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茵陈篙汤治疗新生儿黄疸32例临床观察论文_陈树芳

(寿宁县中医院儿科)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加味茵陈篙汤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以指导临症诊疗。方法 随机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门诊就诊的56例3-65天年龄胎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采用加味茵陈篙汤治疗,对照组采用茵栀黄颗粒+适宜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时,采用加味茵陈篙汤治疗后,能够有效的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尽早康复,避免疾病对患儿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改善患儿预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加味茵陈篙汤;广东一方免煎中药颗粒;茵栀黄颗粒

新生儿黄疸,又称胎黄或胎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全身皮肤、黏膜、巩膜发黄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新生儿时期,一种常见病症即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升高胆红素水平,此种现象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情况下,治疗未能及时开展情况下,会造成病情恶化,严重影响患者健康。以往,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时,主要采用蓝光照射治疗,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但部分病理性黄疸患儿在短期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这将不利于患儿的健康成长。近年研究指出,新生儿黄疸治疗中,中医药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由于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而生理性黄疸患儿多数可以自愈,因此,本文主要讨论轻中度病理性黄疸的治疗。笔者治疗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门诊接收的5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时,用加味茵陈汤治疗,疗效满意。报到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次共收集5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均为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门诊就诊的3-65天年龄胎黄患者,均为轻、中度患者,无合并胆红素脑病及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器质性疾病,患儿家长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生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在3-60天,平均年龄21.17天,出生体重3106-4234g,平均出生体重3562.8g,出生时Apgar评分7-9.6分,平均7.8分;血清胆红素117-324μmol/L,平均205.8μmol/L。对照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3-60天,平均年龄20.36天,出生体重3095-4200g,平均出生体重3575.2g,出生时Apgar评分7.2-9.4分,平均7.9分;血清胆红素119-321μmol/L,平均206.1μmol/L。经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明显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 参照《儿科学》[1],辨证分型参照《中医儿科学》[2],辩证分型为湿热发黄型,临床表现:全身皮肤、黏膜、巩膜黄染,小便色黄,舌苔黄或腻,胆红素测量工具: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口服中药为广东一方免煎中药颗粒。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口服加味茵陈篙汤,处方:茵陈6克,栀子6克,茯苓9克,金钱草5克,醋青皮3克,黄柏5克,大黄3克,醋郁金5克,泽泻3克,广东一方颗粒,日1剂,水冲服,分次频服。

2.2对照组:口服茵栀黄颗粒(鲁南厚普制药)6g,一日3次,洛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适宜),一次1粒,一日2次。

3、结果

3.1疗效标准:根据《实用儿科学》,观察黄疸消退情况,治疗期间每日或隔日门诊监测经皮胆红素测定,测量部位取前额及胸部,左右稍移部位测三下取平均值,记录并观察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数据变化。

治愈:皮肤、黏膜、巩膜黄染消失,经皮胆红素检测数据在10mg/dL以下。好转:皮肤、黏膜、巩膜黄染较前减轻,经皮胆红素检测数据在10-15mg/dL,数据较初诊时明显下降。无效:皮肤、黏膜、巩膜黄染未消退,甚至加重,经皮胆红素检测数据与初诊时数据无变化,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分析,经治疗,治疗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6.88%,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87.50%,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3 讨论

新生儿时期,因增加胆红素产生量、肝细胞不能良好的处理胆红素,导致胆红素排泄量低于产生量,引发新生儿黄疸。在我国新生儿中,伴有肉眼可见黄疸的约为80%。新生儿黄疸发生后,当过快、过高的增加间接胆红素时,胆红素脑病发生风险会提高,严重时,导致神经系统遗留后遗症,甚至患儿死亡,正因如此,临床中一直十分重视新生儿黄疸的防治工作。通常,新生儿黄疸发病后,干预并不需要开展,出生6~7d后会逐渐的减少胆红素。有研究指出,胆红素过高且婴儿不能完全代谢时,神经毒性可能产生,损伤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尽管已经逐渐的重视早期干预,但新生儿黄疸患儿中仍有部分患儿发生慢性胆红素脑病及神经功能障碍,所以有必要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近年来,新生儿黄疸治疗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应用中医手段,治疗后获得的疗效也较为理想。

