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体制改革的方向与中国银行经营管理的战略选择_中行论文

外贸体制改革的方向与中国银行经营管理的战略选择_中行论文

外经贸体制改革的取向与中国银行业务经营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体制改革论文,中国论文,外经贸论文,银行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外经贸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坚持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了今年进一步深化对外经贸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围绕建立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适应国际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

经过10年多的改革,目前我国的对外经贸体制发展方向已日趋明确,作为以支持对外经贸发展为主要业务的中国银行,必须适应对外经贸体制改革及发展的新情况,新动向,加速自身的改革和业务发展。

本文拟以外经贸体制改革的取向为逻辑出发点,从6个方面来探讨中国银行的体制改革和业务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外经贸企业改革的市场化取向,要求中国银行加快商业化发展的步伐

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对外贸易一直是在垄断的经营体制下运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这种体制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严重制约外贸发展的情况也是十分明显的,据统计,从建国到1984年的35年中,我国的年对外贸易额仅达400亿美元,不仅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80年代,我国的对外贸易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始打破了垄断体制,外贸企业实行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985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每年以近20%的幅度上升。到1992年,我国对外贸易额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接近40%,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升到11位。实践证明,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企业的经营活动直接接受价值规律和市场法则的检验,不仅是国内企业改革的目标,也是外经贸企业改革的唯一取向。

企业经营活动由行政管理转向市场调节,无疑会与银行的传统体制产生摩擦和矛盾。一是企业的生产经营随着以计划调节为主向着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过程推移,供与销的计划弹性越来越大,使银行多年来以国家实物计划和企业生产计划为依据层层编制信贷计划的传统做法失去基础;二是外贸企业与生产企业间的联系转为通过商业信用纽带来实现,商业信用逐步成为银行与企业间的信用基础;三是伴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更为限险,原有的银行信用方式已无力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

为适应这些转化,中国银行的信贷政策近年来经历了3次较大调整,即“谁出口创汇就支持谁”——“谁出口创汇效益好就支持谁”——“谁出口创汇多、效益好就支持谁”,这“多”和“好”的提法,打破了行业界限,它不仅是当前中国银行的信贷原则,也是今后具有中国银行特色的商业信贷原则。具体来说,在调控手段上,要发挥各种货币变量逆向调节的作用,更多地运用利率、汇率、贴现率等经济杠杆,调节企业在市场环境下的资金需求程度。在信用管理上,放开商业信用,在市场活动中自愿作出符合自身利益的信用选择,并以银行信用引导商业信用,间接调节企业的信用活动。通过硬化贷款约束,抑制过大的贷款风险,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合理经营。在资金供应上,减弱管理职能,取消定额贷款,实行授信额度贷款,并坚持以销定贷,以效定贷,以资金商品化适应企业经营的市场化。加快信贷资金周转,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

二、专业外贸公司改革的实业化取向,要求中国银行资金运作的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逐步形成的市场竞争机制,使原先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专业外贸公司工贸分离、产销脱节的弊端暴露无疑,专业外贸公司走向产销一体的实业之路也成为必然。这不仅是专业外贸公司面对现实竞争的需要,而且也是生产与流通内在统一性的要求。一般说来,专业外贸公司都拥有一个供货网络。但随着各地(市)及部分县(市)外贸公司和部分厂家先后获准进出口经营权,这个网络已面临解体的危机,致使出口货源渠道受阻,或不能按时交货,或商品的质量差,或以高价要挟,直接影响公司竞争力。为承担本公司大宗“拳头”商品及紧急商品的供货任务,掌握出口货源的主动权,减少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后顾之忧,许多专业外贸公司势必建立自己的货源生产基地,由贸易型公司转为实业化工贸公司。

从国际上看,大凡具有较大市场竞争力的公司,象美国的杜邦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公司,以及日本的许多综合商社,莫不拥有自己配套完整的自属生产厂家。

专业外贸公司办实业,建立自己的出口货源基地能较及时地获取国际市场信息,适时调整产品结构,扩大适销商品的生产和加快新产品的开发,使出口商品实现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转变;并能按照国际标准和国际市场对商品的质量要求组织生产,保证出口商品的产品质量。这类企业便于公司把握市场发展趋势,配套以国际先进设备,运用现代技术来改造传统的生产技术,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加出口商品中的技术含量和劳动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使我国出口产品从中、低档、大路货向高档次转变。这类企业,由于实现了工贸结合,还可减少了工贸双方的利益冲突和内耗。特别是公司的自属企业,由于公司实施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减少了生产与销售之间的中间环节,公司较易于控制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使专业外贸公司在同类商品的出口竞争中兼具商品的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

鉴于专业外贸公司普遍存在资金、技术实力不足、生产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中国银行对其投资项目、投资环境、投资效益、兴办实体的形式进行认真的考察,以取得银企共识,作出最佳选择。应依其实体形式确定资金投入的种类,用好中短期专项贷款,高技术贷款。还应发挥外汇优势进行技改贷款,对一些好的项目还可通过信托公司进行股本投资。对实业性外贸公司的流动资金需求,亦应统筹安排,全盘考虑,有的可统借统还,有的可直接贷给生产企业,有的可以流通环节上打好时间差。

