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创新型城市与创新领域_创新型城市论文

创意城市、创新型城市与创新型区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创意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08)02-0020-06

近年来,科技创新作为新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引起了普遍关注。世界各国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纷纷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与任务,着力推进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为主的阶段向创新驱动为主的阶段转变。

城市既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中观地域单元,又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创新活动的孵化器,尤其是大都市区域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召引下,众多大城市区域也相继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区域的发展目标,表明大都市区域层面上的经济增长政策更加受到重视。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区域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创新型城市研究,既有助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又裨益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整体目标。

一、从创意产业到创意城市

近年来,创意产业备受瞩目,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将创意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产业纳入其发展规划之中,并运用各种政策和手段予以积极推进。由于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机会,因而它已成为推动城市和区域经济成长的原动力,城市经济学家甚至将创意产业视为城市新经济增长的引擎和源头。2006年北京斥资5亿元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区,现已初步形成了北京数字娱乐示范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东城区文化产业园、朝阳大山子艺术中心等6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上海也在加快建设国际创意产业中心,通过培育创意市场,完善创意产业链,形成自主创新品牌和创意产业发展群落。至2006年底,上海已拥有50个创意产业园,占地约100万平方米,园区入驻企业2000多家,相关从业人员2万多人,每平方米创造产值近3万元,上海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7.5%。2007年上海创意产业园预计将增至近80个,创意产业正在成为上海新的支柱产业和综合竞争力因素之一。

创意产业集聚发展而形成创意产业群落,推动着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城市产业结构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升级、城市功能空间由旧厂房向智能型空间转型,进而又推动着创意产业集聚区向创意城市演进。特别是创意人才在大城市的集聚和创新,驱动了创意城市的出现。创意城市主要是在劳动力市场、文化多元化、包容性、低进入障碍和各类高水平的城市服务等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国城市经济学家Richard Florida等人,在研究城市产业变化、人口组成变化以及城市氛围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意城市的概念。① 他们指出,创意城市必须具备“3T”要素,即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包容(Tolerance),它们相互补充,是创意城市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

但在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中,存在下列认识误区:

1.存在着将创意产业泛化的倾向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依靠个人创意、技能和天才,通过挖掘和开发智力财产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② 据此定义,创意产业主要是指依靠开发智力财产(知识、信息等)而进行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活动,主要是指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一般包括动漫、影视、网络游戏、工业设计、会展、娱乐等方面。但在现有的创意产业分类体系中,不仅存在以创意产业取代全部服务产业的倾向,甚至还有覆盖所有产业范畴的趋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出版业中的重复出版现象就不是创意产业而是浪费行为;软件开发中的盗版现象也不是创意产业而是侵权行为。

2.存在着夸大创意产业地位和作用的现象

创意产业只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并不等同于全部文化产业,对其地位和作用不宜高估。创意产业蕴含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城市的支柱产业,但同时又具有需求的不确定性和生产过程的复杂化等特征。因此,创意是一把“双面刃”,好的创意能够带来有益的结果,而差的创意可能导致浪费和损失。

3.存在着创意产业园区重复建设的倾向

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园区数量与日俱增,但大多数园区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创意思维,出现了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与城市文化特色联系不够紧密、功能和行业定位趋同等重复建设倾向,致使创意产业园区的特色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欠缺。而且大多偏重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形态开发和建设,漠视创意产业的业态培育及创意环境的营造,漠视创意产业链的构建。上述倾向均不利于创意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4.存在着创意产业与创意城市内涵界定不清的现象

创意城市原本是指以文化为主的城市再生概念,通过城市创意对各个行业的渗透而形成以创意产业为主导产业体系的城市。由此可见,创意情境是创意城市形成的环境条件,创意产业是创意城市的产业支撑,创意产业园区是创意城市的空间表现形态。创意城市是创意产业与创意空间的有机聚合体。通过发展创意产业,带动空间创新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进而孕育出创意城市。因此,创意城市着重科技、文化、艺术与经济的融合,强调地方文化特色与区域发展的融合,注重人的创造力与城市创意环境的融合。创意只有融入到生产开发和商业化营销之中,才能充分彰显其科学上的或技术上的价值。创意产业链包括原创活动、创意产品的制造与销售三个部分,而在新创意进入批量化生产之前,并不能完全体现其价值。此外,好的创意还需要与好的技术载体有效结合,才会产生倍增效应。③

二、从创意城市到创新型城市

城市创新问题的探索与实践是一个全球性的城市发展前沿课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西方国家部分城市面临经济停滞、设施老化、企业外迁、人才外流、社会分化、情感恐惧及对有形环境不满和地方归属感缺乏等多种危机时,城市发展的创新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与思考。

在国外,创新型城市最初是指对城市面临的问题(如交通管理、产业发展、城市生态、种族融合等)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并由此带来城市的复兴。④ 后来也指把创新作为驱动力的一种城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断融合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思想。⑤

