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及启动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需求论文,对策论文,居民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受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今年乃至今后几年经济增长,必须首先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启动内需有两个方面:一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投资需求,二是消费需求的启动。投资需求的扩大,政府在刚过去的一年里,做出了很大努力, 特别是去年下半年, “国务院增发1000亿元财政债券重点用于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1%,投资的较大幅度增加,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明显作用”。但作为经济增长持久的拉动力量的消费需求呢?截止到目前,我们看到的是我国市场销售仍呈现出不热不冷的状态,企业产品库存积压增多,在央行连续降低利率居民收入增幅不大的情况下,截止今年2 月底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6034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6%, 各项存款余额为1046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香港《星岛日报》评论说,人民不消费,引致经济放缓,朱镕基总理也不得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国内消费需求一时也难以有较大的增长”。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国居民消费需求难以启动呢?在过剩经济条件下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的问题,本文拟做一些分析。
一 消费需求及影响其变动的因素
消费“乃是一切经济活动之唯一目的,唯一对象”,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短缺经济时期,为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我们鼓励人们尽量节约,少消费。但在现今过剩经济条件下,总供给超过总需求,如果国内的消费需求不能扩大甚至萎缩,必将导致生产无法扩大甚至萎缩,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将成为泡影,最终必将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鼓励消费,扩大消费需求,成了全社会有识之士的共识。
根据对消费需求含义和条件的分析,凡是影响人们购买欲望和人们支付能力的因素均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因此,我们可把它们划分为两大类因素。
(一)影响人们的净所得或可支配收入因素
人们在设想消费什么商品,消费多少时,往往是以自己现在和将来的净所得或可支配收入为依据,净所得多,人们的支付能力增强,他们对消费品的占有欲望也随之增强,这样净所得或可支配收入与消费需求之间必然存在一种内在函数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净所得或可支配收入与消费需求之间呈同方向变化。海信集团总裁周厚健、神龙汽车公司总经理张世端均认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百姓收入不足”(《中国青年报》99.3.12日《企业老总且说扩大内需》)保罗·A·萨缪尔森在美国1929—1984消费开支和可支配收入调查的基础上,作出以下图形,他从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消费开支波动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可支配收入的波动。
因此我们可以推论凡是影响可支配收入的因素,均是影响消费需求直接或间接的因素。
1、工资水平之变化。工资水平的增加和减少,这是最直接、 最主要决定可支配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因素。进而是影响消费需求变化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近几年来, 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明显减缓, 如1997 年和199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增幅为6%和5.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考虑到价格下降因素,97年和98年增幅仅为5.4%和4.3%(参阅97、98《政府工作报告》),据调查97 年和98 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减收面均为39%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消费购买力。
图7-5 消费和可支配收入(1929—1984)
社会消费开支随经济活动移动。消费开支波动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可支配收入的波动,准确的消费预测来自收入数字。(资料来源:美国商业部)
2、利率的调整,自96年5月1日以来,我国已六次大幅度下调储、贷款利率,认为利率的下调会同时启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从而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从主观上来讲,随着银行存款利率的大幅度下调,作为理智的人们将会认为储蓄收益降低,因而会减少储蓄而增加消费支出,从而启动消费需求。但作为节俭的中国人来讲,似乎不是那么理智,他们认为只要没有损失,略有收益,甚至没有收益,他们也会将钱储存起来;而且利率杠杆在调节消费需求方面,象一把双刃的剑,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变动与消费需求变动呈相反方向,但我们还应考虑到利率变化对人们净所得的影响以及对人们预期收入的影响。利率大幅度下调毫无疑问会减少人们当前的货币收入,从而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力,减少消费需求,而且利率的大幅度下调,使人们会预期未来的货币收入会减少,为了使未来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因而会不顾利率降低对收益的影响,反而会减少目前的消费而增加储蓄,这恐怕是最近几年我国居民收入增幅不大而储蓄存款利率降低情况下,居民储蓄反而大幅度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利率杠杆对消费需求的双向作用,确实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
3、政府债务收入对消费需求的“挤出效应”的影响
最近几年特别是97年以来,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逐年增大,与此相适应财政收入要同幅增加。在目前情况下依靠税收杠杆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不太现实,所以选择了通过发行国债的办法来增加财政收入。97年中央政府的债务收入为2476.8 亿元, 98 年时更高达3890.7亿元,其中有2200亿元是直接面向社会的公众发行凭证式国债(未包括2700亿元特别国债),今年中央财政预算赤字1503亿元,发行国债3165亿元,这些使得政府支出增加成为可能,扩大了投资需求。但我们要考虑到政府的债务收入实际来源于居民的货币收入,使得居民手中用于购买消费品的货币减少,换句话说就是政府通过发行国债从而增加政府开支扩大投资需求和公共消费需求是以减少居民的部分消费需求为代价的即“挤出效应”。
