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问题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_创新论文

化学习题课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题论文,有效途径论文,创新思维论文,课教学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综观当前素质教育新的热点,可以发现,素质教育观念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有关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的理论也正在趋于成熟。众所周知,“创新”(innovation)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弘扬的观念,首创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德,他的理论构成了现代创新研究的基础。熊彼德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称之为“创新”。对“创新”的这种认识,要比“首创前所未有”的“创造”更宽泛,它包容了“创造”,也包容着对原有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同时,对于“创新过程”,熊彼德提出必须把知识“引入经济系统”才算完成。他认为,发明家未必是创新者,只有企业家将发明引进经济系统,发明者才成为创新者。因此,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概括“创新”与“创造”的关系,即:“创新=创造+开发”。熊彼德的创新理论及知识经济理论界对“创新”的解释,恰好与当前我国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两大重点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谋而合。

创新是分层次的,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可以创新,中小学生也完全能够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具体来说,教师应根据中小学生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中小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训练,重视培养中小学生“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重新发现”的探索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习题课在这方面恰好能发挥其优势。

习题课是以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习题为内容,通过书面或口头或实验等解题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课堂教学类型。它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形成网络,查缺补漏总结提高;二是提高运算和操作技能;三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想象等抽象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开发学生的智力。习题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组成形式,通过习题课教学可以达到综合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习题课这种形式与其他的课堂学习方式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不仅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深入和广泛的学习,更是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高质量习题的教学,可促使学生多思、多疑,可启迪学生的智慧,是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促使学生多问、多思、多联,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精密性、敏感性等特点。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多,思维的流畅性大;反之,思维缺乏流畅性。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那种能力。精密性主要指善于考虑事物的精密细节。

1.在复杂的事物中找共性

实践中常采用异题同解的办法。如有些题目考查内容相同或相似,但用不同题型编制;有些题目考查内容虽然不同,但解答涉及的知识、技能在本质上雷同或有共同的规律,例如许多有关气体制备反应题,解题技巧雷同。讲解时,要着重分析、比较各题目间的异同点,通过练习、讨论,揭示这些题目考查内容的相同点或解答时思维规律的共同性。一解多题就是给出一个答案,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编出习题,从而深入诱导学生善于观察,联系实际,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概括出事物特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例如,以下习题的化学反应都可用

来表示:①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②盛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上常有一层白色的膜;③用熟石灰抹墙出现的先干后湿现象;④在空气中久置熟石灰会变质。

2.多问、多思、多联

(1)选不同途径解决问题

例如,用什么方法鉴别K[,2]S溶液和K[,2]SO[,4]溶液? 解答:①利用SO[,4][2-]的特性,用BaCl[,2]溶液和稀盐酸来鉴别; ②根据水解的知识,K[,2]S溶液呈碱性,K[,2]SO[,4]溶液呈中性, 用酚酞试液鉴别;③抓住某些金属硫化物的难溶及颜色不同,可用CuSO[,4]溶液或AgNO[,3]溶液鉴别;④根据氢硫酸是一种挥发性的弱酸,H[,2]S具有臭鸡蛋气味的特性,可用加稀硫酸微热加以鉴别;⑤根据S[2-]的还原性,可用分别通入SO[,2]气体的方法鉴别。或分别加入酸性的KMnO[,4]溶液的方法鉴别。

(2)用变式思考多提问题

例如,在实验室里,通常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氯气。①用这一装置还可制取哪些气体?②如果没有二氧化锰时,可用哪些物质代替?怎样操作?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③如果没有浓盐酸时,可用哪些物质代替?④氯气能溶于水,最好用什么方法收集?

(3)能综合分析善于思考

例如,在托盘天平的两端各放一只质量相等的烧杯,烧杯里盛有浓度和体积均相同的稀硫酸,若在一只烧杯里放入铁片,在另一只烧杯中放入与铁片等质量的锌片,那么反应后天平是否能保持平衡?试通过计算回答。

解 设Fe和Zn的质量均为m 克, 两烧杯中纯硫酸的物质的量均为nmol,与Zn作用消

,说明天平也不再保持平衡,且放Fe的一端较轻(放出氢气较多)。

(4)思维发散,注意联想

例如,取钠、镁、铝、铁各m克,分别跟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产生氢气最多的是哪种金属?(铝)

联想①:含溶质HCl、H[,2]SO[,4]、H[,3]PO[,4] 质量相同的盐酸、稀硫酸、磷酸,分别跟足量锌反应,产生氢气最少的是哪种酸?(硫酸)

联想②:盐酸、稀硫酸、磷酸分别跟足量锌反应,如需制备等质量氢气,耗酸质量最少的是哪种?

联想③:制取等量的氢气,用镁、铝、锌三种金属分别跟足量稀硫酸反应,则消耗金属质量最少的是哪种?(铝)

二、提倡变式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敏感性

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打破常规的那种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一题多变(变式习题)是把考查基本内容相同,但题目繁简不同,能力要求高低不一,涉及知识面或宽或窄,灵活性、综合性不同的题目,按要求从低到高,由简到繁,灵活性从小到大编成一组习题,把其他题看作为基本题的变式。

例如,有机物分子式结构式推断题的解题基本方法是:依据题设条件求分子量、分子中各元素原子数比,进而确定分子式,再根据性质特征写结构式。但分子量、分子中原子数比的求法依不同条件又可以有所不同。由此可构成几种不同的变式习题。下列各题都是丙醛分子结构推断题,条件各异,但思路、技巧大同小异,要求从低到高,步步递升。其中题①、②可视为基本题。

①某有机物含碳62.1%、氢10.3%、氧27.6%,它的蒸气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29倍,求它的分子式。若它属于醛类,写出结构式和名称。

②某有机物分子式中C、H、O质量比为18∶3∶8, 能发生银镜反应,在相同状况下同体积该有机物蒸气和空气质量比是2∶1,试求它的分子式、结构式。

③某有机物0.58克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0.54克,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672毫升,它的蒸气密度在标准状况下为2.59克/升,求其分子式。若它能起银镜反应,求它的结构式。

④某有机物蒸气0.29克,在127℃,1.01×10[5]Pa下体积是165 毫升,使它完全燃烧,把生成的气体通过无水CaCl[,2],无水CaCl[,2]增重0.27克,剩余气体再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生成1.50克白色沉淀,求其分子式。若它分子中含有醛基,试写出它的结构式。

⑤某饱和一元醛0.29克和足量银氨溶液反应可析出银1.08克,求其结构式。

变式习题的讲解,以基本题为主题,在主题讲解之后,再介绍其他变式习题。介绍时要侧重启发学生领悟习题的变化,抓住题目的中心,把握解题方向,提高审题、分析题的能力。掌握以简取繁、化繁为简的本领。借助变式习题,可以清晰地揭示基础和综合题的关系,能帮助学生较快较好地掌握某一类型习题的解题规律和技巧,训练迅速把握题目核心的能力。

变式习题通常理解为在基本题上更改条件,添加要求,衍变为其他题目,更广泛的理解是只要保持题目某一方面的相同,也可在解法、起始物等方面进行彻底变换。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基础题的教学,且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标签:;  

学习问题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_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