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的艺术处理_新闻摄影论文

新闻摄影的艺术处理_新闻摄影论文

新闻摄影的艺术处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艺术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摄影,被称为人类的“第三只眼睛”。尤其是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使人们可以用高精度、多功能的相机来得心应手地记录现实、传递信息和抒情表意,新闻摄影的视角已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于是,无数珍贵的瞬间被定格、凝住、载入史册。新闻摄影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具有客观、真实、公正、全面、时效等新闻价值,同时也具有新颖生动的形象意义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幅摄影作品是否生动感人,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取决于人物形象准确的把握和画面构图是否有新意。因此,新闻摄影工作者在实践的同时,除提高思想、政治、科学、文化等修养外,还需加强艺术方面的学习和积累,在拍摄实践中将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一、以视觉中心表现主体

摄影者在确定主题之后,务必以主体为中心,去构思画面结构、取景范围以及拍摄的距离、角度、照明、爆光和陪体的取舍等,以构成一幅完美的照片画面。既然主体是新闻摄影构图的核心,那就理所当然地要把整个画面中的最佳位置留给主体。从一般观众的视觉习惯来说,视觉中心通常落在一幅画面的中心部位。在摄影界,认为主体在画面上应有最佳位置代表性理论是“九宫格”,即将一幅画面分成“井”字形,其中间的“口”字部位,就是安排主体的最佳位置。如’95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十一世班禅首次晋京》,可以称为“井”字形表现方法的一个范例。在画面上,尽管其他护送接待的人员不少,而作为新闻人物的小班禅却在中心部位,读者的注意力一下便集中在主体人物身上。又如第15届中国优秀新闻摄影获奖作品《寻找女儿梦》,主体人物荡秋千的农村老大娘就是处于图片的中心部位,其身体的动态变化也是处于中心部位,看得出来主体表达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说,用中心部位表现主体的方法,是有它的作用和效果的。

当然,由于宣传报道意图不同,人们的“视觉中心”,也并非总是集中在画面的中心部位,这不能强求一律,而应当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

二、以生动形象表现主体

新闻摄影报道在准确、鲜明地表现某一信息内容时,必须由主体来完成,而主体的形象是否栩栩如生,神形兼备,常常是一幅新闻照片的成败关键。

拍摄新闻人物,在构图时经常让主体占据画面较大的面积,如用近景或特写,使主体人物的形象脱颖而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拍摄新闻人物时,只有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深刻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才能拍出活生生的形象。如意大利《时代》周刊记者洛蒂拍摄的《周恩来总理》,选择了最合适的角度,抓住了最佳的瞬间,表现了侧身端坐的周总理庄严、安祥、坦然、刚毅的气质和风度。又如获’95新闻人物现场肖像类金奖的作品《市委书记迎战洪峰》,画面形象生动,人物情感真实。虽然陪体人物较多,但是市委书记生动感人的形象加上占有较大的面积,必然使主体人物处于突出的地位。

以生动的形象突出主体,既要注意主体人物形象的表现,又不能忽视陪体人物的形象、姿态的配合。新闻摄影《书记夸咱公寓好》是笔者抓拍的省委书记来我院学生公寓视察的生动场面,书记身体在画面上所占面积较大,再加上面部的表情和手的动作,十分自然地把观众的视线吸引了过去。其他人物对其的呼应,也有效地衬托了主体。

三、以动人的情节表现主体

新闻摄影构图在表现主体人物形象时,如果能抓住动人的情节,会增强画面的感染力。新闻照片中的新闻人物,通常是一个群体,而不是单独一个人。在群体中,主体人物与陪体人物相互间的表情、神态、动作,有时会形成生动的情节。例如第一届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展获得“最佳新闻照片”的《父女重逢、悲喜交集》,就是比较完整地表达人物生动场面的一个范例。当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关押在苏联的最后一批德国战俘获得了释放。联邦德国记者H·R皮拉色就选中了一名获释德国战俘回家与阔别多年的女儿亲切拥抱的瞬间。照片所展现的父女重逢的场景,充满人情味。在这幅画面上,父女两个主体人物的表情真切,意外的喜悦并没有使他们大笑,而是使他们激动得哭泣着,这恰恰揭示了父女俩深厚情感的世界。在这日日夜夜漫长岁月里,父亲苦苦地思念着女儿,女儿也热切地盼望着父亲归来。尤其是女孩如怨如诉的双眼,倾注着多少的惊喜和痛苦!在画面上除主体人物外,左边的陪体人物以及左上角只露半张脸的男子,他们的姿势和表情,都与父女俩的感情紧密地连在一起。这些人物不仅没有多余感,而且对烘托主体人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表情把人们的视觉集中到了父女身上,强化了现场气氛。

四、利用光线、影调突出主体

新闻摄影除了拍摄时间性特强的突发新闻事件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讲究用光。尤其在拍摄新闻人物照片时,光线的运用更为重要。

