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电路设计注意事项

控制电路设计注意事项

一、在设计控制电路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喻明[1](2021)在《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水下局部干法焊接电源研制》文中研究指明

祝鑫婷[2](2021)在《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智能电量监测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朔烨[3](2020)在《面向环境多能量源的混合采集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能源消耗的不断加剧,怎样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始受到研究者们广泛关注。近些年来,大规模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斥着大量的电子设备。这些电子设备往往采用原电池为其供电。当电池能量耗尽时,大批量更换电池必定会增加系统维护成本。基于以上两点,环境能量采集技术开始受到研究者们密切的关注。目前,环境中存在的能量种类众多,但往往随机性较大且不连续,部分能源的能量密度较低,导致单一形式的能量采集效率有限。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混合能量采集系统,其可以同时采集环境中的射频能量、光能和热能。首先,本文设计制作了三种能量的采集装置。对于射频能量采集器,本文设计了两种覆盖WLAN工作频段的双频接收天线:微带蝶形缝隙天线和印刷偶极子天线。前者的增益较高,在工作频段内增益大于8.7dBi,最高处可达10dBi。后者的体积较小,全向性较好,可以接收空间任意角度的电磁波能量。随后,本文制作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通过改进光阳极制作工艺、改良对电极使用材料、使用高效的电解质和染料等方式,成功将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由3.57%提升至6.44%。最后,本文选用了一种高效的温差热电片作为热能采集器。然后,本文设计了接收天线的整流电路和系统的电源管理模块。本文通过对不同电路拓扑进行仿真,选择出在低功率输入下表现较为良好的单管串联的整流结构。将整流电路制作成实物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在输入为0dBm时,2.4GHz整流电路和5.8GHz整流电路的整流效率分别达到了57%和37%。电源管理模块以bq25570芯片为核心,搭建其配套电路,实现了升压输入、降压输出、过压/欠压保护、最大功率输入等几项功能。最后,本文搭建了整个混合能量采集系统,搭建时充分考虑了系统几部分之间存在的影响。在进行测试时,首先测试了系统单种能量采集时的输出性能,随后又在四种典型情况下测试了系统混合能量采集的输出效果。进而得出结论,相较于单一能量输入,系统在混合能量输入时采集效率明显提高;同时,混合能量输入时,系统对于射频能量采集的灵敏度也有显着提高。

刘时易[4](2020)在《三电平变频器电磁干扰抑制研究》文中认为以IGBT作为功率开关器件的三电平变频器,因为其工作时开关损耗较小、效率高、输出谐波含量少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大功率变频调速系统。但随着设备功率越做越大,开关频率越来越高,由其引发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问题愈加突出,这不仅影响着其自身的安全稳定运行还会影响其周围设备的正常工作,因此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研究并加以抑制。本文依托大功率变频调速系统,以三电平变频器为研究对象,对其电磁干扰抑制技术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IGBT及其栅极驱动电路寄生参数加以分析,基于Simplorer建立了IGBT动态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针对驱动电路对器件开关特性的作用机理,详细分析了IGBT的开关过程,并通过仿真分析了不同栅极电阻和栅-射极外接电容对IGBT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为驱动电路参数的电磁兼容性优化设计提供支持。对由于驱动电压过冲引起的栅极驱动电路EMI进行分析并提出抑制方案,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抑制方法的有效性。其次,论文从物理模型角度对系统传导干扰源进行分析并给出干扰传播路径,介绍了变频器传导干扰的限值标准及测试结果。针对结果中干扰超标现象,从传播路径着手在产品设计阶段提出一种基于增大功率器件对地共模阻抗与阻断(改变)干扰流通路径兼备的系统传导共模EMI抑制方法。先后通过MATLAB和CST软件对采用该抑制方法前/后的系统干扰特性变化和散热器表面场强变化进行仿真,结果均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抑制系统传导共模EMI发射。然后,论文认为EMI滤波器是在产品整改阶段从干扰传播路径着手的最有效的抑制办法,阐述了EMI滤波器的相关理论并详细分析了影响其插入损耗值的因素。针对系统传导EMI部分超标的现象,设计并逐步优化了单级滤波器、两级滤波器和带有匹配网络的两级滤波器,通过Multisim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设计EMI滤波器的有效性,使得系统的传导电磁干扰值满足国标要求。最后,论文对三电平变频器辐射干扰的干扰源进行分析并给出干扰传播方式,介绍了变频器电磁辐射干扰的限值标准及测试结果。针对系统辐射EMI超标的现象,基于电缆屏蔽技术对其进行抑制。通过CST电磁场仿真对有无屏蔽层时电缆周围电磁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场路协同仿真从屏蔽层的接地方式、具体结构、端接方式和地环路等几个方面对影响其干扰抑制效果的因素进行研究,将所得结论应用于系统整改,使得系统的电磁辐射干扰值满足国标要求。该论文有图105幅,表10个,参考文献74篇。

