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哲学 - 使用假设和集合论研究哲学的方法

假设哲学 - 使用假设和集合论研究哲学的方法

一、假设的哲学——用假设和集合论研究哲学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杨睿之[1](2021)在《也论形式主义与多宇宙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对裘江杰在《集合论多宇宙观与形式主义》中的若干观点提出挑战,试图论证:作为数学哲学的形式主义是无法做到彻底地本体论中立的,一些形式主义者对元数学的特别关注就促进数学实践而言的作用是有限的。特别地,作者结合对一些新进研究成果及其背后想法的梳理试图展示:形式主义在探究数学新公理和关于集合论多宇宙观的研究中是缺席的;反过来,集合论多宇宙观的有关研究成果则显示出其明显超出形式主义的价值。

居睿迪[2](2021)在《论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对我国大学生共产主义教育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阿兰·巴迪欧是当代法国具有代表性左翼学者,他的“共产主义假设”“共产主义观念”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在西方重新树立了共产主义的旗帜,使共产主义观念重回人们的视野。其共产主义思想存在学术及实践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我国大学生共产主义教育提供启示。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的产生有其特定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巴迪欧经历了法国五月风暴与毛主义运动的革命年代,也经历了新自由主义时期革命退潮的年代,这使他反思革命失败的原因。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拉康的主体理论、萨特的存在主义、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方法都对其共产主义思想具有相当影响。巴迪欧的共产主义思想与其哲学、政治学的理论一脉相承。巴迪欧的事件哲学以“数学本体论”构建了一个事件、主体、真理的三元结构,以此来确定共产主义的政治真理存在。他通过创造“元政治学”来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哲学和政治制度。共产主义对于他而言是观念上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历史被他划分成两个序列。基于此他提出了共产主义第三个序列及其开启的可能方式。巴迪欧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不同,主要体现在本体论、实现方式和价值指向上。它的积极之处在于拓展了共产主义学说、重视主体性和坚持斗争性;它的消极性在于混淆了共产主义观念与抽象平等观、割裂共产主义与革命政治和开启共产主义第三序列的乌托邦式幻想。巴迪欧的共产主义思想对我国大学生共产主义教育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第一,我国的共产主义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学习共产主义理论知识,要在让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深化共产主义认识;第二,我国的共产主义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把握共产主义概念,要让大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明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第三,我国的共产主义教育要促进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要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曹潇月[3](2021)在《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低落期的当代,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就当下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以解决问题。本文一共是通过四个方面来对巴迪欧的共产主义思想进行详细的阐述研究,首先阐释的是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分别从马克思、萨特、阿尔都塞和康托尔四个人进行不同的阐释;其次,对巴迪欧的共产主义思想进行详细论述,从构成要素和涵盖内容出发,以此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巴迪欧的共产主义思想;第三部分,是论述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的独特性,巴迪欧的共产主义思想有不同于其他的特别之处,笔者分别从三种马克思和三种政治序列进行阐释;最后一部分是论述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以批判性的眼光指出其有不现实性、偶然性、主体断裂性等不足之处。

罗纳德·J·艾伦,迈克尔·S·帕尔多,熊晓彪,郑凯心[4](2020)在《相对似真性及其批评》文中研究表明法学界有一种使用(也许是过度使用)"范式转型"(paradigm shift)的倾向,但其方式却与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的着名描述过程大相径庭。然而,在证据法领域,一种非常类似于库恩意义上的范式转型现象正在发生。它虽未达到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物理学或其他科学结构转型那样的规模,但对司法证明的最佳理解正在从概率主义向解释主义转型。几百年来,审判中的证明都被假定为概率性的。这种假定自从1968年约翰·卡普兰(John Kaplan)的开拓性文章发表以来,受到了学术界的持续关注与支持。这是一篇以概率来解释司法证明几乎所有方面的文献,从相关性的基本性质到信息处理,再到关于事实的最终裁决。虽然概率主义很快就成为主流范式,但从乔纳森·科恩(L. Jonathan Cohen)对特定证明悖论(proof paradoxes)的论证开始,一些分析上的困难很早就被发现了(用库恩的话说,就是"异常"或"刺激物")。罗纳德·艾伦(Ronald Allen)对此进行了拓展,他还论证了贝叶斯推理与审判的不相容,并提出了一种分析性替代方法。随之,主流范式的扞卫者炮制了大量文献,试图通过解释来消除那些异常现象,或者守护概率范式免受潜在的侵蚀影响(事实上,库恩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关于科学范式转型的解释和预见正是如此)。在过去二十年里,这些异常现象已变得令人烦恼到不能再忽略它的程度,而与之竞争的解释性推论(相对似真性理论)范式的优势,已变得如此具有说服力而不容忽视。因此,该领域正在经历这种范式转型。在此,我们对相对似真性理论以及概率范式的改进做了总结。正如库恩所指出的,当范式转变时并非所有人都赞同,总是有坚守者、反对者和异议者。最近有三篇主要论证相对似真性不足的论文发表。我们对其进行了分析,论证了他们的反对意见不是不合时宜就是徒劳的,从而奠定了相对似真性作为司法证明之最佳解释的基础。有趣的是,在我们所讨论的三种批评意见中,竟有两种实际上同意概率范式存在着不足(他们提供了替代方案)。第三种批评意见则承认,解释主义可能提供了一种关于司法证明的更佳进路,却试图鉴于一种特定的分析困难,复兴对证明责任的概率解释(即将证明责任适用于犯罪、民事诉求及辩护的单一因素而非当事人的完整案情,从而导致了合取难题的出现)。在分析我们的批评者所提出的替代性主张时,我们论证了他们的观点每一种都并不比相对似真性提供了更好的解释。