摄影者在拍摄新闻人物照片时,从总体上要求,应设法表现主体形象的质感和主体感,使其从周围环境中脱颖而出。假如背景凌乱,可用闪光灯使近处的人物被闪光照亮,远处的背景由于在闪光射程之外,而呈现黝黑一片,凌乱的、不需要的背景物,也就被淹没了。这样用影调对比的方法,让明亮的人物衬托在深色的背景上,便能把观众的视觉集中到浅色明亮的人物身上。

总之,新闻照片的画面光线,要按照新闻报道现场的环境、特定的活动与气氛,从有利于揭示照片主题出发,进行组织和选择。

另外,在摄影的色彩中,还可以利用次冷色与暖色调、原色与补色等对比方法,使主体人物引人注目。

五、利用形式要素突出主题

线条美是构成可视的形象美的基本要素之一。客观世界本身与造型艺术画面里的线条形式是多样的。归纳起来,无非是曲与直、横与竖、斜与正、点与线的对立统一。直线整齐,曲线委婉,竖线高耸,横线平稳,倾斜线则显得活跃而富于动感。这是它们的“特性”,在进行拍摄和后期剪裁的时候,充分利用各类线条的“特性”是取得新颖完美构图的重要条件。表现雄伟,一般要强调竖线条,处理成竖的画面格式。展现宽广,一般宜于选择横线条,处理成横的画面格式;突出动感,无论采取用什么画面格式,都应注意发挥倾斜线条的威力。如拍摄拔河比赛及体育活动新闻照片等,就较多的采用了斜线的构图形式,增强了动感的表现力。

画面形式还有其它各类线型构成,给人视觉的冲击力是显而易见。有些摄影为了活跃画面,也常常采作S形的构图结构,包括正S形或反S形,都属于曲线形,这比直线或横线结构活泼而有动感。如美国著名新闻摄影家安东尼·苏奥拍摄的《南朝鲜——为民主而呼喊》,其内容为南朝鲜学生为了民主自由与全幅武装的警察进行斗争。从画面结构上剖析。这幅照片下面的警察列为第一排,左下角至右上角为隔开马路的斜线树丛,顶部也是树丛,应该说这是较为明显的反S形构图。几排警察虽然站在画面中最前面,而右面三角地带正在掷石块的学生却是画面表现中心,加上斜线形的动势,增强了作者的宣传报道意图。当然,在构图上还有聚散、藏露等艺术上的处理。一般来讲,主体中心聚多于散、露多于藏。有时也需要藏露结合,虚实相生。

另外,新闻摄影照片的“再构图”,也是一种艺术处理,它包括摄影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观点。“再构图”与摄影构图的原则区别,在于摄影构图是由摄影者在自选自创中完成,放大再构图只能在拍摄的负片画面上裁格,而不能再创作。

六、瞬间抓拍的选择艺术

新闻摄影是“瞬间艺术”,因为它主要靠现场记实,不能像文学、绘画那样充当“事后诸葛亮”。也就是说从发现题材,思考立意到确立表现形式可能只用几秒钟,甚至几分之一秒的时间,精彩和关键的瞬间,往往一去不再来,非常短暂。正如法国抓拍大师布列松的真知灼见:“拍摄照片意味着在若干分之一秒的时间里,要同时理解到事实本身的意义和生动表现出它的视觉可见形象。”所以摄影工作者要有审美能力和水准,善于把握时机,捕捉带有典型性的瞬间。

作为一个成熟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在抓拍前,必须酝酿和思考,明确拍什么,怎样去拍,这就是“胸有成竹”。这种构思和酝酿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对此限定太死板,就会对新出现的生动活泼的场面视而不见。因此,在抓拍时,即不放弃艺术构思的原则性,又要在具体细节和表现形式上,讲求灵活性。《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郑鸣拍摄的《望长城内外》,就是靠灵活机动获得成功的。他排除众多因素的干扰,在相距十几米内,选用长焦镜头拍摄了英国女皇和她的丈夫爱德华亲王登长城时的近景、特写,用他们四处张望、脸部吃惊、出神的表情,来反映中国的进步昌盛。这样,作者摆脱那些一般的,仅能图解事物的瞬间现实,精心捕捉了最有审美价值的典型瞬间。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最具有审美价值的顷刻,不仅有“神态瞬间”,也有“动态瞬间”。这就需要摄影家对某些事件活动的熟悉和了解,也有助于抓取最佳瞬间,拍得理想的画面。如拍摄文艺演出及舞蹈演出时,对演出的动作比较熟悉就可以估计到其发展到哪一节时,演员表情最好,动作最优美,最能体现表演主题,这样才能抓住他们主要的关键性的动作。

因此,新闻摄影的成功并不是在最后按快门的功夫上,而是取决于摄影家的长期多方面的积累和研究。当机遇来到时他之所以决定拍还是不拍,并在瞬息间决定如何拍,就看他全部美学追求、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反应了。

标签:;  ;  ;  ;  

新闻摄影的艺术处理_新闻摄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