皇可[5](2020)在《基于Hadoop的智能温室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的发展中国家,并且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多数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传统农业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技术的需求,高昂的人力物力都是对于农耕行业的挑战。因此,提高当前情况下的农作物科学种植技术并准确的获取农作物生长信息,从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挖掘出科学的种植建议也成为了当前的热门话题。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将传统种植业与当前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一种智能、科学的种植方式,通过对播种、种植、采集过程中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并在种植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运用自动化设备代替传统手工种植的方式,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本文通过无限传感网络对温室内环境进行监控与调节,通过Hadoop分布式存储与处理,完成对种植过程中农业大数据的采集与历史数据分析,对合理的种植生产条件提出建议,并且基于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对历史数据的关联规则挖掘,得出优质的种植条件。本文介绍了基于Hadoop分布式处理模式针对温室环境的监控系统,整体结构主要包括信息采集部分、主控制器部分、控制器件部分,无线传感网络部分,Hadoop架构部分,数据处理部分以及人机交互。该系统能对温室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气体浓度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并能智能化地根据设定的环境指标上下限自动或通过软件系统控制相关设备,最终达到将参数控制在设定的范围,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科学生产的目的。在Hadoop分布式处理结构中,设计了基于Mapreduce架构的方式,通过Apriori算法完成对生产数据的数据挖掘,为了解决原始Apriori算法在频繁项集上扫描整个数据库浪费时间和空间的问题,通过采用基于频繁项目集挖掘算法(FIM)来减少项目集,并在其基础上优化并行算法和针对特定集群分区的方法,使用温室蔬菜生长环境数据与产量数据进行试验,改进算法在平均时间复杂度方面优于原始算法,改进算法的平均运行时间仅为原算法62.5%。实验表明新算法适合大规模数据挖掘,特别是候选项与处理事务的数量较大的情况,算法性能有明显的提高。经过多种优化及对于系统软件的设计,该系统具有功耗低,稳定性好,可迁移度高,适应性好且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工作人员可以通过pc端完成对温室内的环境监控,数据采集与分析,并通过调整各类参数构建科学的种植环境,初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精准化。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6](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奕[7](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汪柏康[8](2020)在《基于CMOS工艺的太赫兹振荡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太赫兹波位于经典的电子学领域(无线电,微波和毫米波)和光子学领域(红外,可见光,紫外线和X射线)之间的电磁频谱过渡区域,太赫兹波高穿透性、强频谱分辨率以及非电离等特性,使得太赫兹技术在生物医疗成像、光谱分析、人体安全检查、通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太赫兹振荡器作为太赫兹发射与接收系统的关键模块,其性能指标的好坏直接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对太赫兹振荡器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太赫兹技术发展前沿的热门方向之一。近年来,随着CMOS工艺晶体管尺寸逐渐缩小、截止频率逐渐上升,采用CMOS工艺设计太赫兹振荡器逐步成为了可能。CMOS工艺成本低、集成度高,但随着工作频率的上升,晶体管增益、无源器件品质因数降低成为目前太赫兹振荡器设计的难点。本文基于40nm CMOS工艺,设计了一种改进型Push-Push结构的高输出功率太赫兹压控振荡器,输出二次谐波300GHz信号突破MOS管截止频率限制,通过控制晶体管衬底偏压达到频率调谐目的,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基于Push-Push振荡器结构提出一种改进型压控振荡器电路,通过增加栅极互连电感提升电压摆幅从而增加输出功率,采用控制MOS管衬底电压的方式进行频率调谐,避免引入可调谐变容管带来的损耗。(2)对振荡器关键器件片上电感进行了电磁场仿真,片上电感采用顶层金属设计成对称结构,其工作频带内品质因数均在10以上,接着对振荡器电路做了前仿真分析和后仿真校验。