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调查研究论文

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调查研究

马 翔,刘艳茹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 我国青少年网民数量庞大,网络生活丰富多彩,但其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智尚不成熟,在网络生活中难免遇到安全隐患。本文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手段,探究青少年在网络生活中面临的人身、财产和心理等安全挑战。通过交叉分析的方法,得出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状况,提出建立多元机制来提高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

[关键词] 青少年;网络文化;安全意识;多元机制

我国青少年网民数量庞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网民数量为4.57亿,其中青少年网民2.12亿[1],占全部网民的46.4%。2013—2015年,青少年网民数量分别为2.56亿、2.77亿和2.87亿,分别占全体网民数量的41.4%、42.7%和41.7%[2]。截至2019年8月,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5.1%,其中20~29岁年龄段所占比重高达24.6%[3]。网络虽然为青少年提供了多元的学习方式、娱乐方式、交友方式、消费方式,但其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对青少年的潜在伤害也不容忽视。

从词的产生与创作来看,词本就是配合音乐来演唱的,所以词最早采用长短句的形式编写歌词以配合乐曲,即齐言和杂言两体同时并存。

目前,很多国内外学者关注青少年网络生活中的安全问题。Olga Zernetska[4]通过对社交网络安全情况的调查,提出儿童和青少年在社交媒体网站上的网络安全问题非常突出,社交软件让他们接触了更多暴力和犯罪等信息;张志安等[5]分析了青少年使用新媒体的四个特征,认为青少年受到不良思想影响的威胁,提出了建立“政府—社会—平台”框架以及提高青少年新媒体素养的建议;张茂聪[6]从青少年道德素质发展角度出发,认为传统伦理道德很难避开网络而独立发展,要以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促进青少年道德发展;员宁波等[7]从网络消费角度对青年群体网络消费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青年网络消费健康有序发展的建议;岑国祯[8]调查了青少年网络交友和心理健康状况,为指导青少年学生上网和心理卫生服务提供了依据;黄露等[9]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青少年在面对网络游戏时是理性的,但是性别、长辈对网络游戏的态度以及处置方式等因素对不同的青少年产生不同的影响;才源源等[10]从现实情感的补偿与发泄、人际交往与团队归属、成就体验三个维度构建了青少年网络游戏的心理需求模型,并得出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心理需求度和使用度呈显著相关的结果;朱秀凌[11]借鉴尤·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的发展生态学理论,从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大系统四个层面建构了青少年网络安全的预警与引导机制;谈世纪[12]从法学角度出发,认为现阶段我国保护青少年的网络隐私权存在不完善之处,需要制订相关的法律,以更有效地保护青少年的网络隐私权。综上,学者们从不同层面研究了青少年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但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没有太多涉及。本文旨在通过调查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了解其在网络生活中面临的安全隐患,并试图提出可行的保护青少年网络生活安全的建议。

一、研究过程

(一)数据来源

本调查采用电子与纸质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随机发放问卷,共发放450份,收回444份,回收率98.67%。问卷填写者遍布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东北三省问卷填写者占比重较大,达到60%;西北地区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为主,占问卷填写者的14%;南方地区以广东、广西、福建、江苏、浙江为主,占问卷填写者的8%左右;其他省份约占18%。

(二)问卷概况

问卷共21道题目,其中1~4题反映了问卷填写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以及通常上网的地点;5~21题涉及网络安全意识,占问题总数的80.95%。

问卷填写者的性别比例为43.47∶56.53,其中15岁以下青少年占13.51%,16~19岁青少年占39.19%,20~24岁青少年占23.42%,25岁及以上年龄的占23.87%。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中统计的青少年年龄为6~24岁[13],本文同时统计25岁及以上青年,主要是为了将其数据与青少年数据作一对比,期望能更深刻地反映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的强弱。

(三)分析方法

网络安全意识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个人所处空间有一定的认知;二是对网络环境有一定的认识;三是对网络空间不安全因素有一定的认识[14]。本文采用交叉分析方法,把性别和年龄作为影响安全意识的因素,以青少年上网的时间与地点、对网络的认识、网络商务情况和心理安全四个指标为衡量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的标准,进行交叉对比。

