及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变化,使得中国武术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土壤逐步被西方体育文化、精神所侵蚀,其所处的生存环境和空间与先前相比可谓是有着天壤之别。然而,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事物是持续发展的,中国武术同样如此。为了寻找一条与社会基础相“匹配”的发展道路,为了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中国武术继续生存与发展,中国武术在原有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西方体育的模式、制度及其理念,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自我创新和改造,并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形成、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有别于传统武术的全新形态,竞技武术作为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新形式应运而生。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竞技武术的真正发展应该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经济水平、文化发展的需要以及政府主管的重视,武术被当作一种优秀民族遗产而被加以继承和发展。之后,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重返奥林匹克的东风,中国武术特别是竞技武术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浪潮。1959年,全国青少年武术运动会以及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的成功举办为武术比赛的竞赛体系和模式奠定了基础。1984年,国家体委将全国武术表演赛改为全国武术比赛,进一步强化武术竞技化的发展道路。1989年,国家体委将全国武术比赛改为全国武术锦标赛,并采取一系列改革,推进了武术赛事的发展,促使了武术训练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使武术竞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自此之后,竞技武术便开始以“全国运动会”为最高层次,以“全国锦标赛”为发展龙头,以“套路、散打”为主要形式,逐渐成为中国武术发展的“领头羊”。与此同时,竞技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发展同样如火如荼。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正式吹响“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号角,制定通过了《国际竞赛规则》并开始着手开办国际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组织国际武术邀请赛。此后,随着武术国际影响力的与日俱增,武术联合会开始在亚洲、欧洲、美洲等地陆续建立。时至今日,竞技武术已经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推广,它作为中国武术世界传播的先导和窗口,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打下坚定地基础。

正所谓:“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15]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当此之际,谁顺应大势,谁就能成为时代潮流的弄潮儿;谁逆潮流而动,谁就会落后于时代,就会被历史淘汰。”[16]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与复兴为中国武术(竞技武术)的时代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所以,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竞技武术如何与时代产生同频共振,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发展道路;如何把握时代的潮流,以崭新的姿态在“大武术观”的现代化进程中有效推进国家体育、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如何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便成为中国武术竞技化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健康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的提出和阐释,为武术发展规划出了全新的历史重任和光明的时代前景,进一步将竞技武术发展的落脚点指向“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及“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上。

图12和图13分别给出了r1=15 mm,r2=20 mm和r1=20 mm,r2=25 mm时的实测粒子速度曲线同预测的粒子速度曲线的对比。可以看出,采用式(27)反演的粒子速度峰值比采用式(28)反演的粒子速度峰值更接近实测结果,这反映了介质黏性对波衰减的影响。还可以看出,无论是基于式(27)还是基于式(28)的假设,反演的粒子速度波形和实测粒子速度波形之间均有较大的差别。

可以说,中国武术每一次主动嵌入时代的尝试,都是其对时代发展的一种再定位。所以,在新的历史舞台中,如何肩负起“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时代使命与担当便成为竞技武术把握时代发展、引领时代潮流的根本和关键。首先,要重构东方体育文化的话语权,用属于东方审美价值、艺术思维的身体语言和方式,将竞技武术中所蕴含的“重整体”“尚德行”“求意境”“和为贵”的文化精神和魅力在西方体育模式的赛场上进一步弘扬,从而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做出应有的贡献;其次,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进一步深化武术“进校园”和“进社区”的方案和步伐,通过教育转化和实践创新让武术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校园和社区中生根发芽,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成为一项后继有人、永续发展的命题;第三,要充分认识到竞技武术所蕴含的健身价值,将其多向度的健康方式与理念融入于“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中西并重”“医体融合”的“健康中国”建设之中,用其“非医疗、治未病”的健康干预价值承担起促进“全民健康”,助力“健康发展”的责任和重担;最后,要将“塑造崇高人格、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武术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目标,积极发挥武术自身特有的精神力量和价值,为新时代“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人心,为建设和谐社会、走向美好生活筑力量,为新时代实现伟大中国梦添动能。

金城银行与圣弥厄尔教堂位于肥城路两端,相距不足300 m(图6),分别采用正对对景和侧对对景进行设计.因彼此邻近,又通过对景与隔景结合的手法将它们联系起来.

