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经蝶窦入路显微、内镜、影像解剖及海绵窦内侧壁形态观察

扩大经蝶窦入路显微、内镜、影像解剖及海绵窦内侧壁形态观察

李学军[1]2003年在《扩大经蝶窦入路显微、内镜、影像解剖及海绵窦内侧壁形态观察》文中提出经蝶窦入路为处理垂体腺瘤的首选术式。随着手术经验的丰富以及新技术的出现,突破蝶鞍限制经蝶窦处理累及鞍上、海绵窦及斜坡硬膜外等邻近区域病变的报道开始出现。然这种扩大经蝶窦入路的解剖学研究尚无文献报道,如何拓展?拓展的范围?影响拓展的解剖因素?上述问题通过解剖学研究可以得到答案。本课题探讨扩大经蝶窦入路的特点,提供从前下方角度处理累及鞍上、海绵窦及斜坡硬膜外病变的方法,主要包括扩大经蝶窦入路相关解剖参数及解剖细节;显微镜及内镜下的解剖特点及方法;同时为扩大经蝶窦入路提供影像解剖学资料。 在显微镜及内镜下对扩大经蝶窦入路结构进行解剖、观察、测量、摄像;蝶鞍区组织切片行HE及Mason染色进一步观察海绵窦内侧壁;通过冠状位、矢状位及水平位薄层扫描头颅标本,观测扩大经蝶窦入路相关的影像解剖。 观测结果如下:1、显微解剖:经蝶骨平板及鞍结节向鞍上扩展,两侧为视神经管,前方有筛后神经血管丛。鞍结节隐窝邻近蝶鞍前壁其下为前海绵间窦。双侧视神经管颅口距离15.8±2.69mm,眶口距离24.6±2.38mm;筛后神经血管丛37.5%走行于蝶筛板,40%走行于最后筛房内,22.5%走行于最后筛房前壁;蝶鞍前壁至筛后神经血管丛距离16.8±2.36mm,至筛板后缘距离20.54±4.37mm。后组筛窦与 一 l — — 二 、博士学位论文 中艾膊要_- 陵+肇估帜文 眼神经、滑车宇经的内现鄙。)戊月J以W观以占‘人‘”***“”*“川”’ — — 酉宇成此角度下的操作则阐邓 刀-安水——凡一’-’叫“川”’『‘’””’”…。 内镜图像夫真与镜头距观察物距离及镜头不月用[11——叱。—吐。 菏 2 川戊吧八p冈“/“————““—一 3、海绵窦内侧壁形态观祭:坐邱〕WwW。‘。’‘w’“儿八们川- 向走行的硬膜及渭性结构多十均间 限人二””@’州t人u广L叁网”‘y匕岁‘”刀一”一 卧 -二Inm)有6例。HE及Mason梁匕显小凋9I)买rut火i巫/。。,W口;讥一。 疏松纤维组织、脂肪。头颅怀本MK 怄直个帕H——小。、“IJ—。。··。 — — 4、B$删fi二 CT…了日了0 删tiVZ个‘l’111似工‘了’J口尸1H’”’y- --两种位置关系,后组筛寞 蝶卖与视刊’艾良穴尔刀川—头’儿刀一 _蝶筛均势型及筛窦忧势型,以蝶卖忧丹坐力步—叩”川八”川一。 -侧视神经管眶 口垂直距离统计学处埋y)Lu’,/。。。。仪·。。。-j。。。 因经蝶窦入路向鞍上扩雁坝惭滞阶奶下—”’‘”’“’厂’… 双侧视神经管及筛后神经血管丛、师攸限刷 叵T)。———八。。。; 经蝶骨平板及鞍结节梯形 K域险拧?