徐禄[5](2020)在《帕特里克·苏佩斯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帕特里克·苏佩斯是美国着名的逻辑学家、心理学家,二十世纪后半叶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涉猎多个领域,如物理学、逻辑学、测量理论、概率论、语言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计算机教育技术等,并对一般性科学哲学问题作出探讨。本文依据内在逻辑对苏佩斯的科学哲学思想进行实证性考察和系统性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核心问题:科学理论观、测量理论的表征与不变性、概率形而上学以及脑实验与非经验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方法论层面对其研究的基础性路径做出探析,即形式化方法和经验性实践相结合。第一章为科学理论的逻辑重建——苏佩斯的科学理论观。基于对逻辑经验主义科学理论“语法观”的重新审视,苏佩斯将现代集合论运用于科学结构问题的探讨,提出了集合论公理化的研究进路,认为元理论分析的基本单元不是陈述而是模型,进而将科学理论视为模型的集合,通过对集合论谓词下定义的方法实现科学理论的公理化。这种通过严格定义各项函项和关系并用谓词表达出来的形式化方法,不仅为科学结构的表征和不变性研究提供正确的分析路径,同时还避免了其在形式计算上的语义学缺失,它使科学理论在一阶逻辑范围内得以明确阐述成为可能,真正反映出经验科学理论的复杂特性。第二章为测量理论的表征与不变性——苏佩斯的测量哲学。基于对经典测量理论两种研究进路,即注重经验数值的可表征性以及研究测量尺度类型及其转换的批判,苏佩斯将数值解释和经验解释予以整合,提出了表征性测量理论,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经验认识与数学表达的内在联结。他采用集合论公理化方法而非语言学进路,将测量定义为一种关系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测量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表征问题”和“不变性问题”以及测量尺度的分类展开了研究。苏佩斯关于测量理论的研究完成了关系系统与数值系统之间的结合,既涉及到经验定性系统在数值表征所满足的条件,又涵盖了尺度类型和表征尺度变换等关系系统的数学性质,实现了经典测量理论的理论整合,促进了测量理论的发展。第三章为概率形而上学——苏佩斯的概率思想。基于新传统形而上学”的决定论、确定性、完整性以及科学知识统一性等信条的质疑和批判,苏佩斯建立了“概率形而上学”来处理认识论问题,所形成的广泛的概念框架得到科学和经验证据的支持。他分别从概率与随机性、概率与因果关系以及概率与不确定性三个方面展开论证了“世界本质是概率”的基本命题,并进一步对“统计决策理论”做出探讨。在指出贝叶斯理性理论存在的三方面问题:公理化问题、不精确测量问题以及概念框架扩展问题后,苏佩斯并进一步阐述了理性决策理论的经验性方法。第四章为脑实验与非经验性问题——苏佩斯的心灵(脑)哲学思想。以三个扩展性问题:脑认知活动的计算与表征、“先验知识”的心理机制以及基于理论选择的“习惯”问题为例,基于自然方式对非经验性问题的神经心理学基础展开研究。对于脑认知活动,苏佩斯采用现代成像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模拟实验,对刺激在大脑中的表征以及语言成分的不变性问题做出了探讨。针对“先验知识”心理学基础薄弱的问题,苏佩斯将其转换为经验性陈述的真值计算,再由真值计算转为概率估算,以对先验知识形成的心理机制问题给予回答。在“习惯”理论研究上,苏佩斯基于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最新发展对其加以重解和新探,强调了习惯至于理性选择的基础性意义,即在习惯的限制下可最大化我们的理性选择。第五章为形式化方法与实验性实践——苏佩斯的方法论体系。基于一个全新的科学观和科学哲学观的语境中,对苏佩斯提出和使用的概念及其方法论相关性进行评估。苏佩斯的形式方法统一科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科学哲学更接近科学学科的严格标准,同时避免了新实证主义观点的僵化。对于实验性实践,苏佩斯强调了实验理论在科学中的显着作用,认为哲学家必须全面学习实验程序,才可将基础理论和相应的原始实验数据联系起来以构建正确的理论体系。结语部分对苏佩斯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进行整体性的评价。苏佩斯始终以“经验”为中心、坚持实用主义、概率主义和反还原主义,这些不同要素完美地融入苏佩斯的科学哲学研究之中。作为一位真正的多元主义哲学家,苏佩斯为我们深入理解科学打开了新的理论视域,同时也为科学哲学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方法论的启迪。

肖倩颖[6](2020)在《面向真理本身 ——巴迪欧哲学思想探析》文中提出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一直以来是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统观哲学史,尽管本体论在西方哲学中一直拥有崇高的位置,并赢得“一切学科的女王”的称号,然而在20世纪西方出现了一股强大的反本体论思潮,语言哲学、存在论、分析哲学、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纷纷对其提出质疑,致使本体论哲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存亡危机,这也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思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巴迪欧正是在对这一时代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哲学。