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创设情境的有效途径论文_陈正贵

数学课堂创设情境的有效途径论文_陈正贵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柳树镇中心学校吗,723509)

《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所以,教师应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经过一年来的实践研究我总结了以下几条有效途径。

一、生活展现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知识本就来源于生活,只要细心观察,生活中就有许多事物可供我们教学使用。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学数学的热情。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让学生在周围的环境中找角、指角、说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新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具体形象的感知逐渐过渡到抽象的层面。当学完了新知识,还可以组织学生探究角在生活的运用,如:工程师用的角尺、大吊车、能收缩的躺椅、指甲钳等等。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再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喜悦,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实物演示情境

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莫过于实物,它能充分体现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对于抽象理论,通过实物演示,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物演示情景应用广泛,特别在小学数学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数学较之其他学科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操作、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从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如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安排学生动手用木条做成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然后举例说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运用,并出示相应的实物画面。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怎样使四边形不变形”这个问题。这种利用实物演示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学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学”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图画展现情境

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挂图、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等展示这些精美的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进入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

四、表演体会情境

有时一些通过语言描述、实物展示无法让学生理解的内容,就可以采取让学生参与的办法来体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为了突破本科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教学中我特意引入了学生喜欢的套圈游戏,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让学生探讨游戏公平性这一话题情境,通过亲身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同时,通过这一情境活动,学生获得了对圆的本质特征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了解了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虽然学生还不能准确地表述出圆的特征,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知道只有站在圆形的圈上,每人离中心点的红旗距离是相等的,为后面揭示半径的概念打下了基础。

五、实验推导情境

很多数学公式的出现必须经过严谨的数学实验验证总结,小学生虽然小,但在对待严谨的数学知识时,我们教师也应从实际出发,让他们多做一些小实验,从中发现规律、总结出公式。如: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计算等。教学《求圆锥体体积》这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课件出示一个圆锥形容器)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出它的体积?

生:可以往容器中倒水,再测量出容器中水的体积。

(课件出示一个圆锥形铁块)

师:那这个圆锥形铁块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出它的体积?

生:把它放进一个装水的量杯中,然后测量溢出水的体积,就知道铁块的体积了。

(此时,学生觉得已有知识足已能解决问题,并没有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的迫切性)

(课件出示一个圆锥形的建筑物。)

师:那这栋建筑呢?

生:……(觉得无法解决)。

此时,师引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

六、语言描述情境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根据教学内容,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可以给学生讲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的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的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二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数的认识教学比较单调、乏味,当学生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对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去分析,这样创设故事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论文作者:陈正贵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4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数学课堂创设情境的有效途径论文_陈正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