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_英语论文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_英语论文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支架论文,英语阅读论文,课中论文,高中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1]因此,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通过教学模式的调整,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就成了当下英语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近几年,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两年笔者参与了由陈莹老师主持的厦门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应用支架式策略优化高中英语教学的课例研究”。作为该课题的第二主持人,笔者将这一模式在自己任教的班级中进行了近两年的尝试,在实践中获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本文将对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以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做一些思考。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支架式教学模式属于建构主义的范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与爱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外部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2]在该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者,而教师则是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的主导者。教师的指导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即体现为“支架”。

在《朗文高阶词典》中,“支架”(Scaffolding)一词被解释为:“A set of poles and boards that are built into a structure for workers to stand on when they are working on the outside of a building.”支架式教学模式正是借用了这一“脚手架”的概念。学习就像盖房子的过程,老师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层层往上“盖房子”。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3]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育心理学基础来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可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那么,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合学生的能力发展需要的教学活动,就是如何为学生搭建支架和台阶,一步步引导学生渡过“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高度。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目前,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共同研究表明,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大致为:“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步骤。下面,笔者将以高中英语读说、读写课型为例谈谈支架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记叙文阅读课中的应用

从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Module 5 Unit l 3开始,笔者陆续选取教材中文章篇幅较长、叙述性较强或是上下文关联性、逻辑性较强的文章进行相关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这主要因为文本中涉及语言知识点的事实具有较强的叙事因果关联性,学生在记忆中容易形成意义关联。

常规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新课之后,根据课文整体框架和知识点分布提出问题,在给学生使用的知识点架构表中给出问题支架、重点词汇、关联词及相关句型,让学生独立地在事实关联中进行语篇主旨大意及细节理解,在学生采用所给支架材料回答问题的同时进行语言点讲解。在知识内化和输出阶段,通常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当堂完成相关知识点和句型练习,二是让学生采用支架式策略进行记忆并对课文内容回顾,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口头复述(复述过程仍然要求注意使用知识点架构表中的词汇及句型),而后进行班级内的小组接力复述串讲及活动评价。最后的输出任务是让学生们对课文内容进行笔头复述。

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Module 5 Unit 13Lesson 3“First Impression”为例。第一,课堂导入,阅读课文并划分文章基本结构。First Contact:Para.1~3;Second Contact:Para.4~6;The Friendship:Para.7。第二,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分发知识点架构表[4]。第三,学生用五分钟时间回顾课文,深化对课文内容和语言知识的理解。提醒学生利用支架式策略进行记忆。第四,学生口头进行课文的复述。小组轮流接力,前一个组结束,后一个组接上。以小组竞争的方式肯定学生的亮点,旨在提升课堂的活跃度,促使学生保持思维的活跃状态,同时还能提醒学生注意使用课文出现的语言知识。学生只有通过语言输出活动,才能最终掌握语言,达到娴熟运用语言的效果。第五,语言巩固练习,在新的语境中巩固当堂所学语言知识。

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初期,一部分学生,尤其是语言基础较弱的学生认为这种方法对他们根本没有用。他们认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就已经很困难了,因为他们当前所积累的语言知识不足以支持他们在短短的40分钟内进行理解和理清文章思路,更谈不上对知识点的主动记忆了。因此这部分同学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反而不如以前。这一情况表明,课堂上所使用的知识点架构表所搭建的“脚手架”高于这些学生的攀爬能力。在意识到这一情况后,笔者积极地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断尝试,在解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明确文章思路的问题上,让这部分同学事先对课文进行预习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师组织他们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共同预习生词,熟读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而后在课堂上完成支架性问题的时候,他们就能较快地找到相应内容,并使用相关知识点回答问题。课后的学习小组活动中还能互相检查语言点的掌握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结束后的自我评价也有很大提升。虽然组织学生的预习和课后的小组活动需要教师的跟踪和指导,这无形中增加教师工作量,但从效果来看,这样的投入很值得。

此外,笔者还结合以上方法将支架进行分层处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将课堂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深层目标。相应地,在课堂上所用的知识架构也分为基础支架和深层支架。基础支架根据课标,从识记入手,理解教材基本内容,掌握高考要求的词汇及语法点;深层支架基于基础支架,用示范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传授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论说文阅读课中的应用

