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中的建筑——以东山宾馆叠翠楼设计为例论文_王海涛

摘要:本文通过东山宾馆叠翠楼的设计,提出了在风景优美的环境内应采用“景观中的建筑”这一设计理念,并阐述了在设计过程中,采用的四种主要设计策略(利用地下,降低高度;随山就势,层层退台;尊重传统,延续文脉;坡顶叠落,立体绿化), 来达到建筑与景观相互融合的效果。

关键词: 景观 建筑 融合 文脉 立体绿化

一、概述:

东山宾馆叠翠楼项目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启园路西北侧,项目基地东侧和北侧为现状山体,西侧为内部道路,南侧为主入口广场及现状圆形景观水池,西南角有2棵冠径达约5米左右的樱花树,东侧距离太湖湖岸约300米,周边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图1)项目选址位于现状建筑的位置,由于现有建筑为早期的砖混结构,客房开间进深均较小,无法满足酒店的业务需求,特在原址拆除重建。根据业主要求:基地范围不能超出原有建筑红线;现状樱花树及景观水池需保留;北侧山体需退让;新建160间以上的标准客房、400人的宴会厅及相应的会议、餐饮等配套功能。

图1:基地现状

二、设计开始:

原有建筑为低层建筑,对整个山体环境的影响较小,而新建建筑按照星级酒店建设标准,初步估算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米,如此庞大的建筑体量势必会对整个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项目位于整个太湖东山风景区的大环境内,周边有启园、雨花胜境等著名的景点,在这样一个风景优美的环境中如何协调新建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同时又能创造一个充分利用太湖景色的现代化酒店?这就是本次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设计策略:

“即使是处于市井中的宅园,建筑虽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并经常用作围隔空间的主要手段,但毕竟只是形成园林景观的要素之一”①,苏州传统园林从造园初始,就将建筑作为一个景点来营造的,一亭一阁,一楼一榭或点缀于水旁石边,或掩映在芭蕉竹林之中,均是园林中的景点,风景中有建筑,建筑也是园林中的风景。借用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在整个项目设计之初,将建筑作为整个太湖东山风景区大环境中的一个景点去打造,而不是生硬的安插一个体量,营造景观中的建筑就是我们此次设计的出发点。

在对现场环境多次调研后,整个山体的自然美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早春时节,门前那两棵樱花树开满了淡粉色的小花,引得游客竞相合影留念;顺着北侧的山路拾级而上,低处的草花,低矮的灌木,一片片的果林... 大自然已经把这里的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为了将新的建筑融入这美景之中,我们提出了如下几个设计策略:

1.利用地下,降低高度。由于整个项目建筑规模十分巨大,基地的四界又受到限制,因此利用地下空间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我们将酒店功能进行分类,将对景观需求较小而面积最大的宴会厅、餐饮的后勤功能及健身娱乐功能放在地下一层,将它们围合的部分同样挖空,形成一个地下的内院,结合景观设计不仅解决了地下功能的采光、通风问题,而且形成一种如同在地上的空间感受。(图2)将接近四分之一的功能放在地下后,地上部分的建筑高度自然可以降低,檐口高度控制在22米,这样就可以适当减少对山体的遮挡。

图2:下沉庭院

2.随山就势,层层退台。伊恩.麦克哈格教授在《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到“形式的产生和占有不是人类独有的特征,而是囊括所有物质和生物,在进化的一开始就具有的特征”②。整个建筑基地周边的环境已经存在了很久,新的建筑应该以一种“植入”的方式融入这个环境,而不是简单的“侵入”这里,我们提出了一种契合山体的形式,常规建筑的垂直形式与山坡的倾角很难协调,因此我们按照山体的倾斜形态,将客房部分按“八字形”布置在主入口的两翼,从单层的主入口开始,二层以上的客房部分,随之层层后退,在走廊尽端形成多个露台,使面向太湖的客房均能看到太湖美景,最终形成了“层层退台”的阶梯状形式,减少了整个建筑在垂直方向上的压抑感。(图3)

图3:层层退台

3.尊重传统,延续文脉。原有建筑的主入口作为酒店的标志早已深入人心,加上左侧的2棵樱花树,已经成为宾客来此游玩一定要合影留念的景点。在设计中,我们将这两个主要元素均进行了保留。首先,整个建筑沿樱花树一侧进行退让,仅保留地下宴会厅部分的出入口,为了突出樱花树,我们将树后部分的建筑外墙采用大面积的实体外墙,形成樱花树的背景,以凸显其景观特色。其次,我们将原有建筑的主入口进行了分解提取,从比例尺度,组合形式,材质色彩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新建筑主入口的设计上,仍然按照原有建筑入口的比例进行控制,采用基座、立柱、坡屋面的三段式进行设计,将屋脊最高点与开间的比例控制在1:1,基本延续了原有建筑的空间感受;在材料色彩的选择上,我们采用褐色的石材基座,米色的石材外墙以及紫色的琉璃瓦,均呼应了原有建筑,力求将原有建筑的文脉在新建筑中延续下去。(图4)

图4:建筑立面

4.坡顶叠落,立体绿化。新建建筑位于莫厘峰的山脚下,从山顶视角设计第五立面也十分重要。在屋顶的设计上,我们采用平坡结合的方式,建筑顶层屋面采用四坡顶的形式,顺着山坡水平展开。露台及平屋面的部分采用局部披檐的形式,主入口雨棚处采用三面坡的形式,从而形成从顶层到首层,紫色的屋面层层跌落的效果。在景观设计上,我们不仅采用八字形布置客房以“借景”太湖山水,而且也利用建筑形成的空间进行“造景”。我们采用立体绿化的设计理念,通过入口前的喷泉广场、地下的景观庭院、平屋面的屋顶绿化、花园露台等多层次的绿化体系,柔化整个建筑,使之融入整个山体大的绿化景观中,形成建筑与景观的融合。

四、结语:

在当代城市中,建筑作为主体,已经习惯了高大奇特,但在城市郊区及广大乡村地区,自然环境是它的底色,直接套用城市建筑的设计手法进行设计,就会严重的割裂当地的自然环境,因此必须将建筑作为一个景点,使其融入自然,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才能营造出适合于当地、当时的建筑形态。

参考文献:

1,彭一刚著.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

2,(美)麦克哈格著.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10

图片来源:

图1 作者自绘 图2,3,4章鱼摄影

论文作者:王海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38卷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  ;  ;  ;  ;  ;  ;  ;  

景观中的建筑——以东山宾馆叠翠楼设计为例论文_王海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