4、税、费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多种类税种为辅助税种的复税制体系,商品劳务税类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及资源税。此类税种所取得的收入约占整个税收收入的70%左右,增值税基本税率为17%是世界各国最高的,以上这些税种的税收直接影响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和可支配收入。
“费”在我国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虽然很小,但由于“费”的,收取不规范、收支没有分开,不是两条线,导致乱收费现象非常普遍。“费”比之于“税”来讲,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它直接取之于居民收入,特别是普通居民,而这些居民的货币收入消费倾向很高。
5、教育费用和医疗费用的膨胀趋势也减弱了群众的购买力, 近几年来教育费用上涨非常迅速,甚至超过了人们承受能力。医疗费用日益提高,更使人们对“预期消费”产生恐惧心理,有钱也不敢轻言消费。
(二)影响人们购买愿望的因素
要想使人们的手持货币能更多地转化为现实的即期的购买力,就要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降低储蓄倾向,我们要明确那些因素在制约、影响着人们的购买愿望。
1、社会消费意识及民族传统
由于我国在经济方面比较落后,过去一直处于短缺经济状态,我们在政策宣传方面,是重建设,轻消费,一直反对所谓的“高消费”和“超前消费”,使得居民消费意识相当滞后,他们习惯于作了纵向比较,满足于“吃饱穿暖”生存式的低级消费;再加上中华民族素以“勤劳、节俭”而著称,特别是年龄稍大的中国人基本都具有“紧缩为要,节俭是宝”的生活观念,使得我们在今天要想扩大消费刺激生产难上加难。
2、产品供需结构不协调和产品质量问题, 严重挫伤了群众的购买热情。
现在世界经济处在“过剩经济”时期,我国似乎也处于这一时期,但我们也要看到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积压,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消费水平还不高,居民手持货币还较多,另外还有5000多万人的温饱问题还未解决,这就说明我国产品从绝对量来讲并不一定过剩。主要是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协调,致使一方面形成产品积压,另一方面居民持币待购,海信集团总裁周厚健认为消费需求不足有两个原因其中产品结构不合理列为第二个原因,这就要求我们的生产厂家要转变观念,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来作决策。同时造成耐用消费品积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我国耐用消费品的质量让消费者不放心,减弱了他们购买的积极性,如商品房出了很多质量问题,群众反映强烈,势必影响商品房的销售,现在是单位集资盖房,群众积极性很高,而商品房市场冷落,再如海尔集团的产品向来以科技含量高、质量好著称,因而在国内市场销售一直看好。
3、人们对消费品的价格预期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从1997年10月通货紧缩以来,物价一直走低,货币的购买力上升,再加上目前市场的供需状况,使得许多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不得不降价参与竞争,使得居民预期价格还将继续下降,产生“惜购心理”。此外,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使得下岗失业人数大为增加,同时国家行政机关的改革将促使一部分人员分流待岗,这不仅使收入水平相对下降的消费群体大大增加,而且使人们对今后的收入水平怀有相当的不稳定感,因而降低消费需求倾向,从而使消费需求下降。
4、我国的消费需求难以启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即社会保障水平低且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总体看来很低,享受保险的只有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则实现个人保障和家庭保障。而且纵作是城镇居民保障水平也很低下,难以维持生存。尽管近几年我国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方面中央很重视,改革不断深化,但整个体系仍不完善,社会统筹比率很低,统筹资金被挪用现象又较普遍,收支管理不配套,使居民后顾之忧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费倾向,再加上教育体制改革,住房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包括医疗、失业、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改革,使居民对未来个人支付的增加产生了过高预期,使其目前有钱也不敢花,减少了即期消费。
另外,不同收入层次的人消费愿望强烈程度不同,致使他们的收入消费倾向不同,一般来讲,收入高者,已基本满足于需要,因而他们的消费倾向低,反之收入低者则消费倾向较高。1997年中国最贫困的两成家庭只占全部收入的4.7%,而最富有的两成家庭占全部收入的50.24%出现了贫富过度分化。现在是有钱人不需要消费,不愿购买,没钱人想消费而无力购买。
二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以上我们分新了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一些因素,我们将以此为据,提出以下措施来扩大消费需求,从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重点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过收入水平与居民消费需求呈同方向变化,要想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最根本的途径是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但就目前的情况加言,由于资本预期利润率低,最重要、最行之有效的措施还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在我国已出现一个不争的事实:高低收入层出现分化。收入差距的拉大有合理性的一面,但在转型期,由于规范的分配政策大多滞后出台,收入差距的扩大存在不合理的一面,如,为数不少的国有亏损企业都养育了一批暴富者:“权钱交易”、官商勾结,大量侵吞国有资产如于飞案件,还有利用“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原始资本积累手段而发家的暴富者,这种非正常收入差距,已超过了人们心理承受力,应加强监管。在党政机关,领导人财产申报制度要能真正得到贯彻,在企业,经营者与普通职工的收入水平要进行调整,国家要制定《最低工资法》,切实使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水平得到保障。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差别的重要手段,建立完善的个人收入申报制,储蓄存款实名制,强化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纳税的办法,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