在将支架性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实践一段时间之后,笔者将目标课型转向叙述性以外的文章,在进行到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Module 7时,尝试将支架式教学模式运用到论说文的课堂当中。这是因为选修Module 7及之后的课文多以科普类文章和论说文为主。

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Module 7 Unit 19Lesson 1“Get Ahead with Your English”为例。第一,在课堂导入部分让学生讲述英语的地位及他们在英语学习上是否存在问题,而后学生快速浏览每段的大意,确认文章基本结构。第二,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分发知识点架构表。本阶段学生阅读的任务就是独立根据所给的提示回答问题。因为所提的问题都是关于课文的内容要点和语言要点,所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注意对语言点的使用,同时教师结合事实关联进行语言点讲解,力图提高学生在阅读时的参与度。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应用使学生更加关注输入,从而达到输入过程的优化。第三,学生用五分钟回顾课文,深化对课文内容和语言知识的理解。提醒学生利用支架式策略进行记忆。第四,输出活动以写为主。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仿写一篇题为“Get Ahead with Your Chinese”的作文,内容涵盖以下五部分:Introduction,Difficulties of Learning Chinese,Solutions to the Difficulties,Suggestions,Conclusion。每个组员写一个部分,交互批改写上批改意见后,交由组长复核后整合成文,文章连同组员之间的评价表格上交。仿写有助于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性,能让学生有意识地使用本堂课的知识点,加强语言知识的运用,达到语言的正确使用和娴熟使用,进一步强化了语言学习效果。

经过课堂实践,笔者发现支架式教学模式同样适用于叙述性文体以外的文章。不过,论说文文章长且缺少情节,因此在阅读过程中的趣味性不足,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阅读倦怠。这就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情境的设计能否具备趣味性和多样性,以此来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效果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的优势

支架式教学模式突出了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支架的搭建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在支架引导下不断进步,学习潜能得到挖掘,学生成为了知识建构的主体,教育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优化学习过程。知识点架构表能有效地克服语言知识点多且零散的缺点,帮助学生搭起文本的整体框架,并以文章内容之间的意义关联为主线,对语言点进行串讲,让有意义的识记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果,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支架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对语言教材内容的理解和知识板块内容的吸收,增加学生的可理解性输入,促进他们对新的语言知识的吸收,从而增加课堂上英语输出的量,而输出量的增加给予学生积极的成就感,促使他们更关注输入。经过多次支架式策略指导后,学生能渐渐学会自主地、有意识地将此策略应用到知识板块的学习中,最终起到优化英语课堂输入、吸收、输出的学习过程。

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学习的方法,明确学习目标。问题支架原本就是为了应对课文中大量的信息及语言知识要点而设置的,当学生对这一模式熟练掌握之后,也就明确了这一模式的操作方式和每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习目标,课堂活动的完成速度和课堂教学进度也相应提高了。

支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英语学习策略。经过支架式策略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与完形填空练习的时候,能够进行阅读策略迁移,他们总是能更容易地找到文章的脉络,抓住文章重点。

(二)局限性及对策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个耗时相对较长的课堂模式。学生从把握篇章格局到掌握文章大意,而后了解知识点并内化到最后输出,这一过程要比传统意义上的课文处理所用的时间多50%。不过,该策略实行一段时间,学生形成学习自然反应之后,课堂的效率开始提升,支架的效果开始有了较大的提升。此外,在课时条件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也能够选择性地选用该模式。

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受到以下因素影响:教师对学生认知发展能力的估计,教师对支架的搭建能力,教师思维的局限性,教师个人经历及个性。比如说教师无声语言(肢体语言)的使用,它不仅强化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甚至还具备有声语言无法达到的效果。同样的,对学生肢体语言的观察也能让教师审视到学生对知识把握的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多与学生沟通,通过学生的效果反馈及时调整架构难度和梯度,从而不断完善教学支架。

四、结束语

在课题进行的近两年来,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使用,特别是将其融入学法指导后,笔者改善了原有的课堂教学行为,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并且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渗透了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学习效率。教师作为课堂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必须在实践中根据教材、课型和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支架式教学模式,优化知识架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

标签:;  ;  ;  ;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