2 竞技武术身份价值的时代思考

“人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17],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曾经吸引了无数智者为之倾注心力。今天,对于竞技武术的发展而言,同样存在着“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问题。回顾竞技武术近百年的西化之路,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竞技武术的当代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艰难关头。几十年来,一直沿袭着“以体变武、以奥化武、以奥观武”发展道路的竞技武术并没有在“为他者做嫁衣”的自我革新中迎来奥林匹克圣殿的“荣耀之身”,反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他者为鉴、削足适履、自我否定、顾此失彼中走向了一个“东西难辨”“无人问津”的“尴尬之境”。可以说,在“以体化武,以奥化武”的入奥之梦中,我们几乎全盘照搬西方体育的发展模式,几乎完全遵照西方体育的游戏规则,几乎全部沿用西方体育的训练、科研和评判方法,不仅忽视了中西体育文化、思想、精神存在于根源上和本质上的差异性,还忽略了竞技武术发展“文化立场”“主体立场”“民族立场”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所以,面对竞技武术路在何方的时代叩问:我们是继续追寻奥运之梦,还是立足本土另辟蹊径?是继续卑躬屈膝盲目跟随,还是重建主体立场自主发展?是继续坚持“以西化武”的文化模仿,还是回归“以武观武”的体魂同在?是继续延续精英化的小众传承,还是重新探索大众化的普及传播?……我们都会认真思考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竞技武术新的发展道路到底如何选?怎么选?

2.1 对竞技武术 “以西化武”的理性思考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4],这对当下中国武术所面临的发展问题而言同样适用。回顾近百年的武术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武术着实处在一个‘以体变武’‘以奥化武’‘以奥观武’的发展之路。”[5]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西方体育及其精神开始远渡重洋并逐渐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紧接着,这种带有“先进性”“优越性”的体育形式、模式和思想开始不断地挤压、侵吞着我们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和精神生态,不断地改变着我们“本土化”的体育模式和思想,中国武术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走向了“以西化武”的艰难历程。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和“申奥”“入奥”情结的驱使,中国武术的工作重点开始正式由传统武术向竞技武术转移,这种主导地位的变化“迫使”竞技武术快速走上了新的历史舞台,开始了其日新月异的“异化发展”之路。在这个“以奥化武”的过程中,作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与精神而存在的竞技武术,在“经历了对他族文化的好奇和模仿之后”,开始“丢弃自己本身的优良血统”[6],终于在“复制”“嫁接”和“模仿”中完成了“削足适履”的“自我改造”,成为被西方体育(奥林匹克)原则所控制的“东方傀儡”。

可以说,怀揣着“奥林匹克之梦”的竞技武术,以进入“奥林匹克”为最高理想,风餐露宿了几十载。然而,在“以西化武”“为奥是从”的发展道路中前行得太久,以至于,在广大国人面对这“精心打造”的竞技武术之时,却发出了“竞技武术非武术”的悲沉叹息。所以,在2008年错失北京,2020年无缘东京之时,我们猛然醒悟过来,中国武术的竞技化发展是否已经“误入歧途”?今天,我们的竞技武术“对‘高、难、美、新’的过度追求,使武术逐渐偏离了其特有的文化品质,成为西方体育文化桎梏下的‘皮影’”[7];今天,我们的武术成了“穿着唐装的体育”“拿着刀枪棍棒的体操”[8];今天,我们武术中“‘高’的动作超越不了体操动作的高飘轻盈,‘难’的动作比不过体操动作的眼花缭乱,‘美’的动作也逊色于舞蹈动作的高贵优雅”[9];今天,我们从传统武术中走出来的竞技武术,偏离了传统的轨迹“异化为体操、舞蹈、戏曲的‘奴婢’”[10]……,等等这些都足以令我们深思:在西方奥林匹克理念驱使下,不断追求“高、难、美、新”,不断追求标准化、规则化、竞技化的武术还是中国武术吗?武术的竞技化发展是应该继续依附着奥林匹克精神、制度、模式还是应该探寻符合自己的未来发展之路?