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哲学终结所带来的人类精神家园的缺失,哲学的理论指导地位的动摇,现代性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巴迪欧用他的哲学理论作出了激进的回应,对于指导资本主义实践,应对现代性的危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遵循巴迪欧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尽可能的贴近其思想脉络,以最近似于巴迪欧的方式展现其思想论证线索,以两本“哲学宣言”为主要文本依据,梳理和解读巴迪欧哲学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内在发展的逻辑理路,探讨巴迪欧如何实现对以真理为核心的哲学的拯救和复兴,论证当代哲学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哲学,实现哲学的更进一步,同时对巴迪欧哲学进行再思考,以期对其达到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哲学命运的解读,长期以来各个哲学流派各持说辞,各持己见,在这一过程中,反叛黑格尔、拒斥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主流状态和核心观点,伴随着哲学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分析哲学转向、现象学转向、生存哲学转向等,它也经历了被消解、被重构、被终结、被拯救的命运历程,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对哲学的性质和功能的新理解,以及对哲学合法性的质疑和重建。为了论证当代哲学的合法性,实现哲学的拯救和复兴,巴迪欧首先对哲学终结论进行了反思性批判,指出哲学不是不可能的,而是被历史上的缝合体系所阻碍了,因此他主张,在今天要拿出纯粹的哲学的解缝的姿态,通过哲学与诸前提特别是诗的解缝以及哲学自身的远征来扞卫哲学的合法性,回归柏拉图的数学,以一种柏拉图主义的姿态,用数学开启了当代本体论,以其独特的数学逻辑的视角创造性地建构了事件、真理、主体三位一体的本体论哲学,重新确立哲学在其原初意义上的可能性。同时,面对当今哲学的发展状况,巴迪欧要做的不仅仅局限于停留在对哲学的拯救和复兴,而是要进行新哲学的建构,将其目光转向真实的生活。因而,他还提倡哲学要更进一步,探讨哲学可能性的实现方式,推动哲学的向前发展。巴迪欧首先指出现今的哲学是“人为的哲学”,表现为矫揉造作的实存,哲学被法律、道德、伦理等束缚和绑架,为了修复哲学受到的科学主义和道德的重创,巴迪欧主张回归现实世界,从具体的事实出发,让真理以某种具体身体的方式在这个世界呈现自身,重构永恒的、在世的、革命性的真理,使真理从存在走向实存,为此,他创造性地引入阶点理论和同一性函数,通过实存不同的取值来说明真理的表象和哲学的实存。至于如何实现哲学的更进一步,巴迪欧主张哲学要有所介入,有所行动,以一种共产主义的姿态,构建事件轨迹,真理性身体、主体化三者有机统一的在世的新哲学,实现哲学的非在到实存。在这一过程中,身体成为一个重要的表征,通过主体化的身体,世界与历史也成为具体的事物,由此看出,巴迪欧的思想经历了从“超验”到“经验”、从“天国”到“尘世”的发展路径,让承担发现真理的主体有了在世之身,让事件有了在世之根,也让真理成为可以经验的东西。这样,巴迪欧实现了数学本体论到在世的新哲学的内在逻辑理路的推进,为当代哲学的合法性提供证明的同时,也为现代性所关切的形而上学(哲学)命运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哲学的意义在于打开一个新的思想空间,巴迪欧对哲学的拯救复兴乃至进一步发展打开了真理发展的新的空间,他对以真理为核心的哲学的复兴和发展对于哲学合法性的证明以及未来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这里,真理是贯穿巴迪欧哲学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在巴迪欧看来,哲学是对诸真理的把握,真理范畴是其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对待真理问题上,巴迪欧不局限于《哲学宣言》中的“类性真理”(存在层面的真理的形式理论)和《第二哲学宣言》中的“真理性的身体”(实存层面的真理的表象和实存),近年来,巴迪欧更多的将目光转向研究真理视角下的事物,从真理的角度看存在和表象会如何,即真理的内在性问题,为此,巴迪欧创作了《存在与事件3:真理的内在性》一书,立足于探讨真理角度下的世界,旨在挖掘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而提出存在哲学主体吗?如若存在,它如何为真正的生活或完整的生活开辟道路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与分析,更为深刻和详尽的展现巴迪欧哲学思想体系的整全轮廓。我想对于真理内在性的理解,是接下来巴迪欧哲学研究者应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它不仅是对时代问题的理论自觉而且是对社会历史的反思性批判,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巴迪欧所做出的的拯救、复兴乃至进一步发展哲学的努力,对资本主义实践及全球的政治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巴迪欧哲学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当今时代是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资本统治的新时代,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彰显出历史的巨大变化,可以说巴迪欧的哲学在全球资本主义时代具有普遍的全球意义,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巴迪欧作为法国的左翼思想家,他的理论创造更多具有的是欧洲意义,对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来说,他们所面对和感受到的社会现实与我国仍有重大的差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是当代人类文明中独特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具有自己的现实感和理论范式。

武亚军[7](2020)在《数学直觉的哲学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直觉在数学、科学和哲学中都是重要的知识来源,但可否将其作为数学知识的基础存在诸多争议。纵观数学的发展历程,直觉曾经并一直是推动数学进展的重要源泉,但同时也是引发错误之因,甚至数学家的直觉会阻碍数学。因此,系统研究作为数学知识基础来源的直觉的可靠性问题在哲学上就至关重要。本文将从数学直觉可否作为数学知识的可靠基础的争论出发,从经验直觉、理性直觉、逻辑与公理化以及实在论多个角度去探究数学直觉的可靠性、局限性及其根源,得出将逻辑、数学公理化与实在论一起作为确证数学直觉可靠性及制约直觉的局限性的系统方法,最后试图从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阐明数学直觉的特征,阐明数学真理的发现无法避开数学直觉,数学直觉的可靠性根基就在于数学真理的客观实在性。本论文包括引言、五章内容论述和结束语。引言部分主要对数学直觉能否作为数学知识的可靠性基础的争论进行了考察,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分歧,表明该问题在数学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认识论问题,这正是该论文即将要做的工作,然后在阐述该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思路的基础上,对该论文的逻辑框架及内容进行简要概述。第一章“直觉作为数学基础的争论”,主要提出直觉作为数学知识的基础到底可靠不可靠的问题。许多数学家和哲学家都强调直觉的重要性,他们都强调直觉可以作为数学知识的基础,但数学的进展清楚地显示出数学家直觉的局限性。