(二)利用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刺激人们消费
我这里讲的利用税收杠杆调节作用,不是指政府要采取普遍减税,而是指对已有的某些税种及税率要重新设计,做到结构性局部减税,同时适时开征新的税种,使税收收入保持合理的水平。
(1)关于增值税,我国的增值税基本税率为17%乃世界上最高。这么高的增值税税率,一方面会增加商品成本,从而使产品价格升高抑制需求,另一方面会使经营者为了取得更多利润会努力压低工人的工资,使居民收入减少,所以我建议增值税税率应向下适当调整,提高经营者资本预期利润率,扩大投资需求,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2 )关于遗产税和增与税。遗产税是以死亡人遗留的财产为课税对象征收一种税赋,赠与税是对财产所有人生前赠与别人财产课征的一种税赋,两税应同时开征,而且宜采用累进税制,最低税率应在20%以上,目前开征遗产税的条件已基本成熟。遗产税和增与税的开征不仅有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有助于削弱财产分配的不均等,更重要的是它能很好地促进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刺激人们的消费;(3)适当提高利率的同时, 开征存款利息税。我国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采取降息手段来促使人们减少储蓄增加即期消费,但效果不甚理想。现在我国储蓄存款利率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与其他国家相比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目前应改变以降息为主的政策改为适当提高利率同时开征利息税,这样做有以下几点理由:a、适当提高利率会促使商业银行放款, 同时也会增强经营者和消费者对未来信心;b、 对银行利息征税对于存款户来讲是对他现期应得收入的扣除,在心理上对他有较强的刺激,从而会减少储蓄,增加即期消费;c、可以均衡收入分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由于中低收入者存款少且期限短,甚至是“零储蓄族”,因而对利息征税对他们的收入来讲影响甚小,而对那些食利者或有较多存款的人来讲,对其收入影响则较大,也会迫使他们去投资或消费。d、 利息税征收可采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代扣制,征税成本低,因此,对利息征税有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均衡收入分配,同时增加财政收入。
(4)对经济适用性住房减免税和对超标准住房征收特别消费税。由于工薪阶层和下岗职工收入低,现住房价格超过其承受能力,无力购买,在现阶段可考虑对经济适用性住房除费减税从而降低住房价格,启动居民对住房的需求,这既能缓解城镇居民住房困难,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可使住宅建筑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发挥其主导产业的作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对超标准住房征收特别消费税,一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切实保护我国的土地资源;二可以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三可以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
(5)关于税收减免, 根据商品的供求状况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作为我国支柱产业的产品,如果积压较多像商品房、汽车等,若消费者购买可对消费者这一部分货币收入减免所得税,从而鼓励人们消费。
(三)恢复居民对未来的信心
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世界性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率趋缓,再加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部分职工下岗,政府机构也还在分流,这一些使人们对未来收入缺乏信心。另外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及教育体制改革,使个人支出加大,更使人们对未来个人支付增加产生了过高预期。现在随世界经济形势趋向好转,政府机构改革取得初步成果,再加上去年政府投资拉动的滞后反应的显现,经济统计部门应对这一趋势作出分析,帮助老百姓预测一下未来收入和支出,增强百姓的信心,使居民消费更加理性,更符合实际,从而适当增加即期消费。
(四)根据需求结构及变化趋势,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我国农村人口占整个人口70%以上,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如电网改造,农村消费品市场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市场。但我国工业制成消费品基本上是按城市居民的消费需要设计的,农民感到用起来不方便、不实用,难以激发起他们的购买欲望,形成了农民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工业制成品积压的局面。我们的工业生产企业感应该主动去调查农村市场需要,去适应它。另外,我国产品质量令人堪忧,正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较多,致使许多耐用消费品人们购买起来慎之又慎,如岁宝集团总裁杨样波多年从事房地产为,他认为房子卖不动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盖房出了很多质量问题,群众反映比较强烈”,为此“应加紧完善我国的监理制度,使产品质量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努力搞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搞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可以增加城市低收入者阶层的收入,同时可增强城镇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信心,因此搞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不仅可维护稳定大局,而且对消费需求启动从而对刺激经济增长都有着重要意义。如前所述社会保障水平低,体系不健全是影响人们消费的重要因素,要想人们弱化对未来支出的不良预期,这就要求在全社会范围之内建立起以失业保险为核心,以医疗、养老保险为重要内容的保障体系。以解除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加即期消费。
(六)增加货币供应量,稳定币值,扭转消费物价下跌趋势,提高价格预期。
从97年10月份以来,消费物价持续下跌,居民已产生惜购心理,银行已开始惜贷,人民币的购买力增强,作为央行要充分考虑到货币流通速度减缓和货币在银行的沉淀,增发一定数量的货币,使货币购买力不至于上升甚至可以使其轻度贬值。当然这一措施具有相当的风险性,因为时至今日通货膨胀的压力还相当大,所以在这方面央行要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缓通解货紧缩的局面又不至于诱发恶性通胀。
另外,拓展消费信用和加速城镇化进程也可能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