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权力平衡理论的合理核心_中国法国论文

论西方权力平衡理论的合理核心_中国法国论文

试论西方均势理论的合理内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均势论文,内核论文,试论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均势理论和地缘政治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现实主义流派的两大支柱,均势理论最 古老但最有争议。美国学者撰写的《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一书中写道:“虽然不少 知识分子和学者认为势力均衡论是一种粗劣浅薄、简单幼稚、或过时的国际政治理论, 大多数国务活动家、政治家、外交家、学术权威、记者和普通老百姓却依然认为,这一 理论能够清楚地说明国际体系中实际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什么应是制订和执行外交政策 的基础。”(注:[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 关系理论》[M],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诚如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 索所说:“在政治理论上,新疑的未必好,古老的未必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前 所形成的一种政治理论——如均势理论——并不会引起它必然是陈旧过时的推断。”( 注:[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年版,第3页,第222—223页,第226页,第225页注[2],第265页,第257页。) 在国际政治中,均势理论是一种政策指南,可以说是一种本能的反映。尽管很少有国家 公开宣布他们奉行均势政策,但在外交实践中,都有意无意地运用均势原理为本国的国 家利益服务,不过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形式不同罢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努力挖掘西方均势理论的合理内核,相信这对理解当代国际政治的本质、探讨新世 纪中国的对外战略会有所裨益。

一、“均衡”与“均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势力均衡一词虽然可能是近代人才提出的,但“维持力量的平衡实在是基于常识和明 显的道理,所以要说古人完全无所知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注:[美]詹姆斯·多 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7年版,第39页。)其实,平衡的概念是许多学科的基本概念。“平衡”或者“均 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的客观存在。“作为‘平衡’的同义词的‘均衡’概念 ,在许多学科——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中通用。它表示一个 由若干自主力量组成的体系内部的稳定性。”(注:[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 论——争强权,求和平》[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第222—223页,第 226页,第225页注[2],第265页,第257页。)如自然界要保持生态平衡,一个人身体健 康要劳逸结合、保持动静平衡等。在经济学中,均衡的概念尤为重要,如储蓄与投资、 出口与进口、供与求、成本与价格,都有一个均衡协调发展的问题。

均衡原理同样作用于国内政治,按照西方通行的说法,民主就是利益集团间按照公认 的“游戏规则”行事的平衡机制。摩根索引用布赖斯勋爵的话说:“美国宪法被公开宣 称是作为制约与平衡的工具创立的。政府的每个部门都要限制其它部门,并使整体保持 均势。”(注:[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M],上海译 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第222—223页,第226页,第225页注[2],第265页,第2 57页。)摩根索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宪法的制衡体系与国际均势的主要要素是共同的 。换言之,同样的推动力量引起了制衡体系和国际均势体系。不管两者使用的手段和各 自实现目标的程度有多大的不同,两种体系发挥同样的功能,以设法实现各自的稳定性 和各自要素的自主性。”(注:[美]斯坦利·霍夫曼:《当代国际关系理论》[M],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8页。)西方学者也注意到中国国内政治中的平衡问题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一百多年前提到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时写道:“在调解小村庄居民永 无休止的争吵和纠纷时,‘和事佬’需要认真考虑面子的平衡问题,正如欧洲政客曾经 考虑力量平衡问题一样。”(注:[美]明恩溥:《中国人的素质》[M],京华出版社,20 02年版,第3页,第244页。)明恩溥在另一处讲述清政府里满汉官员互相猜疑时写道: “满人和汉人在管理政府方面的奇异结合,从人事安排上的一些问题都说明他们之间相 互猜疑:‘六部’中满人担任正职,汉人也许就担任副职。通过这样的相互牵制和平衡 ,国家机器的运转得以维持。”(注:[美]明恩溥:《中国人的素质》[M],京华出版社 ,2002年版,第3页,第244页。)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各国相互依存日趋紧密的世界里,全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联合国职能机构安理会尤其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的艰巨使命。联合国安理会要发挥应有的作用,五大常任理事国之间协调 不可或缺,否则,世界有可能重新回到冷战时代。2003年2月5日,俄罗斯外长伊戈尔· 伊万诺夫送给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一个在标有“战争”与“和平”两根木头之间走钢丝的 木制熊,熊肩上扛着一根写着“安理会”字样的扁担,扁担上串着五个木球,象征着安 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熊的耳朵上刻着“秘书长”字样。从扁担上哪怕取下一个木球, 熊马上就会从钢丝上掉下来。这个生动的比喻表明,均衡原理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发挥着 何等重要的作用。

