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书院制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论文

现代大学书院制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论文

现代大学书院制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程婷婷,卢中昌

(大连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辽宁 大连)

摘 要: 现代大学书院制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学院制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其存在适应了多元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强调学生的差异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部分高水平大学实行和探索书院制改革,以学生专业混住、导师制、文化建设等为抓手,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 现代大学书院制;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育人机制

一 引言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场所,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我国大学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专门院系制,强调培养专门的专业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仅仅是复杂的科技问题需要多学科协同攻关,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期望,不再以专业成绩为唯一量尺。良好品德、沟通与合作能力、奉献精神、高尚品味、强健体魄等,都成为衡量优秀大学生的重要准则。那么,什么样的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呢?结合英美住宿学院制和我国传统书院制,我国部分大学采用现代大学书院制,为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了积极探索。

二 书院制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2]。方针和政策的提出反映了国家层面的对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提倡力度。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专门人才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成为教育改革领域一个主要的动因。同时,社会的多元化,具体包括舆论的多元化,价值的多元化,社会生活的多元化,组织的多元化,都不是“全国上下一盘棋”的单一的模式所能适应的,社会发生的诸如此类的的变化对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有着更强烈的要求。

(二)当今教育改革要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从学科方面来说,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时代开始,进行全面的院校改革,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来看,这一改革的直接成果就是培养了一大批专门化人才,有力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但从长远来看,过于精细的专业划分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流,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不能适应当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的主流趋势。从管理方面来说,我国大学实行校院(系)的科层制管理,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够节省人力资源成本,同时是学生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开展。但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把学生默认为是统一性的,要求学生统一思想,统一步伐。“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3]。而传统的学生管理体制作用下,学生群体中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然而统一的管理不能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缺少了教师对学生的隐性的,正向的影响,因此很难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促进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

从我国专业设置的角度来看,相比20世纪年代末,我国的专业数量以迅猛的态势发展壮大,其中不乏许多跨学科的专业设置,例如生物工程,物流管理,医药化学等等,专业的设置反映了社会的需求,单一学科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在国防工业、农业、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最典型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评选来说,每年出现的大量的跨学科研究,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今科学跨学科研究的趋势。在单一学科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一些新的学科生长点和科技突破需要建立在不同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合作的基础之上”[4]。同时,社会上的一些复杂的问题,例如区域经济发展,教育、文化、医疗领域的重大改革,需要多个领域同时进行研究,最终才能得到对问题的清晰的、完整的、深刻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研究,对于高校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增进对其他专业的了解,形成宽广的学术视野,从而有助于形成创新能力。

研究对象在唾液样本采集前60 min未进食,且12 h内未进行过口腔清洁措施。采样时先让受试者用无菌蒸馏水漱口,然后再用5 mL无菌EP管收集其非刺激性唾液3 mL,并立即在冰浴下(约-4 ℃)转送至实验室,置于-20 ℃冰箱保存备用。

