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法论原则&借鉴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经验_市场经济论文

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法论原则&借鉴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经验_市场经济论文

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法论原则——学习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问题》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方法论论文,条件下论文,正确处理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问题》,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讲话的第二部分。这部分讲话对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意义的十二个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方针和政策,内容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紧紧地把握住它的精髓,也就是要牢牢地把握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法论原则,这对于我们今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获得全面胜利。

现代化的本质指的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先进发达的国家,它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社会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式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高速发展的结果。它不仅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全面实现现代化,而且还要求社会生活、全体社会成员素质实现现代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又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的,既有良好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认识和认真正确处理,关键在于我们要把握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法论原则。

一、正确认识和认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坚持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推进中实现社会长期稳定的原则。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是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发展是改革、稳定的目标。所谓发展,就是指事物质的飞跃,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我国就是“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目标的实现。它是通过社会的全面改革,社会的长期稳定来实现的。邓小平同志曾多次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在《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因为:第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了,综合国力才能得到增强,人民生活才能得到不断改善;第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了,才能保持局势的稳定,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真正的巩固和进一步完善;第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了,国防力量才能得到增强,才能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第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了,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既定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

改革是发展、稳定的动力。改革,在我国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时也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从哲学上来说,这种带有革命意义的改革,不是一般量的变化,而是在改革的总体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些问题上质的飞跃。具体表现在:第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我国的改革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对于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要从根本上加以改革,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解决体制、结构等深层次的问题上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是改革作为动力又一体现;第三,经济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必然要广泛地引起政治生活以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深刻变化;第四,改革之所以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还体现在通过改革将使我国最终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说,改革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社会稳定的力量源泉。正如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所指出的:改革的决定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下世纪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为了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够顺利、有效地向前发展,中国社会必须协调、有序、稳定。作为世界现代化总进程中的“后来者”,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既因“追赶”的特点,而导致历史的和现实的矛盾在时间和空间范围高度集中,同时又面临发达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价值的吸引、诱惑和不同程度的渗透,都可能引发中国的动乱。因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保持社会发展的相对稳定性,这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问题。江泽民同志讲话中指出: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多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因此说,社会稳定是进行社会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并提出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个重要原则。

二、正确认识和认真处理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中的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坚持经济建设中的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国民经济现代化体现在速度和效益统一上,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关键在于要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的路子。

从50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致力于探索这样一条最佳的路子,可是,往往在实践中难以把速度和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几经曲折,往往是欲速而不达,问题又往往是出在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略经济质量,效益不理想,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经济怎样才能走上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发展路子?必须认真做到:第一,要注意纠正只重速度而忽略效益或者借口效益而速度过低这两种倾向;第二,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又有较高发展速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第三,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和教育,增加产品、商品中的科技含量。国内外生产实践证明,通过增加产品、商品中的科技含量,从而使社会物质财富得到迅速增加,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得到快速提高。据有关资料揭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品、商品中的科技含量每隔10年就增长10倍。为了比较产品、商品中的科技含量,国内外专家用产品、商品的单位重量的价格来比较它们科技含量的差别。50年代,代表的产品是钢材,当时每公斤价格不到1元;60年代,代表产品是汽车、 洗衣机和电冰箱,当时它们的价格分别是30、60和90元;70年代,代表产品是微机,当时微机每公斤价格是1000元;80年代以来,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其代表产品是软件,它的重视轻,而它的科技含量却极高,如果再按每公斤价格来计算,科技含量的增值每隔10年再不是10倍,而是百倍、千倍了。说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增加产品中的科技含量,使社会物质不断增值,才是真正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第四,从法制建设、政策实施、规划制定等多方面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正确认识和认真处理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坚持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原则。

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二、三产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今后必须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大力加强。对于有10多亿人口的大国,吃饭穿衣问题,既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有粮则稳,无粮则乱”。但是,第一产业在我国是社会效益高而自身经济效益低的产业,也是市场风险大和自然风险多的弱质产业。第一产业能否得到切实加强,受制于多种因素:第一,能否有效地控制社会人口,特别是控制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第二,能否有效地保护耕地和自然生态环境;第三,能否真正切实地不断地增加投入;第四,农业科技能否得到有效快速地推广应用,达到不断增加农产品中的科技含量,提高第一产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探索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今后要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一方面,实现第一产业从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农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力争在种子革命、科技成果推广、科技攻关和科技引进方面有大的突破;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第一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支持,形成“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的机制,实现第一产业现代化。

调整提高第二产业,是协调产业结构的关键。第二产业现代化是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主体,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现代化需要第二产业提供大量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是整个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实力不断增强。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我国汽车、半导体、电子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现代工业比较薄弱,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现代科技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当前我国第二产业面临的困难是:第一,还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和集团优势;第二,产品质量滑坡;第三,粗放经营,效益低,浪费大。针对这种形势,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工业发展“要调整结构,继续加强基础工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提高素质和水平。”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特别是我国的大中型企业要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从外延扩大型走向内涵扩大型、从速度型走向速度与效益统一型。

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的高度化。所谓的第三产业不仅是指流通中的商业和服务业,而是包括除了一产和二产以外的所有产业,包括高科技产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电信和信息业、旅游业等。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已占32.7%,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特别是高科技、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电信和信息等业需要加速发展。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第一,缓解资金、资源的供求矛盾和就业压力;第二,优化产业结构,使之逐步合理并使产业高度化;第三,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益,促进市场体系发育,使之与第一、二产业发展相适应。

四、正确认识和认真处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

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无疑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把物质文明建设好。同时,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实现高度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在人类社会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人类自身的现代化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任何国家,只有当它的社会成员在心理、文化、思想、行为等方面都能与现代经济、现代政治相适应、相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在于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物质文明,而且还在于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根本特征。

在《讲话》中,江泽民针对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较软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目标、原则、方针和方法。第一,要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第二,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第三,要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第四,精神文明建设要同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国一些先进地区和单位创造了新思路,提出了新办法。张家港就是双文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全国典型。张家港经验证明只要认真做到:(1 )精神文明建设同时由第一把手亲自抓;(2)重建设,舍得投入;(3)把精神文明建设同群众创造美好的生活结合起来;(4)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化、制度化;(5)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就会使精神文明成为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就能创造人间的奇迹。

理论和实践都已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时说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两手抓,两手都能硬的道理。

标签:;  ;  ;  ;  ;  ;  ;  ;  ;  

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法论原则&借鉴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经验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