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珍与海州风格_镜花缘论文

李如珍与海州风格_镜花缘论文

李汝珍与海州风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州论文,风物论文,李汝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0)03-0064-03

清中叶以后出现的长篇小说《镜花缘》,是一部大量采用江苏风物,并借海外异邦的趣闻怪事以批判丑恶社会现实、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旷世奇作,其作者即是久寓板浦(今江苏连云港)的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人李汝珍。

江苏是李汝珍的第二故乡。李汝珍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约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乾隆四十七年(1782)秋,年方十九的李汝珍,随其兄李汝璜移家海州之板浦。李汝璜在移家板浦的次年,接任板浦场盐课司大使一职,任职时间达十六年之久。离任后又在板浦闲居两年,至嘉庆二年(1801),调任淮南草埝场(今江苏大丰)盐课司大使后方举家离去。在此期间,李汝珍一直跟随李汝璜住板浦,并娶当地著名学者许乔林、许桂林兄弟的堂姐为妻。李汝璜去淮南后,李汝珍曾两度到河南做过几年县丞,也曾去过草埝场,但主要居住地仍然是板浦。他的一生与海州结下了不解之缘,海州一带的海景山色、江苏一带的民俗风情和人文传统以及江苏学者的学问文章,都对《镜花缘》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李汝珍创作的《镜花缘》,也给江苏文化史和文学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板浦位于今江苏省连云港市市中心新浦以南十六公里。秦汉时代,板浦还是一片汪洋,魏晋之后方逐渐形成陆地。这里濒临黄海,为河流的入海口,居民以盐业为主。因地势低洼,沟坎密布,须铺架木板方能行走往来,故起名为板浦。自从唐代开挖了官河以后,这里成了漕粮南运的必经之路和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板浦又是淮北重要的产盐区,盐产量一度居淮北之冠,明代这里便设立了盐课使。乾隆二十八年,淮安盐运分司改为海州盐运分司,移驻板浦,这里也就成了淮北原盐的重要集散地,同时也迅速成为一个遐迩驰名的“十里长街市井连”的大镇。板浦的历史远比新浦悠久,故当地有“先有板浦,后有新浦”的谚语。位于板浦东北的云台山,古称郁州山,明万历年间方改名为云台山,原为屹立于黄海之中的岛屿,直至清康熙五十年(1711)才与大陆相连。山上多奇峰异石,建有不少寺庙道观,素有“东海胜境”之誉。

海州地处齐鲁文化与吴楚文化的交汇之处,受齐文化影响较深。齐国东临大海,航海业发达,有鱼盐之利,齐文化带有鲜明的开放与重商的特征。齐文化又是一种富于幻想的文化,烟波微茫的大海,海市蜃楼的奇观,极易触发人的幻想,故齐地有许多海上仙山的传说。古齐国又是神仙方术之士的发源地,战国时的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以及后来的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派人从齐地入海求神仙。海州地理环境与齐地相似,起伏连绵的云台山脉,雄峙于碧波万顷的大海之中,山峰烟雾缭绕,半入云端,山间洞幽石怪,涧深瀑急,花果飘香,郁郁葱葱,使人浮想联翩,产生神秘奇异之感,恍若置身人间仙境。自古以来,人们常把云台山比作海上三仙山(蓬莱、方丈、瀛州)中的蓬莱,也有人将其比作瀛州。如唐刘长卿《登东海龙兴寺高顶望海简演公》:“烟开秦帝桥,隐隐横残虹。蓬莱如在眼,羽人那可逢。”宋代大诗人苏轼来海州,作《次韵陈海州抒怀》:“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孥守市寰”,流露了飘然出世之想。文人们众多的幻想奇思正源于海州一带特别多的神奇迷人的传说,如云台山东南有宿城山,相传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在此住过一宿,士兵连夜筑起一座土城而得名。虽然历史上李世民并未到过海州,但海州却有不少传说。连云港一带就有多处与李世民有关的名胜,如唐王坝、唐王塔、保驾山、罗成陷马坑等等,都出自后人的附会。但却是由来已久。宿城山西麓还有一块取名为武陵郡的地方,当地人传说这里就是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虽根据不足,却能说明海州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海州以北的赣榆县,则有秦始皇入海、海神献大珠等种种传说。