2005年,世界银行曾发表一份关于“东亚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报告,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成为创新型城市的先决条件,包括拥有优良的交通电信基础和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区;拥有充足的经营、文化、媒体、体育及学术活动的场所设施;拥有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拥有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队伍;政府治理有效,服务高效;拥有多样化的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和服务;拥有多样化的、高质量的居住选择;切实重视环保;社会多元,能接纳各种观点的碰撞,各种文化的融合和各种体验的交汇等。⑥

创意城市只是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初级形态。创意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则是从新创意的产生到全面获利的完整商业化过程。因此,创新型城市的内涵比创意城市更为丰富,它是指能够激活创新意识,集聚创新资源,发挥创新作用,创造创新成果,把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推动其发展的城市,并对所在城市群或更大范围内的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⑦ 创新型城市是涵盖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创新环境等全社会创新的一个综合创新体系,通过各种创新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新服务机构和政府)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集聚与扩散知识与技术的网络系统。⑧

创新型城市的各种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知识创新增进了技术创新的知识存量,而技术创新为知识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制度创新是实现其他创新的前提条件;文化创新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激励氛围和良好环境,并为制度创新奠定了思想基础;服务创新为其他创新活动的开展铺平了道路;而其他创新的成果又为服务创新和文化创新创造了条件。在这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知识创新是城市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是城市创新的核心,制度创新是城市创新的保障,服务创新是城市创新的纽带,文化创新是城市创新的灵魂,创新环境是城市创新的前提条件和载体。企业家和科技工作者主要关注一项创意或创新所带来的短期利益,而政府和决策者们则更多地关注如何去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以及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增长或财富的途径,注重创新的长远效应与社会责任。

完善的创新系统是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城市创新体系是指在一个开放的城市网络系统中,一系列诸如公司、组织和机构等参与者,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因新知识的产生、传播和使用而交互作用。⑨ 其中,参与者行为主体包括生产部门、科学研究部门、创新支持单位及公共机构部门等。各行为主体的基本职能是:①生产部门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除生产和供应技术外,它们更多的则是应用知识,擅长于不断推进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②科学研究部门主要是生产知识和技术,向社会提供新的科学知识,其中高等院校的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领域。③公共机构部门以协调为主,主要是支持知识生产尤其是战略性研发,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法律法规和标准等。④创新支持单位,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咨询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主要是促进技术转移,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兰德瑞教授从两个方面评价创新型城市,一个是对城市创新前提的评价,另一个是对创新型城市活力的评价。⑩ 对城市创新前提的评价指标包括:城市危机或挑战意识,城市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打破既有规则的能力,城市的学习能力,奖励机制,地方民主性,大学、政府及企业研究机构的研发能力,创新场所的可获得性等。创新型城市的活力包括经济活力、社会活力、环境活力及文化活力,每一个方面都可以用如下9个标准来衡量:关键阶段,差异性,可达性,安全性,特殊性,创新性,协同作用,竞争性和组织能力。

费希尔等人突破了创新体系研究主要聚焦于国家层面的局限,分别以维也纳、巴塞罗那、斯德哥尔摩三大都市区域为研究对象,对欧洲三个都市区域的创新体系进行了详细调研与比较分析,揭示了生产部门、生产者服务部门、科学研究部门及公共机构部门等都市创新体系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对创新网络活动与经济绩效及区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系统分析与阐释。其中,衡量生产部门创新的指标包括持续现场研发的公司的比例、研发人员比例、研发支出密度、产品创新率及产品创新所占营业额份额;衡量科学研究部门的指标主要是参与合作的研究部门所占的比例;衡量生产者服务部门创新的指标包括提供新服务和组织创新的生产者服务供应商所占比例、研发支出和研发人员比例、新服务带来的营业额所占比例以及支持生产企业的创新的生产者服务公司所占比例。(11)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联合开展的“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研究认为,城市创新能力是城市创新体系中所有要素和行为主体有机组合的总体能力,主要表现为一种城市创新体系的协调、整合能力。他们主要从城市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城市创新环境建设四个方面,选取包括研发经费支出、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总额、发明专利数量等74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12) 但所选指标偏多,对所选指标间的相关性也缺少分析。

创新型城市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创新型国家至少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①全社会R&D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3%以上;②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③企业对引进技术的依存度低于30%。因此,许多学者也将这三个指标作为评价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指标。(13)

笔者认为,鉴于创新型城市创新主体众多,创新内涵丰富,创新环境复杂,因而仅以上述三个指标来评价创新型城市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创新型城市作为一个国家创新资源和要素聚集、创新产业和产品发达、创新精神突出、创新环境优越、创新成果丰实的中心地区,其衡量标准则应高于创新型国家的一般标准,特别是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第三,创新型城市自身的发展也具有阶段性,如工业化的创新型城市发展形态、知识化的创新型城市发展形态和可持续的高级创新型城市发展形态,因而其评价指标本身也应是动态演进的。(14) 一般可分为初级阶段指标、中级阶段指标和高级阶段指标。本文依据发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一般经验值或初级门槛值,来测量上海与创新型城市的差距。

由表1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①从所选取的20个测度指标来看,2005年上海创新型城市的综合达成率为60%,大体将步入创新型城市的门槛,但创新能力仍然较低。