数学直觉可否作为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认识论问题。第二章“数学直觉与经验”,主要讨论数学公理系统中最初作为公理基础的经验直觉及其可靠性问题。欧几里得的几何公理系统在两千多年中一直被视为非常严密的数学知识体系,直到非欧几何的出现才使数学家们不得不承认数学中存在着不可靠的经验直觉的来源。同时,数系扩张过程也反映了人们突破传统认知和经验束缚的艰难,进一步得出作为数学知识来源的经验直觉是不可靠的。第三章“数学直觉与理性”,主要探讨作为数学知识基础的理性直觉及其可靠性与确证性问题。理性直觉试图摒弃经验直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来洞察数学的抽象世界。这种理性直觉是超越于经验之上的直觉,经过确证后的理性直觉是否优于经验直觉而能作为数学可靠性的基础需要进一步确证。理性直觉的确证通过两种方式:(1)客观实在性;(2)一致性。第四章“数学直觉、逻辑与公理化”,主要探讨逻辑与数学公理化可否作为确证数学直觉可靠性及制约其局限性的系统方法。经验直觉和理性直觉都含有不可靠成分,但如果将数学直觉置于逻辑公理化系统之中就能解决不可靠的问题,数学家最初根据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直觉理解形成判断、建立理论,未经逻辑检验的直觉理解导致数学悖论的发生,然后数学家通过公理化的方式对概念作出限定,修正或者扩展公理。数学直觉的可靠性问题就成为数学公理的确证问题,最终支撑数学家直觉理解而形成的数学公理系统的是数学真理的客观实在性。第五章“数学直觉的哲学基础及可靠性”,本部分试图从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阐明数学直觉的特征,由于数学公理需要数学家的直觉洞察,数学直觉由此具有认识论的主观性,数学公理的确证基础最终为数学真理的客观实在性,数学直觉因此又具有本体论的客观性,所以,数学直觉同时牵涉着数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最后指明如何将认识论和本体论统一起来,将数学直觉与数学真理统一起来,基于数学真理的客观实在性构建数学概念、形成数学公理形成合理确证是数学哲学的重要问题。结束语部分是对全文工作的总结。通过分析表明数学直觉在数学家构建数学知识及发现数学真理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数学家根据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直觉理解形成判断、建立理论,这种直觉理解既有经验直觉也有理性直觉,若未经逻辑检验,直觉理解有时就会发生错误或导致数学悖论。于是,数学家通过公理化的方式对概念作出限定,修正或者扩展公理,直觉因此接受逻辑的检验和公理的限定。最后指出直觉的可靠性保证需要理性主义认识论和以数学真理实在性为基础的本体论的统一。

刘明元[8](2020)在《蒯因逻辑思想与本体论研究 ——基于清晰性视角》文中研究指明蒯因的逻辑哲学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然而,不断有学者批判蒯因的狭义逻辑观,认为他局限于将逻辑视为带等词的初等逻辑,远离了现代逻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学界不否认蒯因的本体论研究,认为它弥补了传统本体论超验性和思辨性方面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形而上学。我们在研究中惊喜地发现,蒯因的狭隘逻辑观和本体论承诺学说是其努力追求清晰性(clarity(1))知识的必然选择。蒯因追求这种清晰性的努力主要可见于两个方面。其一,蒯因严格区分逻辑的基本范畴,这种区分主要涉及符号的使用和提及、变项和模式字母、普遍词项和抽象单独词项、对于逻辑的对象性解释和替换性解释、外延对象和内涵对象、外延性语境和非外延性语境等。其二,通过语义上溯的策略,关联关于逻辑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研究,并辅之以对于“分析性”的批判,通过本体论承诺语义学标准的澄清,回应关于逻辑方法和同一性等经典哲学问题。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清晰呈现已有逻辑研究的目标及其进展,有助于把代理函数和同构概念应用于本体论的还原,而且涉及对于词项意义和指称的逻辑语义学研究,并对逻辑命题、属性、关系、有效性、真值、类、以及序偶等逻辑范畴作出了澄清。蒯因的本体论取向有力地支持了关于逻辑的认识论研究,其本体论学说与其关于逻辑范畴的探讨相关,它们共同构成蒯因对于逻辑理论建构机制的新解释,也彰显出蒯因逻辑哲学追求客观性和清晰性的科学精神。本文主体部分的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紧紧围绕着清晰性主题逐步展开。在第一部分,我们从逻辑是否包括集合论、蒯因对经典逻辑的论述、蒯因对变异逻辑的回应、逻辑是否具有可修正性、蒯因对现代逻辑的重要贡献、蒯因的逻辑思想等方面对蒯因的逻辑研究工作及其成果作了详细介绍,并将蒯因逻辑思想归结为六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即衡量逻辑的清晰性标准、只承认带等词初等逻辑的狭义逻辑观、逻辑的根本任务、逻辑及逻辑真理的两大根基、逻辑与外部世界的间接联系以及简化人类整个概念系统意义上的逻辑可修正性。在第二部分,在解析和总结西方传统本体论研究及其局限性的基础上,深入解析蒯因关于本体论承诺的语义学标准、识别实体的同一性标准以及本体论的相对性,并通过回答常见的相关逻辑哲学问题,论证蒯因本体论承诺学说的系统性与解释力。在第三部分,主要辨析蒯因自然主义哲学取向与其本体论的融贯性问题,除了集中呈现蒯因基于哲学追求清晰性的传统逻辑观转变,批判地反思其关于自然类的消去主义倾向,我们将澄清其集合论立场关于类的预设,并结合对其初等逻辑相关预设的分析,揭示蒯因逻辑哲学理论中存在的冲突,论证消除冲突的希望在于摒弃弗雷格、罗素等人的逻辑主义纲领,把非逻辑的集合论纳入蒯因逻辑哲学的整体理论建构之中,以满足自然科学理论的需要。第四部分是前三部分的升华,系统阐述了蒯因在逻辑研究和哲学研究中努力追求清晰性目标的重要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不足之处。首先从西方哲学注重数学和逻辑的重要传统、清晰性在蒯因逻辑理论和本体论承诺学说之间的纽带作用以及蒯因对哲学的两大贡献等方面,深入发掘蒯因努力追求清晰性目标的重要理论价值。与此同时,蒯因所追求的清晰性充分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精髓,批判性思维又正好能够根除重直觉和了悟的中国传统文化温床中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维陋习,并且能够有效地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有力地凸显了蒯因努力追求清晰性目标的不可忽略的实践意义。此外,追求严格的清晰性,会导致其狭义逻辑观偏离现代逻辑的主流思想,甚至成为现代逻辑发展的绊脚石;还会导致其本体论承诺学说仅仅适用于部分数学或全部传统纯数学的狭小范围,大大降低了其普适性。