2.2 对竞技武术 “身份定位”的理性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发展步伐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体育文化的需求和选择也在中西体育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中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从当代体育发展的视角来看,由于体育全球化的趋势日渐深入,世界体育发展的格局早已从多元化的体育形式逐渐向以“以西方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为主要形式”[11]的方向倾斜,使得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在“多样选择”和“自我否定”中倾向于对西方体育文化、精神和理念的“盲目膜拜”和“马首是瞻”。所以,当我们纵观中国社会生活、学校体育、竞技赛事中的各种体育形式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追求自由平等、勇于竞争突破、敢于超越创新”的西方体育的身影无处不在。而反观我们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门庭冷落”“无人问津”的惨淡与凄凉。

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竞技武术的未来发展首先就是要遵循历史前进的逻辑,时刻把握新时代赋予中国武术“优化”发展的历史特点。何为“优化?”,“优化既是自然界各类事物的自化,也是人类主导的自然界相关事物的人化。”从“进化论”的角度而言,“事物的自化是事物在既定的环境中尽可能地将本性展开、本能释放,以求最好的发展。事物的人化是人们根据发展规律主导事物向最符合人的意愿的方向发展,是自然事物变成符合人性要求的事物。”[14]我们知道,任何一种事物或文化现象都是与社会同步演进的,事物或文化的发展水平如果与社会总体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不相适应,那么这种事物或文化必然会被当做“异质”而被推向社会发展的边缘。所以,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竞技武术一定要抓住历史规律,把握好前行的方向和坐标,将适度的“自化”与“人化”融入正确的“优化”发展之路中,从而为更好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当代繁荣与昌盛,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创新与转化而不懈努力。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思考后我们发现,竞技武术的“身份定位”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之间所产生的“价值冲突”可能才是其“受众人群少”“发展空间小”“生存压力大”等问题的症结所在。今天,随着“新时代”“后奥运”和“全民体育”时代的来临,新的社会环境、思想观念、价值需求以及生活方式已经影响到各行各业的发展。而我们竞技武术在身份价值上的当代定位与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之间已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鸿沟。面对诸如数字化、移动化、网络化、碎片化等多元化的“链接冲突”,竞技武术与“社会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群体之间的“碰撞机会”与“交流机会”被无限地弱化,甚至是无情地阻隔。因此,比起枯燥无味的竞技武术,人们更爱时尚、炫酷的街舞、轮滑;比起动作花哨、难度复杂的竞技武术,人们更喜欢动作简单、级别有序的柔道、跆拳道;比起追求审美、虚攻花击的竞技武术,人们更崇拜牢笼之战、强强对决的K-1、自由搏击;比起通俗、大众的竞技武术,人们更欣赏雅致、高端的舞蹈、歌剧……。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如何在竞技武术发展过程中对其身份价值进行重新定位,让其时尚起来,酷起来,高档次起来,同时又如何不丢失文化根性,便成为其未来发展方向与“身份价值”再定位的新起点。

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人大代表民情联络站点管理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人大代表履职“六个一”等相关工作制度。各镇(街道)都配备了人大主席(主任)、副主席和专职工作人员。每年向各镇(街道)发放“双联”专项经费4至5万元,用于“双联”工作开支,全力保障“双联”活动的正常开展。