海州一带神奇壮美的山海景观,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长于想象的精神氛围,开放进取的思想意识以及当地风土人情、名物特产,都深深地影响了曾在这里生活过的作家们,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在海州时,常常渡海到云台山游玩,感到自己“似与海神戏”,写下了“投君海上三山赋,报我花间五色袍”、“海上仙人青凤裘,翩然驾鹤来瀛州”等富有浪漫色彩的诗句。他以云台山为原型加以想象、虚构,创造了一个“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的“仙山福地”——花果山。云台山上的许多风景点,如传说为孙悟空降生处的娲遗石、孙悟空居住的水帘洞、唐僧的外祖父殷开山故居宰相府、唐僧家庙团圆宫以及南天门、老君堂、平顶山、藏经楼、八戒石、沙僧石、如意金箍棒、陈光蕊遗冢等等,都与《西游记》的故事有着紧密联系。云台山与《镜花缘》也有许多因缘,据说李汝珍有一个做盐商的舅兄,曾著《案头随录》一书,书中多次记述李汝珍随这位舅兄出海飘洋,在海上谈天说地,讲述怪事奇闻,商讨如何编书。《案头随录》还记述了李汝珍醉心于大海环抱、雄伟幽深的云台山,游玩时看到塔影山光,悬崖飞瀑,流连不忍离去,慨然喟叹:“死后愿卜佳城于此!”(见孙佳讯《镜花缘公案辨疑》第一章)《镜花缘》中的小蓬莱,便是以云台山为背景描绘出来的。据当代学者查勘考察,现云台山上有两处“小蓬莱”的石刻,一处在花果山照海亭之东,一处在今东磊延福观庙后,虽然这两处石刻是否出现于《镜花缘》一书问世之前,目前尚不能确定,但自唐代以来,许多人在诗中都将云台山当作蓬莱山描写,其中包括著名诗人刘长卿和苏东坡。李汝珍受此影响,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参见彭云《小蓬莱初探》,载《镜花缘研究论文选》)。此外,东磊延福观右下方有一块光鉴照人的“镜石”,可能与书中描写的镜花岭、镜花冢有关。云台山及宿城一带激流飞瀑、洞幽涧深的景色,也与《镜花缘》中的有关描写十分类似。《镜花缘》中还写了不少海州及江苏的特产,如海州的辣黄酒,云台山的葛藤粉,有接骨疗效的云台山的山螃蟹,新沂的名酒绿豆烧,沐阳的五色石榴花,等等。甚至江苏一带流传的笑话“高邮人黑尻”也被作为谜语写入小说,江苏风物对《镜花缘》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海州一带向有重学的传统,文人学士甚多,无论是在板浦还是淮南草埝场,李汝珍都结识了不少当地的朋友,他们常在一起把酒论文,弈棋谈艺。这些朋友中,有文字可稽的,孙吉昌、萧荣修、许祥龄都曾看过《镜花缘》的初稿,并为《镜花缘》写批作评。在淮南草埝场,李汝珍与自号蔬庵老人的卞銮交好。卞銮为乾隆年间进士,《卞氏宗谱》载銮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表弟卞元亨之后裔。卞銮为《镜花缘》的创作提供了不少素材,并对《镜花缘》的初稿逐回加以评点。他对李汝珍说:“施耐庵著《水浒传》,先将一百零八人图其形象,然后揣其性情,故一言一动,无不效其口吻神情。先生写百名才女,必效此法,细细白描,定是龙眼粉本”(《镜花缘》第八十七回蔬庵评语),这一建议对《镜花缘》的创作影响很大。还有乾隆六十年(1795),李汝珍等人在板浦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围棋比赛,参赛的十位围棋高手分五局对弈,“悉属劲敌,因无参差”,李汝珍称这次比赛为“公弈”。海州文人的这类活动,为《镜花缘》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江苏是明清小说创作最繁荣的地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六大名著,几乎每一部都与江苏有关。而海州和淮南与六大名著关系尤为密切。如海州云台山南麓的关中村,相传是刘备之妻糜夫人与其兄蜀国大将糜竺的故乡。糜夫人是《三国演义》突出的舍身护阿斗以死让赵云脱身的英烈女子形象。《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其墓也在云台山的大村。李汝珍后来居住过的淮南草埝场,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家乡白驹场相接,李汝珍作《镜花缘》时,曾学习施耐庵先绘图像后揣摩性格的写人方法。《镜花缘》中一百名花神被贬落红尘,与《水浒传》中洪太尉误放一百单八魔君是同一机杼。《西游记》是《镜花缘》中多次提及的唯一的一部古代长篇小说,吴承恩与李汝珍都曾在海州生活过,在创作中都曾受海州山川风物的启发。《镜花缘》借助于记游的方式,以“渺渺大荒,事涉荒唐”的异邦奇事来影射现实;在游戏的笔墨中寄寓严肃的主题;这显然对《西游记》有所借鉴。海州所属的赣榆县,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嗣父吴霖起任县学教谕的地方,吴霖起在赣榆任职九年,曾出资修建县学学堂。吴敬梓十四岁时来赣榆,在赣榆度过了几年岁月,以后又一直往来于赣榆、全椒、南京之间,直至吴敬梓二十二岁时,其嗣父罢官离开赣榆为止。传说少年吴敬梓,曾在赣榆作《观海》诗而惊动四座,在赣榆至今尚有吴敬梓“赛诗台”的古迹。《儒林外史》中批判八股科举制度,反对选坟看风水和男子纳妾,歌颂才能出众的女子,这些也是《镜花缘》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也为《镜花缘》所取资。《镜花缘》受《红楼梦》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事实,《镜花缘》关注妇女问题,为“不惟金玉其质、亦且冰雪为心”的女子树碑立传,歌颂崐女子的品德和才能,提倡男女平等,这显然与《红楼梦》有某种传承关系。可以说,江苏重视小说创作的传统和小说创作的巨大成就,为李汝珍的《镜花缘》提供了创作动力和精神营养。