二、均势是主权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手段

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无政府状态,在国际社会里,“共识微弱,中 央权威不存在,国际社会的稳定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均势的作 用。”(注:[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M],上海译文 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第222—223页,第226页,第225页注[2],第265页,第257 页。)在人类历史上,经典的均势体系出现于近代欧洲。基辛格称:“现今史家所称的 欧洲均势体系出现于17世纪,当中世纪欧洲对大一统的期望终于落空之后”。直至17世 纪,神圣罗马帝国还颇具掌控欧洲的实力。相对而言边界距莱茵河以西仍有相当距离的 法国,或是英格兰,只是边陲国家。“设若神圣罗马帝国对理论上归其治理的领土确能 实行中央控制,则西欧各国与它的关系或许将类似中国与其藩属,法国就相当于越南或 韩国,英格兰相当于日本。”(注:[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南出版社, 1998年版,第38页。)但是教皇权威因宗教改革影响而式微,却又使得建立欧洲统一帝 国的希望破灭。统一的观念衰微,在欧洲逐渐形成民族国家需要的某种原则,作为它们 反正统的理论基础,并规范彼此的关系。结果它们在国家至上及权力均衡这两个观念上 找到依据,这两者相辅相成。国家至上论主张,为促进国家福祉,用任何手段均是合法 的,国家利益取代了中世纪的道德观,均势则取代了对大一统王国的向往。最早提出相 关理论而且学说最完整的是法国,她也是欧洲最早的民族国家之一。因为神圣罗马帝国 复兴,法国将是最大的受害者,套一句现代说法,法国很可能被“芬兰化”。法国这项 政策的主导人物是1624—1642年任法国首相的枢机主教黎塞留,他推进均势的初衷是防 止哈布斯堡王朝独霸欧洲,其结果却是之后两个世纪的法国君主企图建立法国在欧洲的 霸权,这些企图一一失败后,均势逐渐成形,最初是事实如此,后来则成为建构国际关 系的一种理论体系。

均势能在近代欧洲发挥作用,和那时欧洲人的宇宙观也有一定的关系。“在若干国家 之间为防止其中任何一国强大到足以威胁其它国家的独立的均势概念,是取自力学的一 种比喻说法。它合乎16、17、18世纪的思维方式,当时人们喜欢将社会和整个宇宙看作 一座巨型机械装置,一架机器或一台时钟机构,由神灵钟表匠制造并使之运行不息。在 这个大机械装置内部和在组成大机械装置的小机械内部,各零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据信 可以通过力学计算精确地决定,它们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也可以确切地预测。两个称盘 靠等量的砝码分置两边来保持平衡这个比喻,为维持国际舞台的稳定与秩序提供机制原 理,源出这种机械论哲学。这个比喻按照那种哲学精神被应用于国际政治的实践。”( 注:[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年版,第3页,第222—223页,第226页,第225页注[2],第265页,第257页。)

欧洲均势能够维持还在于欧洲的相对同质性。爱德华·古利克写道:“在欧洲,国家 体系长期得到认同以致西方人倾向于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必需的,甚至是生活的理 想状态——就像人呼吸一样正常以及像税收一样不可避免。人们常常忘记了欧洲国家体 系的总体设置,它有精心设计的主权、独立、民族主义以及法律平等等概念,所有这些 编织得比瑞士钟表组件更复杂,而不仅仅是共同的历史背景。”(注:Edward Gulick,Europe's Classical Balance of Power(New York London,1967),p.5,p.10.)“1800年 时,欧洲国家的周围虽然没有长城,但还是有一种外交篱笆把欧洲国家体系和世界的其 余部分分开。这种篱笆也许这里或那里被破坏;它也许很容易进出入;它也许有时在周 围移动;但它是存在的,这在均势体系里是非常重要的事实。”(注:Edward Gulick,Europe's Classical Balance of Power(New York London,1967),p.5,p.10.)近代欧洲 国际关系的实践表明,均势是主权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手段,但维持均势取决于一 系列的相关条件。有学者称,欧洲均势的维持取决于三个结构因素:“欧洲整体的均势 是由欧洲大陆之间的均势、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均势、欧洲与其边缘地区之间的均势 综合组成的,这三个因素均至关重要,缺一不可。虽然这种均势的结构十分复杂,也极 其微妙,有时甚至显得十分脆弱,但却长期存在于欧洲。”(注:金重远:《欧洲均势 纵横谈》[J],《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5期。)