后仿真结果为:基波工作频率为154.5GHz,输出二次谐波频率309.0GHz信号,其功率可达-3.0dBm,功耗为28.6mW,相位噪声为-79.5dBc/Hz@1MHz,频率调谐范围为303.5GHz-315.4GHz。绘制了在片可测试的振荡器版图,并基于核心振荡器设计了单个带矩形槽天线振荡器以及带T形槽天线1×2阵列振荡器。(3)为对振荡器芯片进行测试,设计了太赫兹源与探测器测试平台。平台主要包括信号发生模块、腔体模块、硅透镜模块以及信号接收模块,实现太赫兹测试平台的小型化设计。最后给出了太赫兹源与探测器测试平台测试结果及太赫兹测量仪测试结果。利用同期流片的自混频太赫兹探测器芯片对本文所设计的阵列振荡器进行测试,间接验证了振荡器的功能;太赫兹测量仪测量的阵列振荡器辐射功率为-9.75dBm。本文设计的太赫兹振荡器的特色如下:(1)本文设计了一种改进型Push-Push结构的高输出功率太赫兹振荡器,通过增加栅极互连电感提升电压摆幅从而增加输出功率,并输出二次谐波信号,突破晶体管截止频率的限制。(2)控制晶体管衬底偏压达到频率调谐的目的,避免引入低品质因数调谐变容管带来的更多损耗。(3)设计了太赫兹源与探测器测试平台,实现太赫兹测试平台的小型化设计。

李泽霖[9](2019)在《基于改进神经网络的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刷直流电机是一种原理简单、结构紧凑、运行高效、稳定可靠的电能/动能转换装置,在工业控制、航空航天、农业科技、通信、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无刷直流电机去除了有刷直流电机中的换向器,利用传感器检测转子位置实现换向。但由于传感器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电机体积和研发成本,限制了其应用领域。因此,研究在没有位置传感器情况下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技术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和实用意义的工作。当不具有位置传感器时,转子位置信号无法直接测得,只能采用间接的检测方式,利用与位置信号有紧密联系的电压、电流等信号映射得到转子位置信号,这属于典型的非线性系统辨识过程。在众多系统辨识方法中,人工神经网络由于良好的自学习、自组织能力,以及可以在任意精度实现非线性映射的特性,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系统辨识工具。而研究如何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首先参阅了大量与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然后详细分析了无刷直流电机的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而建立了电机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的原理。其次,在对传统反电动势、磁链估计等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利用RBF(Radial Basis Function)神经网络实现电机相电压、相电流与功率器件换向信号之间的非线性辨识模型。同时提出了基于K交叉验证原理的网络结构和参数优化方法,以及网络训练算法中学习率的自适应调整策略。MATLAB/Simulink平台下的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改进RBF神经网络的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具有较好的性能,换向信号准确,无滞后,调速性能良好。最后,本文在无刷直流电机系统结构原理以及RBF神经网络辨识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以TMS320F2812为控制核心的硬件系统,详细介绍了器件选型、驱动电路、检测电路以及抗干扰措施的设计。同时,本文简要介绍了嵌入式软件程序的设计思想并给出了流程图。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硬件系统能够较为准确的得到换向信号,软件程序运行流畅,符合设计要求。

李建杨[10](2019)在《小功率反激变换器同步整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际航天、军事领域的发展中小型化成为一个重点研究目标,相应要求其中的供电电源向小体积、小功率、高可靠的方向发展,需要DC/DC变换器的结构简单、元器件少并能可靠工作于恶劣环境下。然而,目前适用于小功率、小体积工作场合的DC/DC变换器效率并不理想,为了提升我国小型化卫星、军事设备的工作性能,需要对小功率反激变换器的效率优化重点研究。根据研究目标,本文选择了元件少、结构简单、适用于小功率应用场合的反激拓扑作为电路功率级拓扑,以提升变换器的效率为目的展开研究。本课题基于反激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工作模式、工作方式,针对反激变换器的损耗进行研究。列出各部分损耗分布后,针对整流损耗占整个损耗的比重最大、并且在输出电压越低的情况下传统二极管整流的损耗更突出的问题,使用导通损耗低的同步整流取代传统二极管整流。本课题研究设计了电压型、电流型不同自驱动同步整流控制线路,并对线路进行仿真与实验验证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电流型自驱动同步整流控制控制准确、工作可靠且成本低,优点突出。确定电路总体架构后,本课题设计了一款5V/3A带有电流型自驱动同步整流的小功率反激变换器,根据设计指标按照设计流程对反激变换器各个部分详细具体设计,并研制出PCB实验样机进行实测,对此反激变换器的效率和工作性能测量与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样机效率对比传统二极管整流最大可以提升4.2%,提升后的效率超越国内外相似参数的产品。实验结果印证了同步整流技术的作用,实现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之后的混合集成打下基础,且详细的展示了不同同步整流控制的方法,也为后续同步整流控制线路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给此类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二、在设计控制电路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设计控制电路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3)面向环境多能量源的混合采集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及意义