二、青少年网络生活安全意识分析

(一)青少年上网的时间与地点

3.对网络规范程度的认识

青少年上网地点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某一阶段青少年由上网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和人身安全的一个因子。本次调查统计发现,15岁以下青少年有90%选择在家或学校上网,5%选择在网吧上网,该年龄段男生在其他公共场所上网的比例也达到5%,说明目前我们对网吧监管的力度和青少年防范意识都有待加强。

(二)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

网络具有双刃剑的性质,可以给人们提供便捷的工作和生活支撑,但也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我们选取四个方面来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杂文家的“三杂”——恰好就“三杂”吗?回答是:“三杂”,不过是撮其要——倘您能弄出个“四杂”“五杂”来,只要言之有理,就没有理由不欢迎。

面向未来,海尔厨电继续完善“智慧大成套”战略的步伐不会停歇,致力于通过科技、模式、服务等多维度的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智慧厨房应用体验,也为厨电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方向。据悉,2019年1季度,海尔厨电将再推出5套成套厨电,全方位满足用户的专属个性化定制需求。

Wi-Fi是移动网络的支撑条件,为移动上网提供了便利。二维码作为目前在网络移动端非常流行的一种能储存信息的编码方式,具有信息获取、手机支付、账号登录、广告推送等功能。加入没有确切来源的Wi-Fi或扫不明的二维码可能会使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精神、财产损失。从调查数据看,青少年对Wi-Fi和二维码的态度比较一致,80%以上选择不会随意使用。但15岁以下青少年对来历不明的Wi-Fi没有戒心,有26.67%会选择连接并使用来历不明的Wi-Fi。

表 1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情况调查结果

2.对网络信息的态度

面对网络在不同层面存在的安全隐患,我们应建立多元机制来培养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尽量避免网络安全隐患给青少年带来伤害。

问卷结果显示,15岁以下的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间在1小时及以下的比例较大,为45%。每天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的占比不大,主要集中在男生群体。随着年龄的增加,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上网时间都呈增长势头,特别是女生增幅明显。16~19岁女生每天上网5小时以上的占13.22%,20~24岁的则增加到30.77%。调查发现,16岁以上青少年,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的女生比男生的比例要大。从整体上看,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普遍存在上网时间过长的情况,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每日上网平均时间呈增长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15],居民每天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为3.9小时,青少年上网超出了这个时间,说明他们把大多数自由时间用来上网。

1.对待来历不明的Wi-Fi和二维码的态度

各个年龄段认为我国网络比较规范的都占比较大,但20~24岁和25岁以上的男生共占总人数的18.3%,占男生人数的42%,该年龄段的男生没有一位认为目前我国网络非常规范。总体来说,男生认为网络不规范的比例高于女生。

4.对网络中自身言行自由度的认识

对于在网络中言行举止应如何,青少年的态度比较一致,只有个别填写者认为自己在网络中是完全自由的,15岁以下男生这部分占比较高,为6.9%,其他各年龄段比较平均。69%的青少年认为在网络上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25岁以上青年选择该选项的占74.5%,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更能认识到网络中自己的言行应当如何。

(三)青少年网络商务情况

问卷中网络财产安全相关题目主要涉及网购、网购维权和网络贷款三个方面。青少年如果在这三个方面把握不好,会使自己的财产受到损失。统计结果显示,年龄越小,网购人数所占比例越小,频率也越低;年龄越大,网购人数所占比重越大,频率也越高。不同年龄段的人维权意识也不同,从数据看,年龄大的青年比年龄小的更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青少年的网络需求中,聊天交友、刷微信、刷微博等在各个年龄段都占约70%的比重,15岁以下青少年男生在心理上存在自我同一性的追寻,侧重休闲娱乐;女生则存在社会交往的心理需求。16~19岁青少年中,男生选择网络娱乐的仍占最大比例,但该阶段男生聊天交友比例显著提高,达到72.29%;女生选择聊天交友的比重更高,达82.42%。20~24岁的男生浏览信息的需求最高,符合青少年智能发展的心理需求。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男生20岁以后从休闲娱乐到浏览信息转型迅速;女生一直都有社会交往需求,转型较慢,直到25岁以后才开始变化。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那个素履追梦的青葱少年转眼间已生华发,但当老师的他了有新的梦想——做不凡的造梦者。他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他认为当一位学生有了健全的人格、创新思维和自我意识之后,高考就只是一件附加品。