三、平衡国在均势体系里扮演主要角色

欧洲的均势能够维持,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欧陆附近的英国长期扮演平衡国或者制衡者 的角色。英国扮演制衡者的角色乃是地缘政治的现实需要。像这样一个位于欧洲外海的 小岛,如果整个欧陆的资源全部汇集在一个统治者之下动员起来,则其生存势必受到威 胁。英国成为均势的保持者,最初是情势使然,后来则是主动采取此种策略。基辛格认 为,若无英国如此执着地扮演这个角色,法国几乎无疑地会在18或19世纪成为欧洲的霸 主,德国也会在当代登上欧洲盟主地位。就这一点而言,丘吉尔宣称英国“保住了欧洲 的自由”实非虚言。

英国推行“大陆均势”政策有其悠久的历史。英国历史学家莫尔顿说:“16世纪初叶 ,搏斗基本上是在法国和西班牙之间进行。英国在财富和人口方面远不及这两国中任何 一国,于是逐渐发展保持均势的政策。自此之后,均势政策就成为英国政策的传统。” (注:A.L.Morton,A People's History of England(London,1951),p.179.)亨利八世(1 7世纪初期的英国国王)的准则是:我支持谁则谁必胜。据说他让人家给他画了一张像, 右手拿着一架两个称盘完全平衡的天平,一个称盘里是法国,另一个称盘里是奥地利, 左手拿着一个砝码,随时准备投入其中的一个称盘。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阻止欧陆单 一强权的出现,英国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世纪初,面对德国集团在中欧的崛起,英 国主动放弃“光辉孤立”政策,转而与法、俄结为“三国协约”,以对抗以德国为首的 “三国同盟”。第一次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不义之战。对英国而言,是蓄意以战争 的手段恢复欧陆的均势。在二次大战期间,1940年6月法国沦亡之后,希特勒想把德国 占领欧陆的既成事实摆在英国面前,使它处于孤立、绝望的境地,从而保持中立,承认 德国的大陆霸权地位。但是,英国在蹀躞不宁、精力充沛的丘吉尔的领导下,坚强不屈 ,不惜孤军奋战,希特勒的如意算盘化为了泡影。倔犟的“约翰牛”数次粉碎了欧陆强 国的称霸梦。正如丘吉尔1936年在保守党议会党团外交委员会的一篇演说中雄辩地指出 的那样:“英国400年来的对外政策,一向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强大、最富于侵略性和 最霸道的国家,特别是防止低地国家落入这个国家的手中。从历史上看,在这四个世纪 中,人和事,环境和情况已发生了许多变化,而这个目的却始终如一,这是世界一切种 族、民族、国家或人民的历史记载中最突出的事件之一。还有,不论在任何情况下,英 国总是走比较艰难的道路。”(注:[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 求和平》[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第222—223页,第226页,第225页 注[2],第265页,第257页。)

四、均势体系里的主要成员都可发挥均衡作用

在均势体系里,均衡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不争的事实,但均势体系里的其它成员 也不是消极的被制衡的对象,均势体系里的主要成员都可发挥均衡作用。在爱德华·古 利克所著的《欧洲古典均势》一书中,法弗提到了意大利西北都灵宫廷的政策,都灵是 欧洲次要的主权单元之一,它控制通往阿尔卑斯山的重要通道,并试图“利用这种地理 优势操纵波旁和奥地利两大家族之间的均势”。(注:Edward Gulick,Europe's Classical Balance of Power(New York London,1967),p.66,p.66,p.67.)作者同样提 到了法国操纵英国与荷兰之间的均势。“在路易十四的全盛时期,法国利用了民族仇恨 ,利用了英国与荷兰之间的商业竞争操纵这两个海洋强国之间的均势。”(注:Edward Gulick,Europe's Classical Balance of Power(New York London,1967),p.66,p.66,p .67.)法国也可能希望普鲁士和奥地利彼此抵消力量,这样能使法国操纵它们之间的均 势。爱德华·古利克得出结论:“所有大国都是跷跷板的平衡者”。(注:Edward Gulick,Europe's Classical Balance of Power(New York London,1967),p.66,p.66,p .67.)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尤其适合于冷战后亚太地区的政治现实。