三、外经贸企业改革的集团化取向,要求中国银行资金供给向“银团化”方向发展

邓小平同志说:“形成企业集团也就形成了力量,信息也就比较灵通”。旧的外贸体制的弊端之一就是在于经营分工过于繁琐,业务活动范围狭窄,一些行业性组织也大都是以行政方式形成的,彼此缺乏体现商品经济内在要求的利益关系,联合体内缺乏凝聚力,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目前外贸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改变外贸公司单纯“皮包公司”的形象,在实现实业化的基础上让外贸企业向综合型方向发展,建立集团化外经贸企业,变个体力量为群体优势。

目前,我国外经贸公司集团化有三种取向,一是以外贸为龙头,联合众多的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形成类似日本综合商社式的集团公司。二是以生产企业为核心,赋予进出口经营权,形成类似欧美式的产业企业集团。三是以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为龙头,联合没有对外签约权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和生产企业、建筑企业、组建外向型承包劳务集团,以对外经贸为主导,以资产联系为纽带,以跨区域企业组合为组织形式的企业集团。企业集团这一新型经济组织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群体优势和综合功能,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是目前企业政策的又一必然取向。同时也使银行表现出两个方面的不相适应。第一,高层次大规模的生产力创造了巨额的资金需求,与银行的资金状况不适应,现在银行是“小马拉大车”,难以满足企业集团的融资要求。大企业、大资金需求要求银行为之服务,一家银行很难承担其资金供应。如山东丝绸总公司,和山东水产集团总公司的资金需求,都已冲破了专业银行按专业分工形成的金融服务格局。第二,多层次的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之间新型的资产控股关系,要求集团企业具有投资中心和融资中心的功能,与集团化企业相适应的财务公司的建立势在必行,借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形成群体优势,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目前银行的区域化界限也必将打破。

面对外经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金融选择:一是要发挥银行综合服务的功能,在信贷业务上改变以往的操作主法,把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金贷款、科技贷款、小额技措贷款、专用资金贷款、网点设施贷款、外汇贷款等统筹安排,捆起来使用。一个口子对企业,统借统还上贷下转;在服务手段上,要把银行的信贷结算、外汇、信息、咨询等业务综合运用,实行“一条龙”服务。二是改革信贷计划体制,对特大型集团企业,银行应实行计划单列,重点倾斜。以“银团”对“集团”,几家银行组成银团联合贷款或一家行内实行三级行两级行“联手”贷款,这样既能满足集团企业资金需求,又有利于避免信贷资产过于集中,使风险分散。三是探索对企业集团参入和渗透的途径,帮助企业集团建立起内部财务公司,负责对企业集团进行资金融通和财务核算,利益分配、资产积累等工作。利用信托公司投资参股,促进企业集团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

四、外经贸企业经营的跨国化取向,要求中国银行提高国际化服务水平

国际上流行一种通行的说法,一个大国如果没有跨国公司,充其量是一个小国经济,而如果一个小国有跨国公司,那就成了经济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跨国公司发展很快,迄今全世界跨国公司总数已超过3.7万家,它们的子公司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世界直接投资累计额的90%左右,总产值占资本主义世界总产值的40%,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50%,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工业研制的80%,生产技术的40%,世界技术转让的75%和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贸易的90%。跨国公司已经渗透到世界各地各领域,成为“无国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媒介。一些发达国家从跨国公司的经济中得到很大的好处。如美国虽声称外贸逆差急剧增长,但它在全球的跨国公司最多,如果综合起来计算,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盈余国。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经济建设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至今连一个规范的跨国公司也没有,这与我国的国力,与已有的经济规模是极不相称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企业生产经营,对国际市场的依存程度和可借鉴的程度日益增加,经济发展的外向化趋势日趋明显,一些国家级大企业公司及一些省市级企业公司已经在国际上建立了一批资信较高、筹资能力较强的企业。从技术看,我国传统工业技术比较成熟,适合众多发展中国家乃至部分发达国家,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还拥有相当一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专业外贸公司、综合性国际投资公司,这些企业有较强的研究开发和生经营能力,对外经技贸投资与合作的信息灵,渠道广。还拥有一定数量思维敏捷、经验丰富的一专多能的人才。这些条件是我国开展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和潜力,鼓励他们向跨国公司发展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学会两种本领,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从而使我国经济过几年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途径。