赵静丽[9](2020)在《罗素类型论研究》文中认为19世纪末,以康托尔集合论为基础的数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是随着集合论悖论被发现,尤其是罗素悖论的发现,在学界引起一片哗然,震动了整个数学界。当时罗素正在研究逻辑与数学的关系的问题,即逻辑主义,集合论悖论导致这个研究被迫中断。为了实现逻辑主义,为了解决集合论悖论,罗素构建了类型论。罗素类型论是较早解决集合论悖论的方案,它通过区分有意义的类或命题的逻辑类型来解悖,不同逻辑类型不能混淆。命题、意义、类型是类型论的基本概念。因发表时间、解悖方式等不同,类型论分为简单类型论和分支类型论。简单类型论的解悖方式是类分层,即通过确定类的各自层次来避免产生悖论。分支类型论是在恶性循环原则这一解悖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命题分阶和命题函项分阶的方式来解决悖论。前者是借命题变项来确定命题的阶和逻辑类型,从而避免逻辑矛盾;后者是在命题分阶的基础上,对命题函项分阶来确定命题的逻辑类型,从而解决悖论。分支类型论可以分析所有的性质命题和关系命题,弥补了简单类型论研究对象有限的缺点。罗素类型论不仅解决了集合论悖论,还对逻辑学、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逻辑学方面,类型论对维护传统二值逻辑、解决语义悖论和发展逻辑主义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哲学方面,它推动了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兴起和发展。它也有局限,主要体现在有争议的“恶性循环原则”和“可化归性公理”。

孔祥雯[10](2019)在《基于范畴论的数学基础研究进路》文中认为“数学基础”是数学学科的大本大宗,数学知识建立在数学基础之上,因而数学基础的研究至关重要。集合论中悖论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数学基础危机的爆发,产生了持续已久的数学基础争论。因此,解决数学基础危机,找寻一个合适的数学基础就成为了数学哲学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构主义作为二十世纪数学哲学的研究趋势,与范畴论结合产生了范畴结构主义的研究思想,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基于范畴论的数学基础研究进路,为数学基础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新的可能。本论文系统地分析了基于范畴论的数学基础研究进路,论述了范畴论作为数学基础的可行性。第一章指出了包括朴素集合论、公理化集合论以及三大数学流派这些数学基础进路的困境,再通过强调数学哲学中的结构主义研究趋势,表明了数学基础研究的结构主义转向,最后指明了由范畴结构主义导出的基于范畴论的数学基础研究进路。第二章剖析了范畴论数学基础的理论内涵,沿着“数学——结构——范畴”的路线阐述了范畴论数学基础的解释路径,具体探讨了数学的本质,范畴论对数学结构的阐释以及范畴论数学基础的意义建构。第三章对数学哲学家提议的ETCS公理系统与CCAF公理系统进行了语境分析。首先明晰了范畴与语境之间的共通性,再从历史的、社会的、学术的、心理的等非语言层面与语形、语义及语用的语言层面解读如何从两个公理系统中构建数学整体。第四章辨析了范畴论数学基础面临的挑战与质疑,主要就范畴论是否预设了集合论的相关概念,范畴论的公理系统是否断言了存在,基础的必要性等问题进行了有力的辩护。第五章从整体出发对范畴论数学基础进行了综合考察,首先探讨了范畴论作为数学基础的自主性,继而论证了范畴论在什么意义上可以作为数学基础,最后聚焦于范畴论数学基础相对于集合论数学基础的研究优势。第六章从对数学哲学研究的推进,对科学研究的推动以及对语境分析方法的应用这些方面具体分析了范畴论数学基础的研究意义。结束语回顾了对基于范畴论的数学基础研究进路的整体阐述,肯定了该基础进路的研究价值,并展望了数学哲学在未来的发展。综上,本论文针对数学基础研究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基于范畴论的数学基础进路,阐述了范畴论作为数学基础的解释路径,并结合语境分析方法对确定的范畴论公理系统进行了解析,同时指出了一些数学哲学家对范畴论数学基础的质疑甚或反对,并在对范畴论数学基础进行辩护的过程中,促使基于范畴论的数学基础进路得到了更详尽的诠释。再通过对范畴论数学基础的综合考察,又进一步丰富了基于范畴论的数学基础进路的合理性,最后在多重视角下分析了范畴论数学基础的研究意义。

二、假设的哲学——用假设和集合论研究哲学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假设的哲学——用假设和集合论研究哲学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也论形式主义与多宇宙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形式主义不是本体论中立的
二、形式主义对数学实践的影响
三、集合论多宇宙观与形式主义
四、结论

(2)论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对我国大学生共产主义教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渊源
    一、时代背景
        (一)法国五月风暴
        (二)法国毛主义运动
        (三)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革命的“冬月”
    二、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
        (二)拉康的主体理论
        (三)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四)阿尔都塞科学和意识形态划分的思想
第二章 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数学本体论
        (二)事件、主体、真理的三元结构
    二、巴迪欧共产主义的政治学要素
        (一)反政治哲学
        (二)元政治学
    三、巴迪欧的共产主义观念
        (一)观念上的共产主义
        (二)共产主义的序列
        (三)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
第三章 马克思与巴迪欧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比较及评价
    一、马克思与巴迪欧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比较
        (一)存在论基石:实践本体论与数学本体论
        (二)社会变革逻辑:唯物史观与事件哲学
        (三)价值指向:人的解放与纯粹平等
    二、对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二)局限性
第四章 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对大学生共产主义教育的启示
    一、在理论学习中深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认识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
        (二)学习共产主义发展的历史
    二、在比较分析中明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
        (一)把握科学的共产主义信仰
        (二)把握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
    三、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一)确立共产主义的实践观