    1.2 能量采集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混合能量采集系统的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射频能量采集基础理论
        2.2.1 接收天线
        2.2.2 整流电路
    2.3 光能采集基础理论
        2.3.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2.3.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2.3.3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性能参数
    2.4 热能采集基础理论
        2.4.1 温差发电的原理
        2.4.2 温差发电的主要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合能量采集系统前端能量采集器的设计
    3.1 引言
    3.2 射频能量采集器的设计与优化
        3.2.1 双频微带蝶形缝隙天线
        3.2.2 双频印刷偶极子天线
    3.3 光能采集器的设计与优化
        3.3.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设计
        3.3.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优化
        3.3.3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3.4 热能采集器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能量采集系统后端电路的设计
    4.1 引言
    4.2 整流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4.2.1 整流电路工作性能指标的确定
        4.2.2 整流二极管的选择
        4.2.3 电路结构的设计
        4.2.4 电路实物的制作与测试
    4.3 电源管理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4.3.1 电源管理芯片的选择
        4.3.2 外围电路的设计
    4.4 储能元件的选择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合能量采集系统的优化与测试
    5.1 系统整体结构的设计
    5.2 系统整体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三电平变频器电磁干扰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栅极驱动电路的三电平变频器EMI分析与抑制
    2.1 引言
    2.2 IGBT栅极驱动电路结构
    2.3 IGBT模块及其驱动电路寄生参数分析
    2.4 基于Simplorer的 IGBT动态特性影响参数分析
    2.5 IGBT栅极驱动电路EMI分析与抑制
    2.6 本章小结
3 三电平变频器传导共模EMI的分析与抑制
    3.1 引言
    3.2 传导共模干扰分析
    3.3 变频器传导干扰的标准及测试
    3.4 三电平变频器传导共模EMI抑制方法分析
    3.5 仿真分析与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EMI滤波器的三电平变频器传导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插入损耗
    4.3 传统EMI滤波器分析
    4.4 三电平变频器无源EMI滤波器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三电平变频器输出电缆辐射EMI的分析与抑制
    5.1 引言
    5.2 电缆辐射干扰机理分析
    5.3 变频器电磁辐射干扰的标准及测试
    5.4 基于电缆屏蔽技术的辐射干扰抑制方法分析
    5.5 基于电缆屏蔽技术的辐射干扰抑制方法应用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Hadoop的智能温室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设计目标
    1.4 本文结构
第二章 智能温室监控系统设计与硬件选型
    2.1 系统设计
    2.2 可行性分析
    2.3 Lpc2138微处理器简介
    2.4 环境参数感知设备的选型
        2.4.1 温湿度传感器的选用
        2.4.2 气体浓度传感器的选用
        2.4.3 光传感器的选用
        2.4.4 继电器的选用
第三章 智能温室环境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3.1 主控制模块
    3.2 光照采集电路设计
    3.3 温湿度采集电路设计
    3.4 气体浓度采集电路设计
    3.5 电源电路设计
    3.6 JTAG电路设计
    3.7 ZigBee节点模块与网络层规范