魏宇魁[2]2008年在《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的显微、内镜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的显微、内镜解剖学研究目的本研究将通过解剖学研究,来探讨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的特点,主要包括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相关的解剖参数及显微镜和内镜下的解剖特点,通过解剖学研究,进一步弄清鞍区和鞍旁的显微解剖结构及相互关系,通过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为扩大经蝶窦手术适应证及范围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国人成年带颈头颅冷冻标本12具(24侧),颈总动脉、椎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颈内静脉灌注蓝色乳胶。冠状位和矢状位各切开1具标本,采用显微镜下逐层解剖并拍照;10具标本先行模拟经典的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然后分别向前颅底区、向下斜坡区、向两侧海绵窦区扩展,进行内镜下的解剖观察并测量,主要观察鞍区和鞍旁解剖结构的内镜下特点及相互位置关系。结果1.内镜下,在鼻腔内,蝶筛隐窝和后鼻孔是确定蝶窦开口的重要解剖标志。在显微镜下,依靠蝶窦前壁尖尖的形状来定位蝶窦开口。2.筛前动脉为额隐窝与筛顶的分界,筛后动脉是确定视神经管隆突的解剖标志。3.蝶腭孔上缘距蝶窦开口下极的距离是11.81mm±2.61mm(8.23~16.86mm)。蝶腭孔后缘有一锐利突起的小骨片约3.0mm×4.0mm,可以作为确定蝶腭孔的解剖标志。4.蝶窦是经鼻蝶窦入路中重要的解剖结构,蝶窦后壁的斜坡凹陷是全鞍型蝶窦最可靠的确定鞍底的解剖标志。5.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为5段,有3个动脉分支,其在蝶窦外侧壁上形成颈内动脉隆突,与视神经管隆突形成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是内镜手术中确定中线的重要标志。6.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可清晰的显露海绵窦内结构。垂体侧方与海绵窦内侧壁之间仅有一层硬膜结构。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此入路所见的海绵窦内的主要结构,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前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距离为11.94mm±1.90mm(9.02mm~14.86mm),后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距离为7.96mm±2.07mm(5.64mm~11.58mm)。结论1.鞍区和鞍旁解剖结构复杂,全面掌握、熟悉鞍区和相邻周边的解剖学,是开展扩大经蝶窦手术的基础。2.与经蝶窦手术鼻腔出血关系最密切的血管是鼻中隔后动脉,在扩大蝶窦开口时容易损伤,引起出血。3.手术中,首先要根据解剖标志来判断双侧蝶窦开口的位置,严格按照中线入路。双侧的颈内动脉隆突,双侧的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是内镜下术中确定中线的标志。4.内镜下利用解剖结构在颅底区形成的隆起和凹陷可确定经鼻蝶窦入路的重要解剖标志,并可根据这些标志确立正确的手术方向。如在鞍型蝶窦中,斜坡凹陷是重要的判断鞍底的解剖标志。5.在切开鞍底硬膜时采用在鞍底稍偏下方切开,可最大程度的减少前海绵间窦的出血。在术中应选择合理的切开硬膜和止血方式。6.少数病例颈内动脉表面无骨质保护,处理不当可损伤颈内动脉,导致大出血这一严重并发症。第二部分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研究目的总结北京协和医院采用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治疗117例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经验,探讨在临床上应用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在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可行性和疗效,使其成为一种可以推广的临床技术。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自1999年9月至2007年3月采用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治疗117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病例,探讨了术中切除肿瘤的技术,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男性49例,女性68例。年龄12岁~75岁,平均43.9岁。病程3天~25年,平均42.3月。临床表现中视力下降60例,视野障碍96例,月经紊乱或闭经39例,泌乳13例。术前垂体功能低下10例。术前应用生长抑素治疗3例患者,溴隐亭治疗11例,卡麦角林治疗1例。影像学检查,大腺瘤77例(肿瘤直径1~4cm),巨大腺瘤40例(肿瘤直径≥4cm);肿瘤向前方及额叶底部生长14例,向侧方生长包绕海绵窦103例,其中有3例侵入颞叶下方,向后方生长破坏斜坡27例,突破鞍底向蝶窦生长45例,向两个方向以上呈侵袭性生长者57例。手术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73例,次全切除40例,大部切除4例;手术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脊液鼻漏7例;颅神经不全麻痹5例;垂体功能低下5例,其中1例需终生激素替代;颈内动脉损伤2例;单眼失明2例;永久性尿崩症1例;无死亡病例。19例患者手术后行放射治疗,15例行γ刀治疗,25例予药物治疗。随访3个月~8年,2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而予γ刀治疗,无再手术病例。结论1.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首选手术方式,其创伤小,患者恢复时间短。2.术中神经内镜的应用,可以减少显微镜下看不到的“死角”,尤其是用成角度内镜,可以减少肿瘤的残留,减少复发率。3.术中神经导航的应用,对于蝶窦发育不佳,二次手术的患者来说,可以减少手术的并发症。4.分泌性垂体腺瘤的内分泌学治愈,仍然是一个难题。5.应加强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围手术期水、电解质、激素失衡或紊乱的处理。6.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是一个多科协作的课题,需密切随访,必要时可采用药物治疗及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来提高治愈率,防止肿瘤复发。