3 时代转型:竞技武术未来发展路在何方?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13]这对于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而言,同样有着现实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今天,在经历了2008年奥运赛场上“特殊项目”的礼遇与荣光之后,中国武术(竞技武术)走向了褪尽光环后的寂寥与深思。“竞技武术的未来之旅究竟路在何方”一时间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所以,面对2018年“中国发展、中国道路”的时代启示,我们的竞技武术如何真正融入历史前进的逻辑,如何有效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便成为支持和响应“十九大”后国家发展“新时代”“新使命”和“新征程”的关键。

3.1 竞技武术的未来发展必须要把握历史前进的逻辑

醒来之后,他一会糊涂一会明白,一下子活在当下,一下子又回到了当年的古河工地。吴小红说,昨天一见到你,他就认准了你是古大富,非要找你不可。请你可怜可怜我的父亲吧。说完,吴小红跪下了,眼泪啪嗒啪嗒砸到地板上。我一见赶紧答应了下来。我这人心软,最见不得别人掉眼泪,何况这还是个女孩子。我是个老鳏夫,知道老年人内心的寂寞,也知道吴小哥想找个熟人说说话,说说农村的那些事。就像我住了楼房,依然恋着我的鱼塘那样,吴小哥自然也恋着他的古家庄。

从竞技武术发展的尴尬境遇中可以发现,今天的竞技武术已经在发展空间、民族立场和文化根基上都出现了各种的问题和不足。从发展空间上来看,竞技武术在“本土化”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上与其他西方体育项目相比还处在一个“非主流”的边缘位置上,无论是在普及程度上还是在认知程度上都与代表着西方体育文化代表的拳击、足球、篮球等项目相差甚远,如轮滑、攀岩在社区街道中的兴起,足球、健美操在学校体育中的重视以及自由搏击、网球等各大联赛在体育赛事转播中的地位等等,都切实证明了这一现象的存在;从民族立场上来看,竞技武术在“民族性”的情怀和立场上越来越淡化自身的身体特色、乡土情怀和民族立场。如在技术动作上越来越突出难度动作的“至高无上”,远离了原本属于展示身体、彰显技击的“武之味道”[12];在表现形式上越来越倾向于“体操+舞蹈”式的“生搬硬套”,弱化了武术应有的“写意”与“抒情”;在价值追求上越来越追寻“金牌”与“锦标”的达成,忽视了“继承民族”与“发扬传统”的最初立场;从文化根基上来看,竞技武术在没有文化滋养和灵魂之引的情况下,仅凭空洞的技术外壳苦苦支撑。

3.2 竞技武术的未来发展必须要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

转眼间,经历了近百年发展的竞技武术已经发展成为“高、难、美、新”的武术技术形态,其内容和形式也都在“东西交融”“模仿借鉴”“艺体合一”的实践探索中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如今,竞技武术的身份属性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单向度的身份定位已经无法准确地把握竞技武术的根本。所以,从竞技武术的本质出发,站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基础上结合其竞技特点后发现,竞技武术的身份特征主要体现在“技击”“竞技”和“文化”三个方面。从“技击”的属性来看,竞技武术依然注重“技击性”的外在表达,是一个以“技击”元素为主流、以其他元素为分流的身体技艺。技击意识、技击涵义作为武术的生命和灵魂,自始至终都存在于竞技武术的运动形式和方法之中;从“竞技”的属性来看,竞技武术与一般的竞技体育项目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能够把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精髓凝聚在武术运动的程式之中,通过自身“中西合璧”的外在表达能够更好地将竞技武术的双重魅力展示得淋漓尽致;从“文化”的属性来看,竞技武术从传统武术中走来,但又区别于传统武术,它吸收和借鉴了西方体育文化的精神和理念,但又彰显着中华文化传统的精神价值与内涵,这种“合二为一”的文化特性,不仅凸显了东方文化“包容兼济”“以和为贵”的文化倾向与特质,还使竞技武术成为展示东西方文化共融发展的文化标志。