三 相关院校的探索与成效

在国内现行的学院制模式下,以专业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住宿,这种模式在加强本专业学生之间交流的同时弱化了和其他专业同学的接触机会,从而缩减了不同专业背景学生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的机会。书院制管理模式的实行,有效减少了学生群体相互封闭的这一弊端,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处于共同的居住空间,形成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以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为例,所有学生从大一入学直至本科毕业,全程入住书院,原有的以专业为单元的住宿模式完全被打破,每个寝室的四名学生来自同一年级的不同专业,每一单元的六个寝室来自四个年级,同单元里的学生不仅受到不同专业学生的思维影响,而且会得到不同年级学生的帮助。学校赋予学生居住空间以强大的教育功能,建立以责任培养、思维拓展、创新实践、实践训练、合作交流、自我展示、心理拓展、体育训练八位一体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型,书院围绕这一模型,开展类型多样的素质拓展活动,使学生在接受学院专业教育之外,也接受书院这一丰富的文化场域的熏陶和培养。专业混住的背景下,各项活动的组织和参与也集聚了不同背景的学生,学生之间组团合作,取长补短,在交流和融合过程中接触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科知识,有效拓展了自身视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叉和碰撞也更加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复旦大学在书院建立初期就强调,“复旦学院是实施通识教育的教学、研究和管理机构。”[5]。为此,学校整合书院和教育管理系统资源,开设通识类核心课程180余门,形成完善的综合素质拓展体系。书院按1:8-1:20的比例为学生配备导师,书院导师3000余人次,年均1.25万人参加沙龙、论坛、讲座等师生活动,除了师生交流,学生之间开展的文化课、IT、论文写作指导活动年均吸引3000名学生参与。书院加强自我管理,增强适应性教育和领导能力教育,每年培养400余名学生骨干。苏州大学敬文书院则直接提出“科技人文融通计划,将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互相启发”[6]。近些年,书院学生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200余人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推进书院制管理模式,坚持“学生为本、通识为基、融合一体、创新开放”的教育理念,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7]。书院开设通识教育课程52门,选课学生达到5600余人次,另外书院结合90后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打造基本素养MOOC课程,内容涵盖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形象礼仪、安全教育,参与学生每年达到3300余人次。在该模式下,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升,其中,学校各类奖学金评选书院背景学生比非书院学生比例高出13%,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比例高出5%,师生互动高出5%,在校满意度评分也高于非书院学生。华东师范大学以书院为平台,通过特色导师制度,形式多样的博雅教育,学习和生活社区的建设,探索师范生养成新模式。截止2018年底,书院共计为所有学生提供人生导师活动3300余次,60%以上的学生参加各类科创类项目,形成了尊师重道、自主管理、崇尚科研的良好氛围,学生实习和就业达到社会的一致认可,学生毕业签约率达到98.4%,且多为省级以上重点单位。

从国际范围来看,由于自由贸易区建设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和外贸刺激作用,因此,世界范围内自贸区的数量越来越多,覆盖的国家及地区越来越多;且随着自贸区内出口贸易企业产业链的完善,自贸区的功能也开始有了综合性的发展;其次,由于世界经济发展在各区域的差异较大,因此,因地制宜和特色化管理制度的自贸区也开始广泛化发展[2]。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自校区投入使用以来实行全面的书院制,通过学生专业混住、导师进驻书院、书院品牌活动的开展和文化的建设等多种形式,在学生综合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既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也为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性活动和实践类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科环境,学生的活动参与范围和参与度更高。在科创方面,根据校区的统计资料,已有2153人次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市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及以上724人次。每年学生参与攀登杯的人数占比40%,其中80%的队伍都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成,2016、2017、2018连续三年获得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集体奖第一名,连获“攀登杯”。各类诸如“大创”“商战”等大型竞赛性活动学生平均参与次数为1.33次,较大连校区学院制学生多出0.46次。在责任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参与志愿服务共计12000余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达103000余小时;累计献血量达421300cc。在体育训练方面,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锻炼了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在2014至2018五届春季全校田径运动会中,三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二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学校组织的长跑活动学生参与度超过50%,每年参与国际马拉松赛学生超过100人。在书院制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动参与度更高,崇尚科研蔚然成风,校区投入五年来,学生培养质量受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

在研究跨文化能力概念的同时,会发现类似的表述“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该表述出现的频率甚至高于“跨文化能力”,那两者有何关系呢?

南方科技大学在建校之初就把书院作为全面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以“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强能力”[8]为方向,为国家和区域培养拔尖人才。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南方科大无论在创新还是在本科生培养质量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科研方面,斩获美国大学物理竞赛金奖、国际基因工程机械设计大赛金奖等多个国际性竞赛大奖,高质量的论文很大比例被收录进国际一流期刊。本科生落位来看,2017年,学校升学率超过50%,不少学生被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录取,就业率超过90%,且40%以上的学生被华为、腾讯等高新技术企业录用。

四 书院制与学生发展的作用机制

(一)学生专业之间混住打破了原有的专业和年级限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内一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行现代大学书院制的改革和探索。书院从定位上看,最终服务于拓展学生专业学习之外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国新兴的大学(校区)诸如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上海纽约大学等在建校时就对书院进行顶层的设计,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也对其空间结构和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实行学院和书院两大学生培养系统的适应和融合。现行书院以补充和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和弘扬优秀文化,增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与社会的交流和融合等作为各项活动开展的目的与核心,在学生的文化修养、性格养成、人际交往、学习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模式适应了部分大学建设“双一流”高校对人才素质强化的要求,近年来也吸引越来越多的高校进行研讨和探索,不少大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书院制以导师制为核心,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为快捷有效