汪宇扬[3]2009年在《内窥镜辅助的扩大经鼻蝶窦入路显微及影像应用解剖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就扩大经鼻蝶窦入路分别进行内窥镜辅助的显微解剖研究、神经导航下的影像解剖学研究,探讨该手术入路在显微镜、内窥镜下不同的解剖显露范围和手术操作技巧,确定镜下解剖学标志,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初步探讨神经影像导航系统应用于颅底解剖测量应用价值,明确其优越性。方法:(1)在10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上,采用神经内窥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进行扩大经鼻蝶窦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采用经蝶窦入路的手术操作,并向上(蝶骨平台)、下(斜坡)、外(海绵窦内侧壁)扩展,逐层进行解剖,对入路所涉及到的组织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和拍照。交替使用手术显微镜和神经内窥镜进行观察、记录。(2)将收集的40例成人患者头颅神经导航影像学资料输入Stealth 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进行叁维重建,在神经导航仪中定量测量有关解剖距离。结果:(1)扩大经蝶手术入路可以通过适当去除后组筛窦、鞍结节和蝶骨平台,显示嗅池、视交叉前池、终板池、颈动脉池及其内部结构;通过切开海绵窦内侧壁可以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通过去除鞍背和蝶窦后壁,打开中上斜坡硬膜,可以显示脚间池、桥脑前池、延髓前池及其内部结构。使用神经内窥镜可使解剖观察范围进一部扩大。此入路的解剖标志主要包括:蝶筛隐窝、蝶窦开口、梨状骨、视神经隆突、颈内动脉隆突与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等。(2)在神经导航仪中测得以下数据:前鼻棘至蝶窦口、鞍底、颈内动脉隆突、视神经管隆突、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端的距离分别为(57.61±5.18)mm、(72.83±6.75)mm、(67.27±6.27)mm、(68.89±6.51)mm、(78.27±5.74) mm、(91.08±5.20)mm;双侧破裂孔间距、颈静脉结节间距、颈静脉孔间距、颈内动脉管外口间距、内耳门水平岩枕裂间距分别为(21.12±4.78)mm、(21.37±2.16)mm、(38.26±3.45)mm、(50.14±5.54)mm、(24.27±4.31)mm。结论:(1)内窥镜辅助的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可充分显露鞍前、鞍旁及斜坡等颅底中央部的显微解剖结构,并可提供必要的手术操作空间。在内窥镜辅助下能够取得比常规扩大经鼻蝶窦入路更好的显露效果。(2)神经影像导航系统可应用于颅底解剖测量,简单、精确,优势明显。

