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日根据地党的教育政策_抗日战争论文

论抗日根据地党的教育政策_抗日战争论文

略论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教育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策论文,抗日根据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教育政策的提出和施行,是与抗战的形势和根据地的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要求教育必须坚持“为抗战服务”的基本方针;而且要求教育必须遵循“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同时通过统一战线,团结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通过“民办工助”的办学方式,普及群众教育。这种政策,把根据地教育的特殊性和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到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在此期间,我党以“一切为着前线,一切为着打倒日本侵略者和解放中国人民”这个总方针为出发点,在抗日根据地制定了具有抗战特色的教育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而有创造性的改革措施,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实行抗战教育,使教育为抗战服务

抗日战争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总的任务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对内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但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入侵,中华民族的生存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于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便成为中国革命最主要的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党中央和毛泽东从我国抗战实际出发,及时提出了实行抗战教育的思想。在抗日战争刚刚爆发后的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同志就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指出,要反对妥协退让,实行坚决抗战。坚决抗战的办法之一就是实行国防教育,即“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不急不务和不合理的办法,一概废弃”。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中第8条为抗日的教育政策,明确提出:“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1938年4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国防教育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指出:“应该用全力来应付抗战,用教育来支持抗战。目前的抗战是规定一切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也要听抗战的命令。这就叫做抗战教育。”①同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再次把“实行抗战教育”作为全民族当前的紧急任务之一。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六中全会还作了《实行国防教育政策,使教育为民族自卫战争服务》的决议。至此,我党基本上确定了为抗战服务的教育指导思想。

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号召下,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各抗日根据地纷纷进行以抗战需要为宗旨的教育改革。例如,1938年9月,蔡子伟校长在陕甘宁边区中学成立大会上宣布该校的教育方针是:“以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有民族观念,有民主思想,有抗战建国知能的新青年为宗旨。”②陕北公学也提出了“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实现国防教育,培养抗战干部”③的教育方针。为了服务于抗战,学员在校学习四个月甚至一个月就可分配工作。在陕甘宁特区政府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冬学的通令》中,规定冬学的课程分军事、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在粟裕任校长的抗日救亡学校中,把学习的课程定为哲学、政治经济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游击战术,等等。

“实行抗战教育,使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政策,在解放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普遍确定和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性质,为进一步改革学制、课程、教材、组织形式等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一政策之所以正确和必要,不但因为它符合我国抗战时期的实际,更主要的是它反映了教育与政治经济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即规律。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一定的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反过来又给予政治经济以伟大的影响和作用”。“而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④可见,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客观上要求在教育上实行抗战教育,而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巨大反作用,就必然表现在为抗战服务上。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这一政策的制定和贯彻都是正确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教育真正支持了抗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在文化教育工作中实行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我党战胜敌人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文化教育工作中实行广泛的统一战线,既是抗日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党在教育政策上作出的正确选择。

众所周知,我们的革命根据地不是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也不在土地肥沃的平原,而是在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边区、山区。这些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经济落后、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原有文化水平很低、封建遗毒严重。正象毛泽东同志1944年10月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分析的那样:“解放区已经有了它的进步的方面,但是还有它的落后的方面。……在一百五十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内,还有一百多万文盲,两千个巫神,迷信思想还影响着广大的群众。”“我们必须告诉群众,自己起来同自己的文盲、迷信和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为了这个斗争,不能不有广泛的统一战线。”⑤1939年12月1日,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指示中,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在民族解放战争和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明确指出:“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怎样实行文化教育的统一战线呢?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两条原则:第一条是团结,第二条是批评、教育和改造。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联合一切赞成抗日的知识分子,利用一切可以传达新内容、新思想的旧文化和旧教育形式。而联合一切可用的旧形式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文化教育统一战线,反对共同的敌人——封建迷信思想和文化教育的落后状态。