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属于“胎黄”、“胎疸”范畴,为孕母素蕴湿热,传于胎儿,或因小儿出生后感受湿热邪毒。新生儿脾运不健,湿热毒邪不易输布运化,郁结于里,熏灼肝胆,胆汁不能正常疏泄,而致皮肤、面目发黄。湿热熏蒸证为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病机,因而脾虚肝旺表现比较常见,大便稀薄、有奶瓣、烦躁、易惊、哭闹为主要症状。新生儿患有黄疸后,多数具有鲜明的黄色,且伴有面赤、唇红等,属于阳热相,但也同时存在湿象,如舌苔白腻。患儿中,仅有极少数出现严重的面目及皮肤黄染,此患儿病情会快速进展,反应差、不吃奶,救治若未能及时开展,昏迷、抽搐等症状会继续出现,这属于胎黄动风,也是属于脾虚肝旺的极致表现。因此,结合其病位在肝胆脾,治当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辅以疏肝利胆,健脾和胃。加味茵陈篙汤中,茵陈、金钱草、栀子、黄柏、茯苓、泽泻共清热利湿,而退黄,黄柏兼解毒,重用茯苓以兼益脾和胃,宁心安神,大黄解毒活血、清热燥湿,引热毒泻于大肠,青皮疏肝利胆之气,醋郁金凉血、疏肝利胆而退黄。诸药共用,湿热清、肝胆利则黄疸可退。诸药合用,较茵栀黄颗粒之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而言,更强于清热利湿解毒之功效,同时兼顾健脾和胃,疏肝利气,利尿泻肠排毒,故疗效优于茵栀黄颗粒。另外,因患儿难以服用中药汤剂,因此本研究采用免煎中药颗粒,加水后冲服,提升了患儿及家长的依从性,保证治疗的顺利开展,也更有利于患儿肠胃吸收药物,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使患儿尽早痊愈。

综上,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时,应用加味茵陈篙汤后,可有效的降低患儿胆红素含量,明显的消除患儿的皮肤黄染等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康复,缩短患儿病程时间,使患儿尽早痊愈出院,改善患儿预后情况情况,利于患儿健康成长,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值得广泛的应用到新生儿黄疸治疗中。

4、典型案例

叶某,男,年龄29天,2017年5月9日因“发现皮肤黄染27天”为主诉求诊我科门诊,其母缅甸人,孕1产1,足月顺产,出生体重4kg,出生否认窒息、羊水污染病史,出生后母乳喂养,于出生后4天因“发现皮肤黄染2天”住院闽东医院新生儿科,查:网织红细胞:RET%2.21%,RET#115.6×109/L,生化:NBIL 324.7umoL/L,新生儿溶血试验:ABO血型A,RH(D)阳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阴性,血型抗体特异性鉴定(游离试验)阳性,血型抗体特异性鉴定(释放试验)阳性。入院后给予蓝光照射,静丙封闭抗体、补充核黄素、调解肠道菌群等处理,住院两天后自动出院,出院诊断: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新生儿ABO溶血症。出院时测TCB 14。出院后21天皮肤黄染仍未消退,并逐渐加重,遂慕名求诊于我科门诊要求中医治疗,接诊时皮肤黄染明显,查TCB头19.6 mg/dl,胸23.5 mg/dl,给予口服“加味茵陈篙汤”治疗2天,5.11复诊,头16.7mg/dl,胸21mg/dl,守原方继续治疗2天,5.13复诊,头15.9 mg/dl,胸17.7mg/dl,继续守原方治疗2天,5.15复诊,头12.4 mg/dl,胸16.1mg/dl,守原方再续2天,5.17复诊,头9.5 mg/dl,胸8.8mg/dl,停止用药,嘱2日后随诊。5.19门诊随诊,测TCB头6.2 mg/dl,胸5.7mg/dl,皮肤、黏膜、巩膜黄染完全消失,5.29日端午节电话随访喜曰患儿精神好,奶量加,皮肤白皙无黄染。

参考文献

[1]杨锡强《儿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六版第52次印刷,P133页。

[2]李安邦 《中医儿科学》.1994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2000年2月第5次印刷。P127页。

[3]黎家仪.蓝光照射结合退黄冲剂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8(04):78-79.

[4]卢洪萍,罗菁,王丽珍.祛黄汤对新生儿黄疸血清白蛋白与非结合胆红素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04):989-991.

论文作者:陈树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

标签:;  ;  ;  ;  ;  ;  ;  ;  

加味茵陈篙汤治疗新生儿黄疸32例临床观察论文_陈树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