田喜光[4]2009年在《扩大的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至斜坡及枕骨大孔腹侧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斜坡及枕骨大孔腹侧区位于颅底的中部,是脑膜瘤、血管瘤、脊索瘤、淋巴瘤、胆脂瘤等疾病的好发区,位置深在,与垂体、脑干、第Ⅲ~Ⅷ对脑神经、基底动脉、颈静脉球及海绵窦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特别是承载着延髓和脑桥下部,加之周围又有骨性结构阻挡,常规手术入路难以到达,给该区域的手术治疗带来很大困难。针对斜坡区不同手术入路的研究,是近年来颅底外科和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的热点。斜坡区手术入路虽然较多,包括颞下、枕下、极外侧、经口-咽及经鼻蝶等入路,但迄今为止没有一种入路适用于所有病例。这些不同的手术入路与斜坡区的特殊解剖结构直接相关,了解斜坡区及其周围各解剖结构的形态与毗邻关系,对于最佳手术入路的选择意义重大。以内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是当今临床医学的重大进步之一。自从1910年Lespinasse首次报道使用内镜进行脑积水外科手术后,1978年Bushe及Jankowski相继报道了鞍区手术中内镜的应用及经蝶内镜下鞍区肿瘤的手术治疗,之后Jho和Cappabianca等进一步证实了内镜下经鼻蝶手术的可行性及其良好的手术效果。但是,由于受到手术器械及颅底复杂解剖结构的限制,内镜经鼻蝶入路的临床应用一直未能广泛开展,仅被用于脑脊液鼻漏修补术、视神经管减压术、垂体腺瘤及侵犯颅内的鼻窦黏液囊肿等疾病的外科治疗。近年来,随着显微内镜设备和器械的不断改进,使得经鼻内镜下颅底手术逐渐增多,目前已经成为临床垂体腺瘤的首选治疗方法。自1987年Weiss首先命名并描述了“扩大的经蝶窦入路”,借助于临床医师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对于颅底中线部位解剖结构的深入研究,除鞍区外,其应用范围逐步向颅前窝底、翼腭窝、眶尖、鞍上、海绵窦、斜坡及颅颈交界区扩展,在垂直方向上可以从鞍底暴露至枕大孔,在水平方向上可以暴露至双侧下颌关节,侧方可暴露至颈内动脉、卵圆孔、圆孔、岩尖和颈内静脉球。该手术入路具有以下突出的优势:①手术操作相对简单;②手术入路更直接,利用该手术入路可以迅速地到达手术区域;③手术操作过程完全是通过正常的生理通道来完成;④手术对于正常神经血管骚扰小。随着内镜成像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成熟,不少学者仍在尝试如何继续扩大其手术显露范围。本研究拟通过斜坡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旨在掌握扩大的经鼻手术入路。目的1、为扩大的内镜下经鼻斜坡及枕骨大孔区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通过对斜坡及枕骨大孔腹侧区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描述和测量,掌握斜坡及其周边的解剖特点,建立该手术入路的解剖标志点及安全操作范围。2、结合当今先进的医疗影像设备,探讨内镜解剖、断层解剖以及影像解剖之间的比对关系。3、通过在新鲜尸头标本上完全模拟内镜下斜坡区的手术操作,进一步验证手术标志点的实用性,验证并确定手术安全范围、避免术中误伤重要解剖结构。而且对于今后经鼻内镜手术器械的之制作及改进提供解剖学依据。4、为今后研制经鼻入路至斜坡与颅颈交界区虚拟手术软件积累经验,为该手术入路的广泛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材料与方法1.干性头颅标本20个,进行骨性颅底斜坡周围解剖标志点的测量;福尔马林固定完整头颈部标本20例,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完全模拟经鼻手术入路,解剖观察经鼻蝶至斜坡及枕骨大孔腹侧区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点,确立手术标志。并利用游标卡尺(精度0.02mm)和圆规,测量该区域手术入路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测量翼管、咽鼓管咽口、破裂孔、舌下神经外口、颈内动脉管、寰枢椎处椎动脉、寰枢椎处颈内动脉、枕髁前缘内侧距正中线的距离。测量前鼻棘距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寰椎前结节的距离。