今天,竞技武术已经在时间的洗礼中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在这个蜕变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理念和精神的碰撞以及武术技术与竞技体育方法、方式和体系的融合,进一步加速了其“技击”“竞技”和“文化”等多重身份的融合,最终使得“相互交融”成为其身份属性最显著的特征。正如有学者认为的“竞技武术虽然是一项竞技体育项目,但又不是一般的竞技体育项目”那样,一方面,竞技武术依稀着西方体育特有的竞争性、规范性、观赏性,注重动作的难度表达,强调动作规格与质量的有效保障,辉映着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色彩,体现着西方文化重“竞争”,重“科学精神”,重“法”的特色;另一方面,竞技武术还追求着攻防技击的艺术再现,尤为强调中国武术“由技化艺,由艺入道”的技术特色,不仅散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尚艺思想,还体现着中国传统技艺重“艺术审美”的思维特点……。可以说,“多重身份的交融”造就了竞技武术既含东方艺术之精,又取西方运动之华的身份特性,为其融入现代、适应社会、自我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值得我们指出的是,这种“多重身份交融”的发展趋势所带来的问题同样不可小觑,诸如“左岸偏左”“右岸偏右”“主体缺失”“生态失衡”“文化流失”等问题一直伴其左右。因此,面对新时代的历史拐点,重新研究和审视处在“风口浪尖”上的竞技武术的发展问题,不仅是竞技武术当代发展“道路抉择”的题中应有之义,还是促进和实现中国武术现代性创新与转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基础。

3.3 竞技武术的未来发展必须要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

竞技武术是历史变迁的产物,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必然。它的存在是合乎情理的,本身没有错误,我们不应该质疑这个现实存在的“事物”。因此,满怀温情地对待竞技武术,不仅是尊重文化选择的表现,也是认识历史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的一个必要前提。中国武术在鸦片战争前并没有传统、现代之分,也没有竞技、学校、大众之别,当时的中国武术处于一个封建、封闭、保守、自给的社会形态之中,以“忙时种田,闲来造拳”的形式寄居在华夏大地肥沃的土壤之中,充分地吸吮着华夏文明、文化的精髓,充实着自己,造福着一方。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以中国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让步于西方体育,退居在民间乡野,远离于社会主流的中国武术开始了书写“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的悲凉。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竞技武术道路认识和选择的真理性,必须用实践的方法来检验。然而,面对其当代发展“尴尬之境”的不争事实,我们真切地认为,竞技武术的未来发展“绝不能只依靠于模仿、跟风,更不能舍本求末、削足适履。”[18]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19]等重要讲话和论述都一再告诉我们,竞技武术只有重新思考、选择并坚持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从实际发展出发,转变“入奥唯一论”的发展定位和方向,将竞技武术的发展回归于社会、回归于大众,走“维系本土化”“发展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其次,从民族特色出发,突出竞技武术的民族体育文化特色,转变西方体育的“强势阐释”,回归武术本体的“自主阐释”,用符合中国武术的话语体系诠释和诉说中国武术“理想化技击”的文化魅力;最后,从文化差异性出发,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回归竞技武术发展的“文化立场”,寻找一条符合竞技武术“多重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在“适度融合、体魂同在”中延续竞技体育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保持中国武术的文化性和学理性。可以说,只有如此,也唯有如此,竞技武术的发展才能在时代拐点中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回归自己发展的正途。