那么,在革命根据地能否实行这一政策呢?毛泽东同志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认为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任何一个中国人,包括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由主义教育家都可能以民族利益为重,支持共产党抗日。这就为在文化教育领域建立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为了正确贯彻执行我党文化教育统一战线的政策,1940年9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发展文化运动的指示》,要求“各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工作,不论是消灭文盲工作、学校工作、报纸刊物工作、文学艺术工作,除党校和党报外,均应与一切不反共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联合去做,而不应由共产党员包办。要注意收集一切不反共的知识分子和半知识分子,使他们参加在我们领导下的广大文化战线。应反对在文化领域中的无原则的门户之见。”⑥这样就把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吸引和团结在我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中来。但在统一战线中如何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呢?1940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论政策》一文中就文化教育政策问题指示说:“应容许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教育家、文化人、记者、学者、技术家来根据地和我们合作。办学、办报、做事。应吸收一切较有抗日积极性的知识分子进我们办的学校……;应该放手地吸收、放手地任用和放手地提拔他们。不要畏首畏尾,惧怕反动分子混进来。”⑦党的文化教育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政策,最大限度地吸收了知识分子,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知识分子抗日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目的。

三、把干部教育摆在第一位

在抗日根据地把干部教育摆在第一位,是依据干部在革命战争中的作用和当时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来的,也是我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教育建设的成功经验。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争任务。”⑧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取得任何一次伟大革命运动的成功,必须有大批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英勇奋斗的骨干力量,这就是干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这场长期而残酷的流血斗争,就更需要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的干部队伍。否则,就可能将这场战争推向失败的深渊。为了把干部培养作为党的主要任务来抓,1942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通过《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目前条件下,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是第一位的。而在职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干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又应该是第一位的。”⑨3月10日,《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业务教育与政治教育》的社论,批评了干部中普遍存在的“只有空疏浮泛的浅薄常识”而缺乏专业的科学知识的弱点,肯定了需要对干部进行长时期的业务教育和政治教育。为了使抗日根据地的干部和群众正确认识这一事关抗战胜败关键的大事,3月16日《解放日报》再次发表《为什么要把干部教育放在第一位》的社论,指出了,把干部教育放在第一位的原因是:1.为了使各部门的干部能够站定自己的立场,力求进步,担负起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交给的千斤重担。2.为了使干部成为真正懂得中国的国情、真正能够灵活地、百发百中地掌握党的政策的专门家。3.为了使干部不断地从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4.为了使干部在紧张和复杂的环境中,在克服困难和阻碍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地观察问题、处理问题。

为了培养大批的革命干部,党在各解放区掀起了干部教育的热潮。仅在陕甘宁边区内,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下举办的干部学校就有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校、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延安大学等。同时,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干部训练班。这些学校和训练班始终坚持为抗战服务、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方针,保证了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质量好、数量多的革命干部,为多快好省地培养干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党中央干部教育政策的指引下,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这些干部在各条战线上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前赴后继展开英勇的对敌斗争,同时也进行着解放区的经济建设,为八年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系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系”,是马克思主义一贯的教育思想,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教育的基本经验之一。在抗日根据地继续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系更为重要和迫切。因为各抗日根据地都处在物质生活条件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在这里既要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扫荡”,还要维持当地人民群众和军队官兵的生活。因此,根据地的教育就必须发扬苏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系的革命传统,使教育同抗日根据地的生产联系起来,同边区人民生活的实际需要联系起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从抗战一开始,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就经常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系的重要意义,经常提醒教育工作人员和广大师生注意生产,参加劳动。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召开延安干部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大会上发表讲话,提出生产和学习是全党和根据地的工作中心。5月4日,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对延安的青年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他说:“延安的青年不但本身团结,而且和工农群众相结合,这一点更加是全国的模范。延安的青年干了些什么呢?他们在学习革命的理论、研究抗日救国的道理和方法。他们在实行生产劳动,开发了千亩万亩的荒地。开荒地这件事,连孔夫子也没有做过。”