参照国内骨性颅底斜坡区的各结构的形态、测量及毗邻关系以及断层解剖进行对照、SPSS13.0软件统计学分析研究。2.新鲜完整头颈部标本5例,利用直径为4mm,长度为18cm的0°及30°鼻内镜及部分内镜器械,完全模拟内镜经鼻入路。验证确定的手术标志,了解内镜下手术区的解剖学特点。3.新鲜尸头标本的64排CT骨性结构叁维重建、动脉内灌注氧化铅后的血管叁维重建及1.5T MRI平扫后影像资料之间的影像解剖学对比研究。4.随机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64排头颅螺旋CT扫描资料,进行颅底重要解剖结构的CT测量及手术通道涉及的重要骨性标志及血管的叁维重建,并将测量结果与固定标本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5.临床研究:扩大的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至斜坡及枕骨大孔腹侧区应用解剖学研究应用于临床,进一步明确术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关键的解剖结构。结果与讨论1.骨性斜坡的测量骨性斜坡由枕骨基底部和蝶骨体共同构成,向前上约呈45°角倾斜。斜坡上界为鞍背,下界为枕骨大孔前缘,其两侧毗邻破裂孔、岩枕裂、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内口等结构。枕骨大孔前缘至鞍背的距离为(45.51±2.60)mm,枕骨大孔前缘的厚度为(3.45±0.69)mm,舌下神经根穿经枕骨大孔侧壁的舌下神经管出颅,两侧舌下神经管内口的间距为(25.55±3.07)mm;蝶鞍底至两侧内耳门下壁连线的垂直距离为(20.1±1.8)mm;岩枕裂的后端为颈静脉孔,孔的内侧有颈静脉结节,该结节距颈静脉孔神经部约1~2cm,结节的后下方为舌下神经管的内口。中斜坡骨质厚度为(7.19±1.23)mm。2.内镜经鼻颅颈交界手术的手术标志包括:中鼻甲、后鼻孔、咽鼓管咽口、鼻咽部粘膜、头长肌和颈长肌、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寰椎前结节。经鼻入路完全暴露颅颈交界区,最短距离为(89.60±2.52)mm,蝶窦前下壁和下斜坡磨除范围分别以两侧翼管和破裂孔为界,各自距中线距离:翼管左侧(9.25±0.55)mm、右侧(9.19±0.50)mm,破裂孔左侧(10.64±0.83)mm和右侧(10.75±0.84)mm。3.颅底斜坡区相关解剖结构的观测3.1颈内动脉岩内段颈动脉管以膝部为界分为垂直段和水平段。颈内动脉自颈动脉管外口垂直上升,继而折转向前内呈水平方向走行至破裂孔,折转向上进入颅腔,续为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岩内段除在颈动脉管入口处有致密纤维组织附着使之固定于岩骨下面外,易于自颈动脉管结缔组织分离。分为垂直部和水平部。其重要毗邻关系是垂直部的入口与后方颈静脉球窝间的骨板。3.2 Dorello管及其内容物Dorello管是位于上斜坡外侧呈不规则形的骨纤维管道,其内主要有展神经和岩下窦等通过。展神经在颅后窝硬膜入口处位于后床突下方,在颅后窝岩斜坡硬膜内几乎垂直上行达Dorello管入口处,继而呈扁平状经过Dorello管的外1/3或中1/3。岩下窦起自海绵窦后部,与展神经伴行穿Dorello管,经岩枕裂至颈静脉孔注入颈内静脉。3.3颈静脉孔的形态和毗邻颈静脉孔为岩枕裂后端的扩大部,位于下斜坡的外侧,形态及大小多变,以颞骨和枕骨的颈静脉突分隔颈静脉孔,则颈静脉孔为单孔,即孔被不完全分隔成后外侧部(静脉部)和前内侧部(神经部),此型左、右侧分别占86%和80%。以骨桥分隔者颈静脉孔则为双孔,此型左、右侧分别占14%和20%。左、右侧颈静脉孔的面积分别为(4.6±2.8)mm和(6.2±3.0)mm~2。其中右侧面积大于左侧者占60%,左侧面积大于右侧者占18%,两侧面积相等者占22%。舌咽神经位于前内侧部叁角凹内的硬膜鞘中,位置恒定。迷走神经和副神经位于同一硬膜鞘内,迷走神经在前,副神经在后,二者在颈静脉孔内的位置有3种情况:①位于前内侧部,占93%;②位于两部之间的骨纤维隔内,占6.5%;③位于后外侧部的内侧,占0.5%。颈内静脉位于后外侧部,位置恒定。两颈静脉孔的间距为45.3mm。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位于颈静脉孔前内侧部,即神经部,而颈内静脉位于后外侧部,即血管部。孔的内侧为颈静脉结节,距颈静脉孔神经部(1.53±0.43mm)。3.4斜坡与脑桥和延髓腹侧的关系在矢状切面上,斜坡面对脑桥、延髓的腹侧,其中以与脑桥基底部、延髓上1/2相贴最紧。基底动脉在脑桥基底沟下1/3段和脑桥延髓沟处由椎动脉汇合而成的各占33.3%和66.7%。