三级管理机构是涉及到学校的各个学院、校办企业等,如学校后勤部门、车队、出版社、企业等。各个单位有一定的自主权,具有较大的资产处置权限。其基本职责主要有:(1)贯彻执行学校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同时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管理细则与办法;(2)具体掌握本单位国有资产的分布情况,健全相应的国有资产档案,防止资产流失;(3)负责本单位的国有资产的培训使用和监督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4)具体管理本单位国有资产的采购论证、维护、报废与变卖工作;(5)加强本单位科研成果的转换工作。

(四)青少年上网需求情况

第三,在财产安全中的网购和维权方面,年龄越大的青少年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越强。但对于网贷问题,女生群体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大。20岁以上,特别是20~24岁的女生使用网贷的比例最大。多数大学生还没有赚钱能力,父母给的零花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他们就向网络贷款求助。校园贷种类繁多,陷阱也多。如果对网络贷款没有清醒的认识,就会陷入“裸贷”和“高利贷”等圈套,给自己身心带来危害。

网络贷款是比较复杂的金融领域,贷款形式五花八门,青少年一不小心就可能会陷入套路,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无尽烦恼。调查统计发现,年龄越大的青少年进行过网络贷款的比例越高,如25岁以上青年使用过网络贷款的比例高达51.89%,而在网络贷款比例高的人群中,女生所占比例比男生高9个百分点。

三、青少年网络安全隐患及安全意识培养机制

通过分析,我们把青少年在网络生活中面临的安全隐患及呈现出的特点总结如下:

第一,青少年普遍存在上网时间过长的情况,但不同年龄段又有具体差别。15岁以下青少年由于家长管教较严,上网时间偏长的比例较小。其他年龄段由于没有家长监管或者逃避家长监管的能力较大,上网时间偏长的比例明显增加。但是大年龄段青少年在男女比例上与小年龄段的相比有了反转,大年龄段青少年中女生上网的比例增多。网络可以为人们提供有益的资源,但上网时间过长不仅对青少年的身体有损伤,而且容易使青少年沉浸在网络环境和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

第二,青少年对网络环境认识有限。对网络的虚假信息、网络技术造成的网络诈骗、网络的真实性等等问题,年龄越小,认识能力越差。网络世界甚至比现实世界更复杂,青少年甚至许多成年人都难以避免网络病毒、钓鱼网站等“陷阱”。这些“陷阱”换上伪装,利用二维码或局域Wi-Fi控制,或者点击链接、转发等,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获胜心理等,使青少年受到侵害。

赵鑫[16]认为,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包括对独立人格的渴望、对自我同一性的追寻、智能发展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求以及异性交往的需求。青少年如果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满足心理需求,就会利用网络寻求自我满足,然而他们可能会因为强烈的需求而忽略或者无视一些危害。

第四,青少年的网络需求比较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13~18岁左右正值青春期,他们渴望受到异性关注,渴望寻找朋友,甚至想挣脱家长的管束。在网络上他们可以尽情娱乐、交友,但如果对网络认识不足,也会有一些隐患存在。

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真假具有一定的认识,但不同年龄段的人认识不同。15岁以下青少年选择相信任何网络信息的在所有年龄段中占比最大,为3.33%。年龄越大,对网络信息的真假判断越趋于理性。对明知是假新闻的,15岁以下选择“举报假信息”的占比超过其他三个年龄段,达28.33%,但该年龄段愿意分享假新闻的占比也最高,达到30%;对于网络转发,三个年龄段的青少年选择偶尔转发的均占71%左右。从整体上看,青少年具有辨别消息的意识,但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年龄越小,对信息的辨识度越低。

第一,监管层面。我国已经制定了《网络安全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制法规。这些法制法规对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有一定作用,但还需不断完善。

