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在“非遗”传承教育中的探索-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论文

民族院校在“非遗”传承教育中的探索-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论文

民族院校在“非遗”传承教育中的探索
——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

陈梅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民族民间美术系,贵州 贵阳)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承载着各族人民世代承继的传统文化智慧和记忆载体。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热潮,新时代和现代化对其提供了新的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民族院校在“非遗”传承教育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开展教育成为亟须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非遗传承;民族院校;高等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被社区、群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贵州省少数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传统工艺十分丰富。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面临被其他文化同化甚至消失的危险,这就迫切需要政府重视、社会关注、高校助力,使其得到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论述清楚表明非遗保护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表明学校教育需要在非遗传承中应承担重要责任和作用。而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拥有大量民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如何在“非遗”传承教育中发挥作用成为亟须关注的问题。

一 贵州民族大学非遗传承教育路径探索:

笔者所在的贵州民族大学创建于1951 年,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也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之一。学校始终秉承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办学宗旨,历经67 年建设,现已发展成为贵州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下,我校在非遗传承教育工作上进行了以下探索: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在批评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浮躁情绪,但又都不仅仅是随波逐流,甚至还要充当构成这种强大惯性的一分子.仅就我们所熟知的“圈内人士”而言,便可以见到:

(一) 民族民间特招班和系部设置

我校秉承“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立足于我省独特的自然资源、多元的民族文化,以挖掘、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民族艺术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历史、形成因素、地域特色的认知,对相关艺术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进行学习。为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贵州特有的非遗技艺,2007年由贵州省教育厅批准,在贵州省民族宗教委员会支持下,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和音乐舞蹈学院开设两个民族民间特招班,用以培养当地少数民族艺术学子,成为贵州省高校唯一特设专业。经过5 年的发展,已完善教学体系和软硬件建设,2012 年,美术学院成立“民族民间美术系”、音乐舞蹈学院成立“民特系”,分别对非遗手工技艺和民族音乐舞蹈进行传承和教育。本科生教育促进了研究生教学发展,2015 年,美术学院成功申报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方向专业硕士培养点。

(二) 搭建非遗研究平台

贵州民族大学拥有研究民族民间文化和艺术的强大师资力量,先后成立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水书文化研究院、贵州世居民族文化研究院等11 个研究院和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贵州省苗学会、贵州省布依学会、贵州省侗学会、贵州省彝学会等9 个省级民族学会,形成了较强的民族文化艺术研究矩阵。他们活跃在贵州非遗研究、记录的第一线,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非遗的传承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贵州民族大学于2016 年批准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群研修研习传承基地,2017 年获批为国家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截止至2019 年共开展非遗培训6 期,培训学员270 余人。按照文化与旅游部的相关要求,对传承学员进行“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教育,大大提升了传承人的创作能力,创业就业机会提高,收入增加,自信心增强,为民族地区非遗传承增添力量。

(三) 建立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基地

[6]Laufer,B.(1998).The Development of Passive and Active Vocabulary in a Second Language:Same or Different,Applied Linguistics,19(2).255-271.

(四) 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

汉英颜色词在语用方面有着诸多差异。为了忠实于原文内容,可以选择不局限于原文形式,译者在翻译时可以采取意译法。

(五) 建设大师工作室

应进一步整合民族性、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美术学、设计学等相关学科,建立跨学科多元化的文化遗产学学科,并依托自身的优势和本地区文化遗产的特征,构建适合本地区的文化遗产学学科体系。在非遗传承教学条件成熟的院校,还可建立非遗类专业,加强非遗高层次人才培养,发挥民族院校的文化传承、教育及社会服务功能,更好的维护各民族的文化命脉。

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在本校师生中开展相关手工艺体验活动;二是邀请贵州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进行演示;三是在校园内举办非遗作品展示,宣传非遗知识,普及非遗文化,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通过对非遗知识的宣传,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大家对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意识,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也带动民族地区当地非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得到了大学生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和谐,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传承+设计创新”贵州民间工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中大师与教师合作,工艺大师进行技术上的指导,专业教师进行创新上的指导,把流于创作设计的教育重心转移到创作实践中来,使现代艺术教育走向更为实用、合理、美观,实现民间工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管齐下,满足“文化传承+设计创新”的学科交叉教学及研究需要。

二 民族院校非遗传承教育的思考

(一) 整合相关学科,建立多元化特征学科体系

贵州民族大学积极引进工艺美术大师与优秀非遗传承人,增强实践方面师资力量,以此搭建高技能非遗研修平台,建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代际传承机制,推行师带徒制度,做到“文化传承”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探索依托大师工作室培养高层次非遗人才的新途径、新模式。同时加强民族文化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基本形成覆盖贵州传统民族工艺行业的技能传承与推广。

(二) 建立区域性非遗资料库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并因分布地区不同展现不同的“非遗”内容及表现形式,因此,其多为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代表着本民族的精神,突出表现该区域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以贵州为例,目前贵州省共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 项,国家级非遗85 项140 处,省级非遗561 项709 处。但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濒危”的困境。民族院校因地处民族众多的地区,聚集了大量民族文化研究学者,应发挥优势,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数据库,为后者研究提供便利。区域性非遗资料库不仅只是文本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还应有非遗动(动态展演)、静(物品展示)态展示平台,积极采用数字化手段采集非遗资源。区域性非遗资料库的建立,可为非遗传承与教育发展提供翔实可靠的学术参考资料和教学研究资源。

(三) 注重成果转化,为地区文化与经济服务

民族院校在地区“非遗”教育中扮演着诸多重要角色。在校内,开展非遗教学活动;在社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研究者,进行课题项目实践研究。但作为服务者,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虽然民族院校非遗研究成果较多,但成果转化动力严重不足,研究成果并没有进行后续开发和利用,实际的推广转化较少。非遗本身不是现实生产力,必须通过转化,产生文化与经济效益,才能实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民族院校还应该加强成果转化方面的工作,将研究成果投入社会、投放市场,发挥为民族地区文化、经济服务的作用。

随着医院快速发展,CT、MRI、DSA、PET、直线加速器等大型医疗设备已成为现代医院常规配置。它们在诊疗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同时,安全运行、维护保养等系列售后问题,直接牵涉的持续不断的资金支出,也越来越令管理者头痛。

三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承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各民族手工技艺智慧。民族院校作为民族文化教育摇篮,对非遗及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深远保护、可持续发展责任重大。

参考文献

[1] 和丽春,张魏,高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内在认同体系构建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10):25-27.

[2] 张红,张丽.贵州民族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87-192.

[3] 杨胜才.试论民族院校的特色[J].民族论坛,2007(6):38-39.

[4] 衣长涛,盛磊,姚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5):242-243+261.

[5] 蒋辉,刘仁贵,张旺.民族地区高校学科结构调整改革:基本原则与路径取向[J].教育现代化,2017,4(23):27-30.

本文引用格式: 陈梅. 民族院校在“非遗”传承教育中的探索——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6(76):269-270.

作者简介: 陈梅(1977-),女,汉族,四川叙永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贵州民间工艺美术。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6.128

标签:;  ;  ;  ;  

民族院校在“非遗”传承教育中的探索-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