至基底沟上端近脚间窝处分为大脑后动脉,全长(28.5±1.2)mm,占斜坡全长的3/4.。基底动脉下、中、上1/3段的外径分别为5.3、4.6和4.3 mm。脑桥、延髓前正中静脉在正中线上迂曲走行,外径0.3 mm;在其外侧0.5cm处有平行走行的前外侧静脉,外径约0.3mm;上述静脉间有3~5条横行静脉相交通,其外径约0.3 mm。脑桥臂中份和脑桥延髓沟正对斜坡的中1/3段和中、下1/3段交界处。橄榄体位于延髓前外侧,脑桥延髓沟的下方,其上后方3~4mm处为面神经、前庭蜗神经根,后方为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根,前方为舌下神经根。3.5破裂孔的毗邻颈静脉孔为岩枕裂后端的扩大部,位于下斜坡的外侧,以颞骨和枕骨的颈静脉突分隔颈静脉孔,则颈静脉孔为单孔,即孔被不完全分隔成后外侧部(静脉部)和前内侧部(神经部),此型左、右侧分别占86%和80%。以骨桥分隔者颈静脉孔则为双孔,其中右侧面积大于左侧者占60%,左侧面积大于右侧者占18%,两侧面积相等者占22%。舌咽神经位于前内侧部叁角凹内的硬膜鞘中,位置恒定。迷走神经和副神经位于同一硬膜鞘内,迷走神经在前,副神经在后,二者在颈静脉孔内的位置有3种情况:①位于前内侧部,占93%;②位于两部之间的骨纤维隔内,占6.5%;③位于后外侧部的内侧,占0.5%。颈内静脉位于后外侧部,位置恒定。两颈静脉孔的间距为(45.34±2.92)mm~([2])。4.20例健康体检者头颅CT测量结果经鼻入路完全暴露中下斜坡,最短距离为(88.65±2.55)mm;蝶窦前下壁和下斜坡磨除范围分别以两侧翼管和破裂孔为界,两者距中线的CT测量距离分别为:(9.16±0.49)mm和(10.70±0.96)mm。应用VR法或SSD法进行颅底骨质及血管叁维重建后表明:头颈CT扫描除可显示骨性鼻道、鞍区、中脑、脑桥、延髓、脊髓等组织外,能更直观清楚地显示重要的颅底骨性结构,包括:破裂孔、内耳门、颈静脉孔、颈静脉结节、岩骨、斜坡(大小、形态)、乳突、内听道、枕骨大孔(大小、形态)、枕骨裸、枕外隆凸、寰椎前后弓、寰椎关节面、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舌下神经管、颈内动脉管等,应用测量软件能较精确地测量相关结构之间的距离:包括内听道、寰椎前后弓、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破裂孔、舌下神经管、颈内动脉管等距中线的距离,以及观察骨性鼻道的形状、内听道的大小、枕骨大孔的大小、斜坡的形状等,有时还可显示颅神经之间的关系。重建斜坡及枕骨大孔腹侧区叁维图像,可模拟经鼻该区域手术体位下的大体解剖,为术中比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5.临床研究表明,以下解剖结构关乎经鼻斜坡手术的成败:5.1鼻中隔鼻中隔主要由鼻中隔软骨及筛骨垂直板组成。构成经鼻手术通道的最前部分。5.2蝶窦蝶窦是蝶骨体中的一个含气腔。蝶窦的形态及大小的变化较大,蝶窦口是确定蝶窦中线的解剖标志,均位于鼻腔上鼻甲后方的蝶筛隐窝内,是定位鞍底的标志,其窦口形状可呈椭圆形、圆形或裂隙状。鼻小柱根部至蝶窦口下极和蝶窦底的距离平均60mm和14mm。这些解剖数据有助于寻找蝶窦口。咬开蝶窦前下壁后,可以显露鞍底。蝶窦内可有中隔,蝶窦横径平均为22mm,前后径为22mm,垂直径为20mm。蝶窦外侧壁与视神经和颈内动脉关系密切,视神经管隆突位于蝶窦外侧壁上部,而颈内动脉隆突位于蝶窦外侧壁的鞍底下部。5.3视神经视神经管内侧壁多数与蝶窦相邻。视神经管突入窦腔内形成隆起,该隆起超过管径1/4以上的占16.2%。由于蝶窦的变异较多,筛窦又常向后侵入蝶窦上方。因此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毗邻关系较复杂,有时由于蝶窦中隔偏曲,两侧的视神经管与一侧蝶窦相邻。蝶窦外侧壁与视神经管的毗邻关系取决于后筛房的气化程度,视神经管全部或大部位于蝶窦外侧壁。5.4颈内动脉颈内动脉隆起可分为鞍后段、鞍下段及鞍前段。颈内动脉于岩尖出颈内动脉管口进入颅内,经破裂孔向上进入海绵窦,在海绵窦内前行,于前床突水平向上穿出海绵窦顶,然后转向前床突内侧上行。上述行程紧贴蝶窦外侧壁,并形成一条凸向窦内的压迹。有部分颈内动脉在蝶窦内形成隆起,由于蝶窦气化程度的不同,形成隆起的出现率也不同,同样由于蝶窦中隔的偏曲,有时可出现一侧蝶窦与两侧颈内动脉相邻。蝶窦内的颈内动脉压迹骨壁厚约1.0mm,有时自然缺损。5.5蝶腭动脉及其分支蝶腭动脉为上颌动脉的终支,从翼腭窝向前内上方走行,在中鼻甲后端稍上方的蝶腭孔进入鼻腔,蝶腭孔至鼻小柱根部和蝶窦口下极的距离约为62mm和13mm。蝶腭动脉在鼻腔的分支主要有鼻腔外侧动脉和鼻中隔后动脉。鼻腔外侧动脉通常分为上、中、下鼻甲动脉,分别从各鼻甲的后端进入相应的鼻甲。