3.4 竞技武术的未来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都起源于社会以及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客观需求。”竞技武术作为一种独具东方特色的竞技体育项目,其萌芽、产生与发展同样依赖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武术价值的现实需求。今天,面对竞技武术当代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时代之问,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走人民的路线”“只有符合人民的意愿”“只有满足人民的需求”,我们的竞技武术的当代发展才能迎来希望的春天。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重要论述,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立为党和国家发展的目标和归宿,不仅为以竞技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事业的当代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还为竞技武术 “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定位提供了最权威的理论依据和政治立场。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20]。2017年8月,在天津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又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21]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立场已经为竞技武术的当代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业已成为竞技武术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我们知道,历史是无法改变的,竞技武术的出现和发展虽然不乏偶然的因素,但基本上还是客观条件的使然。所以,作为人类(中国)历史发展逻辑轨道上的一个鲜活生命体,竞技武术的出现属于历史前行的必然结果。可以说,从传统武技的改良到“以体化武”的异变,从“以奥化武”的曲解到“以奥观武”的彷徨,中国武术的每一次转变都是对历史选择的回应,这里虽然有太多的无奈和辛酸,但是每一次的艰难选择和转变都是一种面对历史规律“优胜劣汰”的“自我救赎”。今天,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新事物战胜或代替旧事物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从“以人民为中心”的视角来看,竞技武术的当代发展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竞技武术的发展主体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我们认为,竞技武术最基本的价值就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其发展的主体同样应该回归于广大人民群众。所以,竞技武术的当代发展需要改变以往精英化的小众传播,不仅要在武校、少体校、运动队中开展和推广,更要在各级各类学校、社区以及社会中进一步普及和传播。因为,只有全社会的参与,竞技武术的普及度和群众基础才能得到保证,那些优秀的、具有非凡潜质的从事着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掘和发展;反过来,这些优秀的从事者再回到人民中去,通过再次强化进一步促进这种有效循环的形成,最终才能实现竞技武术全民性的发展。

其次,竞技武术的发展方向要“满足人民需求、促进人民发展”。正如文化部长蔡武在谈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时所说的“创作本身不是为了孤芳自赏,不是只给少数人看,不是为了评奖,不是为了政绩,而是真正要愉悦百姓、教育百姓、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22]那样,竞技武术的发展一定要凸显出“文化惠民”的特性。一方面,要时刻抓住“满足人民身心健康需求”的时代责任,将竞技武术健身、娱乐、修身、养性的价值和魅力充分地展示出来。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促进人民全面发展”的历史机遇,将竞技武术在“教化育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和“创新思维”上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从而更好地惠及人民。

第三, 竞技武术发展的评价标准要“以人民是否满意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23]今天,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竞技武术非武术!”“内行人都看不懂!”的质问,竞技武术的发展着实到了需要自省和反思的时刻。所以,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将“远离人民”“追求名利”的竞技武术发展回归到“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之上,树立武术发展新观念,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人民群众认可不认可”作为其评价的依据和标准,真正让老百姓喜欢看、喜欢练,看得懂、说得清。

2.3 效益分析 虾稻鳜综合种养模式中,水产动物的效益较好,其中虾效益占总效益的42.4%,鳜鱼综合效益(鳜鱼+饵料鱼效益)占总效益的46.1%,共占总效益的88.5%;水稻效益仅占总效益的11.5%,该模式投入与产出比为1∶2.1(表4)。水稻单作模式投入15 075元/hm2,产值21 450元/hm2,其中田租占总投入的50%左右,利润在6 375元/hm2左右,投入与产出比为1∶1.4,其经济效益低于虾稻鳜综合种养模式。

4 结语

对于竞技武术的发展问题而言,自其产生以来就有着颇大的争议。从体育全球化的视角来看,这种争议并不是竞技武术所特有的,而是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性体育运动在面对西方强势体育文化冲击时普遍存在的问题。今天,在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后,竞技武术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与突破并成为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排头兵”。但是,回顾其发展历程我们能够发现,在全球体育文化趋向同质化的时代背景下,竞技武术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问题和不足。所以,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与考验,竞技武术如何找回符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与坐标、如何确立属于自身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如何坚守属于自身的本土立场和民族特色,如何通过中国竞技武术展示中国武术的中国面貌和中国身份,将成为当代竞技武术未来发展的重心所在。因为,竞技武术作为中国武术的一种当代形式、作为一项难美类竞技体育项目、作为一种演绎攻防技击的身体运动、作为一种展示中国魅力的文化符号,其发展不应没有全局意识和世界眼光,理应站在时代发展的视角对自身身份价值进行重新反思与定位,只有如此,也唯有如此,竞技武术的未来发展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2010年,钟扬成为中组部选派的第六批援藏干部,担任西藏大学理学院副院长。他曾在全校大会上放下豪言:“如果西藏大学拿不到博士学位点,我决不离开。”那时,西藏大学在理工医学科连一个硕士点都没有。

参考文献:

[1] 楼宇烈.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讲中国文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12.

