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笔者将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2月间我院的50例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组25例,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综合护理应用到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中可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改善患者不良症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临床护理;效果分析
通常情况下心肌梗死均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一旦发病便会出现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对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辅助临床护理可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提高临床护理效果[1]。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笔者将选择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50例资料回顾分析,根据临床护理方法将其划分为两个组别,即对照组、观察组,各组患者25例,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1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行综合护理干预,详情如下:
1.2.1入院指导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带领患者及其家属办理入院手续,对病房制度详细介绍,对温馨和谐的病房环境积极营造,同时还应对心肌梗死发病的应用、治疗方法及护理对策进行介绍,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认知水平[2]。
1.2.2心理护理
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的治疗周期相对较长,患者极易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应加大心理护理干预力度,对心肌梗死疾病产生的原因、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进行科普,使患者消极等情绪得到充分改善,帮助患者树立治疗自信心。
1.2.3健康教育
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对疾病治疗方法详细介绍,以此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充分调动患者家属、朋友、同事,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使患者感受到社会的温暖[3]。
1.2.4呼吸系统护理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心力衰竭患者极易出现呼吸加快相关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呼吸系统的护理干预,对患者血氧饱和度加以重视。为降低临床治疗中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护理人员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如若患者出现咳痰,应立即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必要时可采用雾化吸入处理手段,降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当患者准备出院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出院后各类生活注意事项,叮嘱患者保持清淡饮食,尽量食用低胆固醇、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易消化的半流质或全流质食物,禁止食用油腻食物[4]。
1.3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组间比采取t检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数据对比采用卡方检验x2,对比以P小于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
2.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0.0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0%,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的生活质量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症状,严重者则无法入眠,由于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发生率相对较高,在临床治疗基础上还应加强护理干预,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严格监测,以此提高临床效果[5]。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比较,对照组25例中显效患者10例、有效患者7例、无效患者8例,总有效率为68.00%;观察组患者中显效为15例、有效8例、无效仅为2例,总有效率为92.00%,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护理干预效果,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劳素银.心肌梗死早期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08):1013-1014.
[2]赵来春.便秘诱发急性左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护理干预[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12):116-117.
[3]黄立群.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05):648-650.
[4]李美香,赵连菊.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55例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2):98-99.
[5]袁秀娥.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80例观察与护理[J].医学信息,2010,23(07):2217-2218.
论文作者:孙丽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效果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