鼻中隔后动脉一般分为上下两支,从蝶窦前壁蝶窦口下方转入鼻中隔。近蝶窦口的称鼻中隔后动脉上支,离蝶窦口较远的一支称鼻中隔后动脉下支。鼻中隔后动脉上下支至蝶窦口下极的距离约为3.5mm和6.5mm;至蝶窦顶壁距离为14mm和16mm;至蝶窦底壁的距离为11mm和7.5mm。了解这些数据的目的主要在扩大经蝶入路时需将蝶窦前壁尽量扩大又不至于损伤血管而出血。5.6海绵窦及海绵间窦海绵窦是鞍旁由眶上裂至岩尖的硬膜折迭形成的五面体结构。左右海绵窦间有前、后海绵间窦相连,在鞍底硬膜间可有下海绵间窦,鞍背后方可有后海绵间窦及鞍背窦,其与两侧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相通。与扩大经蝶进路斜坡肿瘤切除术相关的海绵间窦主要是下海绵间窦、后海绵间窦、基底窦及鞍背窦。结论1.通过斜坡区骨性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的解剖学研究,可提高对整个颅底斜坡区构成及其解剖特点的熟悉程度,为临床该区域手术入路的研究提供解剖学基础。2.通过固定尸头标本进行模拟内镜手术研究,收集并获得了与该手术入路相关的内镜解剖学数据,明确并确立了术中标记点,通过测量颅底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可以获得内镜手术的安全操作范围。3.对于同一组新鲜尸头标本,分别采用头颅CT及MRI平扫、灌注氧化铅显影剂后的再次CT扫描以及骨与血管的叁维重建,可以获得更多的实验数据,对于临床指导意义巨大。4.内镜下完全模拟手术操作表明,内镜经鼻入路可充分显露颅颈交界区腹侧结构,完全达到模拟内镜下操作过程,对于临床医师术前强化训练意义重大。5.通过将扩大的内镜下经鼻入路研究应用于临床,达到了基础与临床的紧密结合,进一步阐明了哪些是决定临床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解剖结构,直接指导临床医师开展扩大的内镜经鼻斜坡区病变的手术治疗。

曾星, 黄莉珍, 姜迎, 左婵, 张慧[5]2019年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文中提出海绵窦结构复杂,因其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对于神经外科手术是十分困难的挑战,颈内动脉损伤出血或脑神经损伤大大限制了该区域的手术。近20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血管内介入技术、颅底海绵窦区显微外科和血管搭桥技术的飞速发展,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也随之提高,临床上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解剖特点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就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解剖学关系及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参考文献:

[1]. 扩大经蝶窦入路显微、内镜、影像解剖及海绵窦内侧壁形态观察[D]. 李学军. 中南大学. 2003

[2]. 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的显微、内镜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D]. 魏宇魁.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

[3]. 内窥镜辅助的扩大经鼻蝶窦入路显微及影像应用解剖研究[D]. 汪宇扬. 安徽医科大学. 2009

[4]. 扩大的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至斜坡及枕骨大孔腹侧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 田喜光. 南方医科大学. 2009

[5].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解剖及其临床应用[J]. 曾星, 黄莉珍, 姜迎, 左婵, 张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9

标签:;  ;  ;  ;  ;  ;  ;  

扩大经蝶窦入路显微、内镜、影像解剖及海绵窦内侧壁形态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