        (二)加强社会实践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第一章 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
    第一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
    第二节 萨特——存在主义
    第三节 阿尔都塞——断裂性和社会革命理论
    第四节 康托尔——集合假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共产主义假设”
        一、共产主义假设的意蕴
        二、共产主义假设的根本点
    第二节 共产主义的基本构成元素
        一、政治的要素——真理的过程
        二、历史的要素——历史的归属
        三、主观的要素——个人的主体化
    第三节 巴迪欧共产主义的内涵——事件、真理、主体
        一、事件——断裂和空
        二、真理——依托事件而产生
        三、主体——两者的纽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独特性
    第一节 巴迪欧划分的三种马克思
        一、黑格尔影响下的马克思
        二、受古典政治经济学影响的马克思
        三、政治的马克思
    第二节 巴迪欧“共产主义假设”的三个重要历史序列
        一、第一序列:1792 年法国大革命到巴黎公社
        二、第二序列: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到1976 年中国“文化大革命”
        三、第三序列:意识形态中开启的历史序列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第一节 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的空想性(非现实性)
        一、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的事件偶然性
        二、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的主体分散性
        三、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的纯粹平等
    第二节 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在政治与哲学上的缺陷
        一、巴式阴性政治和规范式的阳性政治
        二、分割了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概念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相对似真性及其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概率性进路与解释性进路
    (一)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原则与政策
    (二)概率性进路
    (三)解释性进路:相对似真性
二、相对似真性受到的批评
    (一)似真性与概率之间的关系
    (二)比较性证明与被告义务
    (三)替代性或者析取性解释
    (四)更高的证明标准
    (五)解释与合取难题
    (六)解释与推论过程
三、施瓦兹和索伯:对合取难题的进一步检视
四、南斯:决策论、认知概率和分量
五、克莱蒙特:魔幻现实主义、模糊集合(fuzzy set)与信念函数346
结论

(5)帕特里克·苏佩斯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内容与写作思路
    四、应用价值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科学理论的逻辑重建—苏佩斯的科学理论观
    1.1 科学理论“语法观”的重审
        1.1.1 科学理论“语法观”的理论形式化
        1.1.2 科学理论“语法观”的理论困境
    1.2 科学理论公理化方法的选择
        1.2.1 理论公理化的合理性
        1.2.2 理论公理化的步骤
    1.3 科学理论集合论进路的确立
        1.3.1 集合论进路的优势
        1.3.2 集合论模型的建构
    1.4 科学理论的层级结构划分
        1.4.1 科学理论结构的层级性
        1.4.2 从数据模型到理论模型
    1.5 科学理论“集合论-语义观”的意义及发展
        1.5.1 “集合论-语义观”的意义
        1.5.2 “集合论-语义观”的发展
    1.6 小结
第二章 测量理论的表征与不变性—苏佩斯的测量哲学
    2.1 经典测量理论的研究进路
        2.1.1 定性条件进路
        2.1.2 尺度形式进路
    2.2 测量的形式化定义
    2.3 测量理论的表征问题
        2.3.1 表征的含义
        2.3.2 同构的含义
        2.3.3 表征定理的形式化
    2.4 测量理论的不变性问题
        2.4.1 不变性的含义
        2.4.2 不变性定理
    2.5 测量尺度的分类
        2.5.1 尺度的定义
        2.5.2 尺度的类型
    2.6 小结
第三章 概率形而上学—苏佩斯的概率思想
    3.1 “概率形而上学”的内涵
    3.2 概率与随机性
    3.3 概率与因果关系
        3.3.1 赖欣巴哈的概率论解释
        3.3.2 表面原因
        3.3.3 虚假原因
    3.4 概率与不确定性
    3.5 概率与决策理论
        3.5.1 贝叶斯主义的决策理论
        3.5.2 贝叶斯主义的问题及其解决
        3.5.3 决策理论的经验方法
    3.6 小结
第四章 脑实验与非经验性问题—苏佩斯的心灵(脑)哲学思想
    4.1 脑认知活动的计算与表征
        4.1.1 单词的脑电波识别
        4.1.2 句子的脑电波识别
        4.1.3 对象间语言脑电波表征的不变性
        4.1.4 视觉图像的脑电波表征
    4.2 “先验经验”的心理学基础
        4.2.1 拉姆齐等人的观点
        4.2.2 经验性陈述的真值计算
        4.2.3 从真值到概率估算
    4.3 基于理性选择的“习惯”理论
        4.3.1 习惯及其自动性特征
        4.3.2 习惯与思维的无意识本性
        4.3.3 理性选择的习惯基础
    4.4 小结
第五章 形式化方法与实验性实践—苏佩斯的方法论体系
    5.1 形式化方法的追求
        5.1.1 形式化的类型及其特征
        5.1.2 形式化与公理化
        5.1.3 形式化的中心性
        5.1.4 形式化方法的适用性及限制
    5.2 实验实践的贯彻
        5.2.1 实验实践存在的问题
        5.2.2 实验设计理论
        5.2.3 错误理论的处理
    5.3 小结
