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岁月中的淡然从容——读杨绛先生《干校六记》论文_ 顾志文

苦难岁月中的淡然从容——读杨绛先生《干校六记》论文_ 顾志文

近来因教学杨绛先生的文章《老王》的缘故,在之前读了先生的《我们仨》之后,又找来了她的《干校六记》一读。《干校六记》可以看成是清代沈复《浮生六记》的现代版本。杨绛先生记述了与丈夫钱钟书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下放五七干校时的生活回忆。一如她一贯的文风,语言清新隽永,淡然从容。在那场浩劫——“文化大革命”的苦难岁月中,这份豁达与超脱,令人感慨。

这本薄薄的小书中,记述了大量平凡小事却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比如下放前,人们打听干校里的生活,作者写到“大家最爱听的是何其芳同志吃鱼的故事”,说的是一次“食堂改善伙食,有红烧鱼。其芳同志忙拿了自己的大漱口杯去买了一份;可是吃来味道很怪,愈吃愈怪。他捞起最大的一块想要尝个究竟,一看原来是还未泡烂的药肥皂,落在漱口杯里没有拿掉。”下放之后呢,杨先生又写到,默存(即钱钟书)整日劳动,“又黑又瘦,简直换了个样儿”,一次他去看病,在签名簿下写下自己的名字,原本认识他的黄大夫竟怒道:“胡说!你什么钱钟书!钱钟书我认识!”

特别是《“小趋”记情》篇,作者记述了在那寂寞无聊的岁月中,一只狗对她的忠诚与她为伴,以幽默风趣的笔法,写自己和狗朝夕相处,分享晚餐,杨先生“蓄意结识”两条以势欺人的大狗,帮助“小趋”涨气势。

所有的事情,都有浓浓的生活情趣。看得出作者以乐观平和的心态在面对那平淡而无味的生活,用寻找生活原味的方式在观察和体味生活中的细节,这才使平淡干瘪的生活,翻出趣味。

平凡平淡的故事中还渗透着浓浓的情意。这些情谊有杨绛先生和她丈夫钱钟书先生这对老人相互的牵挂,有同事之间相互的关心关照,有杨绛先生对当地农民的同情和怜惜,有对动物“小趋”的的深情厚谊。

作为已经60岁的老人,在五七干校劳动期间,他们只能利用劳动间隙,“默存可由我们的油菜地过溪往邮电所去,不必绕道。这样,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有一次,一只猫搞了个恶作剧,将一只血淋淋的开膛破肚的老鼠扔在杨绛的床上,她将这件霉事告诉默存,默存以拆词解字安慰她说这是表示“离开此处”的吉兆,杨先生却在书中如是写到:“凭他运用多么巧妙的圆梦术或拆字法,也不能叫我相信他为我编造的好话,我大可仿效大字报上的语调,向他大喝一声:‘你的思想根源,昭然若揭!想离开此地吗?休想!’ ”

在《冒险记幸》篇中,记述了杨绛为了见丈夫一面后,雪地里隔着河摸着黑,回来差点在菜地里迷路,冒着掉进粪坑的惊险经历。农民偷菜杨绛追赶但又希望他们把青菜带回去吃一顿的矛盾心理。

“班长派我看菜园是照顾我,因为墨存的宿舍就在砖窑以北不远,只不过十多分钟的路,墨存是看守工具的,我的班长常叫我去借工具,……”。班长的照顾让杨绛和她丈夫有了多次相见的机会。

文革是一场对知识分子的心理和身体都造成巨大伤害的浩劫。可到杨先生这里,似乎反倒成了一桩乐事?当然不是,在《干校六记》一书中,看似有趣味背后常有痛心事或今天看来有些奇怪的事情发生。比如杨绛的女婿得一,就被诬告是一些“五一六”分子的组织者,分明是莫须有的事情,却因此整日被批斗要求交出所谓“成员名单”,得一不能对批斗他的群众、工宣队态度不好,也绝不愿意编造一个名单害人,最终不堪折磨自杀了。又如一次杨绛在菜园里劳动时,亲眼看到军宣队的人如何就地刨坑,草草地埋葬一个人的尸体,后来才得知那人是自杀的,有妻有子。再比如,杨先生对小狗“小趋”有着很浓的感情,但文章当中她说到,她是从来不敢对它表示出任何深厚的爱意跟感情的,她从来没有好好地抚摸过它。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她怕有人因此说她这是资产阶级夫人太太的做派,养狗是讲实用的,你要不就拿来吃,要不就看家、看房子,要你对它那么好干嘛呢?

苦难的生活在杨绛笔下显得那么云淡风轻,但细心的读者不难从文字的背后感受到那份酸楚和无奈,从杨绛淡淡的娓娓而来的文字中,感受到哪一批学者专家教授在五七干校劳动时生活的艰辛和痛苦。正如钱锺书先生在为本书写的小引中所说:“ ‘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都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插曲。”

但是,在那乌云笼罩的苦难年代,杨绛先生却选择乐天知足、随遇而安,将这原本冰冷而磨人的生活参透出一份人情与欢喜。人性中的坚强与冲和的心态,才是最值得我们敬佩的。

论文作者: 顾志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苦难岁月中的淡然从容——读杨绛先生《干校六记》论文_ 顾志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