第二,网络平台层面。互联网企业不仅要追求效益,还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应明确网络责任,优化管理模式,运用网络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青少年网络行为特点,有效规避网络中存在的对青少年不利的安全隐患。

第三,学校教育层面。学校要更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突出安全意识重要性,突出教学引导。新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大纲不仅要让青少年学习软件、掌握软件操作技能,更要让青少年充分运用网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心理需求。此外,教育者应当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利用展板、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网络安全讲座等形式向青少年学生宣传推广网络安全知识,教会青少年如何辨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帮助学生解决不良网恋、网络成瘾等问题。

翻转课堂“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确保课堂上能够真正引发观点的相互碰撞,把问题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2]。但是“与国外学生相比,我国很大一部分学生性格较为内敛,受家庭背景、情感体验等因素影响,习惯了传统的被动灌输式,喜欢被直接、明确地告知问题的关键所在,以及如何思考、如何操作等”[4],而并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分享和探讨。

一位被访者谈道:“现在大部分逝者亲属能做到现代化办丧事,把以前传统哭丧等形式换成敬送献花、蜡烛、写卡片等形式来表达。但过程中仍夹杂封建迷信,或贿赂殡葬员工等观念和做法,这仍是对殡葬工作者职业操守的挑战。”

依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关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包括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首先观察患儿的体温情况,是否出现咳嗽,咳嗽特点以及临床症状情况。再进行血常规 、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实验室检查及胸部X线相关检查。

第四,监护人层面。监护人对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引导型,即给青少年树立榜样。监护人少上网,少利用网络进行娱乐,青少年自然而然就会向监护人学习。另一种是“强制型”,即合理控制青少年上网。监护人可以有效控制青少年上网的设备、时间、地点,如开启青少年上网浏览模式。监护人还可通过查看青少年浏览网页的记录,实时掌握青少年上网动向,及时避免网络安全风险。

2016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其中显示国内高等教育“硬件”建设数量正在呈现井喷式增长发展趋势,根据统计目前全国固定资产也已经全面增加42.15%左右,在教学、科研仪器等方面更增幅超过60.22%。这些数据也在告诉人们高校教育领域已经引入了全新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它基本实现了对校内固定资产管理的管理理念与系统功能数据的优化,值得期待。

综上所述,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需要国家、企业和平台、教育者以及监护者共同协作。

[参考文献]

[1]CNNIC.2010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R].2011.

[2]CNNIC.2013-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R].2014,2015,2016.

[3]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2019.

[4]Olga Zernetska.Cybersecurity on US social networks[J].American History and Politics,2016(1):207-214.

[5]张志安,聂鑫,林功成.青少年网络权益保护的平台责任与多元共治[J].传媒观察,2018(11):5-12,2.

[6]张茂聪.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12(1):46-51.

[7]员宁波,陈淑珍.青年群体网络消费特征及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15(7):15-19.

[8]岑国祯.青少年学生网络交友及其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卫生学校,2005(6):488-489.

[9]黄露,刘建银.青少年网络游戏社会行为特征及群体差异分析——基于全国十省市的调查[J].电化教育研究,2015(5):40-45.

[10]才源源,崔丽娟,李昕.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心理需求研究[J].心理科学,2007(1):169-172.

[11]朱秀凌.青少年网络安全的预警与引导机制探究——以发展生态学为视角[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35-141

[12]谈世纪.浅谈青少年网络隐私权与法律保护[J].法制与社会,2018(3):50-51.

[13]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2016.

[14]安静.网络安全意识的内涵变化和应对策略[J].人民论坛,2018(9):122-123.

[15]国家统计局.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DB/CD].(2019-01-25)[2019-05-13].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1/t20190125_1646796.html.

[16]赵鑫.上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收稿日期] 2019-06-24

[基金项目]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文化专项重点委托项目)“吉林省青少年网络文化生活状况研究”(2018W4)。

[作者简介] 马翔,男,硕士研究生,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刘艳茹,女,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应用语言学、语言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602(2019)11-0150-05

标签:;  ;  ;  ;  ;  

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调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