第四章 智能温室环境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4.1 参数设置模块
    4.2 工作模块
    4.3 温湿度采集模块
    4.4 气体浓度采集模块
    4.5 光照强度采集模块
第五章 Hadoop框架设计与实现
    5.1 数据中心
    5.2 大数据预处理技术
        5.2.1 数据清洗
        5.2.2 数据集成
        5.2.3 数据变换
        5.2.4 数据规约
    5.3 Hadoop数据存储
    5.4 Apriori算法在Mapreduce框架上的应用
    5.5 采集数据的处理应用
        5.5.1 基于频繁项集改进的Apriori算法在智能温室中的应用研究
        5.5.2 传统Apriori算法介绍与局限性
        5.5.3 Apriori算法的改进
        5.5.4 改进的Apriori算法性能分析
        5.5.5 Apriori算法在智能温室中的应用试验
        5.5.6 算法改进应用结论
第六章 智能温室环境监控系统调试分析
    6.1 光照采集电路调试结果
    6.2 温湿度采集电路调试结果
    6.3 气体浓度采集电路调试结果
    6.4 系统可视化界面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8)基于CMOS工艺的太赫兹振荡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设计指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设计指标
    1.4 论文组织与创新点
        1.4.1 论文组织
        1.4.2 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振荡器基础理论
    2.1 振荡器基本原理
    2.2 振荡器主要类型
        2.2.1 负阻振荡器
        2.2.2 环形振荡器
        2.2.3 Push-Push振荡器
    2.3 压控振荡器性能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赫兹片上电感设计
    3.1 太赫兹片上电感指标
    3.2 太赫兹片上电感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赫兹振荡器电路设计
    4.1 改进型Push-Push振荡器
    4.2 振荡器电路前仿真
    4.3 振荡器电路后仿真
    4.4 振荡器版图设计
        4.4.1 芯片布局
        4.4.2 芯片版图
    4.5 太赫兹辐射源设计
        4.5.1 片上天线设计
        4.5.2 芯片版图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赫兹振荡器芯片测试
    5.1 芯片绑定设计
    5.2 芯片测试电路设计
    5.3 太赫兹源与探测器测试平台设计
        5.3.1 腔体模块
        5.3.2 硅透镜模块
        5.3.3 太赫兹源与探测器测试平台
    5.4 太赫兹源与探测器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成果

(9)基于改进神经网络的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刷直流电机的发展概况
        1.2.2 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无刷直流电机系统的结构原理及控制技术
    2.1 无刷直流电机系统的组成结构
        2.1.1 电机本体
        2.1.2 位置检测机构
        2.1.3 电力电子开关
    2.2 无刷直流电机系统的驱动方式
        2.2.1 三相半控方式
        2.2.2 三相全控方式
    2.3 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2.3.1 微分方程
        2.3.2 传递函数
    2.4 传统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
        2.4.1 反电动势法
        2.4.2 续流二极管法
        2.4.3 磁链估计法
        2.4.4 电感法
        2.4.5 状态观测器法
        2.4.6 涡流效应法
    2.5 基于神经网络的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
        2.5.1 神经网络系统辨识原理
        2.5.2 基于神经网络的无位置控制原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改进RBF神经网络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3.1 RBF神经网络相关理论
        3.1.1 神经元模型
        3.1.2 神经网络的训练方式
        3.1.3 RBF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原理
        3.1.4 RBF神经网络的训练算法
        3.1.5 RBF神经网络存在的问题
    3.2 RBF神经网络的改进措施
        3.2.1 基于K交叉验证原理的网络结构和参数优化
        3.2.2 网络学习率的自适应调整
        3.2.3 仿真验证
    3.3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仿真实验
        3.3.1 仿真系统建模
        3.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TMS320F2812的控制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2 主控DSP芯片概述