生产流通的国际化,必然要求资本货币金融的国际化,以保证企业跨国经营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这个方面中国银行应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中国银行目前已设立了470多家海外分支机构(包括附属企业、公司),范围包括香港、澳门、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伦敦、纽约、东京、巴黎、悉尼、卢森堡等国际性或区域性金融中心。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努力为我国的境外企业搞好服务,支持和协助境外企业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在海外筹资,对效益好的境外企业给予融资方便及结算、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企业到境外从事跨国经营初始阶段人地生疏,不谙国情,海外中行应多提供帮助,减少决策失误和生活不便。对具有跨国经营条件的公司给予融资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国银行海外机构的建设,硬件建设决不放松,软件开发也要抓紧,不断强化自动化程度,全面提高行员素质,这是拓展海外业务的基础。中国银行还应利用其已加入国际保理商联合会、国际海事局等国际性组织的有利条件,在其中积极开展工作,扩大影响。在业务处理中严格按照国际商会制定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合约保函统一规则》和《国际贸易价格技术语解释通则》以及标准国际银行惯例进行操作,提高国际化服务水平,在国际上树立较高的信誉,真正成为国际化大银行,为我国内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五、对外经贸企业改革的股份化取向,要求中国银行大力开展证券化业务

回顾10多年来体制改革的历史,外贸企业从初阶段的政策范围内调整,演进到外汇留成、减亏、继而到有权利和义务特征的承包,以至联合、联营、合作、兼并以至集团等各种新形式相继出现,这在一定意义上都为外贸企业带来生机。但这些形式缺乏内在联系,难以从根本上形成有效的内部运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从国有生产企业和部分国有外贸企业推行股份制的试点经验看,走股份化道路是转换外经贸企业经营机制的有效形式和目标。实行股份制有利于整个外贸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国有外贸企业经过股份制改组,法人所有权、股权、经营权既分离又统一,可以解决国有外贸企业,国有资产名为国家所有,实际上无人对资产负责的问题,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行股份制有利于外贸企业向实业化方向发展,能筹集资金,缓解资金矛盾,取得稳定的出口货源,增强外贸企业的实力。实行股份制有利于外贸企业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经营和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多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结合,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使职工利益与企业兴衰成败联系在一起,调动积极性使企业经营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克服承包制产生的短期行为,使企业经营者树立长期稳定发展的思想。

社会主义股份制是使企业真正实现自负盈亏的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是深化企业改革的方向。股份制的发展过程,涉及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产权股份化以及作为股权证书的股票,如何在双重存大和运动(实物资产和虚拟资本)中,实现以股权分散和经营权集中为特征的资产经营问题。随着股份制的发展,数额巨大的股权必然要求一个竞争性的资产经营系统来实现。

外贸企业由于它独特的体制改革过程,其股份制改造过程必将表现出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理论之处,而且也必将有别于以往的改革步骤,作为一种转制,在它的全部过程中,不仅是一系列管理方式的变化,而且也必然伴随着诸多的法律问题。

外贸企业实行股份制,最现实的是外贸企业与银行的债务关系在发生变化。二者的法律关系也将发生变化,通过商业银行的参股控股由银企一家,变成了真正的伙伴关系。银行与信托应分业管理、分业经营,各级行的信托投资公司应作为中国银行的全资附属企业大力开拓证券市场,不仅积极地参与发行市场,而且积极开展店头交易,不仅发行国内债券还要发行国外债券,不仅要在国内发行B种股票还要在海外发行股票。特别在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国银行机构应积极开展代理发行债券业务,为股份制外贸企业的股票交易提供方便。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已落后了许多,应直起猛追。

六、外贸出口结构的多元化取向,要求中国银行把握信贷投放的效益化

改革开放给我国外贸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现已形成三支出口大军。一是专业外贸公司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走贸工结合的实业化道路来不断地增强公司的综合实力,正在重塑市场竞争优势。二是一批地方外贸、工贸公司和生产企业(集团)都相继获得进出口权,它们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建立客户队伍,已展现出先声夺人的态势。三是蓬勃兴起的三资企业由于多是外向型的,产品大多出口,西方国家多年形成的贸易和销售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为我所用。

随着外贸体制改革和市场机制的形成,外贸企业的一些优惠条件已陆续取消,今后国家对进出口的宏观调控,主要运用汇率、税率、利率等杠杆进行。对此,中国银行应千方百计发挥外汇外贸银行的职能作用,树立外贸、工贸、林贸、农贸、商贸联营为一体的“大外贸”思想,多渠道地服务出口创汇。在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形成多形式多方位的出口格局。在具体操作上,要以实现自身的效益为中心,把握贷款投向,优化贷款组合,选择信誉好、效益高,还款能力强的贷款对象。这意味着好的企业较为容易得到自己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为企业再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保证。而差的企业只有加强管理,防止失误,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才能生存。

在信贷资金投向上,一是保证国家进出口计划内资金需求,优先支持换汇成本低,适销对路的出口商品,对创汇率高的大宗拳头商品和具有特色的传统商品,尽力满足收购资金需要。二是将贷款投向重点放在出口生产企业,国营大中型企业和三资企业。直接向出口生产企业放贷,不仅减少了外贸经营环节,而且减少了出口生产企业的负担。三是做好结算业务,大力实行信用证项下的抵押贷款,打包放款,积极慎重的开展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业务,以及出口押汇业务、国际保理业务等,增强企业出口创汇能力。

标签:;  ;  ;  ;  ;  ;  ;  ;  ;  ;  

外贸体制改革的方向与中国银行经营管理的战略选择_中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