[2] 尹汉宁.坚定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N].学习时报,2017-02-24(01).

[3] 刘涛. 论中国武术现代化之变迁[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0):277-280.

[4] 邓晓芒.西方美学史讲演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180.

[5] 王岗,韩政.对“入奥失败”后中国武术发展的理论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12):5-10.

[6] 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3-16.

[7] 王岗.武术国际化的方略:维系传统与超越传统[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4):17-20.

[8] 戴国斌.从现代奥林匹克的复兴看中国竞技武术的奥林匹克之旅[J].体育与科学,2003,24(3):21.

[9] 王岗,吴松. 中国武术发展的当代抉择:“求同”乎?“求异”乎?[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39.

[10] 戴国斌.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4,25(1):8-10.

[11] 姜泉花,吴炎兵. 空间缺失:传统武术的发展之“痛”[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1):63-67.

[12] 金玉柱,张再林,王岗.对“拳之味”的文化寻绎[J].体育学刊,2017(3):24-29.

[13] 胡玉萍.改革开发的中国经验和历史启示[N].光明日报,2018-01-05(06).

[14] 张振立.理治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15.

[15] 齐涛主,戴鞍钢.中国政治通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3:318.

[16] 张其佐.中国,必将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更好发展[N].成都日报,2018-04-12(04).

[17] 净慧.入禅之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121.

[18] 王岗,韩政.对“入奥失败”后中国武术发展的理论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12):5-10.

[19] 陈锡喜.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28.

[20]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1-18(02).

[21] 新华社.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 [EB/OL].(2017-08-28).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17-08/28/c_1121551868.htm.

[22] 周玮,廖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出新步伐——2013年文化改革发展综述[EB/OL].(2013-12-15). http://www.wenming.cn/whtzgg_pd/ggjxs/201312/t20131215_1638619.shtml.

[23] 中国文化报评论员.让人民满意,成为文艺作品评价标准——用讲话精神推动艺术创作(之二)[N]. 中国文化报,2015-06-10(01).

On the Identity Value of Competitive Martial Ar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imes

ZHANG Dao-xin1,ZHI-Chuan1,SUN Yong-wu1,CHEN-Fang1,SHA Yan-wen2

(1.Nanjing Sports Institule,Nanjing 210014,China;2. Nanjing Dongjiao Town Primary School,Nanjing 210014,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new era,new mission and new journey”,the era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martial arts identity value have once again become a new topic. This paper use research literature,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and think about the identity value and positioning of competitive martial ar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imes.The research holds that competitive wushu is the product of historical changes and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However,with the mode selection and identity positioning of “western chemical weapons”“Olympic martial arts”“self-denial” and “cutting one’s feet to fit one’s shoes”,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martial arts has indeed reached a moment of “life and death”.As a result,in the face of 2018 “China’s development,China’s road” age of enlightenment,in the face of “strong cultural confidence to walk road of China” the times call for our competitive martial arts,the logic of how to make real progress into history,how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d into the tide of the times,how to adhere to their own development path,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how to adhere to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become the “New Era”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must face and solve the key problem is needed.

Key words :competitive martial arts;cultural self-confidence;adapt to society;self-development;medical and sports integration;culture benefiting the people

收稿日期: 2019-09-05

作者简介: 张道鑫(1990-),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发展。

通讯作者: 支 川(1973-),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 G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648( 2019) 10-0073-08

标签:;  ;  ;  ;  ;  ;  ;  ;  

时代转型语境下竞技武术身份价值的时代审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