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阶段轨行区智慧管理技术研究范宝明论文_范宝明

摘要:在常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提高轨行区管理水平进行研究,通过提出轨行区管理可视化、数字化、流程化、制度化等创新管理方法,实现全过程科学管理,确保安全、质量、文明施工、进度管理整体可控,有效提高轨行区施工管理水平,为后续轨道交通建设阶段轨行区管理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轨道交通、建设阶段、轨行区管理

引言: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轨行区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城市建设起步早,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办法;有的城市建设起步晚,管理的经验和力量相对缺乏,但绝大多数城市管理经验和办法任然停留在依靠人为判断、过程中人工检查、人员自身意识等方面,无法统筹控制,易出现因过程中控制不到位造成一系列安全、质量、文明施工、进度管理漏洞。只有少部分采用信息平台,可以达到一定效果,实际应用性不强,效果差强人意,因此需要结合信息技术、体系制度、管理办法整体考虑,创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阶段创新管理方法,科学有效的提高轨行区管理水平。

 1.主要创新管理方法

 常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线路长约34.237km(地下线31.635km,高架2.189km,敞开段0.19km),设车站29座,其中:地下站27座,高架站2座,平均站间距约1.2km。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在轨道施工单位接收场地后,轨行区管理权未移交运营单位前,此期间除轨道单位在轨行区内进行各种材料运输行车、人工作业等施工,后续人防、供电、通信、信号、机电、消防、疏散平台安装等单位相继进入施工,高峰期施工单位多达十几个标段,此阶段属于建设阶段轨行区,其特点概括为:一是线路长,作业空间狭小;二是参加作业单位多,交叉作业多;三是动车作业与人工作业重叠;四是隧道内信息传递困难;五是进入轨行区通道多,人员管理困难。

针对轨行区以上特点,在常州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中我们进行管理上创新,吸取相关城市经验,借鉴运营期轨行区管理理念,通过整合互联网信息化科学与工程管理相关应用技术,设计开发可实施性轨行区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创建创新管理体系、建立各项轨行区管理方法、管理制度,提高轨行区施工管理水平,实现全过程科学管理,确保安全、质量、文明施工、进度管理整体可控、不留死角。建设阶段轨行区管理过程中做了如下创新:

 创新一:轨行区管理可视化

 现场调度室作为轨行区监控中心,设置显示屏,轨道车、铺轨机等安装摄像头及定位装置,沿线设置的网络基站实现网络覆盖,通过轨行区信息化专用软件在虚拟线路运行图上实时显示轨道车运行位置、行驶速度,每个区域人员现场施工画面等,在调度室就可以清晰了解现场施工状况。

 创新二:轨行区管理数字化

轨道车的司机与二级调度可进行无纸化的调度命令传输,将调度令通过轨行区管理平台进行申请、审批,现场通过专用电话,可以进行调度令确认。隧道内安装专用信号发射装置,在隧道内施工作业班组长及现场管理人员的手机通过设置可实现通话。这一措施解决了隧道通讯问题,方便信息传递。

 创新三:轨行区管理流程化

 各参建单位进入轨行区施工前,现场施工人员、施工负责人、调度联络人、安全员、防护员均需参加培训考试,熟悉轨行区管理流程、各岗位人员职责。二级调度、巡道员、车站值班员等关键岗位人员需通过考试后方可进行轨行区管理。对进入轨行区施工的管理要求进行提炼总结,总结十二字方针:“定人进群,协议交底;计划请点,持令放行;防护受检,撤离销点”。

 创新四:轨行区管理制度化

 另外,为了更好实现轨行区管理的安全有效,还采取车站站台层全围闭,设置24小时车站值班员,设置唯一进入轨行区的通道;配备督导巡道队每日巡查,检查各施工单位施工作业安全防护等是否按照要求进行作业。通过每月召开的轨行区计划会,整体协调考虑轨行区施工安排,对每月发生违反轨行区管理制度行为采取处罚措施。

 2.涉及的关键技术

 1)网络覆盖建设技术

 隧道内每隔500米设置一个通讯基站,每250米设置一个定位基站,通讯基站通过桥连的方式连接,最长可连接40公里,从而达到隧道内无线网络全覆盖,通讯基站发射的无线信号包括宽带无线信号和窄带无线信号,宽带无线信号用于传输视频和数据,窄带信号用于人员和轨道车、机具定位。本系统特点为:国内首次采用433M频率的隧道定位基站、有源标签。433M的基站和有源标签具有绕射能力强、传输距离远、隧道内复杂环境下相对稳定的特点,每250米定位基站发射的窄带信号可达到隧道内网络全覆盖,人员和机具佩戴装有锂电池的有源标签,该标签的信号发射距离约为150米,辐射约为普通手机待机功率的7%,定位基站接收到有源标签发车的信号后,根据时间差和信号强度计算出人员和机具的隧道内线性位置。隧道壁上每25米挂1个轨道标签,用于可靠的轨道车定位,轨道车经过标签时读到的标签位置即为轨道车实时位置,该定位方式无累计误差,成本低、可靠性高。

 2)轨道车定位系统

 其中轨道车定位系统研究应用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无线识别定位系统,在轨道车底部横梁吊装高频RFID读卡器,在轨行区按定位精度要求安装无源RFID标签,当列车经过,高频RFID读卡器识别位置标签,获得当前位置信息,可精确到5~10米范围内。软件系统采用restful构架设计,服务器采用NODE.JS作为技术平台,中心监控软件采用vs 2010作为技术开发平台;服务器使用LINUX操作系统,中心软件使用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系统设计为纯网络构架,采用TCP协议、UDP协议、HTTP协议、ICMP协议等多种网络协议综合应用。即端-云-端架构的物联网平台。

 

 

 

 

 

 

 

 

 3)视频监控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施工过程中视频监控系统由前端设备、网络平台服务器、监控终端组成。前端设备包括摄像头、网络基站、网络平台服务器机由网络路由器、硬盘录像机组成,可放置在监控中心机房内,监控终点可以是智能手机、电脑显示器或LED大屏幕等,摄像头拍摄的现场实时视频通过无线网络基站传送到监控终端,管理人员只需简单操作就能实现对施工现场实时监控,或在需要时进行录像回放。

 3.创新管理方法实施效果

 常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建设阶段轨行区管理自2017年4月开始,至2019年4月结束,历时2年时间,通过以上轨行区创新管理方法研究并成功应用,安全平稳完成使命,为进入轨行区施工的轨道、供电、信号、通信、消防、疏散平台等多个专业的施工单位提供了良好的管理环境,合理分配轨行区时间及空间资源,推动工程建设整体有序进行。

 4.结束语

 随着目前全国轨道交通大发展趋势,各城市对施工建设过程安全、质量、文明施工要求更加严格,施工建设已从最初完成基本工期节点目标转向创新、优质、高效的完成各项节点目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在工期紧张、区间多、线路长等因素影响情况下,基于当下互联网信息时代,研究一种适应当前环境下的创新管理模式十分必要,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并且可为类似工程项目提供借鉴。

论文作者:范宝明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9

建设阶段轨行区智慧管理技术研究范宝明论文_范宝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