结语 苏佩斯—一位真正的多元主义哲学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面向真理本身 ——巴迪欧哲学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1章 巴迪欧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1.1 思想基础
        1.1.1 萨特的存在主义
        1.1.2 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
        1.1.3 拉康的精神分析
        1.1.4 康托尔的集合论
    1.2 历史渊源
        1.2.1 五月风暴
        1.2.2 “毛主义”情节
        1.2.3 新自由主义思潮
    1.3 后现代语境中的哲学危机
        1.3.1 哲学终结论的表现
        1.3.2 哲学危机产生的原因
第2章 巴迪欧对哲学的拯救和复兴
    2.1 扞卫哲学的合法性
        2.1.1 批判哲学终结论
        2.1.2 解缝与远征
        2.1.3 哲学的可能性
    2.2 柏拉图主义姿态
        2.2.1 巴迪欧与柏拉图
        2.2.2 数学本体论
        2.2.3 类性的多
    2.3 事件、真理、主体三位一体的本体论哲学
        2.3.1 事件哲学:情势的断裂
        2.3.2 真理程序:真理的存在
        2.3.3 主体理论:介入性操作
第3章 哲学要更进一步
    3.1 重构革命的永恒真理
        3.1.1 人为哲学:“矫揉造作”的实存
        3.1.2 真理浮现:真理的表象
        3.1.3 阶点理论:实存的取值
    3.2 共产主义观念
        3.2.1 提出:针对苏联模式及一系列全球性危机
        3.2.2 内涵:个体在生成中成为大写的历史主体
        3.2.3 实质:实现真正的无限的人的联合
    3.3 事件轨迹、真理性身体、主体化三者统一的在世的新哲学
        3.3.1 事件轨迹:原始陈述
        3.3.2 真理性身体:真理的实存
        3.3.3 主体化:哲学的非在到实存
第4章 巴迪欧哲学思想的再思考
    4.1 巴迪欧哲学之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
        4.1.1 理论起点: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4.1.2 理论内涵:社会存在本体论
        4.1.3 理论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
    4.2 巴迪欧哲学之于当代社会
        4.2.1 巴迪欧哲学与世界政治实践
        4.2.2 巴迪欧哲学与资本主义新时代
        4.2.3 巴迪欧哲学思想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数学直觉的哲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直觉作为数学基础的争论
    1.1 直觉作为数学知识基础的来源及其辩护
        1.1.1 直觉作为数学知识基础的来源
        1.1.2 康德对“纯直觉”的辩护
        1.1.3 布劳威尔对“直觉”的辩护
    1.2 数学直觉的不可靠与直觉主义哲学的失效
    1.3 数学基础与直觉及其可靠性
第二章 数学直觉与经验
    2.1 数学公理化的起源与直觉
    2.2 《几何原本》与实质公理学
    2.3 《几何原本》的公理基础:经验直觉
    2.4 数系扩张及其基础中的经验直觉
    2.5 经验直觉及其可靠性
第三章 数学直觉与理性
    3.1 作为数学基础的理性直觉
        3.1.1 笛卡尔的“先天直观”
        3.1.2 康托尔对“超穷数”的直觉
        3.1.3 哥德尔“柏拉图主义”的理性直觉
    3.2 理性直觉及其可靠性
    3.3 理性直觉的确证
        3.3.1 确证方法之一:客观实在性
        3.3.2 确证方法之二:一致性
第四章 数学直觉、逻辑与公理化
    4.1 数学直觉的逻辑制约及其问题
        4.1.1 数学直觉的逻辑制约
        4.1.2 逻辑制约之外的数学直觉
    4.2 数学直觉与公理化
        4.2.1 公理集合论对直觉悖论的消除
        4.2.2 数学直觉与哥德尔配数的公理化系统
    4.3 数学直觉与数学的实在性
第五章 数学直觉的哲学基础及可靠性
    5.1 以哲学假设为基础的数学直觉
    5.2 数学直觉的主观性
    5.3 数学直觉可靠性的根基:客观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蒯因逻辑思想与本体论研究 ——基于清晰性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蒯因本人的着述
    2.国内研究状况
    3.国外研究状况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论文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可能创新之处
第2章 蒯因狭义逻辑观是其清晰性追求的必然产物
    2.1 从含集合论的逻辑到不含集合论的逻辑
        2.1.1 逻辑包括集合论
        2.1.2 逻辑不包括集合论
    2.2 蒯因论经典逻辑
        2.2.1 蒯因论真值函项和布尔函项
        2.2.2 蒯因论量化逻辑
        2.2.3 蒯因论逻辑真理
    2.3 蒯因对变异逻辑的回应
        2.3.1 蒯因论模态逻辑
        2.3.2 蒯因论命题态度逻辑
        2.3.3 蒯因论谓词函子逻辑
        2.3.4 蒯因论多值逻辑和直觉主义逻辑
    2.4 蒯因论逻辑的可修正性
    2.5 蒯因对现代逻辑的贡献和逻辑思想
        2.5.1 蒯因对现代逻辑的贡献
        2.5.2 蒯因基于清晰性的逻辑思想
第3章 逻辑赋予蒯因本体论以清晰性
    3.1 蒯因本体论承诺学说提出的背景
        3.1.1 超验的、思辨的西方传统本体论存在着严重缺陷
        3.1.2 蒯因对西方近代和现代反形而上学观点的批评
        3.1.3 蒯因对弗雷格、罗素等人的逻辑分析方法的采用
    3.2 蒯因本体论承诺的语义学标准
        3.2.1 蒯因对本体论承诺语义学标准的具体表述
        3.2.2 准确表述本体论承诺语义学标准的要点
        3.2.3 举例说明本体论承诺语义学标准的具体应用
    3.3 蒯因识别实体的同一性标准在逻辑解释和本体论选择中的具体应用
        3.3.1 蒯因识别实体的同一性标准在逻辑解释中的具体应用
        3.3.2 蒯因识别实体的同一性标准在本体论选择中的具体应用
    3.4 本体论的相对性
        3.4.1 指称的不确定性
        3.4.2 本体论的相对性
        3.4.3 本体论还原的相对性
    3.5 蒯因本体论承诺学说的清晰性特征
第4章 重归于融贯的蒯因本体论并未丧失其清晰性
    4.1 后期蒯因的哲学框架与其本体论不融贯
    4.2 初等逻辑与集合论的区别和联系
        4.2.1 初等逻辑与集合论之间的区别
        4.2.2 初等逻辑与集合论之间的联系
    4.3 标准语法与集合论语法的异同