纵观英国古典大学,导师制毫无疑问是书院制的核心,导师通过言传身教,给学生以面对面的指导。书院聘任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教师作为书院的学业导师,学业导师根据学校的规定,轮流短驻书院或定期走访书院,密切接触学生,主要针对学生在课程、科研、升学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完全改变了以往的教师只承担教学任务,与学生交集甚少的局面。书院由辅导员等学生工作人员担任常任导师,与学生共处同一生活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和其他学生管理工作。除了学业导师和常驻导师,书院还会聘任一定的兼职导师,兼职导师队伍一般由退休老教授、高年级的优秀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知名校友、社会名流组成,分别负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诸如课程、心理健康、升学、求职、创业等个性化的问题。导师的多元化,可以“有效地整合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两个队伍的资源,学生可以从平台上接触不同专业的老师”[9],也可以广泛吸收校内外社会优秀人才和智力支持,构建全方位多领域的书院导师队伍体系。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指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10]。导师制的实行就是为师生提供给了方便快捷的“从游环境”,学生可以在书院平台上接触不同学科专业导师,从而开阔视野,获得更多接触不同学科的机会,同时,导师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习惯养成,个人品质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书院注重营造文化空间,注重学生的文化内涵培养

书院作为一个文化的社区,在建立初期,就有自身明确的文化定位。在书院命名方面,多以杰出人物的名字或代表良好品质品行和期许的词语。文化建设多围绕书院文化定位,开展一系列的文化品牌活动。“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以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孟宪承的名字命名。书院以培养适教、乐教、善教的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为目标,致力于创新和完善师范生培养机制和体系、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11]孟宪承书院主张以文化育人,打造精品文化环境,以文化活动为重要依托,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养成家国情怀、提高人格修养,践行文化担当。西安交通大学文治 书院秉承唐文治校长“欲成为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励第一等品行”[12]的育人理念,塑造“智慧闪耀、活力担当、友善互助”[13]的书院特色文化,努力促进学生品格、思维、知识和能力的养成。书院围绕特色文化,开展学生学业提升计划和专业素质提升计划,建设学生自主管理平台,开展知心工程,构建友善互助体系。通过书院内部活动的开展,深化书院文化内涵,发挥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品格等方面的发展。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令希书院以我国著名力学家、工程学家、教育家钱令希教授的名字命名,书院秉承钱令希先生的科研精神和教育思想,确立了“科技创新,学术自由,爱国奉献,知行合一”的书院精神。书院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学风建设和科技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创能力同时也着重强调学生的健康人格,注重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书院设立为增进师生之间的文化交流,设立教授茶座、学生讲坛、辩论赛、朋辈辅导、学长引路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内容涉及专业学习、创新创业、思维拓展、体育活动,异域文化等方面,通过浓郁的科创氛围和学生互相融合的文化氛围的构建,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交融,不断塑造个人的品格和文化涵养。

Section 2: Photo gallery of the microsphere imaging results

五 结语

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实行,是对我国传统书院的继承和超越,对英国传统住宿制学院进行本土化借鉴、博采众长的结果,也是对当下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书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微型社会的平台,学生通过接触不同的导师、朋辈、专业,、活动,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活跃思维,养成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学生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融合,最终培养能够适应发展变化的,思维活跃的,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cpc.people.com.cn/GB/104019/104099/6429414.html.

[2] 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含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 陈其荣.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跨学科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6(05):48-62.

[5] 复旦大学复旦学院简介.[EB/OL].[2017-0103].http://www.fudan.edu.cn/channels/view/11.

[6] 苏州大学书院[EB/OL].[2017-01-03]. http://jwsy.suda.edu.cn/.

[7] 高校书院发展报告2017宫辉,苏玉波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8] http://www.sustc.edu.cn/campus_shuyuan.

[9] 郭俊.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兴起及其发展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13,34(08):76-83.

[10] 刘述礼, 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11] https://baike.baidu.com/item/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14186834?fr=aladdin.

[12][13] www.xjtu.edu.cn/bksy/wzsy.htm.

本文引用格式: 程婷婷,等.现代大学书院制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J]. 教育现代化,2019,6(59):181-184.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9.066

作者简介: 程婷婷,女,河南周口人,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生;卢中昌,男,黑龙江鸡西人,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

标签:;  ;  ;  ;  ;  

现代大学书院制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