②从各单项指标来看,达成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社会专利申请量的比重这一指标的达成率最高,为99.8%。而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企业研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R&D经费支出的比重这3项指标的达成率偏低,分别为18.7%,20%,24.9%。这也是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面临的主要瓶颈。

③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与国际先进创新型城市仍有较大的差距。这与上海的传统技术创新路径有一定的联系。过去上海选择以引进技术为主的技术创新模式,近年来才开始重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综合协调型技术创新模式。(15)

④节能降耗和减排仍是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进程中需要继续抓好的两大迫切任务。尤其是单位能源使用生产的GDP与国际经验值仍有较大的差距。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从创新型城市到创新型区域

大都市圈是由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包括周边众多中小城市共同组合而成的集合型城市群区域。单个创新型城市若能联合起来进行协同创新,则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产生乘数效应,更有益于形成创新型区域,进一步增强区域的国际竞争力。未来的竞争将是创新型国家之间的竞争、创新型区域之间的竞争、创新型城市之间的竞争和创新型企业之间的竞争。

中国的都市圈都应着力打造成为创新型区域。2007年10月18日,长江三角洲地区科协合作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以沪苏浙两省一市科技部门牵头,充分发挥三地16个城市科技资源丰富、人才荟萃、专业互补和科协组织网络优势的科技合作交流迈出了实质性一步。(16) 这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促进长三角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尽快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创新型区域的具体行动。

但需引起重视的是,仅仅依靠各省市科协的力量来建设创新型区域,仍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首先,创新型区域建设是一项涉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服务创新及创新环境等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创新工程,而科协合作联盟主要致力于优化区域间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的政策环境,提高科技企业跨地区合作的积极性,因此单靠科协的力量恐难担此重任。其次,除科技合作外,区域合作还涉及市场、旅游、交通、港口、环保、能源、信息、人才、物流、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法律等众多部门和行业,仅有科技合作难以全面实现区域整体协同创新的目标。再次,不同区域的同行业间的交流合作尚处于自发、分散的状态,行政壁垒、地区分割现象的存在阻碍着交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及其行业协会的异地发展。(17) 第四,要把分散的行业协会之间的联动提升为城市之间或区域之间的广泛联合,还需要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及利益协调机制。因此,只有通过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企业等的相互配合和相互协作,才能形成区域创新的整体合力,才能保障区域创新合作的可持续性,真正形成区域间政府互商、产业互补、行业互联、企业互动、协会互助的新格局,实现创新型区域建设的总体目标。

高新技术产业带是创新型区域形成的重要基础。它是一种依托于交通干线融合、集散人口、产业、城镇、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线状空间地域综合体,是带动区域经济系统迅速发展的驱动器。(18) 美国的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沿线的高科技带、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的270号公路沿线的高技术走廊、苏格兰中部的硅谷地区即是典型例证。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大都市区域,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同时,还应着力打造区域联动创新轴,通过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集聚和扩散,带动区域经济整体跃升,率先成为我国的创新型示范区域。

收稿日期:2007-12-13

注释:

① 诸大建,易华.创意型城市的要素及其启示[N].文汇报,2006-05-08.

② 鲁育宗.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报告[J].上海经济,2005,(3):55-63.

③ 章迪思.创意产业仅靠“创意”远远不够[N].文汇报,2006-12-29.

④ Charles Landry.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M].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2000.

⑤ Manfred M.Fisher,Javier Revilla Diez and Folke Snickars.Metroplitan Innovation Systems: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Three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Europe[M].Berlin:Springer- 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01.

⑥ Poh Karn Wong et al.Singapore as an innovative city in East Asia:An explorative study of the perspectives of innovative Industrie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568,2005.

⑦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与企业战略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部.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J].方迪经济观察,2006,(1);李春成,孙加臣.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0):159-161;李英武.国外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实践及启示[J].前线,2006,(2):49-51.

⑧ 石忆邵,卜海燕.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比较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1):22-26.

⑨ James Simmie.Innovative Cities[M].London & New York:Spon Press,2001.

⑩ Charles Landry.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M].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2000.

(11) Manfred M.Fisher,Javier Revilla Diez and Folke Snickars.Metropolitan Innovation Systems: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Therr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Europe[M].Berlin:Springer- 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01.

(12)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四大方面评价中国城市创新能力.中国城市发展网,2006-08-04.http://www.chinacity.org.cn.2006-08-04.

(13) 陈勇鸣.上海离创新型城市有多远[J].党政论坛,2007,(13):7-10.

(14) 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97-101.

(15) 涂成林.关于国内区域创新体系不同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中国科技论坛,2007,(1):47-51.

(16) 姜晓凌.切实推动创新型区域建设[N].上海科技报,2007-10-19.

(17) 长三角联动翻开崭新篇章[N].文汇报,2007-09-28.

(18) 赵晶媛.沿高速公路形成高技术产业带的理论分析及两端城市的联动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7,(12):97-101.

标签:;  ;  ;  

创意城市、创新型城市与创新领域_创新型城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