    4.4 蒯因本体论融贯性的回归
    4.5 重归于融贯的蒯因本体论并未丧失其清晰性
第5章 蒯因追求清晰性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与不足之处
    5.1 蒯因追求清晰性的理论价值
        5.1.1 蒯因追求清晰性是西方哲学注重数学和逻辑的重要传统的延续
        5.1.2 清晰性是蒯因逻辑理论和本体论承诺学说联系的纽带
    5.2 蒯因追求清晰性的实践意义: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批判性思维
        5.2.1 蒯因追求的清晰性实质上是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标准
        5.2.2 重直觉和了悟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滋生思维陋习的温床
        5.2.3 培养批判性思维是根除思维陋习和增强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5.3 蒯因追求清晰性的不足之处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9)罗素类型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罗素类型论的研究动因
    1.1 集合论悖论
        1.1.1 集合论悖论产生的背景
        1.1.2 集合论悖论的内容
    1.2 罗素的逻辑主义
        1.2.1 逻辑数学化
        1.2.2 数学逻辑化
第二章 罗素类型论的内容
    2.1 类型论的基本概念
        2.1.1 命题
        2.1.2 意义
        2.1.3 类型
    2.2 类型论的解悖原则
        2.2.1 解悖原则的内容
        2.2.2 解悖原则的要求
    2.3 类型论的解悖方式
        2.3.1 类分层
        2.3.2 命题分阶
        2.3.3 命题函项分阶
第三章 罗素类型论的评价
    3.1 类型论的价值
        3.1.1 类型论对逻辑的影响
        3.1.2 类型论对哲学的影响
    3.2 类型论的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范畴论的数学基础研究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数学基础研究的结构主义转向
    1.1 传统数学基础进路的困境
        1.1.1 朴素集合论及其困境
        1.1.2 公理化集合论的发展及难题
    1.2 三大数学流派的挫败
        1.2.1 逻辑主义
        1.2.2 形式主义
        1.2.3 直觉主义
    1.3 数学哲学中的结构主义研究趋势
        1.3.1 数学结构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1.3.2 先物结构主义及模态结构主义难题
        1.3.3 范畴结构主义
    1.4 小结
第二章 范畴论数学基础的基本涵义
    2.1 数学的本质——结构
        2.1.1 数学本质的多元分析
        2.1.2 数学结构的解释说明
        2.1.3 数学本质的结构解析
    2.2 范畴论对数学结构的阐释
        2.2.1 范畴的概念表征
        2.2.2 范畴的结构特性
        2.2.3 数学结构的理论
    2.3 范畴论数学基础的意义建构
        2.3.1 诠释数学内核
        2.3.2 构建数学框架
    2.4 小结
第三章 范畴论数学基础的语境分析
    3.1 范畴论数学基础的语境基底
        3.1.1 表述特征:整体性与动态性
        3.1.2 发展源由:内在成因及外在动因
    3.2 ETCS公理系统的语境分析
        3.2.1 ETCS公理系统的非语言分析
        3.2.2 ETCS公理系统的语言分析
    3.3 CCAF公理系统的语境分析
        3.3.1 CCAF公理系统的非语言分析
        3.3.2 CCAF公理系统的语言分析
    3.4 范畴论数学基础的语境分析意义
    3.5 小结
第四章 范畴论数学基础的理性辩护
    4.1 对范畴论的认识
        4.1.1 概念分析
        4.1.2 全域说明
        4.1.3 内容阐述
    4.2 对公理的辨析
        4.2.1 断言
        4.2.2 公理化方法
        4.2.3 公理系统
    4.3 对数学基础的理解
        4.3.1 基础的必要性
        4.3.2 语言与基础
        4.3.3 框架与基础
    4.4 小结
第五章 范畴论数学基础的综合考察
    5.1 自主性论证
        5.1.1 逻辑的自主性
        5.1.2 概念的自主性
        5.1.3 辩护的自主性
    5.2 意义分析
        5.2.1 本体论的数学基础探究
        5.2.2 认识论的数学基础探究
        5.2.3 方法论的数学基础探究
    5.3 研究优势
        5.3.1 研究特点
        5.3.2 阐释的充分性
    5.4 小结
第六章 范畴论数学基础的研究意义
    6.1 对数学哲学研究的推进
        6.1.1 数学基础
        6.1.2 数学结构主义
    6.2 对科学研究的推动
        6.2.1 数学学科
        6.2.2 其他学科
    6.3 对语境分析方法的推广
    6.4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假设的哲学——用假设和集合论研究哲学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也论形式主义与多宇宙观[J]. 杨睿之. 科学·经济·社会, 2021(02)
  • [2]论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对我国大学生共产主义教育的启示[D]. 居睿迪. 扬州大学, 2021(09)
  • [3]巴迪欧共产主义思想探究[D]. 曹潇月.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相对似真性及其批评[J]. 罗纳德·J·艾伦,迈克尔·S·帕尔多,熊晓彪,郑凯心. 证据科学, 2020(04)
  • [5]帕特里克·苏佩斯的科学哲学思想研究[D]. 徐禄. 山西大学, 2020(10)
  • [6]面向真理本身 ——巴迪欧哲学思想探析[D]. 肖倩颖. 吉林大学, 2020(08)
  • [7]数学直觉的哲学探讨[D]. 武亚军. 山西大学, 2020(01)
  • [8]蒯因逻辑思想与本体论研究 ——基于清晰性视角[D]. 刘明元. 西南大学, 2020(01)
  • [9]罗素类型论研究[D]. 赵静丽. 河北大学, 2020(08)
  • [10]基于范畴论的数学基础研究进路[D]. 孔祥雯. 山西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假设哲学 - 使用假设和集合论研究哲学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