        4.2.1 TMS320F2812芯片简介
        4.2.2 TMS320F2812的ADC模块简介
    4.3 DSP最小系统设计
        4.3.1 电源电路设计
        4.3.2 时钟电路设计
        4.3.3 JTAG调试及串行通信电路设计
    4.4 驱动电路设计
        4.4.1 功率器件选型
        4.4.2 逆变电路设计
    4.5 采样检测电路设计
        4.5.1 电压及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4.5.2 保护电路设计
        4.5.3 转速检测电路设计
    4.6 硬件电路的抗干扰设计
    4.7 系统软件设计
        4.7.1 软件设计原则
        4.7.2 软件主程序
        4.7.3 中断服务子程序
        4.7.4 神经网络算法的实现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5.1 测试实验平台搭建
    5.2 无位置传感器换相实验
        5.2.1 端电压和换相信号实验结果
        5.2.2 驱动单元信号输出实验
    5.3 相反电动势及转速实验
        5.3.1 空载实验结果
        5.3.2 满载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小功率反激变换器同步整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同步整流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反激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2.1 反激变换器工作原理
    2.2 反激变换器的工作模式
        2.2.1 连续工作模式(CCM)
        2.2.2 断续工作模式(DCM)
        2.2.3 临界模式(CRM)
        2.2.4 连续、断续工作模式的工作特性
    2.3 反激变换器设计流程
    2.4 箝位RCD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反激变换器损耗分析
    3.1 变压器损耗
        3.1.1 磁芯损耗
        3.1.2 绕组损耗
    3.2 功率MOS损耗
        3.2.1 导通损耗
        3.2.2 开关损耗
        3.2.3 驱动损耗
        3.2.4 输出电容损耗
        3.2.5 体二极管导通损耗
        3.2.6 总损耗分析
    3.3 滤波电容损耗
    3.4 整流二极管损耗
    3.5 控制器损耗
    3.6 电流检测电阻损耗
    3.7 损耗分布图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同步整流驱动线路设计
    4.1 同步整流介绍
    4.2 驱动的分类
        4.2.1 自驱动
        4.2.2 外驱动
    4.3 驱动线路设计
        4.3.1 电压型自驱动线路
        4.3.2 电流型自驱动线路
        4.3.3 同步整流IC驱动
    4.4 驱动线路仿真结果
    4.5 实验波形及线路选择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路设计及测试结果
    5.1 电路参数设计
        5.1.1 设计目标
        5.1.2 功率级设计
        5.1.3 控制环路设计
        5.1.4 反馈回路设计
    5.2 电路总线路设计
    5.3 PCB设计
    5.4 测试环境
    5.5 样机性能测试
        5.5.1 输入特性
        5.5.2 输出特性
        5.5.3 样机的启动
        5.5.4 动态响应
    5.6 样机效率测量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在设计控制电路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水下局部干法焊接电源研制[D]. 喻明.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智能电量监测系统[D]. 祝鑫婷.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面向环境多能量源的混合采集系统的研制[D]. 张朔烨.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三电平变频器电磁干扰抑制研究[D]. 刘时易.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5]基于Hadoop的智能温室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皇可.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8]基于CMOS工艺的太赫兹振荡器设计[D]. 汪柏康. 江苏大学, 2020(02)
  • [9]基于改进神经网络的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D]. 李泽霖.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小功率反激变换器同步整流技术研究[D]. 李建杨. 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 2019(06)

标签:;  ;  ;  ;  ;  

控制电路设计注意事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