从一次大战开始,美国就取代了英国成为全球均势体系的平衡国,美国两次参加世界 大战,都有恢复世界均势的考虑。不过,在冷战时期,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势均力敌 ,美国处在平面均势体系中,即自身也是被制衡的对象。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惟一的 超级大国,处在立体的均势体系中,美国又回到了二次大战前全球均势平衡国的位置。 有学者指出,冷战后美国推行的是“霸权均势”战略。“即在现实主义指导下的新均势 战略和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制度霸权战略。这种均势战略主要是针对挑战国(‘极化 世界’,重点是欧亚大陆)而采取的,并以结盟政策作为基础,体现了政治多极化对美 国的挑战;而霸权战略则主要针对‘未极化世界’,并往往运用于各领域,如文化霸权 、金融霸权等,反映了美国对经济全球化的把握。”(注:倪世雄、王义桅:《霸权均 势:冷战后美国的战略选择》[J],《美国研究》2000年第1期。)冷战结束后,从控制 欧洲的经验中,美国清楚,在亚洲实现均势战略,即让日本、中国、俄罗斯及印度等国 在均势中相互制衡的战略,最有利于美国对这一地区的控制。这种思想已在尼克松时期 为美国政府提出并付诸实施。尼克松曾断言:“人类历史上惟一我们能够拥有的和平的 延伸时期是我们建立起了均势。”有理由相信,在21世纪美国还将继续奉行均势战略思 想。美国学者就指出:“在全球性框架内,地区性均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我们所要 求的。”(注:倪世雄、王义桅:《霸权均势:冷战后美国的战略选择》[J],《美国研 究》2000年第1期。)

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美国对中国无疑是制衡多于借重,尤其是中美之间棘手的台湾问 题加重了两个大国的战略猜疑。中国对美国是否只有屈从与挑战两种选择?答案是否定 的。在世界战略格局特别是亚太战略格局中,中国是重要的“跷跷板上的平衡者”,中 国能发挥积极的平衡作用。如在亚太地区起主导作用的中美俄日四边关系中,日美强化 同盟关系明显含有针对中国的意图,而受到西方冷落的俄罗斯转而与中国建立“战略协 作伙伴关系”,此种伙伴关系明确宣布不针对第三方,但在大国关系中所起的战略平衡 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美国、日本、西欧的政治家恐怕都能领悟其中的奥妙。

五、均势作用方式的演变

均势在国际体系中是始终起作用的因素。均势是相对的,不均衡才是绝对的,但是改 变均势与恢复均势的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战争历 来被认为是改变均势与恢复均势的最终手段。拿破仑战争后,维也纳体系维持了欧洲均 势一百年。第一次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恢复了世界的均势。但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由于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核武器的出现等因素,改变均势的方式出现了 明显的变化,美国学者威廉·奥尔森等编的《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对此作了详 尽的阐述。书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改变均势的因素不再 是入侵和领土吞并,而是政权的更叠。且不谈因苏联占领东欧给传统的均势模式带来的 威胁,均势所受到的最大冲击是,1949年共产党在中国夺得了政权,以及1960年至1961 年共产党在古巴夺得了政权。同样,中苏关系破裂及大陆中国再次与西方联合是均势发 生的一次最引人注目的不利于苏联的变化。这两个变化都不涉及外来入侵,虽然美国威 胁古巴的做法加强了卡斯特罗与莫斯科的关系。”(注:[美]威廉·奥尔森等编:《国 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页,第241页。)争 夺第三世界是美苏图谋改变均势的重要一环。“苏联和美国为了与第三世界国家结成友 好同盟,千方百计拉拢和影响他们——提供外援、军需,帮助他们反对区域性或国内的 敌人,但收效甚微。双方在竞争中花费了大量的钱财物力,但均未取得长期效果。”( 注:[美]威廉·奥尔森等编:《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87年版,第240页,第241页。)第三世界国家关心的是与超级大国的关系能否给自身带 来利益,而不是自己的行动将对全球均势有何影响。倒是主要国家对外政策的改变能对 均势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中国调整对外政策导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建立重塑了全 球均势,埃及萨达特总统对外政策转向改变了中东格局。

德国统一,苏联解体,华约解散是历史上未通过战争手段改变世界均势的最重大的事 件,必将对未来均势演变的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断言,在21世纪各国相互依存度 不断加深的全球化时代,均势依然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只不过均势的作用方式更加 多样、更加隐蔽而已。

标签:;  ;  

论西方权力平衡理论的合理核心_中国法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