江苏风物对《镜花缘》的重大影响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海州的航海历史悠久,海上航运最晚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据《左传·哀公十年》记载,公元前485年,吴国的战船自大运河入古淮河到达海州,然后沿海北上,攻占齐国的领土。另外,据《史记·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徐福曾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入海求长生不老之药,传说徐福后来到达了日本。徐福为海州赣榆人,今赣榆县有徐福村,据学者考证,徐福的启航地是赣榆的古朐港。在唐代,从大陆去日本常要从苍梧山(云台山)经过。大诗人李白的朋友、在唐朝作官的日本人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吕),奉命出使日本,途中遇大风,人们纷纷传说晁衡遇难,李白沉痛地写下了《哭晁卿衡》一诗表示哀悼:“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日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从诗中可以看出,晁衡出使日本要途经海州。正因为海上交通发达,因而海州一带文化也具有开放、进取的特征。公元1684年,康熙帝曾主动开放广州、漳州、宁波和云台山四个口岸,供外国人经商,海州又有了一次接受西方文化影响和辐射的机遇。《镜花缘》通过海外经商贸易和漫游的故事,描写了五光十色的海外世界,表现了当时人们放眼向洋、企盼探索中国以外的广阔天地的强烈愿望和到海外寻找机遇的冒险思想,正是这种开放进取意识的体现。

上述几方面扫描可以看出,江苏风物对《镜花缘》的影响不仅是多面的,而且是深刻的。既有形象的撷取,也有故事的经纬,更有先进思想的萌发。

收稿日期:2000-03-05

标签:;  ;  ;  ;  

李如珍与海州风格_镜花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