1943年,党中央提出了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大力发展学校的生产事业。解放区的各级各类学校,都结合本身的特点,组织广大师生参加劳动。所有根据地的干部学校都把生产劳动列为学校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抗大就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1943年春季全校开荒7430亩。同时还开办了小型的工厂和作坊,发展了纺织、养猪、种菜、烧炭等副业生产。⑩1944年2月17日,山东省行政委员会发出指示,号召全省各中小学开展生产活动,加强劳动教育。2月26日,胶东行政公署发出《关于开展学校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各级政府和学校主要负责干部认真领导学生参加生产,初步做到“生产与教育结合”,“学校生产与群众生产结合”(11)。3月9日,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发出指示,要求全区各小学教育应与大生产运动结合。5月15日,渤海行政公署也发出《关于开展学校生产,加强劳动教育的指示》,要求全区各小学从本年起一律认真开展大生产运动,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

在这里我们应该指出的是,各抗日根据地并非在学校教育中取消了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要求把学生参加劳动列入教育计划,把教育与生产劳动和人民的实际需要联系起来。如延安大学规定,学员除了学习以外,还要参加生产劳动。一般规定是生产劳动占学习时间的20%。这种生产劳动,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及老百姓的负担,解决财政问题;同时可以使青年知识分子养成劳动习惯和劳动观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系的政策,对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民办工助”,发展群众教育

众所周知,在解放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原有的文化教育基础极端落后,象陕甘宁边区,识字的人只占全区总人口的百分之一,华池等县则二百人中只有一个识字的人。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党再次提出扫除文盲的号召。1937年冬季,陕甘宁特区教育厅印发《冬学须知》的小册子,指出在抗战动员中,应使冬学成为开展社会教育、消灭文盲、普及教育的有力工具之一。冬学的对象是失学的青年和壮年,要运用民主的方法发动群众来组织冬学,避免使用包办或强迫命令的方式办冬学。各地也广泛开展冬学运动,普遍开办民校,对广大的劳动群众进行政治教育和识字教育。就在群众教育逐步走上经常化的同时,某些地区产生了一些问题。有些冬学、民校和识字组,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生产和群众实际生活的需要;有的地区仅重视“有条件有重点的建立民校”,强调集中学习,甚至规定出粮出柴等,致使群众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党中央根据这种情况,一方面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解放区的经济;另一方面总结群众教育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在群众教育中实行“民办工助”的政策和自愿原则。

1944年4月18日,陕甘宁边区发出《关于提倡研究范例试办民办小学的指示信》,就在群众教育中实行“民办工助”的政策作了三点说明:1.民办小学的形式与执行“民办公助”方针的步骤不求一律。2.民办小学的学制、教学内容不求一律。校址、经费、教员待遇等也可由群众决定。3.要加强对民办小学的领导。并强调指出,办教育要注意群众的自觉和自愿。这一政策的确定,极大地鼓舞了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解放区更广泛地开展冬学运动和举办民校。仅学习的形式就有识字班、识字组、夜校、半日校、早班、个别教学、炕头教学、“送字上门”、巡回教学等等。在教学内容上也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教材根据群众需要自行编写。这种教学方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为发展群众教育事业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经验。

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重新回顾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各项教育政策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一、任何一场革命要想取得胜利都离不开教育强有力的支持和配合。如果说主要依靠枪杆子和勇敢精神战胜敌人的抗日战争离不开教育的支持的话,那么,在今天主要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的生产力革命中,应该把教育摆在什么地位,就不言而喻了。二、任何教育只有适应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时,才能真正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和功能。三、无论办什么教育都必须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出发。离开这一点,无论主办者的愿望多么好,都注定要失败。

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与今天的教育不能同日而语,但在抗战中积累的许多教育经验却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特别是那种重视教育、敢于打破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很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注释:

①②③⑥⑦⑩(11) 《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6页、第142页、第130页、第180页、第186页、第257页、第263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56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12-913页。

⑧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92页。

⑨ 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3月2日。

标签:;  ;  ;  ;  ;  ;  ;  ;  ;  ;  ;  ;  

论抗日根据地党的教育政策_抗日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